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教授于丹 还《论语》温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8 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了百遍论语,有感于今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特转载于丹对论语的感悟
[M31] [M31]
揭开《论语》面纱,

北师大教授于丹 还《论语》温度

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中国人“圣经”
于丹,41岁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
2006年国庆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7天
首映60万的《<论语>心得》,一日签售一万三千册
其讲座被疯狂下载,又称“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

一日签售一万三千册,大家都是冲着经典来的

记者:你的新书《<论语>心得》一印就是60万册,怎么这么有信心?
于丹:签售情况是出乎我意料的,60万是个很大的天文数字,包括今天的签售,都并不能说明大家对我怎么样,这是大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任,是《论语》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观念对大家的一种唤醒,让每个人有一种温暖的感悟。
这个不是为了我来的,是冲着孔子,是为了中国的文学血脉来的。《论语》带给大家的是什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签售现场什么人都有的,就是从年龄段到知识层跨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签售结束是晚上10点多,为什么这么多人来?是中国的文化不死,根在当下,另外一方面是重视自己的生活,对生活质量讲究,希望在这个时侯过上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就是有一个心灵的定力。我能做的只是把我 ‘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解读,以感性的方式,借助传播学把它转变成当今的故事。

《论语》是内在的生活方式 对孔子敬而不畏
记者:孔夫子的《论语》,真是那么高不可及的,必须仰望的吗?
于丹: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绝不能把《论语》只当做外在的一种学问,而是内化的生活方式。
记者:作为一个2000多年前的古圣先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孔子。您心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于丹:在我眼里,孔子是一个朴素而温暖的长者。他不爱说话,有次他上课时感叹:“予欲无言”,我想不说话了。学生问,老师你不说话,“小子何述焉?”我们转述什么呀?孔子淡淡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就是这样,重身体力行胜过言传。
我对孔子“敬”而“不畏”,孔子朴素而温暖,乐观积极,拒绝苍凉,宽容而悲悯。
记者:孔子的"仁"是指什么?"礼"是指什么?"一以贯之"是指什么?孔子与毛泽东是相对还是相通?
于丹:孔子解释“仁”很简单,只有两个字“爱人”。而“礼”是一种内心的恭敬,所谓“一以贯之”是一个简单朴素的真理,贯穿人的一生。就像学生曾经问过,说“有一言可以行之终身乎,老师回答‘其恕乎’也”就是说简单的准则,往往是可以做一个字概括的。孔子不仅提出而且会以他和他学生的行为、身体力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毛主席是一个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染很深的人,他的女儿一个叫做李敏,一个叫李讷,就取自“君子敏于行,讷于言”。他给儿媳妇改名刘思齐,就取自“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所有在中国能够成功的领袖,一定都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的弘扬,孔子的思想在毛泽东的政治、军事思想中都有体现的。
四岁读《论语》 用一生来体会
记者:从您走上电视屏幕的那一刻起,就有人疑问,您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怎么能和《论语》连得起来?您学习《论语》,学到了什么?
于丹:我从4岁时就开始读《论语》。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字面的东西看懂,再往后, 30岁时一个理解,40岁有一个理解,到现在,我只能说《论语》是用一生来体会的。 读《论语》,我学到很多简单朴素的真理。我觉得真理就是大家心中有而口中无的东西,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听到古圣先贤的话,就怦然入心,有所感受,但这只懂了字面,没经过身体力行,感受还不一样。
对经典的理解需要过程,比如我在《百家讲坛》讲到君子之道,学生问孔子,我能做到以德报怨,你觉得怎么样?孔子反问,你“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他说做人要有分寸,“以直报怨”就可以了,用你的正直和坦荡对待别人的抱怨。讲完这个,我接到许多朋友的电话,全是50岁以上的人打来的。他们说,如果20年前知道这个就好了,一直以为善良是没有底线的,常常以德报怨,本来人生可以拒绝很多事,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经典热是时代应运而生的需求 心托得住“或”才能“不惑”

记者:近些年,人们对古文典籍的关注多起来了,许多典籍都被重新包装,学者的解读,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相关电视节目也成为关注的热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怎么评价这个现象?
于丹: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在现实中可以选择的机会多起来了。以前一个工人进厂,从学徒到退休,一辈子就在这里。一结婚就是一辈子,感情好不好也没有离婚这一说。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从工作到房子到老婆,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换。人的选择多了,就容易迷惑。这时就需要人有一种心灵世界的准则。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惑”字上面是一个“或”,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即“或然率”;下面是“心”字,当你有这样那样的选择时,要坚守你的心灵准则,心托得住才能“不惑”。
记者:我们怎样理解古代典籍热的现实意义?
于丹:古代典籍能告诉现代人一些朴素的真理,让你返璞归真,了解最基础的人性。如有学生问孔子,“仁”是什么?子曰:“爱人。”即对别人好。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子曰:“知人。”即了解别人。这些话翻译到今天,就是以人为本,一切围绕着人,能善待他人,能理解他人。学生问怎么才能做到“仁”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朴素的真理。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是一种心灵减压。让我们回到本真,今天,我们的心灵迷惑,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已经解答过。现实中诱惑更多,今天的人困惑和压力也更大。现代人需要这样的朴素真理,因此,经典热便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需求。
孩子学经典学什么? 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则!
记者:前段时间,有关于孩子要不要“读经”的争论。你怎么看这种现象?世界不停变化,而经书是死的,会不会对现代人造成一种束缚?
于丹:世界千变万化,我们需要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则。准则就如你心里的一道墨线,是个尺度。如果每个人都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万变之中有不变的准则,那他的生活工作是有效率的。我们教育孩子从小读经,也是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
当然,我们让孩子去读经典,并不是要僵死地背一些词句做功利的使用。我一直觉得,对经典的理解要靠觉悟。觉悟一词,佛家说,有所觉是一个瞬间,有所悟则是一个过程。经书能让人有所觉,但人的一生如何去应对要靠有所悟。之所以有人担心经典会变成一种束缚,正因为他们对经典的理解,只有觉而没有悟!
记者:近年来各地不断有祭孔子、祭司马迁、祭黄帝、祭伏羲等活动,还有一些人给孩子搞汉服成人礼。这些现象又怎么理解呢?
于丹:这种祭祀活动,如果寄托一种敬畏之情,就是件好事。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人定胜天”以后,人心中少了很多敬畏。通过对先人的追缅,寄托一种怀古忧思之情,这是浮躁时代的一种好现象!当然,心中的敬重不能仅兑现于一种简单的外在仪式。比如葬礼,与其很奢华,不如内心哀而泣,这才是对亲人真正的缅怀。
在我上电视开讲座之后,也就有人评价,说易中天老师品三国穿中山装,你却穿得很时尚很西化,你应该穿中式服装讲《论语》啊。我只能无奈地反问他,你看我现在裹小脚还来得及吗?
[M3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29 01:23 , Processed in 0.1135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