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14|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孩子的打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3 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小天地里也有男士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妻负责生孩子,我则负责带孩子,自然我带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就多了,当然面对的问题也多了,现在我教骏景二年级的孩子中个别孩子也有打架的现象,他们属于大孩子,打架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很平常而自己的事,只是不同的家长和教育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愿意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孩子成长中打架的教育问题。
我的孩子刚上四年级了,爱打架,常被投诉。
这是我的责任,从小,我要孩子性格要与他的名字相近:要钢毅坦然,不要懦弱。我知道孩子打架,父母和老师应是旁观者而非仲裁者。孩子在揪打的过程中,不仅能渐渐地适应团体活动,而且还能感觉到被打的疼痛,以及发现如何才能增进朋友间的感情,孩子在二年级时,曾对我说:爸爸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班上男孩子只要会打架,朋友就多......

我当时很在意(稍后再扯此话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7:40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不打不相识,安全是第一
的确,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这本是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大人最好不必干预。让孩子在相互磨合中,促进了解,互相配合,而成为好玩伴。当然有时他们之间的冲突太大,自己无法解决时,老师或父母就应出面交涉,使孩子的火气降下来,或暂时分开,或游戏重新开始。不要打骂自己的孩子,更不可打骂别人的孩子,因这既影响孩子又伤害大人自己。他现在发现这个“结交朋友”的秘密,可能是他成长中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于是我就告诉他一个水浒传中“不打不相识”的故事,只强调了与同学打闹要注意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7:40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一年级时,孩子总是给我说别人打他,我了解了情况,爱,“打”他的人都是大哥哥姐姐,因为孩子当时胖乎乎的比较可爱,很多人喜欢摸他一下,逗他一下,孩子比较反感别人摸他的头和脸,我就告诉他,别人这种行为不是打你,即便真的有人打你,自己的事要自己解决,要坚强,我和妈妈是不会理会太多你这些事的(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争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7:59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被家长投诉家门,结果两家成了朋友
三年级时,孩子在放学路上与人打架了,晚上被打的孩子家长拉着孩子来到我家,当时儿子吓坏了,我急忙招乎家长,给家长连连道歉,并耐心聆听被打孩子妈妈的诉说,看着被打孩子妈妈慢慢平静下来,我拉着儿子和被打孩子的手,让他们坐下来说:我小时候和你们一样也打过别人并且也挨过别人的打,我知道你们两个因为一些事情争执才引起矛盾,这说明你俩都很有个性,说明你们两个很相似,我和妈妈还有你们的家长,的确不愿意看到你们打架成为仇人,相反,我们希望你俩能成为好朋友,你俩有打架的勇气,肯定也有合好、成为好朋友的勇气。
我的话还没说完,俩小子就拥抱在一起哭了,从此以后他们俩再也没打过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6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孩子真的被打了吗?
有些孩子(请家长结合自己孩子)肌肤触觉比较敏感,可能别人善意的抚摸,他们会感觉不舒服,并在成长的过程中累积了“他打我了”的假象,从而成了争执的起因。对于这种现象,很多家长不知道触觉敏感的原因,总是认为孩子真的在学校被人打了。一些父母过分呵护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吃了亏,为一点点小事而不惜脸面与他人大打出手。实际上父母 为了子女反目为仇,而孩子们又象好朋友一样在一起玩耍。可见,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而父母的心理实在有点偏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23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没人交流?这可是我的原创,
这是我的个人真实教育经历,
是不是小天地,年轻家长多,
可能是我家孩子不乖
很想听听你家孩子打架的处理方法 [M29] [M29] [M2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13 08:47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我家女儿属于嘴巴多,老说别人最后被打的那种. [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13 08:47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她打架是不会,就是会骂人.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9:01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引用作者 lilinana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我家女儿属于嘴巴多,老说别人最后被打的那种. [M10]

跟我侄女一样,也是老说别人最后被打的那种。
女孩子语言方面要优于男孩子,我侄女二年级,小嘴巴了得,
放假时兄妹俩常因拌嘴,儿子嘴讲不过就用动手,
结果侄女告状,
在我们大家子里面,儿子又落下了个欺负女孩子的“坏名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4-13 09:03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我家女儿也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主,一天到晚喜欢管着别人,也经常惹得别人很不自在而被打的.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4-13 09:03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韩老师,你讲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大人应该怎么教啊? [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9:06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引用作者 lilinana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她打架是不会,就是会骂人. [M13]


上个星期儿子说:他们班的班长(女孩子)被人打了,
真是打得好,很解气!
不过我是不打女孩子了
因为我看着别人打她,虽然解气,
可还是觉得男孩子打女了孩子不够潇洒
反正我以后不会打女孩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9:13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引用作者 MARRY-HUANG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韩老师,你讲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大人应该怎么教啊? [M10]

其实不要太过分地教,女孩子很多时候总是吃到嘴上的亏,这是一种天生的本性,我们大人还是别介入太多,最多给他说明吃嘴上亏会付出代价的,就够了。

说些理论的可以参考下:理解孩子的情绪 
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对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非常重要,父母既不能过分呵护,也不能过分管制。过分呵护容易让孩子滋生娇气,依靠大人的势力,欺负或攻击别的孩子;一旦攻击性人格形成,不但不易与他人相处,而且常常会滋事惹祸,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多麻烦。为什么也不能过分管制呢?因孩子受到委屈后,他要发泄受气的情绪,这是人正常的要求,大人可以控制自己,但天真无邪的孩子则不会,他要反击别人。若父母 强行压制他,会造成对他心理的伤害,尤其是对他人格的损伤。他不被尊重会变得缺乏自信,他不能实行自我护卫权利,就变得懦弱胆怯。这对他今后健康成长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4-13 09:13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quote]引用作者 lilinana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她打架是不会,就是会骂人. [M13]


上个星期儿子说:他们班的班长(女孩子)被人打了,
真是打得好,很解气!
不过我是不打女孩子了
因为我看着别人打她,虽然解气,
可还是觉得男孩子打女了孩子不够潇洒
反正我以后不会打女孩子的。[/quote]
可惜不是个个男孩子都有你儿子的觉悟,我们这些女孩子的妈妈操心的不是打架而是怎么不挨打.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4-13 09:18 | 只看该作者

Re: 大孩子的打架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9-4-13发表的原文
没人交流?这可是我的原创,
这是我的个人真实教育经历,
是不是小天地,年轻家长多,
可能是我家孩子不乖
很想听听你家孩子打架的处理方法 [M29] [M29] [M29] 。


韩老师是个勤快人,估计大部分同学这会还没来得及上网 [M05]

赞同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处理打架问题,不管是真打还是假打,孩子必须学会识别,同时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也不真伤害到他人。当然,在孩子感到困惑或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认真沟通,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打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

谢谢韩老师的分享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8 16:09 , Processed in 1.6251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