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心的价值
有位小学老师给同学们讲寓言《乌鸦和狐狸》。分析完了课文之后,老师了两道说话题。第一道题是:请你试着用你自己的口吻对上当受骗之后的乌鸦说一句话。第二道题是: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它们之间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同学们对乌鸦说的话大都是按照老师的引导做的。他们一般都这样说:乌鸦,你可要一暂长一智,不要再上当受骗了。乌鸦你不要太虚荣,不要听别人的恭维了。但是,有一个女孩,对乌鸦所说的话即与众不同,她说:乌鸦,你别难过,我们家有好多肉,我再给你一块好吗?老师的手里攥着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不能轻信别人。有了这个标准答案,教师。就有了给同学们打分的依据。那些警告乌鸦的同学得到了高分,而这个公然声称,要给乌鸦一块肉的女孩毫无疑问得到地遭到了否定。
乌鸦和狐狸再次见面之后,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大部分同学都说:嘴里衔着肉的乌吸取了教训,提高了警惕,任凭狐狸怎样夸奖它"身体魁梧、羽毛美丽、若能发出声音就可以面为鸟类之王",乌鸦就是不为所动。狐狸万分失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开。倡,有一个同学故事领异标新,他说:狐狸一见到乌鸦,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忏悔。狐说得太动情了,乌鸦被深深感动,不由得哭出了声音,这一哭了不要紧,乌鸦衔在嘴里的肉又掉了下去, 这时,狡猾的狐狸立刻跑过去,一下子咬住了那块肉。老师听后,以为这个故事续得不错,但想不到竟有人可以接着这个故事往下续。狐狸刚把肉叨到嘴里,乌鸦就忍不住在树上大笑起来。乌鸦说:哼,臭狐狸,实话告诉你吧,我已在肉里投了毒,这下你死定了!狐狸一听,吓得感忙将嘴里的肉吐了出来,乌鸦立刻从树上冲下来衔起了那块肉,得意地飞走了。教师认为这个编故事的孩子有着极强的独创精神,使这段故事非常精彩。
对于哪些围绕着正确答案所完成的练习题,不说也罢。然而,在我眼里,那个安慰乌鸦的女孩更多了一份可爱,而那个说"投毒"的孩子则无端地增加了我内心的一份忧虑。我觉得,一颗善良纯净的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个标准答案的价值。
长期以来,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似乎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警觉度与机敏度,却忽略对孩子心灵的纯度与亮度的关照。我们的孩子不知为何普遍地拥有这样一种天赋,那就是,只要一接触故事,立刻就有分辨其中好人与坏人意识。我曾经给小侄女讲到一个美国小学生写的作文—一群孩子去郊游,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蛋,有人说是恐龙蛋,有人说是鸵鸟蛋,在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孩子们决定让蛋自己来说话。于是,他们便想办法孵化那只蛋。在经过一番焦急的等待之后,蛋终于化出来了一一居然是美国总统里根!故事讲完了,我的侄女瞪着无比困惑的眼睛,问:那么,里根到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上帝!这个问题真难住了我这个语文特级教师。我常想,孩子读着故事长大,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了故事中的一部分。谁敢说我们的孩子没有陪着孙猴子大闹天宫?谁敢说我们的孩子没有陪着葫芦娃大战妖魔!故事是别人的,解读中却不可避免地融进了自我预示了明天。试想,连乌鸦都可以同情的孩子,长大后怎会不具备同情他人的能力而能够伶牙俐齿地诓骗"狐狸"的孩子,又怎能让人对这份过早拥有的'聪明'心生忧惧!
教育家说,"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明天,就看我们今天有着一些怎样的孩子"。孩子美好,世界的明天就美好;孩子有趣,世界的明天就有趣。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读到、读懂一些心灵圣品?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在摆脱偏狭的认知之后完成对风物、人物情趣、理趣的大智解读?如果不跳也"标准答案"的圈子,如果不率先砸开自己身上的价值与审美的枷锁,我们 就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无法期待寓言后面生长出真正的智慧,更无法期待后来的故事更加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