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 [打印本页]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3
标题: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为让同学们最快的得到新知,本栏目将提供信息与电子科技的第一手讯息,供大家分享,也有请各位同学多多提供新信息,来充实本栏目,本堂也会有GG提供的!!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4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的「保护费」来了


Ina Fried  2006/03/17



微软公司近年来已砸下巨资强化软件的安全性。现在是设法回本的时候。

不久之前,安全性还只是令软件巨人不堪其扰的头疼问题,对微软似乎有害无利。但自从董事长比尔.盖兹四年前宣布推出「可信赖运算」(Trustworthy Computing)计划以来,微软如今已逐渐察觉安全性可能是一大卖点。

上个月,Windows总司令Jim Allchin指出,强化的安全性是顾客应该升级到Vista的最大理由;Vista是下一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预定今年内推出。微软估计,为开发Vista投入的时间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加强防护措施上面。

同时,微软开始销售自有品牌的安全产品,包括锁定消费者市场、年缴50美元的OneCare防毒服务,以及即将推出、瞄准企业用户的Microsoft Client Protection软件。

微软安全事业部负责人Mike Nash说:「我们察觉一股变化。我们仍在改进,仍受到检视,但也听到企业客户要求我们提供更多服务的呼声。」

尽管前方仍有重重的挑战,但微软面临巨大的商机。Yankee Group元月时估计,缺乏安全防护的个人计算机--也就是未安装防毒软件或未更新防毒服务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达150亿美元之谱。这家分析公司指出,目前,企业用户每年的资安支出高达30亿美元。

Yankee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驱策微软投资的动机何在?想必是有利可图。整体而言,这个市场太大,大到微软再也不能忽视。」

任何收益,都有助于提高微软在安全性的投资报酬率。Gartner分析师John Pescatore说,微软每年斥资数亿美元加强软件的安全功能。打从203年买下罗马尼亚的GeCad公司以来,微软展开大肆收购,另外还并购了至少四家安全软件公司。

安全缺口

数年前,安全性对微软而言只不过是个头痛的问题,而用户对微软的要求仅止于减少软件的安全漏洞数目。

微软在这个市场仍面临众多挑战。最近出现一个钻Windows影像处理漏洞的攻击程序(exploit),提醒我们黑客会尽可能利用漏洞未补的弱点趁虚而入。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掏钱请微软补强该公司产品的安全性。企业用户尤其质疑微软的举动。

Gartner分析师Pescatore说:「且慢,惹麻烦的是微软的软件。现在,他们还好意思要我付更多钱来修补问题?」这正是一些企业用户对微软开始贩卖安全软件的反应。

企业或许不甘愿花钱买微软提供的安全产品,但Pescatore说,比起SQL Slammer和MSBlast蠕虫大举侵蚀微软商誉的那段日子,该公司的名声已大有改善。

他说:「这三、四年来,他们认真看待安全问题,基本上在这方面已经不会比Linux或Solaris逊色。」

Pescatore把微软拿来跟甲骨文(Oracle)比较。他说,在微软名誉逐渐改善之际,甲骨文在改良安全性方面大致停滞不前,而且还逐渐失去昔日享誉卓著的令名美誉。

就连防毒软件竞争对手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执行长John Thompson,也不得不赞许微软的努力。上周在RSA会议中发表演说时,Thompson提到,2002年至2004年,共有100种构成中、高度风险的安全威胁,但去年这类威胁已减为六种。

Thompson说:「用户普遍采用防火墙以及防毒与侵入侦测软件,加上坦白说,微软在强化操作系统平台安全性方面大有进步,才有此可能。」他补上一句:「你没听错,我是这么说的。」引起台下哈哈大笑。

微软除了强化自家软件的安全性之外,还决定进一步进军赛门铁克的防毒软件地盘,对赛门铁克来说,当然不是什么令人兴奋的事。分析师已指出,一旦微软在资安市场的占有率扩增,最大的输家就是赛门铁克。

Morgan Stanley分析师Peter Kuper和Brian Essex在2005年元月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写道:「由于这家公司是消费者防毒软件市场的主导公司,显然会首当其冲。赛门铁克也许可以缓和初期所受的冲击,但依我们之见,长期而言终究会妨碍业绩成长。」

这两位分析师并且认为,微软之所以进入消费者防毒软件市场,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指出,数百万计的Windows PC欠缺防护,是因特网上最大的安全威胁。

在报告中,Kuper和Essex主张,安全性理应是计算机内含的一部分,而不该是计算机外部的应用程序。他们写道:「这种论点或许会引发争议,但依我们之见,安全性应该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一项功能,而不是独立的产品。」

他们举例说,汽车警报器以前曾经是独立的产品,但现在已成为许多汽车内建的标准配备。

可能跃为市场领导者

Pescatore说,2003年微软藉收购GeCad公司跨足资安市场,基本上只是防御性的举动。

他说:「当时,蠕虫和病毒肆虐,Windows备受打击,微软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采取因应措施。」软件巨人显然看出其中的商机。「每次冒出一只病毒,赛门铁克的股价就应声上涨,」Pescatore说。

现在,他说,微软已把昔日的负债,转化为夺取市场领导地位的机会。

Pescatore说,在消费者市场方面,微软已经取得优势地位,在市场上建立起稳固、而且大致受到信赖的品牌。

他说:「如果微软的安全产品使用起来更简便,我们认为,消费者会乐于向微软买。」

但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微软到头来可不可能弄巧成拙,因自己的成功而受害? 微软如果在安全软件市场战胜赛门铁克、McAfee等对手,这些公司恐怕获利会衰退,未来能投资修补Windows安全网的经费也就随之减少。

微软的Nash表示,只要其它安全公司继续创新的脚步,获利机会总是很多。

Nash说:「我们只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他们除了有机会开发出与我们争着解决相同问题的产品外,另有机会开发出比我们更先进的产品。我们无法独撑大局。」

微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在推广自家OneCare防毒服务的同时,避免把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在一起,否则会引起不公平竞争的非议。例如,今天Windows引导未安装防毒软件的使用者连上提供安全产品的网站。Nash说,该网站会持续运用客观的标准,来判定相关网站连结的排序。

他说:「我们必定会透过Microsoft.com宣传微软的OneCare服务。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凡是被纳为Windows一部分的东西,我们都会公平对待。」

另外,微软并不以解决PC安全问题自满,现已着手探寻其它商机,包括协助企业用户加强行动装置的安全性。

微软安全技术部产品管理经理Amy Roberts说:「我们必须时时提高警觉,才能先一步预防行动装置潜在的安全威胁,不论是数据安全漏洞,还是病毒或蠕虫的攻击。」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电视手机 5年内成长14倍
电视手机需求惊人。根据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预测,今年全球行动电视手机的市场需求为八百万支,占整体手机市场仅一%,但二○一○年,电视手机需求量将达到一.二亿支,较今年成长十四倍,占手机比重上升至一



成,也让电视手机热度继续在今年CeBIT中升高。

 Strategy Analytics报告中指出,除了销售量成长,由于目前平均单价高达六百二十五美元,今年电视手机预估将可创造五十亿美元营收,至二○一○年电视手机销售额预估将可成长至三百亿美元,随着经济规模逐渐出现,电视手机价格可望在二○一二年,下滑至二百五十美元。

 由于外界对于电视手机一片看好,一线手机大厂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均率先支持DVB-H规格,多数西欧国家服务业者也都以支持DVB-H规格为主,宏达电则已宣布与英国固网业者BT(英国电信)、英国行动通讯服务业者Virgin Mobile达成合作,将为其推出支持DAB规格的电视手机。

 而就三星、LG等韩国业者来说,由于韩国国内采用DMB规格,韩系业者早在半年多前,即已针对内需市场推出支持DMB规格的电视手机,而LG也在CeBIT中,推出第一款在西欧市场销售的DMB(Digital Mobile Broadcasting,意即数字行动广播)规格三G电视手机V9000,预计六月将正式在德国销售,以赶搭世界杯足球赛的热潮。

 不过,由于各国对于数字广播规定不一,目前行动电视规格百家争鸣,除了主流规格如DVB-H、DAB/DMB外,Qualcomm则主推另一个行动电视规格MediaFLO,而日本也开发出专属规格,大陆则有意同时主流规格与自有规格,也让厂商在开发电视手机时,面临是否必须多方压宝。

 而根据Strategy Aalytics预估,今年支持行动电视的手机销售量中,日本与韩国市场就将在八成,欧洲仅占今年销售量的一百万支,不过随着欧洲行动电视在今年大量商业化,北美与中国将在明年开始推出行动电视服务,也将使DVB-H的占有率,将由今年的一九%,成长至二○一○年的四成。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6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蓝芽加身 iPod迈向无线时代  
Jabra亚太区副总裁戴文德昨(十四)日透露,Jabra已与苹果计算机达成协议,该公司将在第三季推出iPod专用蓝芽收发器(USB Dongle)。以iPod目前全球每年一千多万台的销售量来看,Jabra专为iPod设计的蓝芽收发器,第一年就



一百多万台出货量。

 另外,Jabra预定今年第四季推出Skype Phone专用的蓝芽耳机。去年底,该公司则与美国最大扬声器厂商Kligsch策略联盟,预定今年初推出扬声器专用的蓝芽收发器,未来,透过蓝芽耳机,可以享受十公尺以上距离无限遥控、享受家庭剧院的立体声效。

 Jabra除了为iPod设计蓝芽收发器外,也准备推出笔记型计算机及其它MP3装置的USB Dongle,如此一来,iPod或者笔记型计算机只要接上USB Dougle,消费者就可以用蓝芽耳机无线遥控并收听iPod或其它MP3音乐。过去,Jabra蓝芽耳机一向以手机为主要无线连结对象,未来,扩大到MP3、VOIP网络电话及家用影音市场,带领消费者走向蓝芽生活新时代。

 由于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市场,在GSM协会这两年相继对摩托罗拉采购低价手机之后,Jabra也瞄准这块市场、全力攻坚。未来,Jabra将推出四十美元左右的蓝芽耳机,全力抢攻这些行动电话快速发展中的市场。

 Jabra为了布局第三代(3G)行动电话市场的蓝芽商机,Jabra已在全球设立八十个据点,并在欧非、美洲、及亚太成立三大区域总部市场。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初步测试证实英特尔Conroe较优
在上周的英特尔科技论坛(IDF)上,独立的硬件评鉴家趁机作效能测试,让内建Conroe处理器的计算机和搭载AMD FX-60的计算机一较高下。

这场测试是在英特尔装配好的PC上执行,并由AnandTech、Hexus.net、The Tech Report等热门硬件网站派出评鉴者执行。结果显示,Conroe的执行效能比AMD高出大约20%,与英特尔在IDF宣称的效能优势相符。

然而,AMD爱用者和分析师认为,基于这场测试是由英特尔所主导,尚难依此断定英特尔Core微架构胜出。

评鉴家指出,他们未发现在测试过程中有任何偏袒英特尔芯片的现象。

但AMD的支持者纷纷在网络讨论区撰文指出,英特尔的测试用的是旧式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会稍稍减缓AMD处理器的效能,而且采用一种较旧式的主机板。他们还说,英特尔的测试也无法预知一旦AMD芯片下半年增加对DDR2记忆芯片的支持后,效能会是如何。

高阶计算机制造商VoodoPC公司的技术长Rahul Sood也在他的部落格中谈论此事。他建议采用一种更公平的比较方式。不过,当AnandTech采纳Sood一部分的建议,重新再做一次测试后,发现Conroe的整体效能依然比AMD芯片强20%左右。

这些测试主要用个别的应用程序(大多是游戏软件)来做基准效能比较。不过,Mercury Research分析师Dean McCarron说,英特尔新芯片要到今年稍后才会推出,在此之前,不可能断定英特尔芯片实际的效能领先幅度。

目前看来,Conroe的效能似乎超越AMD今年以来提供的任一款处理器,但问题是究竟英特尔的领先差距有多大。

McCarron指出,AMD下半年推出的新芯片会搭配更快的内存,也可能加快频率速度,所以效能可能比FX-60强。但由于AMD今年相对而言在芯片设计上的更动不大,这些新芯片或许不会超越Conroe。

他说,AMD芯片目前的优势,主要因为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并采用AMD64芯片上用的Hypertransport总线,以致效能显著提升。但Core微架构也让英特尔新芯片呈现类似的效能大跃进。

McCarron说:「做架构转换时,会产生一时性的效能提升。一旦架构过渡期结束,就会恢复常态,靠加快频率速率和扩大快取记忆来改善效能。不过,AMD到一定的时间点,也会调整他们的架构。」

采用Conroe的系统可望在今年稍后上市。评鉴家保证,到时候会根据他们自己组装的硬件再做测试,并更新测试结果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4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VoIP了吗?:已经成熟
VoIP技术进展突飞猛进,消费者行为却迟迟不愿改变。

1990年代末期以来,VoIP就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下一个画时代技术变革。拥抱VoIP梦想的人一直希望因特网协议传送语音的服务能够取代恐龙时代的公共交换机电话网络

而这个梦想一部份也已获得实现。像是Vonage等新兴业者在砸下大量营销预算在网络、杂志与电视广告上后,已成为家谕户晓的知名公司。

Skype的PC-to-PC免费通话服务也以7500万名订阅用户交出漂亮成绩单。而eBay以26亿美金买下这家欧洲软件公司的并购案也无异提高了VoIP的声势。其它网络公司,像是Google、Yahoo及AOL也开始在服务中加入语音功能。

此外,有线电视公司也步步进逼传统电信公司。Time Warner Cable去年语音用户增加880,000,到去年为止总数高达110万,声势不可谓不惊人。

本周在圣荷西举行的Voice on the Net (VON)大会上,三百多家VoIP厂商齐聚一堂,宣称VoIP已成主流。

事实真是如此?

传统电话公司的接取线路业绩却是以惊人速度衰退中--单单2005年就掉了570万美元-但造成威胁的不是VoIP,而是行动电话。

「我们并不认为VoIP是造成家庭用户流失的主因,我们认为主因是来自于行动电话的取代效应。但我们相信VoIP是未来很重要的趋势之一。」BellSouth整合服务总监Steve Zimba说。

观点问题

要取代传统电话,VoIP可能还有一长段路要走。大家对它的稳定性还是存有疑虑,而一般消费者也还搞不太清楚VoIP究竟是什么。

BellSouth的Zimba表示,家庭用户并不觉得VoIP提供的新服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们觉得传统电话的功用就够了。

「一般人对VoIP还有不太好的印象,」他说。「大家会说:『你要把我的声音放到网络上?我才不要。』我们现在要求业界改变把VoIP当成技术来推的方式,,并且改成别的名称,像是宽带语音,以便能更快普及。」

事实上,传统电信公司去年是否是真的开始在推VoIP也不太看得出来。AT&T及Verizon都有IP电话服务,但都没怎么推。

这些公司都派了代表参加VON说明各公司的现况,但他们都连提都没提到家用VoIP产品。AT&T重点放在企业VoIP,Verizon则大推Fios光纤到府网络。

BellSouth并没有产品推出,因为它快被AT&T收购了,后者将以670亿股票收购这家地区性电话公司。去年BellSouth同意销售8x8的VoIP服务,但被并购后是否还会持续原订计划则还不确定。

不过至少有一家公司积极策画VoIP。Sprint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本地电话事业部独立出来,开始推广新的VoIP服务。

不过VON会议上IP技术的拥护者表示,VoIP只是所有IP服务的一小块而已,他们现在看的是网络影像服务。

「虽然我们认为VoIP将会趋近成熟进入主流,但我们现在放眼另一项机会,」Vonage共同创办人暨Pulver.com总裁Jeff Pulver说。「我认为网络影像市场比VoIP还大,我预期未来五年网络影像会比VoIP过去十年的震撼力还要大

posted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1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Adobe发表新版多媒体服务器测试软件
Adobe今(17)日发表Flex 2.0及Flash 8.5的公开测试版本软件。

Adobe今日发表其新款多媒体开发应用服务器Flex 2.0,以及交互式内容开发软件Flash 8.5的测试版本软件。其中,Flex产品仅提供英文版本

Flex 2.0测试版中包含了客户端播放软件Flash Player 8.5;Flex核心程序编码模型和组件数据库Flex Framework 2.0;以Eclipes为基础的整合发展环境Flex Builder 2.0,用以搭配Flex架构,处理多媒体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作业;用以处理多媒体网络应用程序数据交换服务的Flex Enterprise Services 2.0;以及Flex Charting Components 2.0延伸组件。

Flex服务器软件及其工具是由Macromedia于2004年所推出,主要提供给熟悉Java等文件型环境(text-based environment)的开发者,撰写Flash应用程序之工具软件。如透过Flex工具软件的协助,将可轻易转换现有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端)应用程序为Web化应用,转化为多媒体网络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新版Flex 2.0则将更强化其具延展性的程序架构、直觉式程序编码模型,以及与标准化数据的整合,将以Eclipes为基础的整合发展环境,处理应用程序开发与使用者接口设计。

Flex 2.0产品预计将于2006年上半年上市。Adobe也将依Flex开发人员、专业程序设计师等角色推出全新授权模式。

其中,Flex Framework将透过Flex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套件免费提供,其中包括所需的命令编写器和发展、编辑与导入Flex应用程序的使用文件;连结XML、SOAP网页服务到Flex应用程序也将不需额外收取费用或取得服务器授权。Flex Enterprise Service 2.0针对一定数量、单一非丛集服务器的服务是完全免费;商业授权模式是以每CPU、每项目等为计算基础。价格与授权方案将于产品上市时公布。

去年底,Macromedia则与国内系统整合商北祥签订包括Flex、Breeze、ColdFusion、JRun、Flash Communication Server、Flash Remoting等Macromedia服务器端产品,将锁定国内金融市场,针对其提款设备走向IP化后,推出多款ATM交互式应用方案,包括架设于便利商店的ATM集点兑换活动、广告轮播等方案。

而随Macromedia在去年四月遭Adobe并购后,Adobe则表示将透过Adobe Engagement Platform概念平台做为Adobe PDF与Flash技术之整合架构。

例如将Adobe及Macromedia现有的交互式软件,如提供Workflow(作业流程)的LiveCycle、提供多媒体应用开发的Flex、ColdFusion等软件,建构于企业现有以.net、Java或LAMP技术开发的企业IT基础架构上,如此一来,企业用户便可以多种程序语言,包括JavaScript、ActionScript、MXML等进行应用开发,并以PDF Reader、Flasher Player或做为编写HTML网页的DreamWeaver,做为存取各式应用的客户端软件。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匿名来源不等同于开放的来源

可自由修订的在线版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目前提供以下服务:每月50亿页、120种语言,以及超过100万篇的英语文章。但一个挥之不去的认知问题是:一篇作者不知是谁的文章,值不值得采信?

维基百科管理者认为可信,但我不以为然。

维基百科不找专家,直接邀请大众共襄盛举。可撰写文章,也可修改别人的文章。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甚至不需挂名。听起来很诱人吗?你可立刻动手。这套制度依据的信念是,一群没没无名但满怀热忱的人,凭着团结力量大的优势,即使不具备传统的公信力,也可胜任编辑的监督角色。只要对某个主题有兴趣的人士,都能主动筛除讹误的信息,并增添新的材料。

乍看之下,这听起来简单明了。但是,诸如文章的哪些段落有问题,哪些是值得收录在百科全书的词条,或后来的订正对原作是补强还是破坏,向来会引起争议。

维基百科崇尚平等主义,不分学生或诺贝尔奖得主,一律赋予「社群」中的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权。这种制度难以解决智识上的争议。

如果有一个权威的担保者,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对维基百科的信誉及其内部的编辑过程会有帮助。套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术语,一般读者如果欠缺判断信息内容的专业知识时,只能凭「间接知识基准」(secondary epistemic criteria)线索,来推断信息的可信度。

权威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从前,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聘请爱因斯坦、佛洛伊德、居里等权威学者撰文,来强化这部百科全书的公信力。相形之下,维基百科几乎未提供任何线索,让读者据以评估这部百科全书的文章大致可不可信。列出的一串编辑名字,只是用于计算机屏幕上的化名,匿名编辑者甚至只附上因特网协议(IP)地址的数字码。以前,解释「时空」(Space-Time)的文章篇末会附上「爱因斯坦」的大名,这种作法难道不比今天标注「71.240.205.101」的线索,更能判断文章的可信度吗?

专家愿意拿自己的专业信誉为一篇文章背书,让百科全书更具公信力。维基百科舍弃这种制度之后,拿什么取而代之?

上周,我拿这个问题询问维基百科创始人Jimmy Wales。他表示,个别撰稿人对大英百科的重要性无足轻重。他说:「民众信赖大英百科的某篇文章,不是依据文章作者是谁,而是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群编辑审核某篇文章,然后编修过程就画下句点。对照下,维基百科的文章受到不断的检视,永无休止的修订。

他预言,将来,会变得奇怪的,会是大英百科的编辑过程。他说:「读者会问:『这只由一个人写出来的吗?只经过两、三人审核吗?这种过程的产物,教我如何采信?』 」

维基百科社群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英语版维基百科的总词条最近增加到100万篇。第100万篇是关于格拉斯哥(Glasgow)的Jordanhill火车站,原始的文章只有寥寥几段,但已足敷一般读者的需求。然而,一周后,社群人士增修纪录总计640笔。

如果每一种主题,都能采用这种作法,不需诉诸于专业学识,也不会牵扯出火爆的论战,那么我们可信赖匿名编修社群会产生高质量的作品。但Jordanhill火车站一文是特例,而非常态。

举例说,介绍人物生平的词条(biographical entries)通常会引起争议。最近发生的风波已凸显出人人都可能擅改文章的问题。

就连Wales本人,也不顾维基百科对「谈论你本人文章」的指导原则,径自修改评论他的维基人物简介;每当有人修改,他就再改回去。这些事件,即使只是少数,也无助维基百科为这种「来者不拒」的编修过程奠定合法性。

Wales是全职自愿者,和其它数千名自愿编辑一样,都热心投入这项非营利性计划,值得肯定。截至目前为止,他让维基百科在不受广告干扰下持续运作,也值得喝彩。在他的监督下,这套系统在自我检视方面开诚布公,令人欣喜。

话虽如此。维基百科2001年才上路,假以时日,Wales和他的同伴可能会察觉,指定一人作为某篇文章的监督编辑,会提升整部百科全书的信誉。

在维基百科最近发生文章遭乱改引发恶评的事件后,Wales已宣布小幅的改革措施。匿名访客不再能获准另辟网页,不过还是能够修改现有的文章。为防止有些人针对特定的文章恶作剧,Wales已实施一项「半保护」(semi-protection)政策,使用者必须先注册,至少四天后才能获准修改受到保护的文章。他说:「假如有人真的想写:『布什是猪头。』他必须等上四天。」

Wiki还不等于开放原始码

但维基百科的制度必须进一步改良,才能迎头赶上更周延的在线协作模式:开放原始码运动。

维基百科和Linux这类开原码计划有许多共同点:非营利性质、知识型事业、动员自愿者的投入。但两者仍有很大的差别。

主管逾八万个开原码计划的SourceForge.net管理者开原码技术集团(the Open Source Technology Group)的副总裁Jeff Bates说:「维基百科以开原码自居,听在我耳里觉得刺耳。」他指出,每项开原码计划都有一位「慈祥的独裁者」,是最终的负责人,即使程序代码是众人的贡献。他强调,唯有「某人用自己的名字背书」,才会产生好东西。

维基百科是好东西,但要等到100万篇而且日益增多的文章都逐一完成严谨的审核、润饰,恐怕还得经过漫长的等待。目前只有923篇已被核定为象征优质的「featured」等级,而依照现行的共识决审核过程,每天只能产生一篇。

Wales对这种步调不满意,似乎有意检讨这种仿照开原码软件的模式。仰赖自愿者贡献的软件开发过程有两阶段:一是订定自由加入的政策,鼓励自愿者共襄盛举。然后,订出一项具约束性的政策,以便控制程序码的质量,以备发布。他说,Wikipedia采用「半套模式」。

无庸置疑,维基百科的自愿者讨论的话题数目远胜过大英百科等营利性的组织,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但是,匿名性却有碍维基百科建立起公信力。维基百科社群说对了一件事,就是维基百科目前的形式只是测试版。未来要推出1.0版,水平还有待提升。

(作者Randall Stross是历史学家兼作家,目前居住在加州硅谷。)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英特尔强打行动运算平台
Intel今年上半年在NB双核心处理器Yonah登场后,在今年春季IDF也全力拉抬明年NB市场重头戏Merom处理器及Santa Rosa平台。Merom肩负英特尔下一代微处理架构(microarchitechture),每瓦效能将比迅驰一代Banias提升三倍,明年



配Merom处理器接力Napa平台的Santa Rosa,将共同打造NB市场上亿台销量。

 英特尔打造无线部分,除NB外,还包括平板计算机、小型行动化计算机(Ultra Mobile PC)、多媒体智能型手机等,英特尔在行动运算擘画的新愿景,也积极朝向低耗电、体积小及长效电力发展,不再以纯粹的功率效能作诉求,未来英特尔在Mobility的发展也将加快非PC领域脚步。

 Merom搭配芯片组Crestline、无线网络Kedron。英特尔行动平台事业群副总裁兼总经理Mooly Eden表示,英特尔对新一代微架构很乐观,Merom将有更强的省电管理及效能,新一代芯片组也能提供更好管理及安全性;至于无线网络Kedron效能则可较目前的速度提升五倍。

 英特尔强调,双核心推出对英特尔将是重要指标,第一炮Napa正快速普及NB市场,下半年推出Merom处理器的Napa Refresh架构也能延续成长动能。

 明年上半年推出市场的下一代平台Santa Rosa,在新一代微处理架构下,能有更佳的管理及安全性。

 NB成长动能惊人,Eden也举IDC数据表示,去年NB原估计四千六百万台,最后去年NB市场实际总量达六千三百万台,今年IDC预估七千七百万台,明年上看九千三百万台。不过业界人士则更看好,认为明年NB市场总量,将可到上亿规模。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CeBIT數位家庭概念成先鋒
德国汉诺威计算机展(CeBIT)九日正式开幕,包括三星、英特尔、诺基亚等大厂均以数字家庭概念为展示重点,液晶电视(LCD TV)当仁不让成为主流产品之一。而行动电话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尤以三星电子的内建一千万画素照相



手机、及LG推出的全球首款3G行动电视最为引领风骚。至于汽车电子相关的LCD面板、影像语音解决方案、全球定位GPS等,则是新窜出的热门产品。

  由展出产品来看,数字家庭概念相关产品是未来三至五年内,电子大厂的生产重心,其中最能刺激出销售量的,就是在欧美各国力推的数字电视架构下,所创造出的LCD TV商机,所以欧洲最大通路商Vestel、数字家电大厂ProView等,都展出全系列的LCD TV相关产品。

 德国汉诺威计算机展(CeBIT)九日正式开幕,包括三星、英特尔、诺基亚等大厂均以数字家庭概念为展示重点,液晶电视(LCD TV)当仁不让成为主流产品之一。而行动电话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尤以三星电子的内建一千万画素照相手机、及LG推出的全球首款3G行动电视最为引领风骚。至于汽车电子相关的LCD面板、影像语音解决方案、全球定位GPS等,则是新窜出的热门产品。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6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Intel:WiMAX2008才起飛
英特尔在二○○六年春季IDF,提及WiMAX今年将开始采用在无线装置,不过英特尔认为,WiMAX起飞时间是在二○○八年至二○○九年阶段,因此,期望搭WiMAX顺风车成长的笔记型计算机(NB)、手持行动装置等,还得等到○○八年以




后才会逐渐发酵,不过,届时NB除了可内建WiMAX芯片外,3G也将内建至NB上。

 英特尔在无线平台计划推出的产品线也持续增加,除NB外,今年IDF上,英特尔大力推广的Ultra Mobile PC(UMPC)、概念PC以及PDA等手持行动装置等,也将随着WiMAX环境成熟而起飞。

 英特尔在二○○六年命名代号为「Montevallo」的概念PC,轻薄节省空间,以及类Tablet PC的手写功能等设计,都将为PC增添更多创意。不过英特尔人员表示,二种概念PC今年都可顺利量产至市场上,不过目前是否有PC厂商采用则不得而知。在WiMAX环境发展成熟,届时英特尔擘画无线生活愿景也能逐一实现。

 处理器大厂英特尔(Intel)由二○○四年谈论至今的WiMAX发展,受限于各国频宽开放政策不明,一直未达预期普及率,二○○六年春季IDF中,英特尔表示将启动WiMAX起飞计划,预计将导入所有Mobility产品线中,不过真正能内建WiMAX的NB要能有成长,预计将在二○○八年以后。

 英特尔推广WiMAX发展,目前已在美国、法国、英国、巴西、哥伦比亚、西班牙、阿根廷、南非、印度等国,与电信业者建立WiMAX产业推广体系,在亚洲地区也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进行WiMAX测试。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0:5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英特尔、超微市占率争霸开打 !!英特尔64位推出时程是关键
微软VISTA以及英特尔的NAPA双核心平台推出,是今年IT产业视为扭转乾坤的两大关键,不过 现在却传出英特尔因为超微市占率大增,因此有意将NAPA平台递延上市,增添半导体产业今年的发展变量。
全球第一大芯片厂英特尔调降今年第一季的获利目标,外界猜测 因为超微半导体的全球市占率已提升到2成,使得英特尔决心重回低价位计算机市场,企图以量再冲高市占率,结果不但 自身获利率受到影响,连带今年信息产业换机潮的景气复苏也受到质疑 今年动能不足好的话会在明年 .................... 超微长期耕耘高阶以及低价计算机,明显区隔开英特尔的主流市场,不过 近来超微成功推出可对应微软VISTA平台的高阶64位处理器,因此 英特尔NAPA平台将递延上市的传言不径而走, 要看英特尔何时推出64位的新平台 目前英特尔与超微的芯片市占率为8:2,分析师指出,因为新兴国家对低价计算机需求将持续强劲,因此只要超微打进第一大计算机系统厂戴尔,市占率就有望变成7:3,造成英特尔压力大小,不过 英特尔也没有坐以待毙,传出下一世代64位新平台SANTA ROSA即将推出,营销政策又会如何变化,5、6月份将是重要观察期。
作者: E.T.    时间: 2006-3-18 11:0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厂商看好Vista带来的PC升级效应
Elinor Mills  17/03/2006
本周三,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主管表示,该公司认为希望升级PC执行微软Vista操作系统的用户将带来3.7亿美元的市场。
三星半导体业务部门副总监Don Barnetson表示,在过去的三年中,美国市场上销售了约3700万台配置性能足以执行Vista的PC,3700万台PC中,约10%可能会升级,每位用户将购买100美元的硬件产品,仅仅在美国这就意味着一个3.7亿美元的大市场。
为了执行Vista,只需要对一些组件升级即可,例如显卡和闪存,三星将透过零售通路捆绑销售相关产品。Barnetson说,花上250美元,你就可以购买三星的产品对PC进行升级。当然了,用户也可以花上1000美元购买一台新PC。
Barnetson表示,由于Vista将在全球发布,这种低成本升级带来的商机会进一步扩大。他还说,三星将主要与零售商合作销售升级组件。
全球大多数个人计算机都执行Windows操作系统,以前Windows版本升级通常会引发PC升级潮,因为旧计算机不能提供执行新版操作系统所需要的强大处理能力。但Barnetson指出,Windows XP的普及就相当缓慢。
低成本升级方案对于戴尔、惠普等PC厂商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报。Barnetson表示,我们并非在诱导用户不要购买新PC,PC的升级周期还会继续下去,但用户可以通过升级现有PC而提前使用亲自操作系统。
作者: 踏雪無痕    时间: 2006-3-18 11:2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想看看在苹果的iMac机器上运行Windows XP是什么效果吗? [M05]
这里有一段视频:
http://www.engadget.com/videos/narf2006_xp_mac.mov

想知道如何在iMac机器上安装Windows XP吗?
这里有详细的中文操作指南。
http://bbs1.mydrivers.com/viewth ... 4954&extra=page%3D1
作者: zhms    时间: 2006-3-18 11:2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iMac运行XP,那真是叫浪费。
QUOTE Created By 踏雪無痕 At 2006-3-18
想看看在苹果的iMac机器上运行Windows XP是什么效果吗? [M05]

http://www.engadget.com/videos/narf2006_xp_mac.mov

作者: E.T.    时间: 2006-3-20 09:1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你的PC跑得动Vista吗?数字告诉你
Ina Fried、Tom Krazit  2006/03/16

你的PC适不适用微软Windows Vista呢?让数字来说话。
微软现在正在打造一套新的操作系统工具,可以为Vista 跑在PC上的效能以及有多少功能可以为PC所用作评分。
这套名为「Windows Performance Rating」的工具将会出现在最新的测试版中,以评估处理器、内存、硬盘、及绘图卡等然后加总计分。它会出现在操作系统好几个地方,并做出1到5的评分,但单一组件也会给小数。不过,微软并未说明这些评分代表什么明确意义。
「Windows Performance Rating的宗旨在协助一般消费轻易了解Windows Vista PC的整体效能,并且让他们更快判断特定软件能不能跑得很顺,」微软在一份声明稿中指出。
接着计算机制造商及店家就可以利用这套工具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说机器的功能。软件厂商也以说明要跑他们的软件需要有哪种PC。
上周在IDF上展示的Sony Vaio笔记型计算机整体积分为3,而它的英特尔处理器及1GB内存则分别拿到5.6及5.5分。
微软拒绝透露评分机制是怎么产生的,表示现在还在修改中。
「这些机制还在发展中,因此目前Windows Performance Rating的评分并不代表最后的使用经验,」微软表示,这项功能在未来几个测试版中还会持续改进。
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总裁Roger Kay表示,Vista的效能评份主要用途是在消费者采购PC前提供参考。例如卖场人员可藉此展示PC跑Vista及其它应用的效能如何。但如果消费者是把PC买回家后才开始用这套评分工具,就实在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了。
如何分级?
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系统评分应是固定的数字,还是会随着时间以及硬件的进步而改变?如果某种设定做了第一次评分后一路下滑,消费者就会觉得他们的PC很逊,但如果评分是不变的,那不断技术革新的结果会让所有机器都拿到5。
至于系统效能变慢的问题,微软则已设法解决。如果PC太多软件,则硬盘空间会变得愈来愈碎,而使得机器跑得愈来愈慢。微软在Vista中加入了多项功能让防止PC长久下来速度变慢的情形。
同时,评分会不会成为PC制造商在设计Vista产品线时的参考也还不清楚。
Current Analysis分析师Sam Bhavnani指出,如果这套评分系统浅显易懂,或许可被计算机厂商拿来宣传一番机器的效能。「厂商可以很简单说明它的产品是好、比较好或非常好,」他说。这表示未来消费者未来就不用自己去比较内存、硬盘或其它组件的规格了。
HP一名代表表示这种方便消费者的作法确实很不错,也是业界应该努力的目标。不过他表示HP是否会以此作为制造及销售PC的参考现在则言之过早。
微软第二项工具则已准备就绪,目前称为Windows Upgrade Advisor,可以评估PC该如何提升效能以便能更顺畅执行Vista,像是加大内存或升级显示卡等,微软Windows Vista部分资深产品经理Dave Block说。
虽然Vista还有几个月才上,不过微软现在已提供执行Vista所需的建议硬件规格为512MB内存、具备Vista专用驱动程序的显示卡,以及现在通行的处理器。
目前微软也公布了一套指南,规定PC出厂时所贴的标签,包括新PC贴「基本」标签(搭载Vista的PC)或「豪华型」标签(可使用Vista新功能的PC)。不过微软强调这些标签并不等同于OS最后的规格需求。
分析师表示,光是一台基本的Vista系统,就要至少1GB内存,这表示近几月内买PC的使用者可能都得升级。根据分析机构NPD的资料,美国境内只有四分之一的NB具有1GB,而57%还在512MB的水平。而桌上型计算机具备1GB及512MB的比例则分别为一半及35%。
Bhavnani表示,评分制整体而言是不错的想法,但短时间内可能形成某些冲击,特别是消费者以现有PC升级Vista时。「消费者可能今天买了一套Windows XP机器,十一月时想升级到Vista,但发现只得到1分。就算你才花了大笔钱,那时你可能还得再花200美元来升级显示卡。」
作者: E.T.    时间: 2006-3-20 09:26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盖兹讽100美元NB:边打字边手摇发电
微软主席周三嘲讽由MIT主导及Google赞助的100美元笔记型计算机计划。
100美元计算机的目标是希望提供开发中国家学童也能享有平价计算机。该款计算机跟一般个人计算机稍有不同,没有硬盘与常见的主流软件。
「一台共享的计算机没有硬盘,屏幕又小小的,谁会想要?」盖兹在华府郊区的微软政府领袖论坛上如此表示。
「硬件只是计算机成本中的一小部分,」他说,主要的大成本其实是来自网络连结、应用与支持。
在他批评之前,盖兹先秀出一台全新7吋触控屏幕的「超级行动计算机」,执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上周发表此一产品时曾表示售价介于599至999美元之间。
「若你想让使用者共享一部计算机,可用宽带、并可有人适时协助用户,那么,至少也找一台象样的计算机,不用瞇着眼睛也读得到屏幕文字,更不用一边打字还要一边转手把发电。」
盖兹认为这种计算机是要给大家共享的,不过该计划的正式名称是「One Laptop per Child」(一学童一计算机);该计划的主持人并没有立即响应此事。
今年初,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表示该公司将赞助MIT的计划,他展示的机器就有包括一个发电的手摇器。
「这款笔记型计算机除了无法储存大量数据外,大概什么事情都能作了。」该计划在网站上如此说明。
作者: E.T.    时间: 2006-3-20 17:2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Vista用三道锁防堵间谍程序
Joris Evers  20/03/2006
微软年底前推出的Windows Vista可能使间谍程序(spyware)的威胁性大减,从首要安全威胁降级为次要的隐忧。
这几年来,间谍程序对微软操作系统用户构成重大安全威胁,反间谍程序软件应运而生。但分析师认为,目前为止市售的防御程序都不足以阻挡间谍程序入侵。
微软计划今年内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取代上市多年的Windows XP。届时,Windows Vista将把间谍程序可钻的门路封死。Vista将内含Windows Defender反间谍程序工具,并在操作系统核心及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里引进重大的改变。
Gartner分析师John Pescatore说:「(采用Vista后)间谍程序的威胁肯定会式微。我们对抗垃圾邮件后,垃圾邮件还是会渗透进来,但现在占总数的百分比已降到很低,因为我们晓得如何对付漏网之鱼。同理,间谍程序以后也会受到控制。」
在微软着手开发Vista的同时,间谍程序已演变成资安梦魇。间谍程序潜伏在计算机里,不时派送广告画面,或偷窥计算机使用者的一举一动。据估计,超过四分之三的PC里都含有间谍程序,联邦调查局(FBI)年初的调查更发现,80%的企业对间谍程序很头痛,是继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之后最猖獗的安全威胁。
Enderle Group分析师Rob Enderle说,新版的Windows往往会加强安全性,但Vista在这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他说:「Vista在孕育期间,正逢微软遭恶意软件攻击最猛烈之时,因此Vista的安全防护比微软先前的平台更强大。」
间谍程序和威胁性相对较低的广告软件(adware)惹人厌恶,因为这些程序鬼鬼祟祟地潜入PC、未经授权即搜集使用者的数据,并造成PC的速度减慢。通常,这些恼人的软件入侵PC的途径与病毒或蠕虫不同。间谍程序和广告软件诱拐使用者点阅植入某网站或实时通讯(IM)里的恶意连结,或是与有用的免费应用程序绑在一块。
间谍程序让Windows XP的使用者不胜其扰,但微软Windows客户端事业群经理Austin Wilson表示,这些恶意软件想要混入Vista计算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说:「我们已拿掉很多今天被间谍程序作者利用的入侵管道。我们不敢保证间谍程序会因为Windows Vista问世而消失无踪,但我们的确相信会产生重大影响。」
微软正兵分多路反制间谍程序。不同于XP,Vista的预设环境给使用者的权限减少。使用者必须启用完整的、「管理员」(administrator)级的权限,才能执行安装应用程序等任务。
同时,Vista内附的IE 7会限制浏览器必须先征求使用者的许可才能把数据写入,不然只能先暂存在暂时档案夹,以防恶意程序悄悄安装到计算机上。Windows Defender则再设一道防线,把闯关成功的间谍程序统统清理掉。
Wilson说:「Vista提供三层的保护。」
微软操作系统安全功能增强,对花钱购买Vista的顾客固然是好消息,但对靠贩卖反间谍程序谋生的业者而言,却是警讯。IDC说,近年来全球反间谍程序销售额锐增,2004年达到9,700万美元,比2003年激增240.4%。
但分析师预测,诸如Webroot Software、Sunbelt Software等供应反间谍程序的软件公司,未来的日子可能不好过。
Yankee Group分析师Andrew Jaquith说:「Vista推出后,Windows反间谍程序零件修补市场的销售额几乎会枯竭殆尽。因为到时候,大多数Vista计算机的使用者会用Windows Defender作为预设的反间谍程序引擎。」
Gartner的Pescatore也呼应:「把Windows Defender纳入Windows Vista,等于宣判独立反间谍程序死刑。但反间谍程序市场不会在一夕间就消失。Vista在2006年底出货,使用者不大可能立刻升级或买新计算机。」他预期,两、三年后,才看得到Vista对反间谍程序行业形成重大冲击。
除了对抗间谍程序之外,微软也采取其它安全防卫措施。微软准备在消费市场推出称为「Windows Live OneCare」的产品,并在商用市场推出称为「Microsoft Client Protection」的商用产品。Jaquith说:「Windows安全零件修补市场已大到不容微软忽视。」
分析师预测,主要靠微软提供反间谍程序保护的消费者和小企业,可能也会采用微软提供的防毒产品。但大企业则可能继续依赖他们信赖的防毒软件公司,例如赛门铁克(Symantec)、McAfee和趋势科技公司(Trend Micro)。
也有人不认同Vista会让间谍程序消失、让反间谍程序业者关门的说法。
独立反间谍程序业者Webroot公司的执行长David Moll说:「依我之见,操作系统作的种种改良,是会增强对抗间谍程序的战力。但我不认为那是让问题一了百了的万灵丹。」
CounterSpy工具发行公司Sunbelt Software的总裁Alex Eckelberry也认为,Vista会产生影响,但无法消减间谍程序,因为黑客和间谍程序作者着眼于庞大的经济利益,还是会继续为所欲为。
NPD Group分析师Chris Swenson说,倘若Vista和Defender无法完全把间谍程序威胁斩草除根,别的反间谍程序业者还是有生意可做。
Swenson说:「我认为,微软的新产品看起来很棒,会大幅降低这种威胁。但他们能否一一防止各种间谍程序入侵计算机?这方面我比较怀疑。」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分析师预言,Vista问世后,间谍程序作者会改用段数更高的攻击手法因应,使用者还是得时时提高警觉。
Gartner的Pescatore说:「Vista做的,是把威胁的门坎拉高。黑客未来只能与使用者斗智,设法让他们受骗,才会得逞。」
微软的Wilson预测,将来网络钓鱼(phishing)攻击会增加,设法用仿冒的网站和电子邮件讯息诱骗使用者交出个人数据。他说:「金钱动机总是有的,他们会想出最简单的方法诱骗使用者,然后在他们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我们预见他们的手法会从间谍程序过渡到网钓。」
作者: 不会游泳的鱼    时间: 2006-3-20 19:5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赶明个偶也来潮流一把。 [M21]
作者: evens    时间: 2006-3-21 20:5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赶快来学习一下。
我最近对blog和wiki很感兴趣,ET大哥能不能多介绍这方面的东东
作者: E.T.    时间: 2006-3-22 09:29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Bill Gates放眼Windows以外
Martin LaMonica  21/03/2006
微软长久以来的世界观都以Windows为中心,现在则希望向世人证明它了解Web技术受欢迎的程度已超越Windows操作系统。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兹周一在微软为推动结合Web与行动应用开发而举行的首次Mix 06大会作开幕演说时表示,基本上开发已经随着可让人随时随地连网的新式Web技术的出现而和过去以PC为中心的世界大不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使用者,而非装置为中心。」他说。
盖兹也承诺要提升IE上的开发水平,他表示IE已落后好几年。「过去我们在新浏览器的推出上动作太慢了,我希望我们能加紧脚步,因为我们我看到前景无限。」
盖兹表示,在Windows Vista后推出的IE7发表后,还会有两个版本的浏览器,微软目前已致力于研发中。
周一,微软也推出包括IE 7 Beta 2预览版本的「更新版」,而Atlas AJAX Web开发工具将会推出新版授权,能让客户执行以Atlas开发出的Web应用。
AJAX是去年冒出的新名词,用来描述一组综合包括JavaScript与XML等的Web开发技术。愈来愈多开发人员利用这些开发工具来撰写更强大的Web应用以取代传统桌上计算机的旧式应用。
本周,微软高层也将进一步说明用以开发在桌上PC、行动电话、游戏机及Media Center PC上的Web应用的全套工具与Live代管服务。
将Web相连的软件有必要扩展到更普及的使用者。「愈来愈多行为都搬到网络上了,不论是哪个产业的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愈来愈长,」微软平台技术总经理Charles Fitzgerald指出。「最新颖的Web技术将可让使用者停留在网络上的时间更久。」
此外,可让开发者从不同网站抓东西过来组合的「混搭式」(mash-up)应用也有助于改变网站的传统观点。愈来愈多人开始把网站当成应用程序中的一个「组件」,盖兹说。「这个观点预示新时代的到来,而我们则处于这个时代的起点。」
周一盖兹也谈到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普及改变了网络的使用,以及微软主导的计划,包括用于行事历共享Simple Shared Extension的Live Clipboard。
「你可以把RSS视为可编程Web的起点,一旦网站释放出API,就会有奇妙的事发生,」盖兹指出。
微软计划在Windows与Explorer 7加入RSS支持,让使用者得以订阅网页、podcasting内容与图片。
微软也寄望藉由Mix 06大会吸引Web开发商与设计人员改用微软产品。微软Expression产品线目的即强化技术开发人员与设计者间的协同过程。这项工具预计今年推出。
总总努力皆显示微软希望向开发人员证明它已认清从AJAX到由Salesforce.com所领导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等在线开发成为大势所趋的事实。
Salesforce.com开发者营销副总裁Adam Gross表示,微软与传统开发人员的关系可说是建立地非常好,但在与「网络开发人员」方面可还没到那程度。
「目前为止微软的工具都非常微软中心,我倒想看看他们要怎么切进网络开发工台平台的开发市场。」Gross说。
作者: E.T.    时间: 2006-3-22 10:29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俺的邮箱才3000MB
作者: cocomomo    时间: 2006-3-22 10:46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QUOTE Created By E.T. At 2006-3-22
俺的邮箱才3000MB


老大,1GB=1024MB,笔误了吧 [M01] [M01]
作者: E.T.    时间: 2006-3-22 10:5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你們都對!是俺錯了,是條老新聞了,俺的郵箱是3GB [M13] [M13] [M01]
作者: cocomomo    时间: 2006-3-22 11:01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04] [M04] [M01] [M01] [M21] [M21]
作者: E.T.    时间: 2006-3-24 11:0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充满前景的太阳能发电


Martin LaMonica‧2006/03/24

长久以来被视为最有希望的另类能源来源,太阳能,终于开始有机会进入我们生活。
数十年来,太阳能发电业者一直为了同一个目标持续努力,这个目标就是:提供便宜的高功率电源。经过数年的徒劳无功,如今太阳能专家表示,他们的发电技术已经有了长足进展。
光照发电领域里,新的技术持续地被开发。更重要的是,渐渐有愈来愈多的投资者开始对太阳能产生兴趣。上个世纪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会押宝在十分有前景的太阳能上。」而几十年后的现在,创投业者才开始注意到这句话的重要性。
「目前太阳能发电可说是在最佳状况,因为电价持续上扬。从1970年代开始研发的太阳能发电,其技术问题虽然依旧存在,但在材料科学,成本问题上的改良以及来自环境的迫切需求,都让这个技术越来越吸引人注意。」创投机构Braemar Energy Ventures的管理总监William Lese表示。
创投业者的逐渐热中,恰巧与近年来所有环保科技逐渐受到重视的情况不谋而合。「这不像是九十年代的因特网热潮,但大家都清楚意识到此一市场将逐渐起飞,」Energy Innovations公司的营销长Steve Chadima这样表示。该公司是从Idealab所扶植创办的子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各型的能源系统。
既然在整个能源产业界中,只有小小一部分使用太阳能发电的技术与产品来将阳光直接转换成电力──但在去年,其成长相当的快速。根据一家环保产业的研究机构Clean Edge的资料,太阳能发电的整个市场,包含发电组件与安装服务,在2005年成长了百分之五十。
干净能源在收益上的亮丽前景产生了太阳能业者间一场太阳能板发电效率的竞赛。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越高,顾客每一度的电价就会越低。但是根据能源专家的说法,太阳能发电的电价,还是比目前石油发电或核能发电的电价来得高。
至今,负责将光转换成电的材料,硅晶,其价钱依旧相当高昂。根据业界的主管表示,这是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价格的最大障碍之一。
「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市场的规划还是十分受限,」Evergreen Solar的副总裁Richard Chleboski在Piper Jaffray太阳能研讨会上表示:「技术障碍是这个产业真正的关键,因为组件还必须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硅晶之外的解决方案
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业界都在期盼增加的硅晶产量与更先进的制造技术,会让太阳能产品的价格更能让人接受,产生更多的需求。然而许多较小的公司则是希望采取其它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许多公司也都进行新型太阳能板的研发,希望新型的发电板里面所需的硅晶成份可以降低。以Evergreen Solar这家公司为例,就研发了一种叫「string ribbon」的生产方法,号称可以降低生产时浪费的硅晶,同时增加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因此整个系统的成本便可降低。
虽然以硅晶为主的太阳能板还是主导整个市场,但是有数家小公司也在研发使用硅晶以外的发电组件。创投公司Miasole,Nanosolar与DayStar Technoligies使用所谓的薄膜太阳能颗粒以及奈米技术来提升发电的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在(薄膜太阳能颗粒的)发电效率以及颗粒持久性上依旧有不少问题。但是这些公司的进展相当快速,已经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渐渐进入量产阶段。」Clean Edge的主管Ron Pernick表示。
另一种方法是「太阳聚光板」,就是太阳板上周围装置镜子,让更多光聚焦到发电板上,而让板子收到更多光线,使发电效率更高。这类产品可以卖给大型工厂或直接在店面零售。
Energy Innovations,SolFocus,Solaria与Pacific SolarTech等厂商都在研发太阳能聚光器的技术。这类的装置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测试,这些公司预期这类的产品可以在明年内商业化。
另一家值得注意的非硅技术开发厂商是Stirling Energy Systems。该公司正在加州的沙漠建造极大的反射镜面数组。Stirling的执行长Bruce Osbom表示,他们预期将在2008年有能力建造能有数百万瓦发电功率的工程。
刚获得投资公司两千万美元集资的Konarka这家公司则是研发有机发电技术,其研究的发电颗粒是由塑料构成。
根据该公司的说法,这种「打印」出来的有机发电颗粒是十分有弹性的条状物,虽然该技术仍在发展阶段,但未来预期可以使用在从太阳能电话到可发电军事装备上的各种广泛的应用领域。
「如果你想要大幅降低发电体的价格,让制程里的硅完全不被浪费并不是好办法。而应该是要换一种不用硅的制程。」这个月稍早,Konarka的执行长Howard Berke Piper Jaffray研讨会上这样表示。
即使业者仍在试着提供更高的发电功率,分析师表示,不管收益上或消费者接收度上,太阳能发电才刚刚开始起步而已。Clean Edge预期,到了2015年,太阳能发电产业将会从目前的112亿美元成长到511亿美元。
业界主管与分析师都认为,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也是这个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德国拥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积极也是最大的太阳能计划,也许也算是目前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而美国加州也计划在接下来十年要投入30亿的美元,建造3000百万瓦发电功率的太阳能板。
这些计划财团都看在眼里。有三家太阳能发电公司已经在去年公开上市──Q-Cells ,SunPower与Suntech Power──大概在市场上募到80亿美元的资金。
其它讯息
由于太阳发电工业对于硅晶的依赖度仍旧很高,根据业界专家表示,许多创业家与创投都打算将技术从原来的半导体与信息业界转移到太阳能发电上来。
举例来说,Kleiner Perkins Caufielf&Byers这家投资公司是由信息业的巨擘升阳、Google与Amazon.com所创立的,该公司最近才筹募了10亿美元的「绿色技术」投资基金。该公司的投资组合里的其中一家便是薄膜发电厂Miasole。
Clean Edge的Pernick发示,投资基金的大量涌入代表太阳能发电界的逐渐成熟。他同时预期太阳能公司之间,以及推广太阳能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渐渐开始。
「未来我们可能不会完完全全只使用这种新能源。应该是在不同的时地交互使用不同的能源,」他表示:「但无论如何,大家对于这种技术的向前推动,可说是十分积极。」
作者: zhms    时间: 2006-3-25 21:2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來個稍稍有點跑題的。


消息 1:

美国国务院购买1.5万台联想电脑的决定在国内遭到批评,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美国人对于外国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作用仍感觉不适。据称,这些电脑总价值约为1300万美元,全部来自联想在罗利和墨西哥蒙特雷的工厂。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在周三的媒体吹风会上说,这些电脑将用作非保密系统,由前IBM个人电脑部门提供服务。

  这笔电脑合同同时遭到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安装在电脑中的硬件和软件对美国使馆和美国搜集情报的活动实施间谍行为。"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迈克-威塞尔称:"中国人获得情报的机会是明显的。"

该委员会主席拉里-沃特泽尔两周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空客将一条飞机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他不会因此担心,但是如果联想开始向涉外美国政府机构出售电脑,他会因此而不安。沃特泽尔周四表示:"我认为,国会成员将会对这笔交易做出强烈反应。"


消息 2: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联想在美国成功获取了一笔价值超过 1300万美元的政府PC订单,向美国国务院提供逾1.6万台台式机及相关设备。消息传出后,美国部分人对此表示了批评,认为美国务院购买大批联想PC,可能会对美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解除怀疑,成功完成交易,联想集团日前表示,如果必须的话,该集团欢迎美方调查组检查联想PC的安全性。

  联想集团负责政府关系工作的副总裁杰夫·卡莱尔(Jeff Carlisle)表示:"我们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事情。"但他也明确说明,任何调查工作都要有美国政府的委托书才能进行。联想通过美国一家政府IT集成商及供应商CDW-G与美国务院达成的供货协议,根据协议,CDW-G将向国务院提供1.5万台联想ThinkCentre M51台式机、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及1千台配置了高性能移动硬盘驱动器的联想ThinkCentre M51 mini-towers。从8月中旬开始,CDW-G每周将向美国务院供应500多台联想PC。

  卡莱尔称,这部分联想PC将在北卡罗莱纳州首府罗利和
墨西哥蒙特雷进行组装,而芯片都是在中国台湾生产,而不是在中国大陆地区。被联想收购的IBM的PC部门也是一样,所有IBM的PC产品都没有进行过改装,不会产生安全隐患。美中经济关系委员会的拉里·沃特兹尔(Larry Wortzel)最近表示,他希望美国立法者能够对美国务院从联想集团手中购买大量电脑的行动提出质疑。

  沃特兹尔表示:"如果你是一家外国情报机构,同时你又知道了一家美国联邦机构正在从你的公司里购买1.5万台电脑,你难道不希望在其中做些手脚吗?"对此,美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Sean McCormack)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表示,这些电脑设备都会加上非保密系统,同时都会由前IBM的PC部门提供服务。然而,美国务院与联想的这些合约,还是遭到了来自由派团体和保守派人士的攻击。他们认为,多年以来,中国的实力正在不断增长。他们警告称,这笔PC交易可以帮助中国对美国使馆机构进行监视,同时可以通过在电脑中安装特殊硬件和软件来搜集情报。
作者: connie    时间: 2006-3-25 22:06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很实用的信息哦,进来学习下哈,关注. [M29] [M29] 给E.T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3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英特尔考虑推出商用PC品牌
Stephen Shankland  27/03/2006
首先是推出可让笔记计算机具备无线连网功能的Centrino,接着是家用娱乐计算机专用的Viiv技术,现在英特尔则考虑在商用PC方面也推出另一个品牌。
「我们正在考虑是否要在这个领域里作点事情。」英特尔的Anand Chandrasekher周四在自家总部受访时表示。
虽然他不愿明确肯定此一构想,但他指出依照英特尔过去的模式来看,这种作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英特尔之前在推出Centrino与Viiv品牌之前都曾事先放出讯息,描述这类技术所希望达成的目的。Chandrasekher则认为以商用PC的需求来看,「内建IT功能」将会是在商业环境中使用PC的重点,这包括管理难易度、安全以及虚拟化。
英特尔近年来试图扭转该公司只是贩卖处理器的印象,偏好推出结合多项技术组成特定计算机用途的平台,而推出商用PC品牌将是此一作法的延伸。
英特尔力推平台技术与相关品牌的作法是由时任总裁/现任执行长的Paul Otellini所发扬光大。
推出商用品牌的合理时间大概会落在第三季代号「Averill」的商用PC平台亮相时。Averill结合双核Conroe桌上型处理器与Broadwater芯片组,以及每秒1Gb速度的以太网络。
Averill系统配备有英特尔的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主动管理技术),可进行远程管理任务;另有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虚拟技术),可让一台计算机执行好几套操作系统。
英特尔首要考虑是确保此一技术真的有效,但品牌对英特尔来说也相当重要。虽然许多电子厂商都乐于只当作没没无名的零件供货商(比如,随便拿一支手机,谁晓得里面是用什么处理器),但英特尔却相当有野心。著名的「Intel Inside」营销广告让该芯片商能跟用户产生直接关系,即使客户在采购时其实还是得跟计算机商(比如Dell或Toshiba)购买计算机。
Chandrasekher表示,英特尔有一套品牌架构,英特尔本身是地位最高的「主品牌」,而在推动平台概念下,英特尔加入了一个中间品牌,最下层则是「组件品牌」,比如Pentium或Core。
先前,芯片品牌(比如Pentium)的地位其实比较高,但英特尔在2003年开始销售Centrino后(一颗芯片搭配芯片组与无线网络技术),平台概念也应运而生。「Centrino推出后,我们开始作了调整。」Chandrasekher表示。
英特尔已经表示Pentium将会有退休的一天,而现阶段接棒的芯片都已经有完全不同的命名方式:Core Duo与Core Solo。
在服务器方面,品牌又是另一回事了。他表示,虽然英特尔也正在进行服务器平台技术,却不考虑推出平台的品牌。
「这个市场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细节,不是光有个品牌就可搞定一切。」Chandresekher表示。他指出,虽然Xeon服务器处理器会在Woodcrest版本于第三季推出后开始采用Core微架构,但英特尔并不会像桌上PC那样秀出Core品牌。
「Xeon还是个相当年轻的品牌,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建立这个品牌,这得花上一段时间。」他说。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40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Office 2007也会迟到
Ina Fried  27/03/2006
Windows Vista延迟的新闻尚未退烧,微软23日晚间又证实Office 2007的全面上市日期也将推延。
如同Vista,微软希望在今年内完成Office 2007的开发工作。该公司表示,Office 2007将在今年10月完成,并率先供应给参与微软大量授权计划的企业顾客。同样地,微软会等到明年1月才释出零售版和原始设备制造商版。一位公司代表回复CNET News.com:「我们相信此举有利于消费者和零售商。」
接连两项重要产品确定延迟,已经让个人计算机业今年底的假期旺季蒙上阴影。微软曾说Vista延迟不会伤害第四季的PC销售,但分析师大都不以为然。
新的Office将有重大更新,包括全新的XML档案格式,以及改头换面的使用者接口。不过,微软可望利用Office的延迟,一口气推出这两项新产品。微软已经计划在第四季举办盛大的发表会。
23日稍早,微软宣布Office总管Steven Sinofsky将接掌新的Windows和Windows Live开发团队。未来几周,Sinofsky将与微软事业部总裁Jeff Raikes商量,决定Office团队的接班人。
JupiterResearch分析师Joe Wilcox在其Microsoft Monitor部落格率先披露Office 2007延迟的消息。微软曾在去年11月释出该产品第一个测试版,代号Office 12。更大规模的测试版订今年春天推出。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4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宣布Office 2007定价、细节Ina Fried  17/02/2006
微软公司已宣布下一版Office的定价,并介绍一些新功能。
整体来说,微软表示,企业和消费者用户大约花同样的钱,即可买到最新版本。
微软信息工作者事业部经理Parri Munsell说:「用户应该不会察觉定价有显著的变动。」他举例说,标准版(Office Standard)定价399美元,专业版(Office Professional)售499美元。
正式版Office 2007(昔称「Office 12」)订于今年下半年出货。微软11月已发布初步测试版,今年春季计划再发布第二个测试版。
Munsell透露,新版Office添增许多新功能,包括全新的使用者接口和新的可延伸标示语言(XML)档案格式。他说:「新Office 2007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相信,这会是十余年来最大的进步。」
对消费者来说,新版Office最大的改变,是以149美元的家庭与学生版,取代原先的学生与教职员版,适用于所有的家庭用户。微软也自家用版移除Outlook电子邮件与行事历程序,改用OneNote扎记程序。如同学生与教职员版,家用版Office也可在三台家用PC上安装,但无法升级到未来的新版Office。
在企业用户方面,微软除了专业版与标准版之外,另提供两种高价位的加值版Office。
「专业加值版」(professional plus)与「企业版」(enterprise)只能透过微软的大量授权计划售予企业,目前尚未公布订价办法。
「专业加值版」扩充了标准版的Word、Excel、PowerPoint和Outlook的功能,加入专业版的Access与Publisher功能、Office Communicator实时传讯(IM)程序、InfoPath制表软件,以及安装在服务器上的内容管理与表格管理功能。
「企业版」添加Ray Ozzie领导开发的协作程序「Groove」,可选择在自家的服务器上安装使用,也可选择缴订费使用代管服务。
微软还展示一些适用于服务器的新功能,包括Munsell称之为「Office系统核心」的SharePoint Portal Server。这原本是用处理入口网站的工具,但功能已扩充,如今也可处理其它的Office任务,包括表格管理、电子表格伺服、内容权限管理等。
如同其它专为服务器设计的程序,使用SharePoint Portal Server也需为每台存取新Office服务器的PC购买软件授权。有两种用户存取授权(CAL)可选。
「核心CAL」结合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Exchange Server、Office SharePoint Portal Server和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新推出的「企业CAL」包含以上软件的授权,另外还纳入Microsoft Operations Manager、Microsoft Office Live Communications Server,以及权限管理与安全产品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4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英特尔坦承Itanium不顺 看好未来Stephen Shankland  27/03/2006
上周四,英特尔公司一位高层主管承认Itanium芯片面临一些问题,但表示英特尔正扩大对该高阶芯片的投资,预期前景会更好。
英特尔数字企业集团资深副总裁Pat Gelsinger说,「我对我们的销售不满意,对执行方面的跳票不满意,计划腰斩我也不满意。」
但是,Itanium服务器的销售比Sun Sparc 服务器高出了一半,比IBM Power 服务器高出了三分之一,而且还不断获得新客户和EDS 等合作伙伴。
英特尔执行长Paul Otellini表示,Itanium服务器的销售低于英特尔的预期,但并不比其它主要的服务器芯片差。他说,「考察了Power 、Sparc 、Itanium的销售量后,我们发现它们的销售曲线相似。」
英特尔和惠普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改进这种情况,其中包括到2010年前投资100 亿美元开发和营销Itanium技术。
最近,英特尔决定延迟发布代号为Montecito 的首款双核版Itanium芯片,英特尔声称Montecito 的性能将是Madison 的二倍。
但是,英特尔增加了对Itanium芯片的投资,确保Montvale、Tukwila 、Poulson 能够按计划推出。Pat Gelsinger表示,「我们加强了Itanium芯片开发的组织管理,确保能够近期推出未来的芯片。」
英特尔一直在招聘工程师。Pat Gelsinger说,这有助于提高英特尔的「执行能力、可信性、可预测性」。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4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QUOTE Created By zhms At 2006-3-25
來個稍稍有點跑題的。


消息 1:

美国国务院购买1.5万台联想电脑的决定在国内遭到批评,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美国人对于外国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作用仍感觉不适。据称,这些电脑总价值约为1300万美元,全部来自联想在罗利和墨西哥蒙特雷的工厂。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在周三的媒体吹风会上说,这些电脑将用作非保密系统,由前IBM个人电脑部门提供服务。

  这笔电脑合同同时遭到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安装在电脑中的硬件和软件对美国使馆和美国搜集情报的活动实施间谍行为。"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迈克-威塞尔称:"中国人获得情报的机会是明显的。"

该委员会主席拉里-沃特泽尔两周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空客将一条飞机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他不会因此担心,但是如果联想开始向涉外美国政府机构出售电脑,他会因此而不安。沃特泽尔周四表示:"我认为,国会成员将会对这笔交易做出强烈反应。"


消息 2: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联想在美国成功获取了一笔价值超过 1300万美元的政府PC订单,向美国国务院提供逾1.6万台台式机及相关设备。消息传出后,美国部分人对此表示了批评,认为美国务院购买大批联想PC,可能会对美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解除怀疑,成功完成交易,联想集团日前表示,如果必须的话,该集团欢迎美方调查组检查联想PC的安全性。

  联想集团负责政府关系工作的副总裁杰夫·卡莱尔(Jeff Carlisle)表示:"我们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事情。"但他也明确说明,任何调查工作都要有美国政府的委托书才能进行。联想通过美国一家政府IT集成商及供应商CDW-G与美国务院达成的供货协议,根据协议,CDW-G将向国务院提供1.5万台联想ThinkCentre M51台式机、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及1千台配置了高性能移动硬盘驱动器的联想ThinkCentre M51 mini-towers。从8月中旬开始,CDW-G每周将向美国务院供应500多台联想PC。

  卡莱尔称,这部分联想PC将在北卡罗莱纳州首府罗利和
墨西哥蒙特雷进行组装,而芯片都是在中国台湾生产,而不是在中国大陆地区。被联想收购的IBM的PC部门也是一样,所有IBM的PC产品都没有进行过改装,不会产生安全隐患。美中经济关系委员会的拉里·沃特兹尔(Larry Wortzel)最近表示,他希望美国立法者能够对美国务院从联想集团手中购买大量电脑的行动提出质疑。

  沃特兹尔表示:"如果你是一家外国情报机构,同时你又知道了一家美国联邦机构正在从你的公司里购买1.5万台电脑,你难道不希望在其中做些手脚吗?"对此,美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Sean McCormack)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表示,这些电脑设备都会加上非保密系统,同时都会由前IBM的PC部门提供服务。然而,美国务院与联想的这些合约,还是遭到了来自由派团体和保守派人士的攻击。他们认为,多年以来,中国的实力正在不断增长。他们警告称,这笔PC交易可以帮助中国对美国使馆机构进行监视,同时可以通过在电脑中安装特殊硬件和软件来搜集情报。


美国务院买中国PC 挨轰
采用NYTimes文章  27/03/2006

美国人对外国企业在其国内经济的崛起日感不安,国务院近期向中国联想集团购买超过1.5万台计算机便招致批评。
这批价值超过1,300万美元的计算机,是由IBM去年5月卖给联想的两家美国本地工厂所制造。国务院发言人Sean McCormack上周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批计算机属于非机密性系统,并由前IBM的部门提供服务。
这次的计算机采购激起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各方团体的批评。在美国国会成功阻止东岸六大港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皇族经营后,反对外国势力的一派大受鼓舞。批评者警告,这件交易可能有助中国利用植入计算机的软硬件,刺探美国使馆人员和情报搜集的行动。
美国国会为监督中美双边关系所成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Michael R. Wessel表示:「中国(藉此)取得情报的机会非常明显。」该委员会主席Larry M. Wortzel两周前受访时表示,他不担心空中巴士(Airbus)在中国设立一条飞机生产线,但他担心联想开始向美国涉及外交事务的政府机关销售计算机。针对国务院的采购,他预言:「我认为国会成员对这类交易将有非常强烈的反应。」
联想集团是1984年在中国政府支持下所创立的上市公司,国有的中国科学院目前持股65%,其余股东为联想的员工。该公司拒绝评论与美国国务院的交易。
消息曝光是由于联想的经销商 – CDW Corporation完全持有的子公司CDW Government,在上周一(20日)召开记者会,宣布与国务院签订IT系统现代化的合约。位于伊利诺伊州的CDW表示,国务院已签下1,165万美元的合约,购买超过1.5万台联想ThinkCentre M51桌上型计算机,外加135万美元购买约1,000台联想ThinkCentre M51袖珍型(minitower)计算机。
CDW Government的联邦业务副总Max R. Peterson表示,国务院列出一张计算机采购表,其中包括联想的产品,并要求系统整合商报价,以根据院内的需求选择最后购买的机型。CDW赢得合约,并在去年11月开始提供500台联想计算机。
Peterson说,联想的中国股东在合约履行过程和计算机供应上,从未直接与国务院讨论。他强调,美国政府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已经核准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
作者: E.T.    时间: 2006-3-27 14:50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QUOTE Created By connie At 2006-3-25
很实用的信息哦,进来学习下哈,关注. [M29] [M29] 给E.T

[M29] [M29]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1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调配商用「混搭软件」
Ina Fried  28/03/2006
微软公司将加强自家商业应用软件与其它软件之间的互动。
微软董事长盖兹27日说,Office式的软件工具,与企业用来处理正式商业数据的软件程序,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日益模糊。他在达拉斯举行的Convergence 2006商展会场演讲时表示:「应用程序的架构正逐渐改变。」
盖兹说,微软商业解决方案(Business Solutions)事业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工作者更轻易跨越微软与其它品牌软件的分界线,并与因特网上的数据结合。
他说:「我们撷取在线领域的精华,依我们之见,那就是混搭程序(mashups)。」混搭程序(mashups)是混合的软件,内含撷取自多重来源的内容,例如把实时路况报导与地图结合起来,然后放到网站上。
盖兹说,未来消费者购买软件的方式会多样化:有些人会选择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执行软件,其它人则倾向付费订用软件代管服务。盖兹说,微软会迎合这两种需求。
在盖兹发表专题演说的同时,微软展示即将推出的Dynamics产品的样本。Dynamics引用Office和Windows Vista的一些接口设计,并与这些程序连结得更紧密。
微软Dynamics部门总经理Darren Laybourn展示一款软件,内含带状(ribbon)的选单设计,选单内部的选项会随上下文不断变换,和Office 2007一样。这款应用程序也具有把相关信息聚在一起的功能--Windows Vista的搜寻功能也采用相同的技术。
Laybourn说:「我们设法创造令人熟悉的使用经验。」他还示范如何按一下鼠标,就把报告和其它数据输出到微软Word软件。
微软26日重申,Dynamics系列程序的发展路线图不变。微软每一款企业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Axapta、Great Plains、Navision和Solomon--都将在未来一年升级。第二波升级订于2008年到2009年登场。去年微软已把这些产品全部纳入Dynamics的品牌下,并用字母缩写标示软件的历史渊源。
Dynamics AX 4.0预定6月推出,接下来是下半年推出的Dynamics GP 10.0和Dynamics SL 7.0。Dynamics NAV 5.0预计在2007年第一季上市,而微软CRM产品的更新版则将在明年上半年面世。
盖兹说,微软BizTalk Server 2006产品已在27日开始生产。这款产品标榜能协助企业跨越不同的软件程序管理商业流程。这项产品原订去年随同SQL Server 2005和Visual Studio 2005一并推出,但当时BizTalk仍在beta版测试阶段。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1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HP加码数据归档储存
旷文溱  28/03/2006
看准资料归档市场将以每年50%的幅度成长,HP表示前者将为今年储存产品发展重点之一。
继上个月收购企业应用归档软件厂商Outerbay之后,HP今(28)日首次面对媒体说明两者产品整合后的应用方向,表示将推出一名为「Reference Information Manager(RIM) for Database Suite」的数据库归档产品,做为数据层次式储存(Tired Storage)的解决方案,其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搬移(relocator)、副本复制(subcopy)、压缩归档(encapsulated archive)以及分析(analyze)数据,统计在使用后平均能提升客户80%的数据库效能。
这并非该公司首推数据归档产品,该公司去年九月即发表其StorageWorks File Migration Agent (FMA) ,标榜可为企业提供智能型档案移动和归档功能。企业可藉由HP FMA 制定信息管理政策,把常用的档案存放在高效能的储存设备上,把不常用的档案移至较具成本效益的储存设备中。至于今日发表的RIM for Database Suite,则锁定在寻址内容储存而设计的主动式归档。
HP亚太区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资深总裁Hiromasa Yazaki说\表示这款产品并将率先锁定原先使用甲骨文(Oracle)数据库的用户,今年还会陆续将RIM for Database Suite推向SAP、SQLServe及Sybase的客户。
「锁定上述用户的原因,在于这些用户是HP的既有客户群:根据统计,HP Integrity服务器的客户中,有60%使用Oracle的数据库;50%使用SAP的产品,」Yazaki说。
HP力推的资料归档市场,与该公司近年来鼓吹的ILM(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攸关。所谓的ILM,系管理数据的整体生命周期,亦即管理从抓取、创造、保留、备份、到销毁资料的整个过程,并依据资料的存取频繁度或新旧,将数据搬到合适的储存媒体。
阶层式储存即为ILM的一环,因为在企业必须依照数据的生命周期,来建至一个阶层式的储存环境:将最关键性的数据存取放在较为昂贵、传输速率较快的在线(On-Line)营运系统硬盘柜(中高价位的SCSI硬盘、Fibre Channel硬盘),将不常用的数据复制到效能中等、较为平价的近线(Near-Line)的中介硬盘柜(平价、低价SATA),最终一站再转至Off-Line(离线)的磁带柜。 HP今年似乎加了不少力道在储存市场。该公司去年9月才宣布并购了管理软件厂商Peregrine Systems,宣示将其产品整合进入HP的OpenView套件;同年12月HP又收购了储存资源软件管理厂商AppIQ,表示两者的产品都有助于企业控管IT资源。
Yazaki今日则表示道,收购Outerbay有助于该公司拓展ILM市场。原因在于客户除了有电子邮件归档储存、以符合法规遵循的需求外,数据库里的数据保存管理亦非常重要。
「举例而言,用户如果想要升级数据库软件版本,通常会面对个两难的问题:升级之后数据量会再增加,那要再买个储存设备还是干脆不要升级软件?RIM for Database Suite可以解决客户这样的问题,」Yazaki说。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1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Vista之后 微软锁定Adobe
Martin LaMonica  28/03/2006
微软将在明年初推出Expression软件设计与开发工具,进一步抢攻Adobe System的地盘。
微软Expression设计师工具的产品管理主任Forest Key表示,包含三项产品的Expression软件包,针对图像设计师和绘图员,订于明年初上市 – 约比Windows Vista晚60至90天。
他表示,Expression Web Designer的第一版,或社群科技预览,将在今年6月释出。该产品的功用是以JavaScript或其它网络科技建构网站。
Adobe的软件,如Illustrator和Photoshop,一直是设计师和绘图专家的最爱。藉由收购Macromedia,Adobe又取得网络授权软件,特别是Flash产品线。但微软也大举投资广泛的绘图和使用者接口取向产品,包括其Expression系列产品。
上周的Mix '06网络开发员会议,微软进一步介绍了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Everywhere – 一套被某些人士称为Adobe Flash杀手的跨浏览器、多装置使用者接口工具组。
Key表示:「我们极度专注在使用者经验…广及每一层级的应用软件。我们的讯息是,使用者经验可大幅增加公司的价值。」
微软前端策略的一个重要部位,是改善设计师与软件开发员之间的沟通。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和Expression产品都将能「读取」一种新的版面设计语言XAML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2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厂商以多合一通讯拉抬10Gb网络市场
旷文溱  27/03/2006
搭多合一通讯(Triple Play)的热潮,网络设备商阿尔卡特(Alcatel)以前者推波助澜尚在萌芽的10Gb市场。
阿尔卡特今(27)日发表新款10Gb Ethernet核心交换器OmniSwitch 9000系列,表示其具备570Mpps以上的速率,并以线速(Wire Speed)支持IPv6以及多址传送。其并支持网络管理、无线网络、安全功能等,售价在20余万台币左右。「多合一通讯应用将成为OmniSwitch 9000系列的主要诉求,企业可以前者做为VoIP、视讯会议、数据库应用等,」阿尔卡特产品总监Stephane Robineau说。
Triple play指整合语音、数据及多媒体服务的网络内容,系随着宽带普及率日益提高,传输速率不断提升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Triple play拓展了宽带网络应用,让宽带网络应用不再局限于单纯上网浏览、传送文字和图片档案。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MIC)在前年即预估,Triple Play服务将成为全球2005年宽带服务新趋势;而随着2005年全球Triple Play服务陆续推展,也会再次带动宽带网络产品销量。
网通厂商如Avaya,即推出企业通信软件Communication Manager 3.0,强调整合了企业内部流程和通信应用;Nortel亦发表了企业等级多媒体通讯产品MCS 5100,表示其让使用者可以透过不同的地址,如电话号码、电子邮件、IP地址,传送视讯、语音、文字与数据到PDA、手机、计算机等装置;路由器厂商思科(Cisco)和瞻博(Juniper)也纷推出大容量产品,表示大容量路由器才足以应付语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大量网络数据。
相较于诸多厂商促生多合一通讯应用,10Gb的发展则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10Gb的标准在2002年即已通过,被视为取代现有1Gb网络的明日之星。但是从市场接受度看来,网络设备厂商推动10Gb的情况似乎力不从心,阿尔卡特企业网络部总经理李明丰即表示,该公司只有大约一成的客户采用10Gb网络架构,「主因即在于成本,10Gb的交换器相较于1Gb,大约还是贵上了10倍左右,明年才可望拉近成五倍的差价,」李明丰说。
不过10Gb市场每年都有快速成长,阿尔卡特亚太区首席技术总监黄国华强调道。他引用IDC的报告指出,在2005年全球的10Gb市场规模为14万1千美元,迄2006年已经达到51万5千美元。
李明丰说明以多合一通讯拉抬10Gb的原因,表示欲达成多合一通讯应用,势必需要大频宽的网络架构。他坦言该公司目前还没有援用多合一通讯应用的客户,「大部分客户仍以语音和数据做为主要应用」李明丰说。他表示尽管本地的多合一通讯市场尚未涌现,但是前者系大势所趋。「提供客户10Gb的网络架构,是为了让它们有升级的准备,」他说。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24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采用新一代DVD 周边升级成本高CNET  28/03/2006
除了必须在二种新一代DVD 标准间作出「昂贵的」选择外,如果要享受新一代光驱的所有好处,消费者在对娱乐系统升级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好莱坞和电子产业已经划分为分别支持蓝光和HD DVD的二大阵营。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公司分析Paul-Jon McNealy表示,「我认为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新一代DVD 产品的所有挑战和成本。」
透过提供比现有DVD 光盘大得多的容量,这二大阵营都希望挤进240 亿美元规模的家庭影音市场,但它们没有能够制定统一的格式,使得未来势必发生类似25年前的VHS/Betamax 格式大战。
McNealy表示,「我们对HD DVD和蓝光在消费者中的普及并不乐观,一些电视机可能不兼容HD DVD和蓝光光驱的版权保护技术。」
Envisioneering分析师Richard Doherty 表示,大多数立体音响都达不到HD DVD和蓝光的要求。二位分析师还表示,二种标准的光驱可能都要求用户购买价格昂贵的新缆线。
此外,二种格式都面临着跳票的尴尬。东芝上周宣布将延后HD DVD光驱的发布,Sony则要到11月份才会发布支持蓝光的PS3 游戏机。
三星和Sony则分别计划在5 月末和夏初推出蓝光光驱。微软上周宣布Vista 操作系统将跳票到明年1 月份,由于Vista支持HD DVD, 因此被认为能够刺激HD DVD在PC中的普及。
Doherty表示,Vista 的跳票对HD DVD的影响更大。他指出,DVD 在8 年前问世时,头一年内PC光驱的市占率为70% ,DVD 光驱的市占率只有30%。所有这些因素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无法完全享受到新一代DVD 带来的技术进步。
Doherty表示,只有10%家庭拥有可与新一代DVD 标准匹配的音响系统,只有八分之一的家庭拥有可与新一代DVD 匹配的高分辨率电视机。与能够和它们相匹配的电视机、音响系统相比,售价在500-1000美元间的新一代DVD 光驱的价格就低得多了。
作者: E.T.    时间: 2006-3-29 10:2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Google的挖角行动


Elinor Mills  2006/03/28

过去这几年,资料搜寻界的龙头老大Google已经雇用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过去两年来,Google一直千方百计的四处挖角科技界最顶尖聪明的人才,加入这个提供豪华环境的软件公司。被挖角的名单里包括了一个得奖无数的内科医师、Internet的发明始祖,Amazon.com里A9搜寻团队的召集人、微软在中国研究团队的前任主管以及之前Windows系统的设计师。
但是Google从未表示,将所有这些天才集合在一起,除了明显地从他们的天才中获益之外,背后还打着什么算盘。但是把这个由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程序设计师、网络专家与曾在印度协助扑灭天花的著名流行病学家所构成的组合,的确是提供给Google的「领导三角」策略上的许多可能性。
所谓Google的领导三角是指创办人Sergey Brin、Larry Page以及执行长Eric Schmidt三个人。Google的新聘人员深化了公司的技术能力,显而易见地,在Google一边持续在中国推展业务的同时(虽然最近因为Google对中国政府信息过滤的合作态度受到许多批评),也继续向软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界限挑战。
「基本上他们就像十五年前的微软。人们总是想进那家公司,这是业界的常态。」The Google Legacy的作者Stephen Arnold表示:「他们寻找充满影响力且引人注目的人,同时轻而易举的就雇用到他们。因为Google是一堆吸引天才的大磁铁。」
就如Arnold所说,要了解Google为什么这么吸引这些天才其实并不难。虽然目前股价下跌,Google每股的价格依旧高达370元美元,总市值高达八十亿美元,同时拥有庞大的客户。而这只是部分原因。Google执行「20%时间」的政策,让员工在上班时间里的百分之二十可以跟宠物玩、提供免费的美食餐点、奖励员工设计各种古里古怪的计划,因此Google可以吸引如此多的技术天才并不让人意外。
「多数的招募行动已经成功达成。这些人才想要进Google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他们可以试着持续留下名声的地方───如果你曾设计出Internet,现在你还想要做啥?」Search Engine Watch杂志的主编Danny Sullivan表示。
Vint Cerf可以算是Google的有名员工其中之一,他是Internet技术的发明人之一。Google在2005年九月将他挖入旗下。当时公司表示,研发TCIP/IP协议的Cerf被雇用来协助Google设计下一代应用程序的框架与标准。他同时也在为美国航空太空总署的JPL(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一个新的通讯协议,可以用来在外层空间的行星间进行Internet通讯。
上一周,Google又雇用了另一名科技界的顶尖人材,Larry Brilliant博士。他预定担任Google.org的执行长。Google.org是该公司的一个分枝慈善机构,打算投资超过七百万美元以协助解决全世界的贫穷、健康、能源与环境等等议题。Brilliant是一个受奖无数的内科权威,曾在印度担任流行病学家超过十年,同时也是一个尖端的在线社群The Well的创办人。
上周的访谈中,Google的主管都不愿对于公司自身的人才招募策略多谈。只表示:「我们十分自豪拥有许多世界级的员工」,除此之外没有多表示任何意见。
曾在苹果公司原来的Macintosh研发团队工作,在2005年八月被Google挖角的Andy Hertzfeld表示,公司有改变世界的潜能,是让吸引他加入这家位于加洲Mountain View公司的主要原因。
「Google对于使用者与客户来说都十分重要。它是一家十分特别的公司,为世界贡献良多,而我想帮他们继续前进,」Hertzfeld表示。他的职称是软件工程师。他表示他正在进行其中数个不同的项目,但是详细内容「无法公开谈论」。
他与其它人被Google雇用的消息,让一些观察家更为肯定Google可能在设计一个能与微软竞争的操作系统。Google同时也在2004年十一月聘雇Mark Lucovsky担任技术主管,他之前担任过Windows系统的架构设计,同时也是微软的资深工程师。
另一个前Microsoft的工程师Adam Bosworth,在2004年七月离开他原本在BEA的总设计师职务,进入Google担任副软件总监。在更之前他是微软的资深经理,设计XML以及微软Access软件的PC数据库。
而在Google挖角中最受争议的应该是是微管的前主管李开复。在七月微软任命他为Google中国分公司的总裁后,微软便控告Google,声称这个举动违反了他聘雇合约里面的某项协议。李开复在微软的工作是研发语音辨识,在1990年代他成立了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实验室。微软跟Google两造在十二月达成庭外和解。
Google同时也向Amazon与eBay的搜寻专家招手。这月稍早,Google聘雇了先前是Amazon公司A9在线搜寻团队总监的Udi Manber来担任研发副总监。而在去年七月之后(Google未明确说明时间),该公司悄悄地挖解了eBay的Louis Monier加入技术团队。Monier曾创立在早期Internet上十分火红的AltaVista搜寻引擎。
「让我离开的主要原因,是eBay接受革新的步调不如我预期,而且他的目标也比Google狭隘,」Monier曾向描写Google这家公司的书The Search的作者John Battelle这样表示:「坦白说我也很想一窥这家公司的全貌,同时看看他们创造什么有趣的东西。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这是最棒的圣诞礼物。」
在接近一年没有公关主管的情况下,Google终于在2005年十月雇用一位公关主管Elliot Schrage。他之前担任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里负责商务与外交政策的Bernard L. Schwarz资深会员。
该公司同时也挖角学校里面的学术人才。在十二月,Google聘用了卡内基美隆大学信息与机器人工程学的教授Adndrew W Moore,来担任Google在匹兹堡新创立实验室的负责人。
在2005年五月,Google挖来Centre for Democracy & Technology的协理Alan Davidson来处理该公司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其它值得注意的国际挖角包括在2004年十一月聘请T-Mobile的前营销长Nikesh Arora担任欧洲区的副总,在2005年十月聘请前UTStarcom的中国分公司总裁Jimmy Chou担任中国分公司的业务开发主管。
另外,该公司也聘用了许许多多开放原始码的工程师,像是在2005年十月聘用GAIM实时传讯程序的主要开发者Sean Egan来让Google Talk与其它聊天软件互通;在2005年一月聘用Mozilla的Firefox浏览器主要设计者Ben Goodger。还有在2005年十二月雇用Python语言的作者Guido van Rossum。
更不要提Google收购的公司里面的员工,比方在去年被购并的公司Android,是由前Apple的硬件工程师Andy Rubin所创办。Rubin同时也是设计Sidekick 智慧手机的公司Danger的创办人,而Google的老板Brin与Page也对那家公司十分有兴趣。
虽然Google可以轻易聘到高水平的主管、科学家与工程师,但他的员工都要接受为时数月,十分严格而且多次的审核程序。
「要进去该公司十分困难,除非你十分突出而他们主动找你,」顾问公司BuzzMetric的主管Gary Stein表示。「有趣的是,」他说:「我总觉得他们还在找人。」
作者: E.T.    时间: 2006-3-30 09:49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从Vista延后谈软件测试

近日微软宣布Windows Vista无法如期在年底前上市,这其中有一些因素是为了商业的考虑。依照微软的说法,主因是为了在安全方面更强化,需要再做更多的测试及修正。对Windows来说,的确是该在正式上市前做到超越100%的严谨测试,如果为了赚钱而缩短、简化测试,是件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是一套会影响全世界计算机使用者或企业的重要软件,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莫大损害。也许提早方便民众,可是一旦因缩短测试而漏掉了一个问题,进而造成事故,那么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和金钱也是无法弥补的。
不论是软件项目、工程项目或是其它各类的项目,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或是结案前,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测试。我们以软件项目为例,从组件开发过程中的单元测试(Unit Test)、到功能测试(Function Test)、然后是整合测试(Integration Test)、最后还有个使用者验收测试(UAT, User Acceptance Test)等等,一堆的测试。这些测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系统能够正常顺利的运作,只要测试的项目涵盖范围够广够完整,那么就可以精确掌握各种可能的状况,让系统出错机率降到最低。
不过,既然测试那么重要,但是软件界一项常见的测试是,软件产品往往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原因在于,测试的成本非常高,不管是人力的成本或是其它相关资源的成本。虽然有许多的测试工具软件可以辅助我们做测试的工作,但是要测哪些项目、怎么测以及有些操作还是得靠人力才行。程序设计师自行测试会很自然地用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来操作这套系统,这会产生许多盲点,导致成品出现许多bug。
有的开发团队较大,可以同时专人从事测试及程序,通常测试员跟程序设计者分属不同的团队,但当一位好的测试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照测试计划上的功能一一测试其正确性外,还要尽可能的当坏人,找出任何可能破坏这个系统的方法。例如乱输入各类的文字、符号、更换正常步骤的顺序等…。所以当测试员的, 需要脑筋得动得快、想得广,还要有创意,例如从不同角度来使用软件,以便抓出bug。
通常,使用者验收测试是最另一个,也是最长且最难的一关。难处在于使用者可能是很机车且愚笨的,他们常常会提出很多另人恨得牙痒痒的问题,我曾经就遇过「送件夹」跟「寄件夹」这两个词之间的争议,使用者非要我在文字上完全正确,才肯进行下一个测试。以笔者做过的项目经验来说,使用者验收测试最少得花掉一个礼拜,多则一、两个月也有可能。
依照刚刚的说法,每个项目都得有另外一组的测试人员,但这对一般人力/资源有限的小公司来说,是很困难的事。现在什么事都流行外包,要将测试外包当然可行,但不论是自己公司养的测试团队或是外包给其它公司,会遇到的问题也跟一般的项目差不多,因为它也算是一个测试「项目」嘛!怎么测?数据该如何呈现?测试的深度、广度?是否客观公正? 这些如果没有很好的把关也会出问题。
另辟蹊径
软件测试既然那么困难重重,因而软件公司就会另辟蹊径。比较大型的公司、出名的软件通常会开放测试版(alpha, beta)供使用者下载,有些也不是全部开放,而是让想测试的使用者签约,拿到测试版后多久内会回复试用报告。这么做的好处,当然是可以让测试的广度变得很广,而且遇到一些Power User,还能帮你找出具有深度的Bug,加速产品上市时程。除此之外,还能替公司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一些较小型的公司,常在便利商店里看到的试用包、抢鲜包就是最好的例子,既可省钱,又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Open Source(OSS)OSS跟商业软件不同的是,商业软件你最多就是下载回来玩玩,然后有什么bug或是该改进的回报给原公司。而且其实商业软件开放下载beta,大部份只是想省下测试所需的成本,美其名是尝鲜,就算再有心的使用者,对它的贡献也是有限,至于原公司会不会采纳你的意见,就不一定了。但在OSS上,你不但能测、还能改。人家已经测试好了,也找出问题了,你可以依此依据原有的程序代码及测试的结果自己改成你自己的版本 ,或是更好一点,等其它人改好拿来用。你只要遵守改程序代码的规定(有的还得先申请账号,取得修改权),就可以贡献你的力量。OSS是倾众志成城的最佳例子,集合网络上有志之士的人共同开发与测试,发挥的效益比软件巨人集菁英智力的封闭型软件更强大。那么开放好还是封闭好?我认为还是见仁见智啰,只要使用者是赢家的都好。
回到我们的Vista,它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怪物,要从头到尾帮它做检视,是多么的困难、耗时的事。而且,即使它在明年顺利上市了,相信一定也还存在着不少未被找出的漏洞。没有一套系统可以保证100%的安全,重点是在被找出漏洞后,可以在多少的时间内完成修补的动作,这个时间愈短,这个系统就愈安全。我们期待多一点的时间,能换来更好的产品。
作者: E.T.    时间: 2006-3-30 09:5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Google拉大搜寻市场领先度
Elinor Mills  29/03/2006
ComScore Networks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Google在网络搜寻市场进一步拉开领先雅虎和微软等对手的幅度,品牌重塑后的Ask.com则小有斩获。
截至2月份,Google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36.3%,增至今年的42.3%。同期间,雅虎的市占率由31.1%跌至27.6%;微软的MSN也从16.3%降至13.5%;时代华纳(Time Warner)旗下的美国在线公司(AOL),则由8.9%略降至8%。IAC Search & Media的Ask.com上个月才推出全新品牌和界面,市占率从5.3%略升至6%。
分析预测,Google和Ask将持续成长。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Jordan Rohan的研究报告写道:「我们认为Google最终抢下70%市占率的前景少有阻碍;真正的问题是:(他们)要花多少时间?」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分析师Lauren Fine预测,Google的市占率增加和搜寻结果所创造的更多商机,将会在今年上半年,从竞争者手中抢下更多的广告收入。她的研究报告指出:「此外,我们相信该公司清楚锁定搜寻的策略焦点,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提供竞争优势,而主要竞争者将努力彻底翻修/改善他们的搜寻平台。」Fine表示,她有信心Ask的品牌重塑和营销投资,会在这个月抢下更多市场。
另一方面,她表示雅虎在关联性和搜寻商机上的改进,「似乎无法影响市场占有率的移动趋势。」此外,Fine写道,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确定微软一年前推出的新搜寻科技,是否「改善了消费者经验」
作者: E.T.    时间: 2006-3-30 09:5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IBM未来科技趋势大预言
Michael Kanellos  29/03/2006
IBM执行长Sam Palmisano心里在想什么?也许他正在苦思:如何掌握感应器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从中获利。
IBM研究部门最近向Palmisano作「全球科技展望」(GTO)简报。简报时间长达七、八小时,其间,任职于IBM研究部门的科学家向他报告未来三、五年甚至十年后,可能兴起的重大科技趋势。理想的作法是,IBM会想出运用这些趋势赚钱的方法。
IBM Research策略部副总裁Mahesh Viswanathan说:「这场简报会每个主题用大约35到50张幻灯片介绍。」
IBM科学家预测,摩尔定律(Moore's Law)至少还会维持十年。到时候,芯片设计师必须在芯片中纳入新的结构与化学物,但至少未来十年还不必用更奇特的材料取代目前用的硅质基底。
相形之下,两年前IBM对硅的未来较不乐观。但Viswanathan说,工程师持续缩小晶体管的能耐总是让他惊异。
感应器(Sensors)
政府、大企业和新创公司,都对感应器愈来愈有兴趣。感应器可轻易追踪货物、车辆甚至人员的行纵。但感应器搜集巨量的数据,该如何处理呢?IBM可能开始研究一套方法,把感应器网络与数据采矿(data mining)技术结合。现在的构想是,把撷取自多重感应器网络的资料聚集起来,可让研究员更了解交通模式(traffic pattern),或测知疫病爆发的初期征兆。
Application processors(应用程序处理器)
内含数亿颗芯片的多核心处理器既已不是天方夜谭,现在要生产芯片、或芯片内含的核心,更具经济效益。数学处理器和其它特制芯片的市场数年前就已经有了,只是许多功能都被纳入一般常用的微处理器。现在钟摆将朝另一边摆去,这是因为工作负荷复杂和晶体管预算庞大所致。
Azul Systems和日本物理与化学研究学会研发的加速芯片(accelerator chips),即为一种应用程序处理器。
人人都可打造软件
脸型,企业内部只有少数人会写程序。但Viswanathan说:「现在,人人都是程序设计师。」
IBM和其它公司将推出一些工具,既能简化程序设计,也能确保用这些工具写成的应用程序的确可在现有的企业系统环境下顺利执行。
服务2.0版
人人都需要服务,而IBM把公司的未来寄托于此。蓝色巨人的一大目标,是研究组织的行为模式。IBM研究员承认,这听起来似乎不是严谨的科学,但计算机科学当初兴起时,也不被视为一种扎实的学科。史丹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那时甚至不教授计算机。
作者: E.T.    时间: 2006-3-30 10:00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DNS服务器成为黑客的帮凶
Joris Evers  27/03/2006
网络罪犯最近翻新分布式阻断服务(DDOS)攻击的手法,开始用形同因特网黄页的域名系统服务器来发动攻击,扰乱在线商务。
VeriSign上周表示,今年初发现该公司系统承受的攻击规模甚于以往,而且来源不是被绑架的「殭尸」(bot)计算机,而是出自于域名系统(DNS)服务器。
安全研究员Dan Kaminsky说:「DNS已成为DDOS重要的一环。门坎已降低了。人们现在可凭更少的资源,发动可能极具破坏力的攻击。」
一旦成为DDOS攻击的箭靶,目标系统不论是网页服务器、域名服务器或电子邮件服务器,都会被网络上四面八方的系统所传来的巨量数据给淹没。黑客的用意是藉大量垃圾讯息妨碍系统正常的数据处理,藉此切断攻击目标对外的联机。
以往,这类攻击是青少年闲得无聊时的杰作,图得只是看网站挂掉的那种快感。但如今,DDOS攻击常被歹徒拿来当作勒索网络公司的武器,赌博网站和成人娱乐网站尤其首当其冲。
不同于被绑架的殭尸计算机,DNS服务器是合法的网络良民,其作用是把文字型网域名称(例如www.cnet.com)转换成相对应的数字型因特网协议(IP)地址,以引导使用者上他们想到的网站。
现在,黑客常用殭尸计算机连成的网络(botnet),把大量的查询要求传至开放的DNS服务器。这些查询讯息会假造得像是被巨量讯息攻击的目标所传出的,因此DNS服务器会把响应讯息传到那个网址。
黑客用DNS服务器来发动攻击有多重好处,可隐匿自己的系统,让受害者难以追查攻击的原始来源,更可让攻击效果加倍。Baylor大学信息系教授Randal Vaughn说,单一的DNS查询,可启动比原始查询大73倍的回应。
DNS发明人兼Nominum公司首席科学家Paul Mockapetris打个比方说,若你企图让垃圾邮件塞爆某人的信箱,基本的方法就是寄很多信到该地址,但你必须费很多时间写信,而且发信来源追查得出来。
Mockapetris说:「更好的方法,是寄出杂志里常见的那种广告回函卡,勾选各种想索取的数据,然后把回信地址填上目标信箱,就会让那个信箱爆掉,同时消除与你有关的连结。」他说,用DNS服务器发动DDOS攻击,就是运用这种原理。
但如果拦阻一台DNS服务器对外的联机,可能造成合法使用者无法传电子邮件或浏览某网站。问题出在所谓的「递归域名服务」 (recursive name service)服务器,是开放给网络上任何人查询的DNS服务器,估计数量从60万台到560万台不等。
Mockapetris说:「使用这些开放服务器的人士,必须好自为之。不论知不知情,或是否怠惰,他们现在已成为这类攻击的帮凶。他们是因特网上的伤寒玛丽。」
专家建议,要保护自家系统,企业可解除DNS服务器中允许人人查询网址的递归(recursive)功能,转而调整服务器设定,只对内部人士开放递归功能。目前使用DNS服务器者包括因特网服务供货商(ISP)以及企业和个人。
作者: E.T.    时间: 2006-3-30 10:09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Linux使用者最想要Photoshop
Ingrid Marson  07/02/2006
根据Novell公司所做的初步调查,Adobe Systems的Photoshop被选为Linux操作系统最需要的应用软件。
这项自今年1月中开始的公开在线调查,询问使用者他们最想在Linux系统上用到哪一种微软Windows独有的应用软件。Novell社群网站CoolSolutions编辑Scott Norris表示,截至上周,已经收到1万份响应。
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主要是设计、网页发行和多媒体工具,包括Photoshop、Dreamweaver、Macromedia Studio、AutoDesk的AutoCAD,和苹果计算机的iTunes。
Norris表示,这些结果显示Linux桌面版的时机已经成熟;过去,使用者的需求主要是基本的应用功能,如文字处理、电邮客端软件和网络浏览器。他说:「随着使用者在那些领域(基础应用功能)的需求满足,他们也想要媒体播放器。对图像设计与操作的兴趣更明显。很快的,大家不仅会考虑Linux作为多媒体平台的可能性,可以看到的是,现在他们也开始要求。」
虽然Norris说Thunderbird、KMail和Evolution等应用软件,已经满足了Linux在电邮客端软件的需求。Open Source Development Labs去年11月公布的调查却显示,缺乏有力的电邮应用软件可能会阻碍Linux桌面系统的使用。
作者: 枫叶之儒    时间: 2006-3-31 00:42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学习! [M21] [M29] [M29]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6-3-31 00:48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01] [M01] LZ辛苦啦。 [M21]
作者: E.T.    时间: 2006-3-31 09:34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WPF/E新计划不只是视觉效果
Martin LaMonica  30/03/2006
微软一项秘密计划显示将提供各种装置更好的图像显示功能,藉此与Adobe Systems一决雌雄。
微软高层在上周的Mix '06透露代号为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Everywhere (WPF/E) 技术细节与预定发布日期。
预定于明年上半推出的WPF/E目的在将Windows Vista上生动的接口与外观设计搬到其它操作系统或非微软的浏览器。WPF/E软件将可以展示影片与2D向量图及动画,但还未具备Vista完整的3D图像与文件展示功能。
微软表示将提供Windows XP、Windows 2000、浏览器Firefox与Mac Safari及手机版本的WPF/E软件,至于Linux及非Windows Mobile手机上的WPF/E则需要第三方公司的协助,微软高层表示。
WPF/E是微软实践开发可在非Windows平台上执行软件的承诺表现。分析师表示,这和该公司过去口惠不实的作法截然不同。「过去我们说任何地点(eveerywhere)其实并不是真的任何地点,」微软Expression设计工具产品管理总监Forest Key说。「我们现在想要支持从浏览器到桌面端更多元的平台。」
而微软也表示将让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它的开发语言C#及Visual Basic在其它操作系统及装置,包括Mac上撰写应用软件。
某种程度而言,WPF/E将是在浏览器上展示互动图片、动画与多媒体的主流软件Adobe Flash以外的新选择。
虽然微软花了很多时间大谈前端开发策略,不过分析师及业界人士认为还看不到这项软件的具体细节,而且Vista再次延后,在明年一月之前也不可能普及市场。尤其开发人员及设计师需要看到WPF/E具备了多少Vista及XP的完整展示层(presentation)功能,微软竞争者Laszlo Systems技术长David Temkin表示。
此外,Temkin表示非微软平台的使用者容不容易拿到WPF/E也是问题,因为这通常这需要浏览器外挂软件。「基本上他们是要推出新的浏览器外挂软件,但由于这需要厂商配合,所以要一点时间。」他说。
Temkin表示Laszlo还是会在自家工具中支持微软新的展示软件。目前该公司工具即可用Flash产生能在浏览器中执行的较大的应用,年底时还可以用AJAX。
开发者功能
微软挥军进入绘图市场,凭借的正是这几年来透过Visual Basic或Visual Studio所累积成的庞大开发者用户基础。
Vista上称为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PF) 的软件,可展示开发人员开发出具备3D图片与向量图的应用软件。WPF可以执行在Vista及XP上,透过WPF/E,微软希望能让开发人员撰写Vista应用,并经过些许修改转到其它操作系统及浏览器上,微软的Key表示。
利用Vista及相关工具,开发人员可以撰写完整的Vista应用,并利用WPF将之展现在IE及Firefox上头。而有了WPF/E,开发人员则可利用JavaScript或C#、Visual Studio在Safari或Mac上的Fox撰写功能略弱的前端应用。样式(layout)则是以XAML写成,微软希望藉此让开发及设计人员间的沟通更方便。
而WPF/E应用的展示需要有浏览器外挂,Key表示这可能会预先包含在应用内。微软也提供一组称为Atlas的工具组可开发互动浏览器应用,不过不像WPF/E应用具有那么丰富的视觉效果。
Key表示WPF/E将在未来几个月中公布授权细节,「我们需要有人支持WPF/E与XAML,包括Java、Symbian-based手机及Linux,」他说。
霸主地位依旧?
微软计划中的种种使用者接口,再再显示该公司对Web应用设计者市场日愈重视,Burton Group分析师Peter O'Kelly说,微软过往在吸收设计人员的经验成败参半。
「1998年时,微软叫人家全部都用他家的产品,他叫开发人员:不要使用Flash,现在他开明多了。」
微软此举Adobe表示并不担心。「我们在设计人员市场称得上是霸主,而且还要持续成长,」Adobe平台营销与开发者关系总监Todd Hay说,过去半年来,近半用户已成功升级到最新版的Flash。
而且在微软步步进逼的同时,Adobe也还以颜色。Adobe积极发展称为Flex的Flash制作工具,并且和开原码开发工具Eclipse愈走愈近,以便能与微软Visual Studio打对台。
Adobe使用者多半是Mac死忠者,而微软Expression锁定的可望仍是Windows平台市场。
Mono项目开发主持人暨Novell副总裁Miquel de Icaza表示WPF/E有其优点,但他认为微软的使用者接口策略可能有种种但书,导致开发人员撰写出只能在Windows或IE上执行的应用。
「一般公开网页关系较小,但企业内开发人员或软件开发商可能面临『如果要浏览本网页,你得要有IE』或『想使用完整WPF,你需要有Vista才能执行。』」Miquel de Icaza说。
使用WPF的好处是使用者可以善用绘图硬图及Vista内建的通讯及流程工具,O'Kelly说。
「微软希望开发人员能感觉到使用Vista能享受到的东西,和不使用Vista时差别有多大。」他说。
作者: E.T.    时间: 2006-3-31 09:3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Itanium设计团队集体跳槽AMD
Stephen Shankland  30/03/2006
超微公司(AMD)成功挖角原英特尔Itanium处理器的高级设计师Samuel Naffziger,和他在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的8位同事。
Naffziger是英特尔约50位挂名研究伙伴的高级设计师之一,负责Itanium回路和技术。他在2005年从效命8年的惠普公司(HP)Itanium设计团队,改投英特尔。
超微发言人Phil Hughes表示,Naffziger,将在该公司担任资深研究员,负责设计开发,但他拒绝透露Naffziger和另外8位Itanuim设计师的工作内容。2003年的一次收购,让超微取得位于科罗拉多Longmont的设计中心,距离柯林斯堡不远。
Naffziger并非Itanium产品线唯一的高级设计师 – 英特尔辩称他们人才济济 – 却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曾在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中,亲自介绍两款重要的Itanium芯片 -- 2002年的"McKinley"版和2005年的"Montecito"。
英特尔的Itanium一直以来运势不佳,最近一次是原订2005年推出的Montecito延后至2006年第二季。英特尔的服务器首长Pat Gelsinger也在本月承认,这次延迟让英特尔「难看」。但HP、英特尔和其它Itanium盟友仍充满信心,砸下数十亿美元恢复Itanium品牌的生气。Gelsinger说,其中部分经费将用来增加Itanium的工程人力。
超微采取不同的途径。与其创造新的、不兼容的处理器家族,该公司强化现有的x86处理器系列,加入64位记忆寻址等功能。英特尔原将这类功能保留给Itanium,但最后还是在成功的Xeon x86服务器芯片家族放入这些功能。
作者: E.T.    时间: 2006-3-31 09:41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欧盟忧心Vista又搞垄断伎俩
Dawn Kawamoto  30/03/2006
欧盟的反垄断主管单位担心微软即将推出的Vista操作系统可能再度引发争议,包括网络搜寻和PDF类格式化等功能,可能与该系统强迫搭售。
根据欧盟竞争委员会29日发表的声明,该会委员Neelie Kroes上周致函微软,强调有关Vista和其是否遵从委员会2004年之决议的两大担忧。
其中一项是Vista可能包含微软和其它公司已分别推出的功能,如网络搜寻、数字权利管理和制作PDF等固定文件格式的软件。另一项担忧是,微软是否会依规定揭露所有必要的技术信息给第三方,让Vista与竞争产品互通。
欧洲委员会将自30日起,针对微软没有服从该会2004年3月之判决的指控,召开连续两天的听证。微软的操作系统必须与竞争者的产品互通,也是上述判决的中心。委员会将决定微软是否被处以每日200万欧元的罚款。
虽然委员会致函微软说明其担忧,欧盟反垄断当局尚未对Vista展开正式调查。另一方面,微软则声称已经努力纳入外界对Vista的参与。微软29日的声明指出:「向业界与主管当局报告我们的产品开发计划,一直、也将是我们的优先事项。」但微软说尚未收到欧盟委员会的信函,该公司表示:「我们已经努力纳入伙伴和竞争者参与我们的计划,以便他们制造与Windows Vista互通的产品。」
但其它业界成员,都曾抗议微软过去的操作系统无法与他们的产品互通。欧洲可互通系统委员会(ECIS)将在本周的听证以利害关系人身份提出证据。ECIS的成员包括升阳公司、RealNetworks、IBM、甲骨文、Corel、诺基亚、Red Hat、Opera和Linspire。
ECIS主席Simon Awde以声明表示:「业界所企盼的,不过是尽速达到互通,以恢复在工作团队服务器市场上,以产品优劣为基础的竞争和消费者选择。委员会的判决已经过两年,我们仍未实现盼望。
作者: E.T.    时间: 2006-3-31 09:4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微软准备把Hotmail带上桌面
Martin LaMonica  30/03/2006
微软公司计划把网页电子邮件系统Hotmail带到计算机桌面,相关软件目前已着手进行beta版测试。
微软本周推出「Windows Live Mail Desktop」的第一个测试版。这个程序是免费提供的Windows程序,可让使用者管理多重的电子邮件账号。此软件将与目前也在beta测试阶段的「Windows Live Mail」(Hotmail的未来版)互通。
此举象征微软Hotmail业务的一大转变。以往,Hotmail的使用者如果不想用网页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而想用桌上软件读取,必须成为这种付费服务的会员,最低收费20美元。此服务是微软「Windows Live」计划的一部分,微软希望日后它能扮演微软所有网页接口服务的轴心(hub)角色。
除了与多重的Windows Live Mail或Hotmail账户互通之外,新的桌上版软件也可用来管理POP3或IMAP账号,甚至连竞争对手Google的Gmail网页邮件信箱也管得到。
微软Windows Live Mail事业群首席产品总理Brooke Richardson说,目前参与测试者只以大约100大为限,「他们会为我们踢踢车胎」。
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微软打算数周后或数月后就对数千名测试者发布这款软件,正式版可望在年底前推出。
目前约有100万人使用测试版的「Kahuna」(此为「Windows Live Mail」网页接口版的代号)。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6-4-23 22:19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11] LZ怎么现在不更新乐
作者: 枫叶之儒    时间: 2006-4-27 14:14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36] [M29] [M29]
作者: mandyfeng    时间: 2006-5-22 16:1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不知道楼主可不可以介绍一些关于HSDPA、WIMAX的东西呢?
对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比较感兴趣。
[M29] [M29]
作者: 碟碟不休    时间: 2006-6-10 23:53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21] [M21] [M29]
作者: 路遥    时间: 2006-6-13 16:5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QUOTE Created By E.T. At 2006-3-27
[quote]QUOTE Created By zhms At 2006-3-25
來個稍稍有點跑題的。


消息 1:

美国国务院购买1.5万台联想电脑的决定在国内遭到批评,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美国人对于外国公司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作用仍感觉不适。据称,这些电脑总价值约为1300万美元,全部来自联想在罗利和墨西哥蒙特雷的工厂。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在周三的媒体吹风会上说,这些电脑将用作非保密系统,由前IBM个人电脑部门提供服务。

  这笔电脑合同同时遭到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安装在电脑中的硬件和软件对美国使馆和美国搜集情报的活动实施间谍行为。"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迈克-威塞尔称:"中国人获得情报的机会是明显的。"

该委员会主席拉里-沃特泽尔两周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空客将一条飞机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他不会因此担心,但是如果联想开始向涉外美国政府机构出售电脑,他会因此而不安。沃特泽尔周四表示:"我认为,国会成员将会对这笔交易做出强烈反应。"


消息 2: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联想在美国成功获取了一笔价值超过 1300万美元的政府PC订单,向美国国务院提供逾1.6万台台式机及相关设备。消息传出后,美国部分人对此表示了批评,认为美国务院购买大批联想PC,可能会对美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解除怀疑,成功完成交易,联想集团日前表示,如果必须的话,该集团欢迎美方调查组检查联想PC的安全性。

  联想集团负责政府关系工作的副总裁杰夫·卡莱尔(Jeff Carlisle)表示:"我们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事情。"但他也明确说明,任何调查工作都要有美国政府的委托书才能进行。联想通过美国一家政府IT集成商及供应商CDW-G与美国务院达成的供货协议,根据协议,CDW-G将向国务院提供1.5万台联想ThinkCentre M51台式机、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及1千台配置了高性能移动硬盘驱动器的联想ThinkCentre M51 mini-towers。从8月中旬开始,CDW-G每周将向美国务院供应500多台联想PC。

  卡莱尔称,这部分联想PC将在北卡罗莱纳州首府罗利和
墨西哥蒙特雷进行组装,而芯片都是在中国台湾生产,而不是在中国大陆地区。被联想收购的IBM的PC部门也是一样,所有IBM的PC产品都没有进行过改装,不会产生安全隐患。美中经济关系委员会的拉里·沃特兹尔(Larry Wortzel)最近表示,他希望美国立法者能够对美国务院从联想集团手中购买大量电脑的行动提出质疑。

  沃特兹尔表示:"如果你是一家外国情报机构,同时你又知道了一家美国联邦机构正在从你的公司里购买1.5万台电脑,你难道不希望在其中做些手脚吗?"对此,美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考马克(Sean McCormack)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表示,这些电脑设备都会加上非保密系统,同时都会由前IBM的PC部门提供服务。然而,美国务院与联想的这些合约,还是遭到了来自由派团体和保守派人士的攻击。他们认为,多年以来,中国的实力正在不断增长。他们警告称,这笔PC交易可以帮助中国对美国使馆机构进行监视,同时可以通过在电脑中安装特殊硬件和软件来搜集情报。


美国务院买中国PC 挨轰
采用NYTimes文章  27/03/2006

美国人对外国企业在其国内经济的崛起日感不安,国务院近期向中国联想集团购买超过1.5万台计算机便招致批评。
这批价值超过1,300万美元的计算机,是由IBM去年5月卖给联想的两家美国本地工厂所制造。国务院发言人Sean McCormack上周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批计算机属于非机密性系统,并由前IBM的部门提供服务。
这次的计算机采购激起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各方团体的批评。在美国国会成功阻止东岸六大港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皇族经营后,反对外国势力的一派大受鼓舞。批评者警告,这件交易可能有助中国利用植入计算机的软硬件,刺探美国使馆人员和情报搜集的行动。
美国国会为监督中美双边关系所成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Michael R. Wessel表示:「中国(藉此)取得情报的机会非常明显。」该委员会主席Larry M. Wortzel两周前受访时表示,他不担心空中巴士(Airbus)在中国设立一条飞机生产线,但他担心联想开始向美国涉及外交事务的政府机关销售计算机。针对国务院的采购,他预言:「我认为国会成员对这类交易将有非常强烈的反应。」
联想集团是1984年在中国政府支持下所创立的上市公司,国有的中国科学院目前持股65%,其余股东为联想的员工。该公司拒绝评论与美国国务院的交易。
消息曝光是由于联想的经销商 – CDW Corporation完全持有的子公司CDW Government,在上周一(20日)召开记者会,宣布与国务院签订IT系统现代化的合约。位于伊利诺伊州的CDW表示,国务院已签下1,165万美元的合约,购买超过1.5万台联想ThinkCentre M51桌上型计算机,外加135万美元购买约1,000台联想ThinkCentre M51袖珍型(minitower)计算机。
CDW Government的联邦业务副总Max R. Peterson表示,国务院列出一张计算机采购表,其中包括联想的产品,并要求系统整合商报价,以根据院内的需求选择最后购买的机型。CDW赢得合约,并在去年11月开始提供500台联想计算机。
Peterson说,联想的中国股东在合约履行过程和计算机供应上,从未直接与国务院讨论。他强调,美国政府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已经核准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quote]


转一篇关于上述新闻可以让人思考的帖子

经过30年,中国终于杀到了美国的身边



前天看新闻, 最抓住我的眼球的, 呵~~~, 是一则"普通"的经济新闻:联想国际的杨元庆"愤怒"指责美国议员的"歧视". 美国政府已经采纳这个议员的建议"涉及保密的部分不使用联想电脑". 把杨元庆气得够呛, 说是对联想国际的声誉的严重诋毁.

各位网友可能觉得我大惊小怪, 美国佬的这种做法, 意料之中. 觉得这种新闻太普通了.

台湾确实是我们的核心利益, 因为台湾如果独立成功, 中国将分崩离析, 西藏,新疆,内蒙古将不保, 甚至其它省份都会独立. 中国很可能会消亡, 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所以它是我们的核心利益.
在这里, 我简单界定一下"核心利益"和"国家利益". 我所理解的"核心利益", 对一个国家是生死存亡的利益. 而"国家利益"则宽泛得多, 对一个国家有利的都可以说是"国家利益".
但是, 这个地球上, 目前的所有国际争端中, 找不到一个利益的损失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台海没了, 对美国没有实质损失, 我们冲出第一岛链又能对美国有实质损失? 它还有第二岛链, 还有珍珠港, 还有中途岛, 就算我们把珍珠港拿下了, 又伤到美国的核心利益了吗? 珍珠港离美国本土还有近4000公里, 我们能伤到美国的核心利益吗? 就算中亚西亚各国全部加入中国, 我们伤到美国的核心利益了吗? 不但没伤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还会和俄国在中亚西亚打起来. 反而破坏了中国的"势"
.
伊朗问题就算美国输了又如何? 美国经济军事会实质受损吗? 它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吗? 伊朗问题只不过是美国的"势"依然在扩张中出现的一个新战略点, 但并不是美国生死存亡的核心利益. 就算中俄加伊朗把伊拉克也攻占下来, 美国的核心利益受到损害吗? 美国就会完了吗? 就算欧洲全部共产主义了, 美国就完蛋了吗? 就算美国全球的军事基地都没有了, 甚至都被中俄使用了, 美国就完蛋了吗? 美国是个巨大的八爪怪兽, 就算你神勇非凡斩了它的一只爪, 甚至两只爪, 甚至全部爪, 它还会长出来. 日本已经试过了, 它斩了美国的一只爪, 结果美国反身过来是无数个大巴掌, 无数只爪, 日本完蛋了. 美国自二战后, 给自己构筑了最强的战略态势. 把它的势力推进到其它国家的边境上了, 而它自己却在遥远的后方的后方的后方, 可以说, 这个地球上一百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占领美国的本土. 美国的核心利益到底在哪里?

美国的"国势", 在一战二战之后, 一直在扩张之中, 二战后其"势"已经覆盖了半个地球, 冷战后战胜苏联, 其"国势"更加直接扩张到东欧和中亚. 而中俄被逼到围棋盘上的两个角上. "中空"全被美国占领. 大家一定听过"美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邻国"这句话. 明显的, 中俄处于"弱势". 按理说, 美国应该高枕无忧, 那美国还怕什么? 为什么还在东征西讨? 为什么就是不放过中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美国的战略目的是很清楚的, 把中俄彻底瓦解, 把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可能和它争夺领导权的潜在国家, 一个一个瓦解. 但是美国也是认真总结了以往大帝国灭亡的教训, 它现在不是要占领中俄, 而是瓦解, 分裂中俄成无数个小国家. 从地理实质上使中俄永不翻身.

美国为了实现这个战略, 向中俄开战了吗? 没有! 明摆着中俄都有核武器, 这游戏不好玩. 那美国就不玩了吗? 没有! 美国不但不开战, 还和苏联,中国联系来联系去的, 没有断绝过来往呀, 反观伊朗, 美国27年没理它, 再看印度, 如果再不核爆, 美国都懒得派大使了.

美国和以前的苏联, 以及现在的中俄, 不断的打招呼,谈话,握握手较较劲,发发脾气再解释解释. 二战刚结束时, 美国是想使用武力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的, 朝战, 越战大家也看到了. 可是美国却碰了个灰头土脸, 赶紧偷几本孙子兵法儒家道家回家悄悄研究. 大家应该注意到, 自越战后, 美国举世无双的军力, 却从来没有直接向弱势的中国或者俄国的直接相关利益开战(开战的都是用牛刀杀鸡), 直接占领中国这个要地, 占领俄国那个要点. 为什么?! 试了不行! 可美国休息了吗? 没有!

它一直在玩"阴"的! 经济攻势+军事压力+政治运动, "颠覆性煽动", 大家也看到结局了, 苏联没了, 南斯拉夫没了. 如果不是小平在, 中国在89年早就没有了(小平仙逝时, 俺泪流满面:苍天你不可丢下我苦难的中华呀).
原来瓦解一个国家(地区), 不一定非军事进攻不可的.

这是大家都懂的战略. 那处于弱势的中国, 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进攻美国在海外的"爪子"是最愚蠢的(美军海外基地)! 结局就会和愚蠢的二战日本人一样! 如果我们直接进攻美国的本土, 那么美国所有在海外的爪子, 都得要快速收缩. 可是军事进攻美国本土明显行不通. 把台湾打下来可以解决自己目前的困境, 可也伤不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它依然有无穷的精力可以搞中国, 中亚西亚, 西藏新疆, 没完没了. 台湾困境我们一定要解决, 但是不能为解决而解决, 中华民族的智慧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杀伤"美国, 美国这个怪兽不除掉它的兽性, 全世界永无宁日.

军事手段一时伤不到美国的本土. 那我们也搞颠覆性煽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能煽动美国人民上街游行吗? 我们能煽动美国学生去白宫绝食示威吗? 我们能煽动美国工人武装反抗吗? 我们能在美国搞一个反政府武装吗? 我们能发动舆论批评美国总统"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吗? 我们能搞一个"中国之音"吗? 都不行! **, 怎么美国人能用, 我们就不能用?!

明知道美国的手段不过尔尔, 可为什么美国在中国一用就灵, 中国对美国却用不了? 各位网友一想就能想通: 美国最强的全球第一的经济实力!(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来源于经济基础, 反作用于经济)

班里考试, 如果第一名只比第二名高一分. 大家其实都会认为:他俩其实都是第一名. 那美国的第一到什么程度? 我给大家看一个表:

35年来中国及其它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名义汇率计算)
1---美国--------14,4866亿

2---日本---------4,6638亿

3---德国---------2,7301亿

4---英国---------2,2275亿

5---中国---------2,0548亿 ★★★★★

6---法国---------1,9727亿

7---意大利-------1,7096亿

8---加拿大-------1,0345亿

9---西班牙-------1,0190亿

10--印度----------719,8亿
第一的美国, 领先第二那么多! 领先程度以"倍数"计算! 领先中国更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 我们就能明白, 为什么美国对中国使用"颠覆性煽动"就灵验, 中国对美国却根本用不了. 原来, "颠覆性煽动"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是大经济欺负小经济的典型非军事手段!

超强无比的经济实力, 就是美国的金钟罩! 就是美国无数只爪子被斩断又再生的来源, 就是美国无敌于天下的军事力量的源泉, 就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美国不惧怕"军事战争"的胜败, 爪子被斩了还可以再生. 但最害怕"经济战争"的胜败, 因为其胜败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

可能有网友会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啦, 何况美国; 或者说:还不至于到生死存亡那么严重.

这里说一件大家都听说过的事情.

各位网友注意一下上表中从1980开始的, 特别在1990年和1995年, 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 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 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 缩小到一半的程度. 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 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 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 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 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 二战时就分裂了, 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 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 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 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哪个"历史性时刻"! 日本企业更加是兴奋异常的大举进入美国大量收购美国企业, 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 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 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 "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 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 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 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 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 1985年, 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 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 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 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 如果日本央行干预, 日元升不了值. 可惜呀, 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 美国驻军,政治渗透, 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 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推高日元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 没有. 接着看下去. 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 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 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 净赚4亿美元! 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 美国人民胜利了!!!!! 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 我们可以从上表中, 看看1995年之后, 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 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 日元升值怎么啦? 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 日元升值, 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 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 怎么转移呀?!

我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 我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 假设我在1983年吧, 我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 进入日本市场, 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 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 日元开始升值, 到1988年初, 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 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 日元升值到1:120. 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 然后兑换回美元, 那么, 就是400亿美元! 在5年时间中, 我净赚300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 那么日本呢? 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 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 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 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到美国, 你想一想, 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 日本"失去的十年", 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 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 其它财团呢? 嘿嘿, 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 如果是到1995年, 日元升值到1:79, 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 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 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 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 美元暂时性的贬值, 并没有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 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 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美国人玩上瘾了. 1998年, 同样的手法在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身上又来了一次, 这就是亚洲金融风暴! 唯一不同的, 这次不需要广场协议了. 因为亚洲这些小虎小龙的外汇储备们直接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 结局大家也看到了, 东南亚货币在先升后跌中, 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美国抢掠一空!

唯一市场硬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 保住了香港的发展果实. 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 大肆攻击香港政府"行政干预市场", 违反市场经济规则, 大错特错!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 我坐在床头哭了, 不是为我自己, 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 害了香港, 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 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一再要求他国"新闻自由", "市场经济", "民主人权"了吧.

美国停手了吗? 没有, 现在压迫人民币升值了! 各位明白了吗? 知道为什么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压上海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那么惨了吗?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还是4月曾说了一件事情:" 有一个40亿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 已经退出中国了. 这样的外资, 不要也罢!" 明白了吗? 中国股市是一个弱势股市, 很容易被美国财团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松对股市的控制, 否则中国经济将会在外资的攻击中崩溃!
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国家外汇管制, 汇率控制, 打压房地产, 控制股市, 知道为什么中国要保持巨额外汇储备, 为什么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贷款规定, 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 为什么要扩展东南亚贸易市场和欧盟市场, 为什么要加WTO.

中美之间的经济战争, 早就已经开场了, 而且来来回回过了几百招了. 我们大多数网友还懵懵懂懂的只盯着台海, 盯着中亚美军又多了一个军事基地.

我刚才说了, 经济战争的成败, 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 有些网友会说不至于那么严重. 呵~~~, 我给一个国家各位参考一下. 加拿大! 加拿大每年大约需要30万移民. 这是加拿大政府给移民局的任务(以加人口的10%为标准). 移民局完不成这个任务, 是要向国会解释的. 我们网友一定接触过身边越来越多的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人. 加拿大那么喜欢移民吗? 非也! 因为如果不移民, 加拿大的人口增长率就是负数!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口越来越少, 房地产市场就会越来越萎缩, 连带整体经济持续下滑, 最终结果, 就是亡国!
哇, 不会亡国吧? 大家不要忘记了, 加拿大和美国, 是移民国家, 是没有根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里的每一个人(除了印第安人), 都又自己的"故国". 加拿大经济不景气的话, 移民将会离开这个国家, 因为他们的根不在加拿大! 美国一样! 别以为美国"创造"出了一个"美国人"民族. 呵~~~, 他们还不够历史分量! 谁能说得清什么叫"美国人"?

十多年前, 我曾和朋友聊天时说过: 灭亡美国根本不需要战争, 只要中美经济对调一下, 美国就可以亡国!

美国靠什么维持它的国内认同? --->最强大的经济实力! 这个最有钱的国家, 科技实力最高, 其结果就可以给国民最自豪的国家感觉, 最荣耀的国家身份. 最终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发疯一样的冲去美国, 形成良性循环.

有厚重历史的民族, 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消亡. 俄国再苦, 俄罗斯人依然会留下大部分; 中国再穷, 最多就是内战, 出海外的依然是少数. 欧洲,日本,韩国,朝鲜都如此. "根"是我们这些历史民族的生命. 再苦也是故乡土, 再穷也是故乡垄.

维持最强大的经济, 就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日本80-90年代收购美国公司失败的遭遇, 联想国际杨元庆的遭遇,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的遭遇, 海尔竞购美家电巨头美泰的遭遇. 就是因为中国已经杀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了!!!!!

中国政府可没有你们想的那么无能, 我们经过30年, 千辛万苦终于杀到了这个怪兽的身边了. 加入WTO, 你们是否能再理解深一层?
作者: 淘淘吧    时间: 2006-6-13 17:17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M13] [M13]
作者: 贾老练    时间: 2006-6-13 17:35
标题: Re: [color=blue]信息与电子科技产业新知及动态[/color]
敌人是狡猾狡猾地.....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雪亮地.... [M14]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