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实战中自己没有回击反手位台内小球的有效手段, 而只能以搓球回球的话, 会感觉十分被动.用反手小弧圈来回击台内(或半出台)下璇球在高手中实际上已经常被采用. 比较厉害有王浩,普里拉莫茨, 孔令辉, 施拉格等, 其中尤以王浩和普里拉莫茨为最, 他们俩的反手台内小弧圈都有动作小, 突然性强和带侧拐的特点, 往往让对手感觉别扭而使自己占据主动.
纵观高手比赛的范例,台内小弧圈击球特点可以归纳为手腕带动小臂发力过程(也有些网上球友称之为"拧"), 因此手腕动作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要详细描述手腕动作还要借用一下"东海骑士"兄在
http://www.sundns.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71452
一贴中对手腕动作的精辟定义:
"右手臂向前平举伸直,手掌展开伸直,并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曲手腕,使得手心面向身体,称之为手腕的内曲;如果手腕向外展,使得手背向着身体方向,称之为手腕的外展;如果转动手腕,使得手心向下,手背向上,称之为手腕的内转;如果转动手腕,使得手心向上,手背向下,称之为手腕的外转。"
台内小弧圈的动作要领之观察与总结:
1. 击球前:
前臂自然内曲,手腕内曲,内转. 拍头向下, 球拍近乎垂直于球台而拍面平行于身体.
2. 击球后:
拍头向前(上), 而拍面近乎平行于球台台面(球拍反手面向下). 大臂, 前臂, 手腕和球拍几乎成一条直线.
3. 击球过程:
从击球前和击球后的球拍变动可以看出, 在此过程中手腕外转180°左右, 外展90°左右. 也就是说反手台内小弧圈是由手腕外传和外展的组合再带动小臂来完成的. 其中外传的成色很重(一般拉弧圈只转动90°左右)说明了摩擦的成分较大. 另外, 我们一般说的"拧"的动作其实就是手腕的转动, 在拉反手台内小弧圈时,外传大於外展, 说"拧"还是挺形像的. 只是不要忘了还有外展这一重要发力机制.
4.触球角度:
球的中线偏左大约45°. 一, 对於纯下璇, 可以起到避转的作用. 二, 其角度的大小决定了球落对方球台后侧拐程度的大小.
5.触球部位:
从中部偏下到中部, 中部偏上, 到偏上部都为可能击球部位, 要依来球的旋转而定. 因此可以说反手台内小弧圈不仅可以对付下璇球,也可以对付不转球和上旋球.
6.发力机制:
反手台内小弧圈是靠强烈的摩擦克服来球的旋转将球带起并制造侧拐的.可见发力极为重要. 总体来讲台内小弧圈是"抖动"发力式. 右腿向前(右手握拍), 身体前倾, 用抖动发力使手腕的外转和外展一气哈成, 看似动作较小, 其实瞬间力量很大以产生足够的力量摩擦球.
右手臂向前平举伸直,手掌展开伸直,并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曲手腕,使得手心面向身体,称之为手腕的内曲;如果手腕向外展,使得手背向着身体方向,称之为手腕的外展;如果转动手腕,使得手心向下,手背向上,称之为手腕的内转;如果转动手腕,使得手心向上,手背向下,称之为手腕的外转。
横板反手拨球、攻球、拉球及快带等击球动作,都需要前臂的外展(由弯曲到伸直),大臂在拉球和攻球时的动作相对较大。而手腕的运用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
1、拨球时,挥拍迎球的过程中,要求手腕稍微内曲、放松,在触球瞬间,随着前臂的向右前方的伸展,手腕要有外展的动作,同时,手腕还应该稍为外转一些,外转是为了控制一下弧线的高度和长短,以防止拨球出界或下网。
2、攻球与拨球,手腕的动作比较相似,只不过攻球要求更加发力,大臂动作还要大一点。
3、拉弧圈球,特别是起下旋,手腕在触球瞬间,随着前臂的向前挥动,手腕应该外转,以利于摩擦,制造合理的弧线弧度。
4、反手快带(主要针对弧圈球)时,根据来球的特点,依靠手腕固定拍型,这要求应该保持手腕的相对固定,而在球离拍的瞬间,可以稍微外转一下手腕,以利于压低弧线。
横板反手无论用什么样的击球方式,击球前手腕都应该放松。除了快带,感觉在拨球和攻球时,手腕不要下垂而使得拍头过分向下,保持手腕和前臂成一条直线,同时保持拍型基本垂直或稍为前倾。而拉球时,手腕可以稍微下垂使得拍头指向前下方,可以增加拉球时手腕的动作幅度,为了防止拉空,拍型最好垂直或稍微前倾一点。
总之,手腕的动作,主要是外展和外转,当以打为主时,如拨球和攻球,手腕外展的成分大一些;当以摩擦为主时,如拉球,手腕外转的成分要大一些。应该强调的是,手腕无论做什么动作,应该在球拍触球后再作出来,触球前,应当保持手腕的放松和固定,否则会降低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本人对于横板反手技术的摸索,已一年半多,期间走了不少弯路,究其原因,发力是一个问题,手腕的运用方式也是一个问题,使得反手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一直都是忽上忽下。但近期感觉有点实质性的进步,喜不自禁,将这些心得写出来,和各位球友共享,如有不对的地方,肯请指出,不胜感激。但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那就是球拍和手臂在
1、拨球
2、攻球与拨球
3、拉弧圈球
4、反手快带
时(尤其是在触球时)的整体运动方向. 比如主要是(与球台平行)向前, 是前上, 或是斜前, 还是前斜上等? 角度大致怎样? 加转80-90度, 前冲60度.
以前都没有理会这些数字, 能拉到台便算.
初学加转的时候, 如来球是上旋要70度以下, 下旋要100度以上.
前冲呢? 如来球上旋要少于45度, 下旋则免问了, 除非是很好的机会球, 否则必然下网.
花了好些时间(年)钻研发力, 渐渐发现, 如发力较佳, 便不需要仰着球拍来拉, 由于拉球的拍面变化少了, 稳定度有所提高了, 命中率亦提高了. 这时期, 对于来球上旋, 前冲要45-60度, 下旋要70-80度, 下旋球还是向上发力较多, 上旋球还是向前磨擦为主, 撞击只是扶助, 球虽然有一定的旋转, 但是速度是不足的.
后来换了外国套胶, 由于海棉甚软, 拉球如不透拍, 便没速度没旋转, 不得不加大撞击, 加大了撞击后便发现, 拉上旋和拉下旋的拍面角度可以是差不多, 差的只是发力方向, (加大了撞击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迎球较好, 不易漏球.) 前冲不论上旋下旋, 一视同仁用60度, 稳定度更高.
或许有人不同意, 书上是这样写的: 加转80-90度, 前冲60度. 要把球拉的更有威胁,还是应区分上下旋为佳,下旋60度左右,上旋45度左右. 前冲在高点期及上升后期击球命中率最高,倾角45度,只要包球充分,用的力量越大,容错性越高。
对一般下旋至一般上旋的来球,都在容错范围之内。
对强上旋来球,视旋转强度倾角缩小至0~30度
对强下旋来球,视旋转强度倾角增大至55~65度
高吊的话,倾角在60~80度为宜
假弧圈倾角要大于100度,就是仰着拉的,这样的拉球是没有旋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