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winv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骏景小学新生家长会,全部办生本班,剥夺了部份家长的选择权利

[复制链接]
106#
发表于 2010-7-8 17:45 | 只看该作者
没看出任何一个人的回帖注明:小学一年级不应该教拼音和笔划笔顺啊。就我了解到的,生本也有教吧, ...
橡树 发表于 2010-7-8 14:12

笔画笔顺什么的,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没教
拼音是很快地过一遍。声母韵母,人家教一个月是教,
教一周或一天,也好意思说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0-7-8 1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nger 于 2010-7-8 18:00 编辑
叹口气。回楼上某位邻居的帖子。不要动不动就把人归类,例如什么资深人士,什么专家,或什么这人的说法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态度,心态……某些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话语而做的判断,不过是你自己的臆想而已。
回这篇文章的帖子,是因为自己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就如我说的,里面的一些困惑,我也有。也一直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教育所引发出来的思考太多了,不仅仅是这个教材或这个理念。
有时候,稍微跳出一个框框,冷静的思考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我要表达的仅仅是这个意思。如果动不动就用个人情绪过激的判断,下结论。问题始终不会解决。
橡树 发表于 2010-7-8 11:28


弱弱地问两句:
1。好象专家是你先提出来的哦,别人接着用你就感觉不好,这是不是有点双重标准?
2。关于情绪啊 臆想啊,你之前发的贴子更过份吧?   虚话的虚话,跑题的跑题,肖想的肖想,还倒过来说是家长们不沟通。冷静的你为什么现在只会揪着敏感啊情绪不放,反而不肯说点实际的东西解释一下之前那篇大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0-7-8 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流浪的燕子 于 2010-7-8 18:10 编辑

又是代表谁说话啊?有点耐人寻味。
我对生本班强烈无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0-7-8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5# os

这个,胡搅蛮缠帽子太大了。我的发言仅代表自己。你的发言也是,你没有代表大家。
至于意见不一样,很正常,都一样,也不会需要讨论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讨论生本是否适合,或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这个动机很好,但看到你在那里分析讲座的“梅专家”如何,老师如何,校长如何,就偏了嘛。
对事,不要对人。才有可商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0-7-8 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6# os


  这么“严重出格”的行为就应该向学校如实反应了。如果真的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0-7-8 18:13 | 只看该作者
弱弱地问两句:
1。好象专家是你先提出来的哦,别人接着用你就感觉不好,这是不是有点双重标准?
2。 ...
chenger 发表于 2010-7-8 17:57



这里解释一下。专家这个名词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一直称呼的是梅老师。
另外,我回帖,并没有鼓吹任何的好处,我只是谈自己的看法。
至于说到情绪,臆想之类的,我是针对什么“资深人士”和某位邻居自己对“专家”、学校的话自己作出的推断。我的意思是:一席话就可以判定一个结论,一个成败或给某个人一个结论?武断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0-7-8 18:2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回这个帖子?呵呵,这个问题就等于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话?言论自由而已。
逻辑不是这样使用的:帮非生本说话,或否定生本的,就是支持。
而稍微客观一些看待事情的,就耐人寻味或资深人士。
将心比心,谁的孩子不会送去学校教育?我的孩子已给教育多年。
我没有说生本很好很棒大家一定支持。我只是尝试着探讨一个话题:那么,究竟何种教育模式,在大家心目当中算是好的呢?又,我不是教育人士,但恰恰以前是,所以看问题会两边同时看。有时候,我们在争论一个话题,也许同时需要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在哪里?有哪些弊端?是否需要全盘否定?当然,以及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并能客观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管我是何种职业,我依旧是这个观念:
家庭教育为首要,父母心态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教育不是救生圈,决定了就可以买个保险。生本或非生本,教材或非教材,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0-7-8 1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nger 于 2010-7-8 18:38 编辑

老生常谈,了无新意,还是一堆虚理念而无实际。
家庭教育重要,学校教育就不重要了?之所以重要所以家长们才着紧,才注重,这有什么奇怪的?难道家长随便塞一个学校才谓之心态好?
这里没一个人全盘否认生本,大家都只是谈论生本的缺点。想要家长信服生本很简单,可惜从始至终学校和楼上都没有拿出生本捉到的老鼠来
楼上为什么不如自己所说,也换个角度来看待家长们的议论。其实生本几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为什么这次家长反应最激烈,追根到底实际上是学校处事不当引发的反弹。如果家长会不是这样的方式开的话,说不定是另一种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0-7-8 18:4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小孩读生本班有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的时间,自然,就像我说的,怀疑过,否定过,相信过然后又重新思考过,为人父母,自然会思考很多的东西,例如这样的教材是否适合他,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样的教学方法他可以吃得消吗?关于这些困惑,我也和学校,还有他们班上的老师理性的探讨过多次,和同学的父母们大家也在Q群里探讨。总的来说,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生本的理念是好的,方法是新颖的。中间出现的问题怎么办?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不是十全十美,这就是我的心态,只能自己尽量克服。
每次论坛这样关于生本或其余的争论帖子,我更加希望看到的是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就如之前的维权等成功的活动。也许不能类比,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觉得好,有些人觉得不合适,整理出来自己的观点,诚恳的探讨,问题,总有解决的一个方面。
下面有一篇文章,名字不便透露,是他们毕业典礼前我问对方要过来自己看的。不好意思,冒犯了。
至少,在看完那篇文章以后,有些想法,我改变了,并会稍微跳出一个框框,再客观的看待一个“关于生本教育的大课题”。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感受,不代表全部。不认同的,依旧可以不认同,并探讨。
                                 
                             一位家长的发言
首先让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该校该班学生XXX的外公。是个有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也曾经当过二十多年的中小学校校长,也当过十年教育督导员。虽然我已经离队六年半了,但是我目前还有三个孙子尚在中小学读书。其中有两个就曾经或正在骏景小学就读,对他们学些什么,学得怎么样,我还是日日关心关注的。我那两个在本校就读的孙子,刚好一个是普通班使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是生本班使用生本教育实验教材的,这个孙子就是XXX。
    下面我想以我个人的切身体会谈一谈对生本教育以及学生明年将面临的升学考试讲一下个人观点。
    生本教育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在教育战线、教学领域的大胆尝试。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观念是“三个中心”,即: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这样的教学始终是围绕着高考、中考、初考这根指挥棒转来转去的。有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一般来说一是比较呆板,二是知识面也比较狭窄。而生本教育则正是针对这一弱点所进行的改革。首先,让我们把两种版本的小语教材作个比较:

        九年义务教材        生本教育教材        八册生本109篇,义教32篇,生本是义教教材的近3.5倍;九册生本103篇,义教28篇,生本也是义教的近3.5倍。知识面涵盖度自然不言而喻。
        八册        九册        八册        九册       
课文        32课        28课        50课        45课       
其中三类文        15课        10课        9课        3课       
课外                        59课        58课       

第二,我们从教师这个角度作一下对比,正是由于生本教育是一场改革实验,所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他们把各科的教育精英,学科带头人安排到这个班来,以企种好这块实验田,不论是前任班主任还是现任的,我认为她们都是很优秀的,真是爱生如子啊!从语文学科看,现任的语文老师,她对学生关怀倍至,对每个学生都能了如指掌。对那些学生优秀作文,她能如数家珍几乎横流倒背。她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自如,这些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第三,我们从教育效果来看,我想举一下几个实例来说明之。第一个例子是这个班的孩子有很多参加过广州市、广东省及至全国的奥英、奥数竞赛,并且都取得了很多的名次并获奖,当我两次看到我的外孙捧回去的参加全国少儿英语竞赛的奖状时,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呀!第二个例子是我也曾几次参加过本班的学生家长会。尤其是当我聆听到该班学生XXX、XXX等人的优秀发言时,我也是喜不自禁哪!第三个例子是去年暑假的7月6日——11日赴日开展校际联谊活动,我们骏景小学四年级5班的18名少先队员在日本与外国小朋友欢快的交流。与素不相识的英籍教师开展互动交流,是那么的大方得体,等等,这些都使我感动不已。第四个例子,最近我们说这个班一部份孩子已经报名参加今年六月20-21日将举行的16所名校以及华师附中、广外附中等学校初中招生考试。我把这些学校前几年小学升初中招考试卷交给了这个班的四名学生试做,据事后反馈过来的信息,她们都做得不错。我听说去年16所名校中的育才实验中学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是275分,而我们这四个孩子的成绩基本上都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分数。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往我也曾对这个生本班的孩子明年将面临的升学考试担心过。通过对前三年名校联考试卷的试题分析,我逐步打消了这个顾虑。

年份        联校        语文总分        基础        阅读        作文        题目及字数
06        13        60        24(4)        16        20        给广州长一封信,300字
07        15        100        48(6)        17        35        生活上的一个小镜头,200字
08        16        100        51(8)        19        30        感动,500字
08        省实附中        100        42(4)        23        35        家,260字

上述全部出题属于小学语文数学大纲中要求小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基本汉语基础知识,如拼音、组词造句、名言名著等等,但是真正要求学生牢记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著的作者姓名、名著名称、原句原话之类的,只占基础知识的10-15%左右。而像此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义务教材和生本教材所共有的。我以古诗词为例,义务教材6-12册小语,七个学期共有43首古诗词,而生本教材6-10册5个学期共有33首古诗词,这里面有13首是两种版本共有的。
    阅读题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其内容的选取既是生本教材中的,也是义务教材中的,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
    作文,是考查学生对小学阶段汉语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前三年考的都是命题作文,难度都不算大,字数要求也不算多(250-500)。只要平常训练到位,相对我们的孩子是能应付自如的。家长们也没有必要担心。
    当然,不担心不等于不操心。作为家长必须保持与老师这间的沟通和联系,配合学校、协助老师搞好最后一年的冲刺,我相信那些想到名校读书深造的孩子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谢谢大家。

                                               200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0-7-8 18:43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解释一下。专家这个名词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一直称呼的是梅老师。
另外,我回帖,并没有鼓吹任何 ...
橡树 发表于 2010-7-8 18:13


见52楼,
听说梅老师是骏景小学多年指导生本教学的专家,不过大家都习惯叫她“梅老师”,而不是别的称呼。听过几次她的讲座或课后的点评,比较深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看待问题比较一针见血而又洋溢着对教育的热情的老太太。与人交谈或听人演讲,能吸收到什么东西,见仁见智,她要焕发出这种巨大的热情并试图感染别人,无非是真的喜欢生本这种理念和教育,从这点来看,我以为,这没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0-7-8 18:48 | 只看该作者
见52楼,
听说梅老师是骏景小学多年指导生本教学的专家,不过大家都习惯叫她“梅老师”,而不是别的称呼 ...
chenger 发表于 2010-7-8 18:43



或许请你多阅读两次,再理解一下?呵呵。
听说……不过……而。
我要表达的是梅老师多年指导骏景小学生本数学,在这个领域来说,尊敬的称呼她为这方面的专家,不过分。但,我听到的,从来都是尊称为“梅老师”。不是“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0-7-8 1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nger 于 2010-7-8 18:58 编辑

唉,揪着这个词,实在没意思,只是觉得你很多地方都在偷换概念,专家这称呼的确是你给的,你爱怎么叫她也不能否认这点。
我孩子还叫她园里的园长叫奶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0-7-8 18:52 | 只看该作者
老生常谈,了无新意,还是一堆虚理念而无实际。
家庭教育重要,学校教育就不重要了?之所以重要所以家长们 ...
chenger 发表于 2010-7-8 18:36


误会了。我非老师。非代表任何人或单位说话。原则和底线来自自我的认知,仅此。
代表的仅是自己看法。我只是家长。唯一有些不一样的是,我曾经在教育行业做过,看问题会稍微两边看一些。其实,全篇来看,我并非下定论或做判断,仅仅是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式和可行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0-7-8 18:54 | 只看该作者
误会了。我非老师。非代表任何人或单位说话。原则和底线来自自我的认知,仅此。
代表的仅是自己看法。 ...
橡树 发表于 2010-7-8 18:52



    我也没说你是老师啊?或许请你多阅读两次,再理解一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0-7-8 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7# chenger


所以,就该讨论正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22 00:58 , Processed in 0.0584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