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o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遥远的青海[84楼起上游记照片]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2 12:49 编辑
回来了呀!等看照片和游记啊,以后旅游跟着OS的线路走就好了,可以偷很多懒呢!
wenny 发表于 2011-8-11 21:29

我尽量不偷懒
这次行程2800公里,回来二三天了,同学们都还缓不过气,真的骨头都有散架的感觉。可见这次行程还是比较辛苦的。我觉得,戈壁荒滩和沙漠地带,一辈子还是要走一回,才算见识了大漠风光。

我们租车的那家公司,又有客户向他们租车并求行程,这厮直接砍了我们格尔木这部分的行程,然后直接COPY了我们的行程交给客户[M01][M01]这样,精华去掉了1/2

我们研究了一两周,才定下来这一路行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0:11 | 只看该作者
真快,就回来了啊,还在回味西瓜和牛奶中
rosewell 发表于 2011-8-9 08:27

西瓜在西宁超市里卖1.4元/斤,越越爸爸惊呼:“物价比广州还贵!”
在西宁的大街上,就是1元/斤

出了西宁,十几二十公里,2元/个。

西瓜产自青海省的互助县,小贩们能卖2元/个,那进超市的价格大概就是1元/个,超市就敢卖1.4元/斤。

原来说超市带货仓功能,以量大价平称著。
但在西宁莫家巷,已经算比较贵的地方了,牛肉散卖才18.4元/斤,再想想广州麦德龙里,那青岛麦什么咨公司,牛肉卖到180元/公斤

垄断啊,资本家黑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08 | 只看该作者

大通县的风光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9-3 17:59 编辑

之所以要提到大通,是因为这一行一开始出师很不利。

青海旅游有个惯例,租车公司管接管送[停车费路桥费就要旅游者支付]机场接机是金杯面包车,在机场交费什么的就熄火三四次,接完就说回去保养——后来旅游途中跟司机混熟,人说,这地儿从没有什么保养车的意识,就是有毛病了才往修车厂去修……
租车时我问,金杯跑了多少公里,答5万6万。车的样子还比较光鲜。等坐上去听那声儿,看它的状态,越越他爸说,5万6万?恐怕前面得加个2,那就是25,26万。可是,听发动机的杂声儿,估计不是报废车,离报废车也不远矣[kq] ——租车时再三强调,不要报废车的

之所以在大通停下来,是因为第二天调的瑞风,竟然没有一点儿刹车,穿西宁城时,与公交车面对面,司机拉手刹刹车……8点装了我们就直接开到修车厂去,然后大概地修好了,司机说:“刹车还有点儿软,”检查发现备胎破了一个大洞,已是多余的破烂,[后来才知道,这是租车行老板找他朋友借的车,要350元/天。这什么朋友啊,连刹车都没有的车,备胎都破洞的车竟然就这样借给朋友救急?!]
于是OS坚持要租车行把送修的金杯调过来……于是一行人就在大通这地儿吃饭,等车。[后来知道,金杯接完我们,晚上7点送到修理厂,到第二天12点才修完,也是修得玄玄乎乎的,因为我们在祁连县又要求换车,然后又去修这金杯车]

公路两旁的风景实在是美


青海,公路两旁是宽宽的白杨树林,坐在白杨树林里,心情很放松,空气很清新。西部人民总是大手笔,连建公路两旁的道路树都这样


坐在公路两旁的道路树里看公路上的车,车也是美景,不是躁动不安的灵魂


西部人民对于远方的游客总是这么热情友善良,看看这些好奇地“摸羊”的孩子们


看看绿树黄油菜花环绕的美丽家园


再来一张油菜花的,公路两边的美景美不胜收,正如JJEAN所说,“好风景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39 | 只看该作者

门源风光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2 12:35 编辑

我们在下午3点多又换回金杯车,然后司机风风火火地往祁连赶,也因此,祁连风光都是一晃而过,原定的在祁连骑马就略过了,还有N多的倒淌河都没停下来歇歇脚[pz]

这是门源风光,我们未到那个著名的30元、位的观景台,在它之前更高的一个拐弯点就要求司机停下来,让我们欣赏美景[M01] [M01] 于是每位30元的观景费用就省下来了。


从下图左下角还能看见 那个著名的收费的观景台上的旅游大巴[M01] [M01] 真的是“江山秀美”啊


再换个角度看门源,烟雨濛濛,能拍得这些清楚,相机还是很卖力的[M01]
如图所示:草原,才是青海省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2:43 | 只看该作者

祁连风光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4 13:33 编辑

祁连草原风光值得大书特书

千年生活变迁的痕迹也很明显
先放一张海拔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的照片
[话说,风儿真凛冽,天空真明净,远处寸草不生的地方就是高原的雪线或之上]


这是祁连山海拔最高处的风景,雾锁前路,不停也得停下来[M01]


这是祁连山最高处,4120.6米,看来这块地方如今都是藏家儿女的地盘,所以又见那塔,那经幡……

这张图再一次提醒我们,青海在青藏高原上[M01]



再一张证明高原环境的图。这是我们最早看见的山谷中的“积雪”,8月的雪!
大人小孩乍一见都欢呼惊叹,伸相机去拍,拍啊拍,立刻用手机着回传给广东的亲人们看。等后来,冰山们一路相随,渐渐地,大家变得淡定了,熟视无睹[M01]


而我总在想,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大朝代之一的汉代,卫青,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地方,“单于夜遁逃”,离这大冬树山垭口远吗?这地方有树吗?整个祁连山,尽见草,可没见到一棵树。还是,古代有树,现代全砍光了?
为什么汉代管这些地方叫“漠北”?沙漠以北?分明是很绿很不错的大草原。“秦时明月汉时关”,汉代把匈奴打跑以后,这里已经是“关内”的地盘。“关”推到青海以北的甘肃“河西走廊”那边去了

后来司机说,去了祁连牧区,基本上,玉树果洛那条线就不用再去了[M01] 也就是,整个青海的牧区风景已经尽收眼底

一路走来,尽是草原植被,没有沙化的地方啊


再来瞧瞧祁连山的“之”字形山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7:32 | 只看该作者

祁连山2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4 13:13 编辑

去时除了在门源停了停,一路再无停歇,所以那一路都没拍到照片。第二天,确定车可以了,大家才放下心来玩,才开始拍照片。也就是还有很多好风景,都没有收入相机中。期待另一拔且玩且走/也去了祁连山的小分队有精彩照片补充过来[M01]

在那部拍得还算不错的电视连续剧里,草原儿女是这样互相恭维的“草原上的雄鹰啊……”

这次在祁连山海拔3000多到4000多的地方,见到超多的老鹰,有的单飞,有的成群结队——以前我一直以为老鹰是单飞的主儿

鹰姿勃发


天上盘旋的老鹰身姿非常优美,实际上的美丽,比照片上的漂亮了N级。
可是,70——200“打”得很吃力。等对比过后来“打”到的海鸥,真的不是OS的照相技术不好,实在是老鹰飞得太快,速度太快之故。而且,距离太远,300——500拿来打老鹰可能会拍到比较好的照片
也曾经,经历过老鹰飞得比较近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可是,每次都是,还没等你拿起相机,它——已经飞得没影了。

鹰的翅膀,有些带点黄色,色泽斑斓,就象老虎的皮毛颜色那般华丽,可惜相机记录不了[M30]

数数,这张照片里面有几只老鹰?OS数着有5只[M01] “鹰击长空”啊


而我也终于搞清楚了,“海冬青”就是老鹰,只不过是雏鹰被人逮了,然后驯养,被驯养的老鹰才叫“海冬青”[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7:49 | 只看该作者

祁连山3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4 15:04 编辑

这条河的流向,好象是从东往西流。图片上不分明,但记得,祁连山一路上,太多的倒淌河,多得,都没心思去拍。这张也是随便是镜头伸出车窗外,随便地一按。
等到后来来到那著名的/正式以倒淌河命名的,传说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化作的倒淌河,嗯,一条小小的小小的小河沟,我们谁都没有勇气停下来欣赏……



这一张,河水是不是从东向西流,没仔细分辨,似乎也是。而我想说明的是,牧区更多的是这种潺潺小溪流


这是祁连山大草原司空见惯的一幅图,牛羊在半山腰或山顶吃草。极象一幅画里的小白花小白草,点缀在画中,又似“挂”在半山腰[M01] 我们人轻易爬不了这么高
这是海拔比较低/草非常茂盛的草原


这是牧民之家,也是我们南方很少见的传闻中的蒙古包,估计,那“大漠孤烟直”指的就是图中那一根炊烟直直升上天空的烟管。[M18] 只是,古代拿什么材质做这直直的烟管?

只不过,原汗原味的牧民之家,有的是牧马和牧羊犬,而不是摩托车。有摩托车,也算现代化了[M01]

牧民一般把家安在背风的山谷里,或者河滩上


这又是一个牧民的家,仅一个蒙古包。正是因为见了这样一个个蒙古包,才能理解文成公主当年站在日月山头,不禁流泪的样子:远离了繁华的长安的精美的亭台楼阁,要住进这样一个简陋的/不怎么能挡风挡雨的蒙古包中,满眼尽荒凉,想起来怎么能不悲伤?流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这是河滩上的蒙古包,不是露营的同学的临时住所,是放牧牛羊的人家的家


于我们是一时美景,于他们却是一生不离的故土和家园[M36]


远处远远的白点,好象,还是蒙古包。我们去时走的是北线,二三百公里,基本上,清一色的蒙古包,在背风的山坡或山谷。

这是4000米海拔上的羊群,那远处的星星点点的“白花”,就是一只只羊。果然是辽阔草原,群群牛羊!
——OS特地拿原图放大到100%,确认过,太多的羊,数不过来[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4:42 | 只看该作者

祁连山4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8 13:24 编辑

当我们从祁连山去德令哈时,走的是南线。那边的牧民,已经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持续了5000年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改变

牧民还是挺富有的,看看这家几个蒙古包,几部车[M01]


牧民在建的定居点
看看这是几宅门?西北的同学建房那是大手笔,分明是地主之家啊,这是东南沿海同学享受不到的福利啊[M01]


这是已经建好的砖瓦房,好象有好几家邻近着住。村落,是不是就是这样子,慢慢地形成的?[M01]


这应该是一家的住宅吧?让OS眼红一把地主的“大宅门”
牧民们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大别墅[M01]


这一张图片想说明的是,草原上除了放牧还有什么?[M01] 拍的时候挺奇怪的,这俩妇女又不放羊,拿着个口袋到草原上干什么?类似的场景也见了不少,遇到这两位的,干脆就把镜头伸出车窗外,拍下来再说。

看照片的都很肯定的说,是采蘑菇。我们在这一趟旅行中,日日的饮食中,当地的蘑菇很好吃,而且当地有一道汤叫“杂菌汤”味道相当不错,在当地少得可怜的汤类中,独树一帜。

在内蒙,蘑菇是统一价68元/盘,而在青海,蘑菇炒肉才20多/盘,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不贵,所以一路上一般都点这道菜[M01]

而且,建了定居点后,一般都会在旁边种上几亩油菜,麦子,或者青稞。农耕与定居,定居下来很自然就会去农耕,
关于青稞,我们还有话说[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4:50 | 只看该作者

文成公主嫁藏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8 10:48 编辑

 昨天是整得好好的一篇文章,愣是贴不上来,可恶。今天则少了昨天那种细细整理的心理,把搜来的史料“不增一分,不减一分”原样贴。

      OS注:松赞干布13岁继承他父亲的大位,然后平叛四方,统一了雪域高原。然后向往唐的繁华与先进,于是想娶唐的公主。但唐把一位公主嫁了吐谷浑而不嫁藏,所以他恼了,在青海这地儿把吐俗浑打跑了,然后藏族入驻此地生活至今,,,,
松赞经过7年努力,终于娶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带给藏农,丝,医,乐等方面技术和知识,并创造了藏文[OS现在也没看明白藏文与蒙文有何区别,都有点骏马的写形意味]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无不影从,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今拉萨)为首都。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松赞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种不知叫不叫强娶强嫁的霸王抢亲?[M01] ]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这意味深长的难题含意婚使心领神会,即汉藏两族通过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亲情。据说禄东赞运用吐蕃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禄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谨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均表现出一种愧沮之色。与公主回到拉萨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真可谓是金屋藏娇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著录。文成公主带去的宫廷乐队,丰富和繁荣了藏族的民间音乐、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的确难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此后唐朝又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发展养蚕事业。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松赞干布本人对文成公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欢用一种矿物赭石的色彩涂面,公主讨厌这种化妆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赞干布马上下令全国禁止使用赭石涂面。公主喜穿汉族轻质的纨绮服装,松赞干布也就脱掉传统的藏民皮褥毡裘,身着丝绸服饰,真是做到了妇唱夫随啊!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还保留了二人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给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出生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冲游的雅隆汉谷地区。他统一了藏族地区,成为藏族赞普,建立了吐警王朝。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 贞观八年(公元634),松赞干布遣使入唐进贡井请婚。唐太宗没答应,派冯德遇前去抚慰。松赞干布又遣使随冯德遁入朝,多资金宝,以奉表求婚,也未获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松赞 干布再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请婚。唐太宗感其诚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吐善。次年旧元 641)初,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蕾迎亲专使禄东赞的陪伴下,出长安去逻些完婚。     据《吐蕾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出嫁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绪的嫁妆非常丰厚。有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 ,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 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 404种病的医方 100种,医学论著 4种,诊断法 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大量谷物和芜警种子等入藏。松赞于布于河源迎亲,对唐行子婿之礼,还专建宫室供文成公主居住。文成公主还带去了各种工匠,这一队伍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文化科学技术的使者。 文成公主在吐善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礼遇并深得吐善人民爱戴,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病故。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文成公主》小人书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OS:这个应该是隋唐演义里的《薛丁山征东》,《薛仁贵征西>的故事,可见,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文成公主庙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 、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一千三百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1-8-16 22:11 | 只看该作者
LZ的贴就是强啊,有机会真要跟你的团了[M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18 13:49 编辑

641年,文成公主嫁入藏,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OS注:到650年,文成公主入藏不过9年,如果有孩子至多也不过8岁,但事实上是没有。——从远古很多事实说明,大部分和亲的女子或是母国这边,或是男方这边下手,让她终生不孕,生不出孩子。而此时,松赞干布已经是儿孙满堂,所以松赞在他努力娶盛唐公主的7年时间里,或之前更早,并没耽误他跟女人过夫妻生活并生儿育女[M01]从这种角度来说,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如同近代的蒋介石与宋美龄]
680年,文成公主逝世。

藏族有一种著名的酒,叫“青稞酒”。就是用青稞酿造成酒。一直好奇青稞的模样。当某人采了根大麦上车给孩子玩,告诉孩子们:“这是大麦。它跟小麦的区别是它的麦芒比较长,一般用来作酒……”
但是,当地的司机很肯定地说:“这是青稞![不是大麦]”
来自中原某农村的人说:“我们老家,这就叫大麦。”
司机说:“这里管这个叫青稞。互助县酿的青稞酒最好。”互助县就是以汉族为主的一个县……历史啊历史!

图片拍的时候端相机不够水平,只好贴花来掩饰不足[hx]
大麦与小麦比,确实麦芒长很多,古时“针尖对麦芒”确形象。


这一大片大麦[青稞]地
如果按上文搜的资料,那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前,藏已懂得种青稞,文成公主入藏后,才传藏酿酒技术。要知道,藏是游牧民族,“种青稞”对他们是很高的农耕技术。所以,有可能是松赞求娶的7年中,已经先把大麦种子搞到了手,也换了个名称“青稞”,但是,真正学会种植,或推广开来,还是文成公主带入藏的那100多[300多?]仆工”所为。

实际上,到今天,藏民还是以畜牧业为主,种植油菜小麦和青稞,是这10年才大面积推广开来的……


文成公主对藏的影响,还有那些寺庙和固定的建筑。当然,最想不到的是,当年入藏她带了一尊金佛,传入佛教。然后藏民们发扬光大,藏传佛教的和尚们,把她住的房子也据为己有。拉萨的布达拉宫,另有一个名字就是“大昭寺”。90后的11世班禅就是在大昭寺[布达拉宫]抽签坐床的……[M18] 也许当年住在蒙古包中的藏民对这些固定建筑有着敬畏之心吧,代表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技术吧,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佛教在藏民中如此高的地位

下图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日月山,当年唐与土蕃的分界线,当年这山头儿叫赤岭。据说文成公主登上山岭远眺,荒凉得流泪,气得摔了二面镜子,,,



这是日亭,正值周六,从图片上都能看出:游人如鲫。听说门票50元/位,车流拥挤,我们没有进去[M01]


这是月亭,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人多,都挤得要流汗。文成公主真是造福后人啊[M01]


离西宁比较近的三景点,塔尔寺,日月山,还有青海湖115景区,都是人声鼎沸。而其它地儿,游人三三二二,稀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1-8-20 12:27 | 只看该作者
LZ很会享受生活[M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1:18 | 只看该作者
LZ很会享受生活
viewview 发表于 2011-8-20 12:27

[M31]大家都差不多的,只是我记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8-22 11:27 编辑
LZ的贴就是强啊,有机会真要跟你的团了
yan 发表于 2011-8-16 22:11

嘿嘿,这次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记得09年从内蒙回来,总结是,请的司机兼地陪一定要能好好地开口讲话,而不是那种嗓子动过手术,声音嘶哑到听不清的

这次从青海回来,孩子他爸发誓以后出游,方向盘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
这次的司机是开货运的转为旅游司机吧,他习惯性地只想到,每天开到目的地的宾馆,约下午3点半到4点的时候到,然后他好进宾馆看电视睡觉,很多安排根本最后落实不了,或玩得匆匆忙忙的,一点不尽兴
比如小朋友们超爱的胡杨林,司机那是非常想砍掉的,说第二天到不了目的地云云,最后是激得我们晚上9点去买方便面,早上泡好方面便,7点出门……后来下午3点40到达目的地宾馆,中途这么早,完全可以停下来,给孩子们找个骑马的地儿……总之好时光就被司机浪费得,很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2:06 | 只看该作者

去德令哈的路上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1-9-3 17:56 编辑

去德令哈的路上,一开始也是这种白云飘飘的草原景象

小朋友问:“为什么在广州我就不觉得云这么矮?云流动得这么快?为什么啊,为什么?!”

答:“在广州的地平线上,你再去登楼顶,如果广州有3000米高的楼顶,你站在这3000米高的楼顶上,看见的白云,跟你今天在青海看见的就是一个样。”

青藏高原啊,青海的最低海拔都有2200米,3000米是非常寻常的海拔高度[M01]


然后路经青海湖北岸,油菜花相当地多,比后来从格尔木回到西宁的路上——从青海湖南岸经过时,油菜地还是要多,多得多。不过,因为北岸,公路离湖比较远,所以开发了青海湖的南岸作为旅游区。




还是青海湖北岸的油菜花地,远远地,从图上还是能看出,这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正相融合。



再往德令哈方向走,草原就没那么辽阔了,



[在这儿经过西王母庙,在南方见惯楼台亭阁的我们看来,不过一处精致些的小院子罢,所以不停下来参观]

据说在德令啥我们将与青藏铁路相伴同行。乍见到铁路时,OS很激动地拍这“世界屋脊”上的铁路,[后来的事实证明,错了,这只是运煤还有运化工的单轨铁路[hx] ]


见到亲切的绿车头,拉着的却不是客车,而是运煤车?运矿车?




火车的“斗”造得很紧密,火车轨道与公路设计相同,都是“之”字形[M01] 这也是南方少见的



那些以为青海没有工业的同学是大错特错。青海的工业,不多,但也有。与所有的工业重地一样,路坏得快,崎岖坎坷,路难行,叫我们一行受尽颠簸之苦。最苦最烂的那一段路是没有照片的——难以拍照呵。
姑且让这路好的企业做代表[M01]


再往下,人烟稀少,所见的人,只是这些做工程的人,终于见到了人,好亲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5 17:11 , Processed in 0.3689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