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白云悠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日夜间到9日白天,多云到阴天,气温介于9~14摄氏度之间,9日夜间到10日,阴天转零星小雨,气温介于7~12摄氏度之间,吹轻微的东北风。

[复制链接]
75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7、烟雾:通常所说的烟雾是烟和雾同时构成的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8、 谷雾:这个通常发生在冬天的山谷里。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暖空气同时亦在山顶经过时产生了温度逆增现象,结果生成了谷雾,而且可以持续数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4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9、冰雾:当任何类型的雾气里的水点被冷凝为冰片时便会生成冰雾。通常需要温度低于凝点时亦会生成,所以常见于南北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4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与天气的关系:

雾是千变万化的,纷繁复杂的,但不外乎辐射雾、平流雾两种。现象虽纷纭,本质都是一个:水气遇冷凝结而成。有时雾出预报晴,有时雾出预报雨,似乎混乱不堪,但是只要掌握了辐射雾、平流雾的特征,多方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准确地抓住雾与天晴、落雨的规律,以便预测天气了。这对于农业、交通、航天、航海都有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5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与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这个道理了,并反映在许多民间谚语里。如:“黄梅有雾,摇船不问路。”这是说春夏之交的雾是雨的先兆,故民间又有“夏雾雨”的说法。又如:“雾大不见人,大胆洗衣裳。”这是说冬雾兆晴,秋雾也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5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准确的看雾知天,还必须看雾持续的时间。辐射雾是由于天气受冷,水气凝结而成,所以白天温度一升高,就烟消云散,天气晴好;反之,“雾不散就是雨”。雾若到白天还不散,第二天就可能是阴雨天了,因此民谚说:“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6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兆雨兆晴
为什么同样是雾,有的兆雨,有的兆晴呢? 这要从气象学的知识里得到解释。只要低层空气的水气含量较多时,赶上夜间温度骤降,水气就会凝结成雾。雾有辐射雾,即在较为晴好、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雾,只要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雾就自然消失。对此,民间的说法是:“清晨雾色浓,天气必久晴。”“雾里日头,晒破石头。”“早上地罩雾,尽管晒稻。”人们见辐射雾,往往“十雾九晴”。便得出这些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6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秋冬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后,随着天气转晴和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多,容易形成辐射雾,因此秋冬的雾便往往能预报明天的好天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6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春夏季节的雾便不同了,它大多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流,碰到较冷的地面,下层空气也变冷,水气就凝结成雾了。这种雾叫平流雾。它是海上的暖湿空气侵入大陆,突然遇冷而形成的。这些暖湿气流与大陆的干冷空气相遇,自然就阴雨绵绵了。所以春夏雾预示着天气阴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6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与天气的关系如此密切,故可以看雾知天气的变化了。不过,上述的关于辐射雾、平流雾的解释只是就大体情况而言的。雾与天气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还有许多复杂的内容,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要准确地看雾知天,还要作多方面观察、分析,进行综合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7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和“霾”的区别:
一般来讲,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就能见度来区分: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另外,霾和雾还有一些肉眼看得见的“不一样”: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有1千米~3千米;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8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的影响
雾是对人类交通活动影响最大的天气之一。由于有雾时的能见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公具都无法使用,如飞机等;或使用效率降低,如汽车、轮船等。

雾其实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附在空气中的灰尘形成的,所以雾一多就表示空气中灰尘变多(例如“雾都”伦敦),这样是危害人的健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8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雾”与健康:
有些人锻炼身体很有毅力,不论什么天气,从不间断。其实,有毅力是好事,但天天坚持也未必正确,比如雾天锻炼就有些得不偿失。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会变得毒性更大,如二氧化硫变成硫酸或亚硫化物,氯气水解为氯化氢或次氯酸,氟化物水解为氟化氢。因此,雾天空气的污染比平时要严重的多。 还有一个原因也需要强调一下,那就是组成雾核的颗粒很容易被人吸入,并容易在人体内滞留,而锻炼身体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雾天锻炼身体吸入的颗粒会很多,这更加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8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如长时间滞留在这种环境中,人体会吸入有害物质,消耗营养,造成机体内损,极易诱发或加重疾病。尤其是一些患有对环境敏感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会出现正常的血液循环阻碍,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58 | 只看该作者

RE: 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明日北方地区将逐渐摆脱大雾的困扰;23日至24日,南方地区的雾气也会渐渐消散。

专家提醒,大雾天气人们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时戴上围巾、口罩,保护好皮肤、咽喉、关节等部位,中老年、儿童、身体虚弱的人更应重点防护。

总之,雾天锻炼身体,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远比锻炼的好处大。因此,雾天不宜锻炼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3 15:49 , Processed in 0.1182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