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je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3-10-13 23:03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俱乐部

[难过][难过][难过]
系统提示照片过大(500多K),以前好象没有限制啊?奇怪!
62#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4 00:23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俱乐部

最初由飞鱼发表
[难过][难过][难过]
系统提示照片过大(500多K),以前好象没有限制啊?奇怪!

得限制一下了!
那么大干哈?

能看清楚就行[大兵]
63#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1 13:54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俱乐部

看到谈饮料……

这个茶馆都长蜘蛛网了,打扫打扫,开张[吐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03-11-11 14:12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好你个JJ,几时开起茶馆来了!到现在还把我蒙鼓里:n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3-11-11 14:13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我自己在食茶哩:he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03-11-11 14:39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啊嘟嘟,我也在喝捏。。。好在不是同一杯[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3-11-11 14:47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最初由lega发表
啊嘟嘟,我也在喝捏。。。好在不是同一杯[汗]

啊LEGA,我那个杯子太久没洗,干脆不用了,我都换过一只了,想不到你,你还拿去用[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03-11-11 14:47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喜欢家乡凤凰茶的花香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03-11-11 15:29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绿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03-11-11 15:31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最初由阿正的舅舅发表
绿茶

食了肚困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03-11-11 15:34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柠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3-11-11 16:43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工夫茶的涵义

作为茶叶品种名的"工夫茶"

什么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龙,生平事略不详)的《官话汇解便览》中有一条有趣的简释。该书是以浙江方言与官话一一对照的辞书,其上卷(饮食调和)有谓:
0 茶米 正一茶叶
0 好茶 正一工夫茶硕
0 幼条 正一芽茶
词目前加0符号的是方言,有"正"字的是官话。原来,工夫茶者,好茶之谓也。(有意思的是,二个词目的表述与含义竟与潮州方言颇一致)显然,这里的工夫茶,是指好茶叶。
更明确的表述是雍正年间崇安令陆延灿的《续茶经》转引的《随见录》中的话: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道光间梁章钜《归田琐记》说:"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名种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则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也云:"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民国十一年《福建通志》(物产)引《闽产录异》说: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都请泉州人为茶师,茶采来后,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瓿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日取值一强。①
可见,自清初以来,工夫茶原是指岩茶中一个品位甚高的品种,而且其名称是由漳泉台澎人给叫出来的。
红茶中也有一类称工夫红茶的品类,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川红工夫等。
道光年间曾在广州十三行的美国商人亨特在其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说:茶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红茶、绿茶两类……红茶则包括武夷、功夫、小种和包种。上书中,功夫茶有时写成工夫茶,如言东印度公司贩运的"茶叶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至于红茶何以称做工夫茶,这位洋商的解释是:"做工者的的茶。"②——由于文献中确实缺乏可资参照的材料,因而华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义的地"直译"。依笔者管见,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说法去解释,也许更合情理:既然好的岩茶叫工夫茶,那么,好的红茶也称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
那么,为何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苍《闽产录异》的一段话可作为注脚。试想,"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这该花费多大的工夫,该有多精湛的技艺?正如清初释超全《武夷茶歌》所说的:"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其一。其次,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工夫茶的等级虽列在"奇种"之下,但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也不可多得。""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中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因此,就市面流通领域而言,工夫茶实为顶儿尖儿级的"极品",再无出其右者。
总之,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而且岩茶在前而红茶居后。

作为品茶习尚的"工夫茶"

据 1979版《辞源》:[工夫茶] 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也作"功夫茶"。
(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鸿保《闽杂记》十:"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
把工夫茶定性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甚为精当,符合时下各界对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并列出,也甚宽容公允。问题是,同一事物而有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带来一些混乱、麻烦。即如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开起学术会来,会名或会议名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话中"工"、"功"同音,怎么说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工夫茶的家乡却连名都叫不准,这麻烦岂不更大?
《现代汉语辞典》把"工夫"、"功夫"当成一词,释义为: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共四项,但又要读者注意:前三项多作"工夫",第四义项多作"功夫"。(既有差别,又要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语的"工夫"一词。比如说"某某人过工夫",指的是对方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的最末句为"也作'功夫茶"'。这个"也作",实已含有正、别名的意思)准此,本书从书名到内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3-11-11 16:44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择茶

品类繁富的"乌龙族"
1957年春由潮安翁辉东先生撰写的《潮州茶经——工夫茶》,曾对潮州工夫茶艺作了系统、明晰的阐述。(参见"附录")他在(茶之本质)中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福建安溪,至今仍为工夫茶客所钟爱。在海内外多次名茶评比中,铁观音经常名列前茅。
关于铁观音的得名,有两种传说。一说是茶农魏饮在山上发现一棵闪闪发亮的茶树,遂挖回家精心培育,其茶叶制成后沉重似铁,香味极佳,疑为观音所赐,故名为铁观音。另一说是乾隆初年,由书生王士谅在南上观音岩下发见,于是移植于南轩之圃,成茶芳香异常。乾隆六年,王赴京师谒相国方望溪,携此茶相赠。方将茶转进内廷,后乾隆召见,问清来由以后,因赐名"南岩铁观音"。
铁观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其外观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条索紧结如螺头,纳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为工夫茶之佳选。但从六十年代以米,随着凤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铁观音(包括色种等)的"霸主"地位已发生动摇。
凤凰水仙产于凤凰山区,该区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乌岽顶达1498米,是粤东第一高峰。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云雾多,日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相传南宋末年,宋帝易流亡至凤凰山,一时口渴难耐,侍从采下一种叶尖似鸟嘴的树叶,略加烹制以饮之,立时止咳生津,大奏奇效。从此广为栽植,称为"宋种"。
凤凰水仙叶型较大,叶面平展,前端多突尖,叶尖下垂似鸟嘴,故当地称为"鸟嘴茶"。清明前后到立夏开采者为春茶;夏茶在立夏后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间采制:立冬至小雪间采到的称雪片。
近年来,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日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奇兰、蓬莱茗、八仙、浪菜……面对茶叶店中繁多的品种,有时还真叫人感到无所适从。
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即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山韵"。山韵一般是只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随品种、产地而迥异的独特韵味,品味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韵,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诱人的神妙境界。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惑于金玉其外的包装,迷信"分钱分货"而专拣贵的买,把茶购回家冲泡后却连呼"上当"者,颇不乏人。对卖方来说,商业道德固然有待加强,对买方米说,知道一些商品常识亦不无好处。一般说来,选茶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里手甚至能辨认其蕴含的花香型。当然,如果条件许可,能够现场冲沏、"验明正身"的话,最为理想。
茶叶的贮藏
茶叶是至洁之物,易受潮、霉变及吸收异味。而一旦霉变成败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难于复原,形同废物。因此,茶叶须妥善贮藏。在这方面,古人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明代冯梦祯《快雪堂漫录》谓:"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说明当时已有用干燥和减少气体交换的方法以保持茶叶品质的经验。
1984年,瑞典打捞出1745年9月12日触礁沉没的"哥德堡号"海船,从船中清理出被泥淖封埋了240年的一批瓷器和370吨乾隆时期的茶叶。令人惊讶的是,这批茶叶还基本完好,其中一部分甚至还能饮用。茶用木箱包装,板厚一厘米以上,箱内先铺一层铅片,再铺盖一层外涂桐油的桑皮纸。内软外硬,双层间隔,所以被紧紧包裹在里面的茶叶极难氧化。这一发现,证明了中、瑞之间亦曾有过一条茶叶之路,更使人感悟到古人的才智和聪明(参见卢祺义《乾隆时期的出口古茶》,载《农业考古》1993 4)。
大宗的茶叶贮藏,除了传统的石灰块收藏法、炭贮法外,目前尚有抽气充氮法等。家庭中收贮茶叶,则以罐贮法为宜。罐贮可用瓷瓶、陶罐、漆盒、玻璃罐等容器,尤以锡罐为好。
清人刘献庭《广阳杂记》说:"惠山泉清甘于二浙者,以有锡也。余谓水与茶之性最相宜,锡瓶贮茶叶,香气不散。"周亮工《闽小纪》亦云:"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可见明代后期已采用锡具贮茶。潮人之锡茶罐正是对此传统之继承。
目前市面上的锡罐,多杂入铅锌等金属,久用是否有碍健康,尚未见有关论述。晚近流行的不锈钢大口双盖菜罐,洁净轻巧,又有各种不同规格,使用颇感方便。即如常见的马口铁罐,使用前如先以少量茶末擦拭内壁除去异味,亦不失为方便实用的贮条用具。贮藏的茶叶,只要含水量不超过6%,(即用手指可将茶叶捻成粉末)即可久藏不败。倘能放入一小袋硅胶(出现红色时取出,用微火烘或日晒至变绿色,又可继续使用),效果将更理想。
新茶与陈茶
俗话说:"饮茶要新,喝酒要陈。"
宋代的唐庚在《斗茶记》中已说过:"吾闻茶不问团铸,要之贵新。"欧阳修曾因参加祀太庙大典,受皇帝所赐龙茶一饼,"不敢碾试",长年珍藏。唐庚因此嘲笑他:"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对于大部分茶叶品种而言,新茶确比陈茶好。隔年陈茶,无论是色泽还是滋味,总给人一种"香沉味晦"的感觉。因为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光、热、气的作用,茶叶中的一些酸、酯、醇类及维生素类物质发生缓慢的氧化或缩合,最终使茶叶的色香味形等朝着不利于茶本质的方向发展,产生陈气、陈味与陈色。
但是,并非所有的茶叶皆如此,名茶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如果能在生石灰缸中贮存一二个月,青草气可消失而清香纯洁倍增。
乌龙茶类中的不少品种,亦有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黎郁、滋味更醇厚的特点。铁观音、凤凰单丛等就是如此。
一般说来,新茶汤色清淡鲜亮,口感偏于"薄"而香气较高,往往是沸汤方注入即满室氤氲;陈茶则汤色偏红、偏浓,香气不很明显而"喉底"极好,韵味醇厚深沉。因此,不少老茶客喜欢把当年的新茶买来后,妥加收藏,隔年再拿出来(有时视茶叶的具体情况而加以"复火"处理)享用,以领略那种令人陶醉的深沉香韵。
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之六说:
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教除莫接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可见,古人也深知武夷陈茶的妙处,其价格竟是新茶的三倍!
总之,茶的新与陈,和质量概念上的好与次,并无对应的关系。新茶与陈茶各有特点,各领风骚。选用什么样茶叶,全凭饮用者的喜好,与其它事情一样,不应该而且实际上亦无法强求一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3-11-11 16:45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择水

古人对饮茶用水的认识与实践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熊明遇《罗芥茶记》云:"烹茶,水之功居大。"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两段话,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用好水泡较次的茶,茶性会借水而充分显现出来,变成好茶;反之,用较次的水泡好茶,茶便变得平庸了。
水在茶艺中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因此,从唐代中期艺术性饮茶蔚成风气以来,择水、论水、评水,便成为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归纳起来,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
清,是对浊而言。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占人还创造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庚《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士也——乘热投之"。有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可防水虫孳生。
苏东坡有一首《汲江水煎茶》诗,前四句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人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日:"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水虽贵活,但瀑布、湍流一类"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的"过激水",古人亦认为与主静的茶旨不合。用这种水去酿酒也许更合适。
水之轻、重,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确有负面影响。清人因此而以水的轻、重来鉴别水质的优劣并作为评水的标准。
据陆以恬《冷庐杂识》所记,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带一个精工制作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结果是: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一两二厘;惠山、虎跑,各比玉泉重四厘……因此,乾隆还亲自撰文,把颐和园西玉泉山水定为"天下第一泉"。从此,出巡时必以玉泉水随行,但由于"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所以还发明了"以水洗水"的方法:把玉泉水纳入大容器中,做上记号,再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待静止后,"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锱铢"。(据《清稗类钞》)乾隆测水、洗水的办法是否科学、可靠,姑且置而不论,但古人对"轻水"之重视程度,于此可见。
甘洌,也称甘冷、甘香。宋徽宗《大观茶论》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时髦的广告语,倒也道出好水的特点。
明田艺衡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泉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这样的冽泉,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大多是潴留在阴暗山潭中的"死水",经常饮用,对人不利。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却甚宜于烹茶。《红楼梦》中妙玉用藏了五年、从梅花上扫下来的雪水烹茗,虽然是小说家言,却并非全出于想象,经现代科学检测,雪水中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要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
从水的质和味上加以长期观察后,陆羽在《茶经》中写下了"山水上,江山中,井水下"的结论。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说,陆羽还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依次列为:"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但与他同时另一位"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却认为"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排列次序大不相同。此后,关于各地水质次第的争论,竟延续了千年之久且一直未有结论。这说明了,感官鉴定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在鉴定水质方面要想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的话,还须靠科学分析手段。
目前,茶界对饮茶用水所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古人饮茶,注重于水自汲、茶自煎。把汲水、养水当成整个品茶过程的一部分。他们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品水结论,虽然带有一些玄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与科学道理暗合或相通。对此,我们既无须一味盲从,但也不应一笔抹煞。了解、掌握一些水须"清、轻、活、甘、冽"的原则,无疑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地选择饮茶用水。
水土相宜茶自佳
由于条件所限,陆羽不可能遍尝全国各地名泉,所以能够荣列他的"名泉榜"的泉水(含雪水)只有二十位。但陆羽的名气太大了,以致历代不少茶人都囿守在这一"名泉效应"圈中而难于自拔。
晚唐的李德裕当宰相时,因喜爱惠山泉,叫人从江苏无锡直到长安设"递铺"专门为他运送惠泉水,自授政敌以攻击之把柄。北宋京城开封的达官贵人也极力推崇惠山泉,同样不远千里,运送惠泉水。欧阳修请蔡襄为他书写《集古录》序文,后精选四件礼品作为润笔,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由于经过长途跋涉后水味易变,京师的茶客们还创造了一种"拆洗惠山泉"的办法:当泉水到达时,"用细沙淋过(即用细沙过滤一下,以除杂味),则如新汲时。"(周辉《清波杂志》卷四)明代讲究品茶的文人无法得到惠山泉,便挖空心思,把一般的泉水煮开后,倒入安放在庭院背阴处的水缸内,到月色皎洁的晚上揭去缸盖,让泉水承夜露,反复三次,再将泉水轻舀人瓷坛中,据说用这样的水"烹茶,与惠泉无异",故称为"自制惠山泉"(朱国桢《涌幢小品》)。崇拜名泉至此地步,已有点"望梅止渴"的意味了。
其实,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早已记录了陆羽的几句话:"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意思说:"茶出产在那里就用那里的水来烹煎,没有效果不好的,这是因为水土相宜。水再好,运到远处,它的功能只剩一半。
宋代的唐庚是个豁达者,他在《斗茶记》中说:"吾闻茶不问团铐,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所以他被贬惠州时,每次烹茶,"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旋汲旋烹,深得其乐。他曾作诗《嘲陆羽》,但从上述的几句话看来,他正是对陆羽的择水理论有深切体会的异代知音。
陆羽足迹未及潮郡,潮境内的泉水自然无缘进入"名泉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潮境无好泉,潮人不晓择水。北宋唐庚《梦泉诗序》云:"潮阳尉郑太玉梦至泉侧,饮之甚甘,明日得之东山上,因作《梦泉记》示余,余作此诗。"诗中且有"名酒觉殊胜,宜茶定常煎"之句。又,《海阳县志·金石略》记潮州西湖山《濮邸题名》:"淳熙丙午中秋……登卓玉,上深秀,汲泉瀹茗,步月而归。"此皆宋代与潮郡有关的择泉记载。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
潮州西湖的风栖泉、处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头舵浦的龙泉;澄海之凤泉、狮泉、象泉、灵泉、玉泉;惠来的甘泉、君子泉;潮阳的卓锡泉;普宁马嘶岩的流泉:揭阳的狮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这里所开列的,是名副其实的"挂一漏万",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话,正不知要开出多长的一串名单。何况,还有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大岭中的"未名"泉!
除了山泉,潮境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质纯美的江河。从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时江水稍浑,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须投入一点明矾,搅动几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布城乡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静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门,几句寒暄之后,马上开炉升火,再亲临井边,抖动长绳短绠,颤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来。望着水面摇漾不停的波光,听着那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响,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当然,显著名且屡成名家吟咏对象的,还是潮州湖山的山泉。丘逢甲《潮州春思》之六,至今仍脍炙人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饶锷先生《西湖山志》谓此泉"深居幽谷,从不见人,正如处女,故以处女名之。时有游虾逐队而出,泉活故也。"因此,昔时潮城中有陆羽癖者,皆往彼处汲取活泉,甚至有专以挑运泉水为生者。相传有一富家日日雇人挑水,每当泉水进门,只取前桶而倾去后桶之水,人问其故,曰:"后桶多汗气、屁气。"这则传说很快会使人联想起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一段趣事。据《驹阴冗记》所载:云林"尝使童子入山担七宝泉,以前桶煎茶,后桶濯足。人不解其意,或问之,曰'前者无触,故用煎茶:后者或为泄气所秽,故以为濯足之用。'"上述两家,确实迂腐得可以。试想入山挑水,哪有中途不换肩的道理?路愈远,换肩的次数愈多,两个水桶,又怎能分清哪个为前,哪个为后?不亲事劳作的人,难免要闹出一些常识性的笑话。不过,不管传说是否属实,在慎于择水这一点上,的确是古今茶人,人同此心。
在过去,要亲身践履陆羽提出的"茶烹于所产之处,无不佳也"的主张,亦不是容易的事。凤凰单丛产于凤凰山,请问有多少人能天天得到产地的泉水?但是,随着矿泉水的问世,这一难题已迎刃而解。比方说,用取自凤凰山地表下200多米的"潮宝"一类的矿泉水来冲沏单丛、黄枝香,那味道确实"好极了"。而只要你肯花费,上街一转便如探囊取物。这是现代科技带给茶人的福音。当然,如果矿泉水厂能一念及此,在包装及价格方面予以调整的话,产、销双方,定能皆大欢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3-11-11 16:48 | 只看该作者

Re: 功夫茶馆——新进各地名茶,嗜茶者进[吐舌]

功夫茶正解:就是往三个茶杯里泡出三种不同浓度的茶。分别是:淡的、稍浓的、浓的
————————————————————————————
据说这才叫真功夫![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16 00:56 , Processed in 0.0542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