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2-25 17:25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小刀同学,说得好 [M21]
偶们支持你 [M29] [M29]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17:26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King Lion At 2005-2-25
再贴一个常德会战的片段,主要描述国民党第十军预备第10师的战斗经过,对当时会战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看来King Lion 同学和我有着相同爱好。我也很喜欢研究这些战争史。

以前看孙明瑾的记录片,我都哭了。

英雄不局限于哪个民族,哪个政党。凡是忠诚于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都是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5-2-26 00:39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M21] [M21] [M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05-2-26 09:19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小刀 At 2005-2-25
[quote]QUOTE Create By L148 At 2005-2-24
[quote]QUOTE Create By 小刀 At 2005-2-24
我想换了其它政党也未必比共产党做的好。中国底子薄。是的,党内有腐败,但不能因为腐败而否定党的路线方针。

难得有这么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共产党应该多有一些这么的人,应该向党推荐。
如果发自自己的肺腑,而不是官话的话。[/quote]


言论自由是需要的,可"自由"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就会没有自由。

L48讥讽了我几句,没有关系。我觉得很荣幸。是的,我是我为我们党,为我们国家唱颂歌。而且不用推荐给党。我本身就是一个有着10来年党龄的党员。你可以说我生活糜烂,道德败坏,但没有人可以否认我对自己民族的忠诚。这是基本原则。

我承认这么些年,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过一些错误,用错过一些人。走过一些弯路。可我们党的基本政策还是为了人民利益的。平时学"四项基本原则"学"三个代表"是学的挺烦的。可这是一个党的路线,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问题吗?当然,还没完全贯彻做好,没做好,你就可以说这个原则是错误的吗?

关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忠诚,是不可讨论的。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

不知道你觉得国家有哪里对你不好?想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那么多人,有谁在受尽委屈后,说过"我恨我的党,我不要我的国家"?有几个当年没有去台湾,而留在大陆,一辈子贫困的国民党而抱怨过当初没有离开祖国????

说空话也没意思。还是举个例。不说远了,就说我身边的。

我爷爷原来是林彪的部下,也和林彪是老乡。在林彪出事以后,我爷爷也被打倒了。在那些岁月里,被下放,被免职。受尽屈辱,受尽折磨。那种痛楚我想是你难以理解的。甚至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辱骂,把某一次抗美援朝战役的失误全归结于他。直到80年才平反,重新启用。

小时侯我经常对他那些忠诚言论不理解,我问过他,受了那么多冤屈,你不恨国家吗?我爷爷怒斥我说,"母亲打错了你,你会因此而恨母亲吗?你会不要母亲吗???"

一个人的出身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但我骄傲,为我的祖国骄傲。这不是空话,也不会说些哗众取宠的话。这是我们很多人的心声。

我想如果我们的祖国有一天要经历战争的话,我想,绝大多数人会我和一样,放弃手中的一切,为祖国而战,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而流血牺牲。[/quote]
[list=]


[M21] [M21] ,好厲害的vi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5:57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中国历代来这种英雄很多。从李广,卫青,戚继光,岳飞到张自忠,到杨靖宇·····

张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学堂。1914投军奉天新民屯车震团。1917年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兼西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宋哲元部被蒋介石改编为陆军第29军,张自忠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

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长城各要塞进犯。宋哲元委张自忠为前线总指挥,率第29军与敌在喜峰口到罗文峪一线激战40余日,取得一次次胜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1935年"华北事变"后,张自忠任察哈尔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决定率第29军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长,留在北平与敌周旋。北平沦陷后,国人对张自忠非议颇多,认为他是"华北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事实上,日军侵占北平后便要求张自忠通电反蒋,被张自忠严词拒绝。日本人于是再也不与张自忠对等谈判。张见大势已去,便决定脱离险境。他先称病躲进德国医院,后又化装成司机助手乘坐美国人的汽车逃到天津,接着乘英国轮船去烟台,再转济南,最后到达南京,始得脱险。9月在济南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忠冒险由平而津而烟台而济南,刻即赴南京谒委员长,面言一切。......而社会方面颇有不谅解之际,务望诸兄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誓扫敌氛,还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1937年11月,张自忠回到原部队,此时部队已编为第59军,张自忠任军长。返部队当天,他对部众痛哭誓言:"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1938年初,号称日寇"铁军"的板垣师团在山东半岛登陆,一路西进,3月上旬进至鲁南军事要地临沂城下,以优势兵力围攻守军庞炳勋的第40军的5个团,庞部与敌血战数日,渐感不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第59军增援临沂。张自忠得令后即率部星夜兼程,日行180里赶到临沂北郊,随即兵分三路从北面对围城之敌发起猛烈进攻,临沂守军也开城出击。凶顽的的板垣师团在两面夹攻下仓惶后撤。张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岭再创板垣师团,取得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经此一役,张自忠声誉雀起,被提升为第27军团军团长。是年10月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9军军长。不久,张自忠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1939年5月,日寇10万之众兵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队死守,一面火速派2个师迂回到敌后方,两面夹击包抄日军。他还亲自率2个团渡过襄河向敌猛攻,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随后第五战区左右兵团全线反攻,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所属第132师等部阵地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自忠决定用奇兵打敌神经中枢的战法挫败敌人。他调第132师的第359团另配1个营,令其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临出发前,他鼓励将士们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在张自忠的激励下,奇袭部队当晚潜行30里路,一举端掉日军总指挥部。正面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大为恐慌。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此役称"襄东大捷"。蒋介石通电嘉奖,称张部为"最优部队",其防区为"模范战场"。老百姓则美称张自忠为"活关公"。

1940年4月,日军集中30万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进犯。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74师的2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有中将军衔的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众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作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谕告所部各将领:"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张自忠又亲笔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临阵遗嘱,进一步表示了以死报国的决心。书中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38师和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两封书信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无畏气概,后来亦被周恩来誉为"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的两封遗书。

5月7日张自忠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军何以这样能战,后听说是张自忠亲率的部队,当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劲敌,以绝后患。15日,日军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张部夹攻。激战至16日拂晓,张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以飞机大炮将南瓜店轰成一片火海。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后张自忠身上又中五弹,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他举枪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随张自忠东渡作战的二千官兵亦于南瓜店十里长山全部牺牲。 凶残暴虐的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张自忠将军的忠勇,列队脱帽向张自忠遗体敬军礼,用上好木盛殓并竖灵牌。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继张自忠任第59军军长的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敌激战两昼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伤亡,终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坟墓,开棺将忠骸起出,重殓后再将灵柩运往重庆。先由陆路运至宜昌,停灵东山寺,事先并未公布。但消息一经传出,宜昌民众不期前来祭悼者逾数万人。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们码头,蒋介石率军政要员来到江边,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来到重庆北碚双柏树小山落土安葬,并追晋上将。冯玉祥把这里更名为"梅花山",并亲自为自己的老部下题写"张上将自忠弟千古荩忱不死"的题词。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湖北省宜城县曾一度改名为"自忠县"。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张自忠殉国的山头建造了"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山下修建了两千战死十里长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5:59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论军事天才,我最推崇的是林彪。个人意见。人说刘伯承、粟裕是战神,可我觉得比林彪还是差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5-2-26 21:08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小刀 At 2005-2-25

看来King Lion 同学和我有着相同爱好。我也很喜欢研究这些战争史。

以前看孙明瑾的记录片,我都哭了。

英雄不局限于哪个民族,哪个政党。凡是忠诚于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都是英雄。


作为男性,多多少少都会对军事感一点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05-2-26 21:12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小刀 At 2005-2-26
论军事天才,我最推崇的是林彪。个人意见。人说刘伯承、粟裕是战神,可我觉得比林彪还是差点。


没有太认真地阅读过国共之间的战史,个人感觉上,虽然林彪在东北打的不错,不过刘、粟二人也不是等闲之辈,想来大家也在伯仲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05-2-26 21:19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小刀 At 2005-2-26
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豪气干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1:26 | 只看该作者

Re: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QUOTE Create By King Lion At 2005-2-26
[
没有太认真地阅读过国共之间的战史,个人感觉上,虽然林彪在东北打的不错,不过刘、粟二人也不是等闲之辈,想来大家也在伯仲之间。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刘、粟和林彪的比较文章。个人觉得有些意思。转过来,一起研究下:

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芋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两人虽然不在一个连,但基本是平级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同时上的井冈山。粟裕在红军时期默默无闻,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在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中才初露锋芒,解放战争才到他的鼎盛时期。但即使在粟裕最辉煌的解放战争年代,他也不如林彪。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比不过林彪"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的任何一个,他围歼74师也不如林彪围歼廖兵团来的漂亮。他攻济南比不上四野攻锦州惊险酣畅、战上海比不上四野战天津更为干脆潇洒。林彪指挥了战略决战中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粟裕只是"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指挥"与"参与指挥"是有区别的!实际上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只相当于一个兵团司令,在决策上没有起多少作用,并没有象林彪一样指挥整个大战役。另外,林彪党政军重担一肩挑是"老总",军事指挥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粟裕的工作就简单多了,仅军事指挥而言他也仅是一个提供意见方案但不拍板的角色,能超过林彪吗?

  还有面对更加凶恶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和更加艰苦的反围剿岁月,那时的战绩难道就不比较了?如果比较中国的军事家只比较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那么徐海东、王树声、罗柄辉这些还能称军事家吗?

  抗战初期,林彪有每战歼敌千人的"广阳大捷"、"平行关大捷"。

  同期粟裕打的最著名的"卫岗伏击战"才消灭二十个日本鬼子。黄桥之战粟裕打的确实漂亮,但那打的不是日本侵略军,而是国民党地方部队,打的是内战。对国民党地方部队林彪早在28年的"二打耒阳"中就有更漂亮的一个连打败敌人一个师的记录,黄桥之战比得了吗?

  在更早的井冈山、中央苏区1-5次反围剿,粟裕不仅与林彪、彭德怀相差太远无法相比,也比不过黄公略、罗柄辉、伍中豪、萧克、陈光、寻淮洲、王良等将领!其实林彪的征战经历和角色,成功组织战役的规模和数量均远远超过粟裕。 要说粟裕一切都不如林彪那也不是事实,粟裕也有超过林彪的地方,那就是他打的败仗超过林彪超过。

  林彪攻四平失利远不及粟裕出师豫东鲁南大损而归(损失5万人),四野青树萍小挫那能与三野金门失利震动全军相比?这不也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差距?

  有人总强调林彪处的地位比别人好,这有些是事实。比如林彪早就当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了,这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而粟裕那时是师长、参谋长什么的。但也应认识到,林彪军团长的位置不是上帝恩赐的,是残酷战争选择的结果,是靠出色才干和艰苦努力赢得的。当年与林彪在一起打仗的有粟裕、萧克、聂鹤挺、杨至诚等一大批年青军官。如果他们表现出众,"一贯正确",为什么一次次被提拔的总是林彪而不是他们?难道大家都不会比较?我们能否抱怨老天爷没有让我们当微软公司的懂事长,否则我们一定能创造出超过比尔盖次的更为辉煌的业绩?林彪提升快,党总是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这本身就是他才干出众比别人强的重要标志,怎么能成为"扣分"的理由?

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芋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2人不在一个连),同时上的井冈山,两人基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粟裕后来提升没有林彪、萧克、寻淮洲、王良等将领快,只能说明他当时的表现不突出,更谈不上"最"。林彪是朱毛破格提拔的第一个年轻将领,在1928年一年内,林彪由连长连升2级,成为红四军主力28团团长!而同时期与林彪资格相近甚至比林彪资格老的军官多的是,李奇中,周子昆原是林彪的上级,胡少海连降2级从师长降到营长,他们都成了林彪的下级,除了林彪的表现比他们所有人都出色外,还能有什么原因?

  有人说林彪在东北的环境比粟裕好。可是林彪并不是只在解放战争中才建功立业的。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到井冈山和中央苏区,从2万5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的广阳大捷、平行关大捷,林彪与彭德怀、粟裕、刘伯承等都是在同一个战场作战,林彪不是也比他们表现都出色么?这怎么解释?共产党把林彪派到东北,承担"向北发展"的战略重任,说明他是当时最出色的战将,也是担任这个最重要任务的最佳人选!东北的环境比较好,48、49年确实如此,但45、46年就不是这样!林彪到东北时还没有根据地,他的11万部队(各解放区抽调)有"七无"之说,先到的部队是得到一些日本人留下的武器,但大批后来的一些部队连枪都没有,士气低落,哗变不断,指挥不灵,思想混乱,被认为是全国各战区我党力量最薄弱的。刘邓当时还未挺进大别山,还有晋冀鲁豫老根据地。胡宗南也还未进攻延安,彭德怀也有贺老总管的晋绥根据地在支持他,都远没到"七无"的地步。而山东当时是全国最好的根据地。解放战争前两年山东的解放军也是全国各战区最强大的。
当各解放区早已完成了地方部队野战化,当粟裕等将领率领野战军潇洒地进行七战七捷等战役时,林彪却正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把为数不多的野战部队分散地方化,刚开始去做剿匪、打土豪分田等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因此粟裕等一时间战果不非也是有着客观原因的,这些难道不是事实?有人只看到数字,说东北早期共产党就有超过国民党的多少部队,其实那些部队名义上投靠了共产党,心里却盼着国民党,国军一来纷纷哗变,一个个都成了"座山雕"。反而打共产党,搞乱了军心、民心、也搞乱了阵地。而可靠的老部队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通信联络困难,缺枪少弹的"七无"加士气低落,在加上中央和东北局的指导思想混乱和失误,仅有的一点部队还要分散去占领守卫城市,林彪手上并没有多少能够用于打仗的部队,那种困难的形势有几个将领经历过?经过努力,林彪和他的战友很快扭转了战局,发展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包括毛泽东)。改革开放后,山东的发展远比东北好的多,如果按一些人说的东北的自然条件如何如何好,山东的自然条件如何如何差,该怎么解释?还是人的因素第一吧!

  共产党的部队都是主要靠消灭敌人来发展自己的,包括人员特别是武器。打了胜仗,缴获多,俘虏多,根据地扩大,也会有各种人来投奔,部队自然就会迅速发展。打了败仗或消耗战,伤亡、武器得不到补充,还会有开小差当逃兵的,部队就越打越少,更不可能有发展。如果林彪的四野也象三野一样,打了胜仗接着就打败仗,战力可能永远也不会超过其他野战军。

  举个例子:孟良谷战役后,华野缴获了大批美械装备、也补充了不少俘虏兵,士气大振。粟裕分兵出师豫东鲁南(有人认为七月分兵是毛泽东的失误,但当时陈粟均认为此战略没错只是战役没打好)。外线兵团先攻汶上失利,再攻济宁失利,三攻藤县还失利,一路遭敌人围追堵截和敌机轰炸,损失惨重,据说男女兵均是光着屁股过的河,历次战役战斗中缴获的辎重几乎丢光。内线兵团在粟裕亲自指挥下连打南麻、临朐二个败仗,每次都是主动集中了4、5倍的兵力去打敌人,但围点攻不动打援又堵不住,损失却比敌人还大。内外线全面受挫,杀羽而归,自报损失人马五万余,创下了是解放战争期间一次战役行动失利解放军损失之最。部队的发展当然受到挫折,战力从此就落在了四野后面。

所以部队发展如何关键是仗打的如何。林彪如果处理不好,也有全军覆灭或走抗联老路的危险。四野的军力能超过三野等部队,其百万军队是在东北发展起来的,精良的美械装备是从敌人手里夺的,这是艰苦工作的结果,也是以林彪为首的四野将士积极寻机歼敌、战略战术高超,打的高效率的歼灭战多、消耗战少,败仗更少的重要标志。林彪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士气高昂的百万大军,这正他和战友们的过人之处和伟大功绩,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真不知会得到怎样的吹捧,但在林彪却反成了一些人不以为然进而诋毁他军事才能的理由。

  设想一下,如果林彪当时去了山东打了很多胜仗,而别人去东北却打了不少败仗(这是可能的,如果不是林彪果断地指挥四平大撤退的话(陈云语)),可能又会有人说:林彪在山东打胜仗是应该的,因为山东的条件最好,如果别人去会比林彪打的更好。那个在东北打败仗的人仍是伟大的军事家,只是他的条件太差了,又有中央和东北局的瞎指挥,林彪如果去未必比他强,可能失败的更参。我看有些人很有可能会这么说,有些人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偏见。随便举一个例子:韩战爆发时,林彪、粟裕都请了病假。可如今所有的书和舆论都大说林彪贪身怕死是装病,对粟裕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神化"?

  有人说四野的作战效率低,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只能排在第3位。在战略决战中解放军共消灭敌人155万余人,四野在战略决战中消灭敌人近100万人,二野和三野在战略决战中加在一起共消灭敌人55万余人,谁的作用大?四野在战略决战中自己伤亡9万余人,敌我消耗比在10/1以上,其中辽沈战役自己伤亡6.9万余人, 敌我消耗比为7/1,平津战役中自己伤亡2.1万余人, 敌我消耗比为25/1。二野和三野在战略决战中自己伤亡13.6万余人,敌我消耗比为4/1,谁的效率高?

  在战略决战后,敌人兵败如山倒,除了逃跑就是投降,那时的歼敌数和效率能与战略决战中的歼敌数和效率相提并论?那是随便派张三李四到大西南都可以接受那100万敌人的投降,四野到大西南那100万敌人一个也跑不了!但如果叫二野去打海南岛试试看,说不定会比三野打金门更精彩,来个海南岛失利震动世界?

  大概是林彪的一些战术原则对四野的战力影响太大了,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的缘故,不知怎么林彪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只懂战术不懂战略的军事家,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早在1929年,林彪就不同意毛泽东"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有没有战略眼光?林彪建议用比较游动的方式在江西、福建、广东三个边界建立根据地,不要死守一地有没有战略眼光?在红四军七大期间,林彪勇敢的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军事路线,有没有战略眼光?

  1932年,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改变了中央要他在赣江流域作战的命令,支持了当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的毛泽东的主张,转而去打漳州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有没有战略眼光?在第5次反围剿期间,林彪多次打电报建议用运动战而不是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有没有战略眼光?长征途中,会理会议前林彪写信建议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此前毛泽东的战略是在川或黔建立新的根据地,造成四渡赤水期间的四处碰壁),有没有战略眼光?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成功地指挥了平行关大捷,使毛泽东单纯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抗日战略,变成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抗日战略,有没有战略眼光?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有没有战略眼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有没有战略眼光?
在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有没有战略眼光?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有没有战略眼光?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有没有战略眼光? 林彪的许多战略见解都是在与毛泽东这样的大战略家进行碰撞时放出的火花,而且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林彪的这些战略意见是基本正确的,质量不可未不高,在中国还有哪位军事家有这么多的战略眼光?

  林彪当然也不可能一贯正确!他有个别战略见解至今还有一些争议(如是否出兵朝鲜等)。但他的错误可能不会比毛泽东的"一年争取江西(1929年)、在川黔建立新的根据地(1933年)、国内和平是可能的(1945年解放战争初期)"等错的更离奇吧?如今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而林彪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没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这是否颠倒黑白?!

  大概是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长征途中打吴奇伟都打的太漂亮了,一些人居然由此得出了林彪只会打"乱战"的结论,这不荒唐吗?林彪擅长打运动战,其实共产党的将领都擅长打运动战,只是林彪打的更绝、更有激情!他指挥部队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变化都堪称一流,打的既稳准很又迅雷不及掩耳。他无论是打伏击、打追击还是组织撤退,无论是突击敌人中枢要害、还是长途奔袭迂回包抄都有很多出色的战例,堪称力量速度变化与准确细腻的完美结合!一件件都是令人荡气回畅,充满阳刚之美的运动战艺术精品!但林彪不仅会打运动战,他也是共产党将领中征战最全面的战将。

"湘江阻击战","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都是共产党军队打的最著名、最惨烈、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阻击战,这些是林彪打的,还是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打的?林彪红军时期"攻漳州、克乐安、战宜黄"、解放战争时期"血战锦州"、"激战天津"也都是各个时期共产党军队打的最成功、最漂亮干脆的城市攻坚战。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拿什么与林彪相比?林彪擅长打"运动战"、打"伏击战"不假,但打"阻击战"、"攻坚战"同样比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打的漂亮,同样打的惊天泣鬼干脆潇洒,这难道不是事实?

林彪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他指挥打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胜仗,还表现在他把自己所带过的部队都培养成了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刚进东北时,当时的主力3纵一个纵队都挡不住敌人一个团的进攻,经过林彪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心调教,四野各部队都逐渐成为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其他将帅谁有这种本事?不要说林彪的战功、他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指挥艺术无人可比,就是他领兵训练部队的本领其他将帅也是望尘莫及!

林彪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从增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后两条,到红四军"七大"和"古田会议"对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支持,到60年代"我军政治工作的决议"(至今仍是指导我军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他对我军的政治工作的贡献不可谓不大!林彪是罕见的非常全面的军事家,古今中外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也不多!他是伟大军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0-28 01:21 , Processed in 0.0568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