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王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1学校(欢迎交流学习)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11:13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问:意大利站米纳尔迪的火灾,有些网友很纳闷,说一下子着这么大的火,怎么两秒时间这个火就被灭了? (from tt)

答:这很简单了,因为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用二氧化碳,火燃烧必须有氧气,整个二氧化碳扑上去,没有氧气火自然就灭掉了。因为我们知道当天着火的时候由米纳尔迪工作人员喷灭火器,而且赛道的救火员也在边上。你看他们腰间每个人都随身带一个灭火器,同时车手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启动车内的应急灭火器,多管齐下。

问:我们去现场看车的时候一定要用耳塞吗?耳塞哪里可以买到? (from ms)

答:耳塞一般在药房,一般都是进口的,都是按隔音分贝来算,要买隔音效果最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看你所处的位置,9号道两边通常都有看台和控制塔,摄影机会在那面聚集,那面建议要戴,否则会造成伤害。但有些人花钱就是要去听那些声音不愿意戴,但我还是建议要戴。

问:在七月份的某汽车杂志上看到一篇报导,内文为FIA将修改SAFETY-CAR(SC)的相关规定。就是说以後SC要进入PIT之前不会将车上的闪黄灯关闭,以避免车手会因为要准备冲刺而故意急加速再急减速以提升胎温,却造成後方车手不小心撞击的情况发生。"大舒的连胜纪录不就是因为这样撞掉的吗?〔但是上周的比赛SC出来好几次,却仍见其进PIT之前会先关掉闪黄灯?请问FIA是否真的要修改SC的相关规定? (from JackieLu[TW])

答:我认为如果他们不给车手任何警示,比赛将变得更加危险,特别对于处在队伍中间的赛车就更是如此。我的观点是,在比赛重新开始之前给车手以警示对于比赛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4-10-5 11:50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楼主对F1非常了解,请问楼主会修车吗? [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11:15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日本大奖赛  铃鹿赛道
赛道中文名 铃鹿
赛道英文名 Suzuka
分站赛名称 日本大奖赛
所在国家 日本
单圈长度 5.86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10.596公里 / 53圈
最快圈速 1分36秒944-R.舒马赫[威廉姆斯]-2001

  [过往冠军]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帕特里斯 [威廉姆斯]
  1991 : 伯格 [麦克拉伦]
  1990 : 皮科特 [贝纳通]
  1989 : 纳尼尼 [贝纳通]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
回复:飞鱼,我不会修车。 [M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11:18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轮胎和普通轮胎的不同

轮胎使比赛中至关重要的部件。而比赛用胎和普通轮胎虽然表面上相同,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简单做一比较:
A.设计思想完全不同。
普通房车的轮胎的设计要求是能尽量适应各种天气情况同时能使用足够长的时间。
普通轮胎的寿命有16,000公里甚至更长。但是,F-1的使用寿命只有200公里。而且就像其他部件一样要尽量轻。尽量结实。

B.结构不同。
房车轮胎橡胶中加装得是钢线。F-1中方的是尼龙和树脂材料。从而重量也不一样。从而也导致轮胎要软得多。更容易消耗掉。另外,橡胶中的尼龙排列方法也不一样。

C.G force不同。
F-1轮胎水平方向承受5G,垂直方向:4G

D.充气不同 。
F-1赛车中填充的不是空气,而是低密度的气体,为了防止在高温下气体膨胀过度导致爆胎。

历史:
1960年代出现"slick"tyre,平胎或光头胎。直到1998年为了大幅降低车速,F-1改规则,使用直纹胎(主要是为了降低弯角速度)。纹路2。5mm深.间隔5m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7 09:32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有趣的F1数据


一辆F-1赛车由8万零部件组成。即使,99。9%装配正确,在参赛时依旧会有80项指标错误

一辆F-1赛车中一公里长的电缆连接着大约100个感应器和传输器来监控各个部件正常工作

一辆F-1赛车从0-160km/h再回到0km/h只需要4秒

一辆F-1赛车引擎转速在18000rpm时,活塞每秒上下运动300次引擎在加速运动是产生7000G的压力,一般人在7-8个G时就会昏迷。引擎的每一个节点承受超过3吨的压力

F-1赛车重550kg,重量还不到mini的一半。车手在赛场上并不会穿抗荷服因为和飞行员不同他们承受的重力加速度压力时间短暂

如果在引擎在大速度时让活塞松脱,它将会向上冲起100m高

如果冷却循环系统的活塞松脱,冷却水会在不到2秒的时间里流光

离合器的主轴和叶片的寿命只有一场比赛。因为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F-1赛车的驾驶室非常狭窄,只有去掉方向盘之后车手才能出来。换档,离合都在方向盘下方。
F-1得下压力很大。一架小型飞机的起飞速度都要比F-1赛车来得慢。赛车在160km/h的时速下所产生的下压力可以让赛车在隧道的顶部行驶而不会掉下来。而赛车的极速可以达到300km

在没有下压力的情况下,一辆高性能的跑车在160km/h的速度下轮胎会打滑。但是,F-1的速度可以达到并超过300km/h

F-1赛车在车体上装置有pneumatic jacks分别在前翼和车尾部,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一秒之内将车顶起更换轮胎

加油人员的加油速度是每秒12升,也就是说普通家用车50升的油箱在4秒钟就能加油完毕

F-1赛车中的轮胎从轮胎商手中拿到的时候里面是普通空气。不过,很多车队都换装氮气因为氮气在温度发生比较大变化时膨胀系数比空气小,从而使轮胎的工作表现更加稳定

在每场比赛中,由于损耗平均每只轮胎都会损失重量大越是0.5kg

普通轮胎的宽度是185mm;F-1的宽度是355mm。

普通轮胎的设计生命是60000-100000km;F-1的轮胎设计寿命是90-120km
F1赛车时速200mph可以产生相当于车重本身两倍得下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11:18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赛车知识]赛车的不同规格的轮胎


轮胎的制造成分大约包含了100多种物质,有时或许还会更多,然而,最重要的成分只有三种:碳、油和硫磺。轮胎的软硬度对轮胎最终产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轮胎的结构始终是在随着比赛的发展而巧妙地改进。轮胎的框架,是由尼龙和聚酯这两种材料以复杂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因为轮胎需要应对强空气动力阻力(赛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时,强泻气流大于1吨)、纵向强阻力(4G)和横向强阻力(5G),以及偶尔辗过赛道边石块形成的强烈撞击,所以轮胎的框架必须具备充足的硬度。在干燥气候下,这种轮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凹槽间的橡胶变形,因为赛车不可能适应所有赛道的特征,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如何使轮胎适用于各种赛道,这又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通过研究支配轮胎性能的各种因素,最终决定轮胎的最佳工作温度应为100摄氏度左右。从理论上讲,轮胎面的侧翼、中心及内部各个部分的温度应该是相等的。这一温度也应该在底盘的前后左右均匀分布。底盘后部过热会导致汽车对方向盘反应过于敏感;底盘前部过热会导致汽车转向不灵。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检查轮胎的气压。当轮胎气压略微下降时(约1.1kg/cm2),会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轮胎与车道的啮合更加有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仅仅为0.2kg/cm2的变化就可能完全破坏汽车的平衡。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轮胎性能的变化(热量会增加膨胀压力),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填充是用一种叫专用空气混合气的气体。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配40个轮胎。其中12个轮胎用于星期五自由练习,随后不得再次使用。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80公里至200公里,根据具体的构筑成分。工作温度:8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

  干地轮胎,是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直径660毫米,宽度为350毫米。轮胎的表面有四个纵向的凹槽,这符合比赛规则的要求。这些凹槽在轮胎表面中心线两侧以50毫米的间隔对称排列,深度至少为2.5毫米。这种旱天用的轮胎并不是对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轮胎的改造,它传递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引进这种轮胎,为的是减少赛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点的面积,即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产生抓地力的面积。这样就能降低赛车的拐弯速度……为了实现这一看似简单的目的,总会让那么一些轮胎制造商的设计部门焦愁得彻夜难眠。

  雨用轮胎除了满足上述的成分和结构方面的要求,还必须注意另一事项:这种轮胎还必须能够驱散轮胎接触点和赛道之间的水层。如果水太多,轮胎就会因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变的打滑。国际汽车大奖赛规则允许每次使用三种不同的雨天用轮胎。通常,其中一个是中性轮胎(详见下文),而另外两个则是当赛道完全被浸湿时使用的雨天用轮胎。只有当比赛主管正式宣布赛道是"湿"的状态时,才能使用这两种轮胎。在每次比赛之前,制造商必须向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轮胎的详尽制图。利用计算机模拟,确保雨天凹槽达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这一技术,赛车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散去数十升的水。由于潮湿的赛道表面温度较低,所以这种轮胎必须能够在比旱天用轮胎的工作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工作。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天用轮胎的直径应比旱天用轮胎略宽。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28个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若条件允许,可满足整个比赛。工作温度: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

  中性轮胎是指:在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当赛道略微光滑,但尚达不到使用全湿轮胎的要求时,赛车所使用的轮胎。尽管这种轮胎应该拥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它的使命非常明确。在正在变干的赛道上,它必须能够驱散雨水。而当潮湿散去之后,它还应能够保持急速和持久耐用。为此,这种轮胎的凹槽应非常浅。分配方案:参见雨天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变化悬殊。工作温度:40摄氏度(潮湿赛道)至100摄氏度的干燥气候胎。

   凹槽轮胎的性能取决于轮胎的大小、材料、结构、赛道情况和赛车底盘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在赛季的17场比赛中深切的感觉到这一点。米其林的工程师的工作就是使这些因素之间达成平衡。其实赛场上没有太多的策略选择余地,选手们在自由练习时,其实是在进行选择,在权衡了众多因素后,在正式比赛之前,他们必须从中选择一种方案,以后就不得改变主意。根据赛事规则,旱天用轮胎的尺寸有一上限,虽然轮胎越宽,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大,但是,在时速高达300公里(185英里/小时)的环境下,增加几毫米的接触面积就会增大阻力,会滞缓几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因此,米其林的工程师们不会机械地选择最大的轮胎宽度。这也许也能算是米其林成功的要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4-10-9 20:25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一起贴赛道的介绍:

澳大利亚大奖赛  阿尔伯特公园赛道
赛道中文名 阿尔伯特公园
赛道英文名 Albert Park
分站赛名称 澳大利亚大奖赛
所在国家 澳大利亚
单圈长度 5.30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7.574公里 / 58圈
最快圈速 1分27秒724-雷克南[迈凯轮]-2003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4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伯格 [麦克拉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4-10-9 20:26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巴西大奖赛  英特拉格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英特拉格斯
赛道英文名 Interlagos
分站赛名称 巴西大奖赛
所在国家 巴西
单圈长度 4.309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909公里 / 71圈
最快圈速 1分14秒755-M.舒马赫[法拉利]-2002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0 : 普罗斯特 [法拉利]
  1989 : 曼塞尔 [法拉利]
  1988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4-10-9 20:27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英国大奖赛  银石赛道
赛道中文名 银石
赛道英文名 Silverstone
分站赛名称 英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英国
单圈长度 5.141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8.289公里 / 60圈
最快圈速 1分18秒739-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银石赛道是英国赛车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两条到目前为止每年都举办过F1分站比赛的赛道之一。这里最先是一个飞机场,早在1948年这里就举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英国锦标赛。1950年,银石赛道举办了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历史上的第一站比赛,法里纳为爱快罗密欧车队夺得冠军。

  1973年,朱迪·舒切克特在Woodcote的事故使银石赛道做了25年来第一次改动。1979年雷戈佐尼在这里为威廉姆斯赢得了第一个分站冠军。1987年,银石又在Woodcote做了改动,这一年曼塞尔击败了他的队友皮科特,之后1991年和1994年赛道又做了两次大规模的重建。1994年,英国车手希尔在这里为英国车迷们赢得了一站冠军,95年冠军属于贝纳通车队的郝伯特。此后的两年属于维兰纽夫。98年轮到M.舒马赫为法拉利赢得胜利。1999年舒米在第一圈就发生了事故,他的腿被撞断,这使他直到那个赛季的倒数第二轮才得意重新参加比赛,库尔哈德获得本站冠军。很多车迷都认为是那一次事故使舒米失去了那一年的总冠军。2000年舒米又勇敢的回来了,没有让不愉快的回忆影响他,尽管他没有赢得最后的胜利,最终他以第三的身份站到领奖台上,库尔哈德蝉联本站冠军,哈基宁第二。2001年哈基宁为麦克拉伦取得三连冠。

  银石赛道经过不断的修改,增加了一些提高安全性的措施,在这里的比赛已经变得越来越吸引人。在本赛季的所有车手中只有三个人曾经在银石获得过胜利,库尔哈德和维兰纽夫各有两次,M.舒马赫一次。在银石最成功的车手是已经退役的伟大车手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他一共获得过5次银石站的冠军。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2000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9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郝伯特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0 : 普罗斯特 [法拉利]
  1989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4-10-9 20:28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美国大奖赛  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印第安纳波利斯
赛道英文名 Indianapolis
分站赛名称 美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美国
单圈长度 4.192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016公里 / 73圈
最快圈速 1分10秒399-巴里切罗[法拉利]-2004

  过往冠军

  2001 : 哈基宁 [迈凯轮]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这个赛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最初是以超过300万块砖头所砌成,并且保留至今,因此"砖场"之名不胫而走。

  第一次印地500比赛于1911年在这里举办。此后每年的五月,这里固定举办世界最大的一日赛事印地500大赛。

  第一届美国大奖赛于1959年在佛罗里达进行,当年由迈凯轮车队的奠基者布鲁斯·迈凯轮获得冠军。随后这个赛事被安排在了加利福尼亚。

  到1961年,美国大奖赛的举办地又被转移到了沃特金斯峡谷赛道,一个纽约偏僻的山区。作为美国大奖赛的场所,直到1980年才停止在这里比赛。

  2000年,印第安那波利斯赛道进入F1美国大奖赛。为此,赛道再一次地进行了修改,在原本椭圆形的赛道区域内,增加了新的赛道路线,并以顺时针方向的起步跑赛改换了过去逆时针方向的起步跑赛,不过,印地500赛车仍然保持着反时针进行。

  自从2000年正式承办F1以来,舒马赫在这里两次获得冠军,巴里切罗和哈基宁各一次。

  赛道特点:

  赛道两旁有临时建造的轮胎墙或者永久的水泥护墙。第13弯、椭圆大直路上没有缓冲区,直接对着水泥墙。在如此高速的赛道没有缓冲区是极其危险的。而且由于国际汽联对F1强制采用有条纹的轮胎,使赛车抓地力比卡特车还要低。

  一级方程式赛车在YardofBricks将达到195英里时速(312km/h)。在进入第一个弯时速以前将达到200英里(322km/h)。在第九个弯,车手要把赛车速度降到55英里/h(88.5km/h)。车手经过一个右弯进入椭圆跑道。此时速度约为100英里(160.9km/h)并且开始加速。在美国站如果上演卡特(CART)车手莫亚的意外或者意大利蒙扎的情况,是不足为奇的,也是车迷所不想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04-10-9 20:29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意大利大奖赛  蒙扎赛道
赛道中文名 蒙扎
赛道英文名 Monza
分站赛名称 意大利大奖赛
所在国家 意大利
单圈长度 5.79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592公里 / 53圏
最快圈速 1分21秒046-巴里切罗-2004

  历史:

  1950年,也是World Championship Series的第一年,首次举行了意大利大奖赛,四名意大利人站上了领奖台。Farina驾驶Alfa Romeo赛车赢得了首届意大利大奖赛的冠军。Dorino Serafini和Dorino Serafini代表法拉利取得并列第二,Fagioli获得第三。一年以后,法拉利车手Ascari赢得了冠军。他在接下来一年中卫冕成功,并创造了单圈最快记录。

  Juan Manuel Fangio在这里赢得了5次冠军,首次夺冠是在1953年,接下来两年他都卫冕成功。其中,1954年他套圈第二名一圈后冲过终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60年,因为对路面设施不满,英国车队集体抵制了1960年在这里举行的比赛。这样,法拉利车队统治了那一届意大利大奖赛,Phil Hill获得胜利。他成为首位在F1大奖赛上夺冠的美国人,也是最后一位驾驶前置引擎赢得冠军的车手。

  70年代,莲花车队车手Ronnie Peterson赢得了三次冠军。而78年的比赛却成为了一场灾难,比赛一开始就有10辆赛车挤撞到了一起。比赛也仅仅进行了一小时,成为F1历史上第五时间最短的比赛。一共有5辆赛车被取消比赛成绩,其中包括一直领先的Mario Andretti和Gilles Villeneuve 。Niki Lauda成为了冠军,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没有领先过一圈却取得冠军的车手。

  1987年的比赛是有史以来赛程最短的比赛,比赛仅仅进行了1小时14分47秒707。1991年和1993年这里创造了第二和第三最快排位赛记录,仅仅落后于Keke Rosberg在银石赛道创造的平均时速160英里的记录。

  然而,这个记录2002年被蒙托亚打破,哥伦比亚人在排位赛上创造了平均时速259.827公里的记录,打破了Rosberg保持了17年的记录。如果蒙托亚希望在这个周末从舒马赫手中偷走至少一站比赛的冠军,他必须能再次上演两年前创造历史的一幕。

  与此同时,法拉利车队期待在他们的老家连续第三次确保胜利,并帮助第二车手巴里切罗夺得年度亚军。

  赛道特点:

  在霍根海姆赛道之后,意大利赛道成为F1赛程上最快的赛道。意大利蒙扎赛车场的赛道全长有5.772公里,赛车平均时速几乎可达到250公里,最高时速更高达350公里,这个赛道为观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感官刺激。

  通过赛道起跑路段很长的大直线道后,赛车就来到Retifilio chicane处。这原本是由连续的两个减速弯所组成,不过2003年已经改为一个较急的弯。在赛车抵达Retifilio chicane之前速度可高达345km/h,车手必须重踩刹车减速退到一档才能过弯。出弯后的Curva Grande大弯道可以由310km/h通过。赛车在持续加速后,到达Variante della Roggia弯前100公尺处时才开始减速,赛车的速度必须由325km/h降到100km/h。这时的减速区路面很容易造成赛车弹跳或转向不足而偏离赛车走线,这就常使很多车手因此错过了chicane而冲进碎石堆。

  Curva di Lesmos是一个复合弯道,赛车是以4档155km/h通过。后半部的弯比较急,车手必须将赛车的车速降到3档以140km/h的速度通过。出弯后可以一路换档到6档,进入Curve del Serraglio弯前赛车速度通常高达345km/h,如果未能有效减速将会导致严重的偏离赛道和出弯的后果。赛车必须减速到140km/h的速度才能顺利通过Variante Ascari。再以220km/h的速度出弯后进入Curva Parabolica之前的大直线速度可达330km/h的速度。

  赛道最后一个弯也是全场最重要的弯即Curva Parabolica弯是一个长长的右弯,赛车若要在赛道作出最佳的单圈成绩,车手必须要把握过好这个弯。车手必须尽可能的以最高速出弯,才能取得进入全场最长的直线时取得最高的进入速度,这个弯道速度是160km/h、弯道是3.1G值,这对所有车手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车手要把握最佳时机,赛车以全油门出弯,车手才能跑出赛道最佳单圈的好成绩。

  
[过往冠军]
2003 : 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
2002 : 巴里切罗[法拉利]
2001 : 蒙托亚 [威廉姆斯]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弗伦岑 [乔丹]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6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5 : 郝伯特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2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1 : 曼塞尔[威廉姆斯]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8 : 伯格 [法拉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4-10-9 20:31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匈牙利大奖赛  布达佩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布达佩斯
赛道英文名 Hungaroring
分站赛名称 匈牙利大奖赛
所在国家 匈牙利
单圈长度 4.38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663公里 / 70圈
最快圈速 1分16秒207-M-舒马赫[法拉利]-2002

  布达佩斯赛道建造在布达佩斯东北12英里处,呈自然的坡度,赛车从赛道一端的起点出发,先是往下开到赛道的另一端,然后转弯,沿相反的方向往上开回起点。在这条赛道上超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赛道非常狭窄,同时有许多慢弯。在车手们的眼中,这是一条比较乏味的同时也比较闷热的赛道。

  1986年尼尔森·皮科特在这条赛道的第一个分站赛中击败塞纳获得冠军,第二年曼塞尔在比赛还有6圈时因为掉了轮圈螺母而不得不将几乎到手的胜利让出,皮科特成功卫冕。希尔1993年在这里夺得了他的第一个F1分站冠军。1994年的胜利者是当时在贝纳通车队的舒马赫。希尔在95年卷土重来夺回冠军,96年他又得到亚军,仅仅落后于队友维兰纽夫。1997年,转会到飞箭的希尔几乎用他那不被看好的战车再次胜出,可惜他的坐驾在最后关头由于气喉故障慢了下来,不得不将胜利让给前队友维兰纽夫。1998年的冠军则是驾驶法拉利红色战车的舒马赫。然而接下来的两年则成了麦克拉伦车队的天下,哈基宁包揽了这两年的冠军。舒马赫直到2001年才将冠军重新夺回。

  [过往冠军]
2003 : 阿隆索 [雷诺]
  2002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9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2 : 塞纳 [迈凯轮]
  1991 : 塞纳 [迈凯轮]
  1990 : 波特森 [威廉姆斯]
  1989 : 曼塞尔 [法拉利]
  1988 : 塞纳 [迈凯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4-10-9 20:31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德国大奖赛  霍根海姆赛道
赛道中文名 霍根海姆
赛道英文名 Hockenheim
分站赛名称 德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德国
单圈长度 4.57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458公里 / 67圈
最快圈速 1:13.780-雷克南[迈凯轮]-2004

  霍根海姆赛道本来给奔驰做试车用的,1970年起在纽伯格林赛道进行改建的时候成为F1的比赛赛道。不幸的是,这是另一条因为悲剧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赛道,1968年,伟大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在这里参加方程式2000比赛的时候丧命,1980年帕特里克·德派拉(Patrick Depaillar)在这条赛道上试车的时候也因为事故丧生。

  这条赛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基本上就是一条穿过森林的高速赛道,只是途中有三个比较陡的弯道稍微减缓一下速度,对于赛车的发动机来说是一个考验。舒马赫的车迷们将可以充满自豪的看着他们的英雄驾驶着高速的法拉利2000拿下又一个胜利。

  1970年在这里举行的第一次F1比赛充满了戏剧性,最终莲花车队的林德特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了法拉利车队的杰基。1977年F1比赛重新回到霍根海姆,因为车手们都不希望在纽伯格林赛道比赛。1976年发生了几乎致命的事故的劳达一年之后讽刺性的赢得了这一站的比赛。

  这条赛道最值得怀念的比赛是1982年,皮科特与萨拉萨尔发生了碰撞,皮龙尼则在雨天的练习赛中受了重伤,他的队友谭贝带着忧伤的心情赢得了比赛。而1994年的比赛则是最疯狂的,在第一圈过后赛道上就只剩下一半的赛车,舒马赫退出了比赛,伯格则为法拉利赢得了4年来的第一个冠军。

  2000年的比赛也让人难忘,巴西车手巴里切罗驾驶法拉利赛车从第18位出发后一路狂追,最后夺得了他的首个分站冠军。2001年舒马赫的弟弟拉尔夫为威廉姆斯萤得了这一站的冠军。

  [过往冠军]

  2001 : 拉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0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伯格 [贝纳通]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伯格 [法拉利]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4-10-9 20:32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法国大奖赛  马尼库尔赛道
赛道中文名 马尼库尔
赛道英文名 Magny Cours
分站赛名称 法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法国
单圈长度 4.251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886公里 / 72圈
最快圈速 1分15秒377-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位于法国中部的马库尼尔赛道是最简单的一条F1赛道,基本都是慢弯,因此许多车迷都觉得这条赛道缺乏刺激。

  这条赛道于1991年开始举办F1比赛,威廉姆斯车队的曼塞尔夺得胜利,92年他成功在这里卫冕,93年,普罗斯特为威廉姆斯车队夺得三连冠军。

  曼塞尔94年短暂的回归F1,尽管他在法国再一次排到了第一排发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却未能完成比赛,舒马赫夺得冠军,95年他又一次胜出,第三年舒米就没那么好运了,他的法拉利车爆缸退出比赛,达蒙·希尔获得了胜利。

  97年舒米再次夺冠,98年法拉利8年来的第一次包揽前两位,舒米第一,艾尔文第二。1999年乔丹车队的弗伦岑在不断变化的天气条件下夺得冠军,事实上他是在不知道自己的膝盖骨已经碎裂的情况下获胜的,在那之前两站的加拿大站,他曾经发生过事故,使他的膝盖受伤。

  2000年麦克拉伦的库尔哈德击败队友哈基宁和法拉利的巴里切罗夺冠,2001年冠军又回到舒马赫的手中,他的弟弟拉尔夫紧随大哥夺得亚军。

  [过往冠军]
2004: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
2003:拉尔夫·舒马赫[威廉姆斯]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9 : 弗伦岑 [乔丹]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4-10-9 20:33 | 只看该作者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欧洲大奖赛  纽伯格林赛道
赛道中文名 纽伯格林
赛道英文名 Nurburgring
分站赛名称 欧洲大奖赛
所在国家 德国
单圈长度 5.14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8.323公里 / 60圈
最快圈速 1分29秒468-M.舒马赫[法拉利]-2004

纽伯格林赛道最初建于1925年,赛道总长22.5公里,路面高高低低,并有着许多蜿蜒在松树林中的弯道,弯道总共有17个,为世界上最大的赛车场。

六十年代,许多世界冠军在这里赢得过冠军,1961年莫斯在这里夺得他的最后一站比赛,1968年斯图尔特以整整4分钟的优势胜出。在斯图尔特的压力之下,这条赛道于1970年做出了一些提高安全性的改变,增加了隔离物并改宽了赛道。

1976年劳达在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故使纽伯格林赛道被迫停止举办F1比赛,直到1984年才重新获得举办资格,那时整条赛道已经和以前绝然不同,它在旧的赛道旁重建,赛道长度4.556公里,跑赛全程是67圈,共305.235公里,高低速弯道相兼,赛车的调整设定难度较大。

2002年,纽伯格林赛道进行了不小的修改,赛道原先第一个Castrol S弯道,被包含了两个左弯和两个右弯的复杂赛道路线所取代,赛道的长度增加到5.148km,赛车要跑赛60圈。由于赛道修改以后的第一个弯道相当的窄急,赛车起跑以后速度陡减,若车手不十分熟悉赛道路线状况的话,在这里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纽伯格林赛道好不容易在1985年取代霍根海姆赛道举办了一站德国大奖赛之后,却因参赛车手认为赛事过程乏味无趣而再度被FIA除赛。十年以后,直到1995年欧洲大奖赛又再度回到纽伯格林赛道举行,但是1997年、1998年却是被作为卢森堡大奖赛的赛场。从1999年以后纽博格林赛道才开始成为欧洲大奖赛的半永久赛场。德国作为一个国家拥有两站F1赛事,一直颇受外界的非议。

1995年,迈克尔·舒马赫在这里上演了一场经典的比赛,当时还在贝纳通(Benetton)车队的舒米在只剩3圈时超越了法拉利的阿雷西(Jean Alesi)获得最后的胜利。1996年维伦纽夫在这里夺得他的首个F1分站冠军。1997年则一定让迈克尔·舒马赫难以忘记,他的弟弟拉夫·舒马赫在第一圈就迫使他退出了比赛,而迈凯轮的两辆赛车则在同一圈内相继爆缸退出,让维伦纽夫成功卫冕本站冠军。

1998年,迈凯轮的哈基宁在被法拉利抢到前两位发车的不利情况下夺冠,1999年斯图尔特车队的郝伯特(Johnny Herbert)梦幻般的获胜,他在半湿半干的比赛条件下为他的车队赢得了他们的"处女冠军"。遗憾的是,在第二年他退出F1比赛之前,他没能在这里重现一年前的辉煌。2000年的冠军被迈克尔·舒马赫重新夺回,他在2001年又成功卫冕。 2002年,另外一名法拉利车手巴里切罗夺得了冠军

  [过往冠军]
2003 : 拉尔夫-舒马赫(威廉姆斯)
  2002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郝伯特 [斯图尔特]
  1998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7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0 10:28 , Processed in 0.0608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