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ma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复制链接]
37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0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钟楼,原来是清代广东贡院的一部分;1905年后改为两广速成讲习所,两代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广东文艺优级师范学校;1924年易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钟楼正门是拱形园柱廊,楼的前半部为两蹭,后半部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楼的四面都装有时钟,故名钟楼。钟楼与它前面的广场被誉为是“革命的大本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个钟楼的礼堂召开的。现在已恢复当时大会时的原状,主席台上悬挂孙中山像和中国国民党党旗,台下左右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席,代表席六排有编号和姓名。遥想当年,广州是革命根据地,钟楼礼堂和广场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经常出席群众集会的中心场所,誉为“革命的大本营”。再看看过去的照片中的小树,现在已长成,为这个革命的摇篮遮风雨。钟楼还曾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钟楼二楼西侧面是当年中山大学校务室,会议室和鲁迅先生的卧室兼工作室。所以这里还有鲁迅先生身前的摆设,从他年少时求学的三味书屋,到后来的上海的居所摆设,以及各种木刻,鲁迅先生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创造思想,整个思想历程的变化。

  该馆先后与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 《石湾陶瓷》、《明清广东法书》、《广东先秦出土文物》、《苏六朋书画》、《广东唐窑址出土陶瓷》、《广东出土晋唐文物》等展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0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广州邮政博览馆 -->

  广州邮政博览馆位于沿江西路的邮政大厦,面向珠江,西接海关大楼,东邻南方大厦,与相邻的爱群大厦组成珠江沿江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其建筑本身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邮政大厦始建于1916年,其前身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广东邮务管理局,80多年来一直是广州邮政的办公大楼。2002年5月,它作为广州最早的邮政建筑而被辟为邮政博览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展示广州邮政发展历史和集邮文化的一个窗口,而其本身就见证着广州邮政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博览馆设在大厦二楼和三楼,共有7个展厅,分古代邮驿通信、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和改革开放后的广州邮政四个部分。其中古代亭传邮驿的历史,从殷商邮驿、春秋邮驿,到秦代正式制定“亭传邮驿”制度而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在“清代客邮”部分中,突出近代中国第一家邮局诞生在广州沙面的史实。

  博览馆还以丰富的实物及详尽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些颇为珍贵,1949年11月发行的“广州解放”红色纪念邮票特大全张,以一个整版480枚创造了世界最大版邮票的纪录。而改革开放后的广州邮政,又拥有多个中国第一:1998年在五山诞生了国内第一个自助邮局,1999年在广大路诞生了第一个邮政自动储蓄所,显示出广州在中国邮政史的突出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1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广州麓湖公园 -->

  麓湖公园位于广州城区北缘,白云山风景区南麓,面积25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21万平方米。原为白云山风景区组成部分。湖区原为洼地,1958年修坝蓄水,初名游鱼岗水库,因地处白云山麓,1965年改名为麓湖,1984年辟为麓湖公园。

  麓湖公园为大型的湖山公园,山环秀水,有近40万平方米的聚芳园;有簪香展馆、荫生植物棚,半山植谊亭和山上的五层阁、翠云亭,可登高眺望市区。全园以马尾松、台湾相思和桉、竹构成混交林。园内设有别墅式的绿湖宾馆、鹿鸣酒家,以及清凉界餐室、游艇部和垂钓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1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十九路军将士坟园 -->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位于广州先烈路沙河顶。民国21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官兵,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在第五军军长张治中部的配合下,与日军浴血奋战33天,以3万多人抗击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四度增兵,伤亡逾万,大振民族救亡图存的正气!此役,第十九路军官兵阵亡近2000人,其中大部分官兵祖籍广东。为偿烈士生前“马革裹尸还”的宿愿,褒扬忠烈,教育后人,战后将部分阵亡将士的忠骨或遗物移至黄花岗(现沙河顶),把当时正在修建的第十一军烈士公墓改为第十九路军抗日将士坟园。?

  坟园占地约4万平方米。坟园入口处建有高16米花岗岩结构的罗马式纪功凯旋门,门上端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门额上书“碧血丹心”4个大字。坟园主体建筑为罗马式半圆柱弧形柱廊,廊前中央竖立一座高20米石砌方塔形纪功碑,基座镌刻李济深手书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下端款署“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淞沪警备区司令戴戟会同立石”。纪功碑底座前竖一铜铸全身战士塑像,肩托步枪,背系铜鼓帽。弧形柱廊两端为门亭,左亭正面墙上刻有林森撰文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右亭正面墙上刻有胡汉民撰文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纪功碑正南50米处是一座方柱形石砌“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刻着1951位烈士英名和职务、籍贯。纪功碑东侧与西南侧各有一片阵亡将士墓地,排列着象征性的水泥棺和坟墓。南面建有抗日先烈亭及先烈纪念馆。

  坟园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由蒋光鼐、蔡廷锴等进行重修。1981年,广州市政府重新修葺。1983年8月,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又全面按原貌进行修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1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中共“三大”会址 -->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受大会委托,租赁了恤孤院后街31号房子(现恤孤院路3号),作为会址和代表宿舍。

  这里原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普通房子,坐西向东,门临大街。建筑呈正方形,长阔各约20米左右,高6米多,第一层约3米,二楼也有3米。底层南边是会议室,北边作饭厅。二楼两间是宿舍,而间墙只有半截,上有金字架承顶横梁和桁桷,顶上没有天花板,仰视就能看见瓦底。一总分代表就住在这里。在楼下的会议室中央,摆放着一张西式长方台子,两边是一列的长条凳,前后两端摆着小方凳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下召开的。

  中共三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下设四个区,即北方区、两湖区、江浙区、广东区。各区委员会接到中央通知,都要求选派代表参加“三大”。中央对参加“三大”的代表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以产业工人为文体,从事工农革命运动的主要负责人和省、区的书记。北方区共选出12名代表,是全国各区代表中人数最多的。他们是李大钊(时任北方区委书记)、罗章龙、王荷波、王一仲、王俊、张德惠、何孟雄、孙云鹏、陈涛、刘天章等。两湖区有毛泽东、陈潭秋、项英等。江浙区有徐梅坤、王振一、于树德、金佛庄等。广东区有谭平山、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崧等。中央代表为陈独秀、张国涛、张太雷。此外,蔡和森、向警予,以及从苏联回来的瞿秋白也参加了会议,刘仁静以中共出席共产国际四大代表的身份列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参加了“三大”,出席三大的代表共30多人,代表着全国赏420人。

  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拉开了序幕。“三大”的召开没有举行开幕方式,主要由陈独秀主持。一个多星期的会议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12日上午,陈独秀代表中央作关于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报告,下午由马林在会上报告国际形势和国际工运问题。第二天,代表们就陈独秀报告进行讨论,第三、第四天,由各地代表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瞿秋白在会上简要介绍了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陈潭秋报告了“二七”惨案的经过,孙云鹏讲述京汉铁路大罢工被捕工人的救济工作,徐梅坤和毛泽东等还就农运工作发了方。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方针。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党纲草案以及劳动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项议案。选出由陈独秀、李大钊、罗章龙、谭平山、毛泽东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三大”主要历史功绩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仅存遗址,1979年12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初,广州市政府拟斥资5000万复建中共三大会址。复建工程包括了4大部分,分别是——原址复建中共“三大”主会场旧址;修缮“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统称为“三园”);新建用于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的“三大”陈列馆;新建一大型停车场。整片建筑面积达到4200平方米。由于中共“三大”是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因此复建后的“三大”建筑群落,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的羊城旅游景点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2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万木草堂旧址 -->

  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院,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青砖祠堂式建筑,面积663平方米。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推行其维新变法主张,于1891年在此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2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执信中学建筑群 -->

  执信中学位于执信南路152号,始创于1921年,初名私立执信中学,校址在应元路书院,1923年迁至执信南路现址。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其亲密战友、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朱执信而创办的。朱执信(1885―1920),名大符,别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他力主以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曾撰书简要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成为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驱。1920年,朱执信为了给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另辟一条应援战线,不顾个人安危,冒险进入虎门策动丘渭南反正,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5岁。

  为了缅怀烈士献身革命的光辉业绩,孙中山于1921年指派廖仲恺、孙科、胡汉民等人筹建学校纪念朱执信。原址在今应元路,定名为执信中学,后于1923年迁入现址新校舍。

  执信中学坐落在黄花岗畔,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优雅,人杰地灵,尤其是校内的文物建筑群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郁。原在驷马岗的朱执信先生的陵墓于1936年迁葬于校内,至今完好,另有朱执信先生汉白玉半身塑像立于校园供人瞻仰。建于1923年的旧图书馆和东座、南座教师办公楼均为两层红墙绿瓦建筑,其外貌至今尚保持完好。三座建筑分立三面,互相响应,绿琉璃瓦顶,贯通一、二层的朱红色圆柱烘托出执信中学校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主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3#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2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三 元 宫 -->

  三元宫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

  相传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又名玄)为炼丹而建,初名越岗院.鲍靓之女的姑,善长医药,与晋代著名医药家葛洪结为夫妻,在此居住10年之久,“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逝世后人们在此设的姑殿以纪念。越岗院自东晋建后,几经荒废,于明万历及崇祯时重修,始用三元宫之名(一说清顺治年间改建为三元宫)。三元,即道家对天宫、地宫、水宫的总称,传能赦罪解厄,带来福寿。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

  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3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位于越秀南路89号,原为“惠州会馆”。中间有一圆拱形大门和雕花铁栏栅门扇。由大门进入就是前院,两侧分别建立了廖仲恺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中间有一座两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西式洋房,建筑面积为1746平方米。

  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简称“全总”)在广州召开。大会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和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选举了林伟民、刘少奇、邓中夏、苏兆征、李立三、李森、刘尔崧等25人为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以林伟民为委员长,刘少奇为副委员长,邓中夏为秘书长。“全总”下设秘书处、总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宣传教育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机构,由刘少奇主持日常工作。

  1925年9月底,国民党中央部由此处迁往旧省议会。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大德路的临时会所迁进这幢房子的二楼办公。各部门的办公室,都是以木板间隔的。会议室、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居中,组织部、秘书处和刘少奇的办公室靠南,宣传教育委员会靠北,省港罢工后成立的香港总工会也在此办公。首层仍为广州工人代表会使用。

  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第二次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联合举行。大会决定在这幢房子的前院左右两侧建碑,以纪念1925年8月25日上午因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议而在此遭暗杀的廖仲恺先生及在工农运动中牺牲的烈士。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领导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上海“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大力发展各地工会组织,统一广东和香港的工人运动,支援国民政府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后,为适应新的革命形势,1927年2月,“全总”北迁汉口,这里改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旧址进行修缮,并辟为纪念馆,于1959年10月向群众开往。196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馆被迫关闭,旧址亦遭到破坏。1984年,政府再次拨款对旧址进行全面修缮,并于1985年5月1日“全总”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重新开放,接待群众参观。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3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是在澎湃等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而开办的培训农民干部的学校。从民国13年(1924)7月至民国15年9月共举办了6届,培养了800多名农运干部。

  农讲所旧址有3处:第一、二届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今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第三、四、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第六届在惠爱东路番禺学宫(今中山四路42号)。学宫的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是所长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大成殿是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间为军事训练部,前院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院宿舍。
????
  1953年,第六届农讲所旧址完成修缮复原并开放。同年,周恩来为第六届所址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华侨和国际友人游览的重要场所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4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起来的。

  陵园坐落于中山二路东较场的北面,占地18万平方米,由陵和园两大部分组成,是一个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的园林,其中西面陵墓部分是几何规则式,东面园林部分则是自然式风格。陵园的主体主要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陵墓等,构成陵墓部分。东面园林部分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苏人民血谊亭,血祭轩辕亭镌刻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咏。陵园西南部还建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陵园正门朝着中山三路的英雄广场和广东省体育场。大门墙上镌刻着周恩来同志为该园题写的园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4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园内连着正门的是一条宽30米、长167米的花岗石大道,大道两旁是苍松翠柏,绿荫如盖。

  大道的北端是一座高达45米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该碑是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时兴建的,面积达2500平方米。纪念碑造型十分独特:三块巨石中,一只有力的巨手紧握钢枪、高举着直指云天;钢枪上系着起义的识别带——红领巾;雕像底部基座宽阔,坚如磐石;枪尖如刺,崇高向上,表现了当年革命先烈举枪呐喊,誓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心;纪念碑正面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三块巨石上刻有4幅反映广州起义战斗场面的浮雕。

  纪念碑东面是圆形拱形的烈士陵墓。墓冢直径43米,高6.2米,封土上铺青草。这种铁线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烈士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冢四周是一圈围墙,为花岗石砌成。墙体中镶嵌着40多根白云石栏杆,每根栏杆均镇坐着一只仰天欢笑的石狮子。墓冢正面一块特大的青石板上镌刻着朱德题书的“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八个大字,是陵墓的主碑。1987年二在墓冢东面的墙上镌刻上《广州起义碑记》。

  陵园东面,坐落着一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牌匾。这是为纪念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4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湖心亭的东面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纪念亭:一座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的150名朝鲜战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谊亭;另一座是为当年参与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驻德副领事及馆员而修建的中苏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侧的岗地上,还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纪念碑。碑高4.6米,碑体由整块巨大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面刻着身穿元帅服的叶帅半身雕像,像下刻有“叶剑英”三个镏金大字。像碑前安放着一块大理石卧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卧碑下面,安放着叶剑英同志的骨灰。叶剑英元帅纪念碑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周围的花丛与红棉将碑石衬托得庄严肃穆。该碑于1987年10月落成,由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建造。

  在陵园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罗马议会式的圆拱顶二层大楼,门额上悬挂叶剑英题写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横匾。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既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园内松柏常青,风景宜人,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好一派壮丽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园两度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红陵旭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6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湖心亭的东面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纪念亭:一座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的150名朝鲜战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谊亭;另一座是为当年参与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驻德副领事及馆员而修建的中苏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侧的岗地上,还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纪念碑。碑高4.6米,碑体由整块巨大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面刻着身穿元帅服的叶帅半身雕像,像下刻有“叶剑英”三个镏金大字。像碑前安放着一块大理石卧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卧碑下面,安放着叶剑英同志的骨灰。叶剑英元帅纪念碑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周围的花丛与红棉将碑石衬托得庄严肃穆。该碑于1987年10月落成,由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建造。

  在陵园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罗马议会式的圆拱顶二层大楼,门额上悬挂叶剑英题写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横匾。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既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园内松柏常青,风景宜人,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好一派壮丽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园两度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红陵旭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06:36 | 只看该作者

Re: 也来灌水

<-- 爱群大厦 -->

  爱群大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34年动工兴建,1937年夏竣工。该楼建设面积为1.14万平方米,高64米,共15层。建筑风格独特,外形仿美国摩天大楼,具有端庄、明静、简洁、和谐的特色。在30年代她曾夺广州建筑物之冠,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并以设备最新式、完善、豪华而著称。全楼拥有客房300间,双人房设有电话、卫生间,上落有电梯。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设有中西餐厅、酒吧。爱群大酒店在当时执旅馆业之牛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素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

  当年大酒店落成之日,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孙科、于右任、余汉谋等都亲自题词庆祝,富商名流争相捧场致贺,故翰墨题词,琳琅满目。前往观盛者熙熙攘攘,轰动一时。旧时代的“爱群”是显露权力和身份的场所,平民百姓是难以涉足的,就连其门前骑楼下的长廊,一般人都不敢随意踏入。

  解放初期,酒店隶属关系复杂,组织机构、人事变动频繁,解放后随着国际友人应邀前来参观访问日益增多,“爱群”作为接待外宾的宾馆,也生意兴盛,于1952年易名为“爱群大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4 08:32 , Processed in 0.0566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