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国珍专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3:59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何时吃甜食有利健康


运动前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付出大量体能,而运动前又不宜饱餐,这时,适量吃些甜食可满足人体运动时所需的一定量的能量供应。

过于疲劳与饥饿时
  这时体内热能失去过多,人体虚弱,吃些甜食,其中糖可比一般食物更快地被血液吸收,迅速补充体能。
(推荐:饿时应少吃这些东西 )

头晕恶心时
  这时饮糖分高的水,可提高血糖增强抗病能力。

糖尿病低血糖时
  由于过分控制糖分摄取而出现低血糖导致的休克症状时,饮糖水或其他甜性饮料,可使患者度过危机。

呕吐或腹泻时
  这时病人肠胃功能紊乱,有脱水症状,如喝一些盐糖水,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
  但有些时候吃甜食对身体不利。如饱餐以后吃甜食最易使体重增加,且过多的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易诱发糖尿病。睡前、饭前,将甜食当作每日的常规食品,都可导致牙病、食欲下降和发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5:53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亚健康?

  不少人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也有人认为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常就是健康。有人戏谑说:吃光花光,身体健康!词典解释说:“身体各组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很不全面。
  现代医学经过全面研究和长期的观察总结,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病,也不仅指人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正常,还应该包括: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正常的心理、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很有道理的:不能够设想一个虽然不生病,但一天到晚郁郁寡欢的人会是一个健康的人!也不能设想一个生理功能虽然正常,但和周围人格格不入,总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会是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看来要想达到真正健康,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炼就出强健的体魄,还应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与人格,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训练。这些都做到了,您就是真正的健康人了!
  对比以下指标,您是否都符合健康的标准呢?
  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
  l、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健康的新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了人健康的新标准: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
  日本学者过去认为人健康的三个条件是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就是说,一个人食欲好,消化能力好,神经系统好即可基本反映他的身体健康。新标准在(三快)上又加了一(快),即(说得快)。这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敏捷,能迅速准确地理解并回答对方谈话的内容和提示的问题。这就可以证明他心理和社交方面是健康的。
  健康的标志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是以人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为尺度。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家认为健康还要包括:
  (一)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即指具有积极的个性倾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正常的心理。即是人们能以主动积极的心理过程和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把握周围的环境,适应和对付变幻多端的世界。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相处时,对他人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

依据以上标准,经过严格的调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大约在15%左右,其余15%为疾病人群,剩下约70的人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在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也可通过状态症状来判断:
  0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02孤独自卑,忧郁苦闷
  03注意分散,思考肤浅  04容易激动,无事自烦
  05记忆闭塞,熟人忘名  06兴趣变淡,欲望骤减
  07懒于交往,情绪低落  08易感疲劳,眼易疲倦
  09精力下降,动作迟缓  10头昏脑胀,不易复原
  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2肢体松软,力不从愿
  13体重减轻,体虚力单  14不易入眠,多梦易醒
  15晨不愿起,昼常打盹  16局部麻木,手脚易冷
  17掌掖多汗,舌燥口乾  18自乾低烧,夜常盗汗
  19腰酸背痛,此起彼安  20舌生白苔,口臭自生
  21口舌溃疡,反覆发生  22味觉不灵,食欲不振
  23反酸嗳气,消化不良  24便稀便秘,腹部饱胀
  25易患感冒,唇起*疹  26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27憋气气急,呼吸紧迫  28胸痛胸闷,心区压感
  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30耳鸣耳背,易晕车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8:30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早餐热食保胃气


最近出现一个新名词,叫“体内环保”,提倡“生机饮食”,于是有人一早就喝蔬果汁,理由是摄取蔬果中直接的营养及清理体内废物。但我总觉得,此法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那就是人的体内永远喜欢温暖的环境。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及废物等的运送才会顺畅。从中医角度看,吃早餐时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的。因为,如此一来,短时间内也许您不觉得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事实上会让你的身体日渐衰弱。
吃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中医学说的胃气,其实是广义的,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为早晨的时候,夜间的阴气未除,大地温度尚未回升。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现收缩的状态,假如这时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也许刚开始吃喝冰冷的食物的时候,你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你会发现怎么吸收不到食物精华,好像老是吃不结实,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肤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这就是伤了胃气,伤了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早上第一个食物,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羊乳、热豆花、热豆浆、芝麻糊或山药粥等等,然后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因为牛奶容易生痰、产生过敏,因此喝牛奶较不适合气管、肠胃、皮肤差的人及潮湿气候地区的人饮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15:56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戒酸甜苦辣过度


祖国医学将所有食物按其性质分为五类,即酸、甜、苦、辣、咸。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我国广阔的区域内,人们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逐步形成了本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苦”味之外,其余四味都分别带有较鲜明的地方区域特色,即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按理说,各地不同的口味特色,只表明该区域的食物有所侧重的一面,其膳食营养素结构不应有太大的不同。可是,有人喜爱食用某种风味的膳食,到了偏食、嗜食的程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下必要的分析了。
膳食中的酸味主要来自于醋。适量的醋可以开胃,增加胃液酸度使食物更易消化,醋还可以杀菌、除腥、醒酒、消毒。但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以及胃酸过多的人就不宜多吃醋,正常人也不宜一次超量或连续多次用醋,以免对牙齿和胃造成伤害。
膳食中的辣味主要是指辣椒、蒜、姜和葱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大多属于热性和温性食物,用量过大,可使人“上火”,导致生理调节机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口干、嗓子痛、咳嗽、肛门刺痛、大便干结等。另外,患有胃病、便泌、肛裂、肛瘘、高血压、口腔炎、结膜炎等病的人,一般也不宜大量食用辣味食物。
膳食中的甜味和咸味,分别来自于糖和盐。糖和盐吃得多了,可能导致的疾病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糖吃得过多,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也随着增多,可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症也与吃糖过多有关,因为糖促使肝脏产生中性脂肪,而血液中性脂肪大部分会转化成皮下脂肪;糖尿病的病因中,也有食糖量过多的因素。对于儿童来说,糖吃得过多,可促使血糖升高,抑制大脑食欲中枢,从而产生厌食症,还会发生儿童近视。此时,食糖过多还可促进肾结石、鼻炎等疾病的发生。由于糖具有悦人的甜味,所以科学家断言,戒糖要比戒烟更难。但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摄入过多的糖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就一定要下定决心少吃糖。至于盐,吃得过多当然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多量盐的摄入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血管断裂等疾病,尤以老年人为重。因此,日常膳食中一定不可摄入过多的食盐。一般来讲,正常老年人每天摄取4~10 克就可以了,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以每日4 克左右(约少半汤匙)为宜。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吃淡味食品的习惯,不可“口味过重”。
综上所述,我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地方风味特色“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一种既合理又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说它合理,是它突出了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形成的风俗习惯,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说它不合理,是指一旦饮食的地方个性太突出,其结果有可能与营养科学理论相违背。解决的办法,当然是在充分尊重广大城乡居民口味特点的前提下,提倡科学膳食和平衡膳食。请记住,任何东西,即使它再好,摄入过多,必然无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7 11:46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何謂“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一書,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時就預防疾病”。它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兩個重要任務,即治病與防病,而且指出了後者更為重要,這句話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近幾十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增加,死亡率明顯上升,已對人類生命與健康構成巨大威脅。慢性病醫學研究表明,儘管在臨床上,上述疾病多出現在中老年人當中,但危險因素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出現。這些疾病一旦形成,其治療有一定限度,但病死和病殘率卻很高,且治療費用昂貴。因此,預防措施應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09:34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空腹喝酸奶营养会流失

發佈時間: 2006-8-18 閱覽次數: 43次 來源:廣州日報
文 字 〖 大 中 小 〗

很多市民都有每日喝牛奶的習慣,但如何喝奶才算科學呢?日前,北京軍區總醫院營養師荀曉霖在《健康報》上建議,相比牛奶,優酪乳更易吸收,但空腹喝優酪乳將導致營養流失。
據最近召開的國際乳品會議透露,70%的亞洲人不吸收乳糖,75%以上的中國人存在乳糖不耐受,如北京居民為69.4%、廣州居民為70%。乳糖不耐受的結果是導致消化不良,影響牛奶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而經過發酵的牛奶(即優酪乳)中的乳糖,在發酵菌的作用下,被分解為糖,從根本上解決了乳糖不耐受所致的消化不良問題。因此,相較牛奶,優酪乳更易吸收。
由於優酪乳中的雙歧桿菌具有不耐酸的性質,如果空腹喝優酪乳,遇到具有很強酸性的胃液,雙歧桿菌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就算能倖免於難,能進入腸內的雙歧桿菌也不容易在腸內長期棲息。所以,不宜空腹喝優酪乳。
還有人喜歡將巧克力加入牛奶中,以去除牛奶的腥味兒。牛奶含有豐富的鈣和蛋白質,而巧克力中含有草酸,把牛奶和巧克力放在一起吃,牛奶中的鈣容易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澱物草酸鈣。所以,牛奶和巧克力應分開食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8-28 10:07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想卖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卖健康意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5:20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健康與長壽取決於下列因素:
自我保健占60%,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氣候因素占7%。
報告十分強調加強健康教育、健康保護、健康促進的重要性,提倡自我保健。這種新觀念要求人們把注意力從偏重於治療轉向積極地預防和保健,從依賴醫生轉向由自己把握健康的命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8-30 16:38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楼主不错,很多知识也有所了解,只是没有这么细致,建议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6:57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QUOTE Created By 野生蜂蜜 At 2006-8-30
楼主不错,很多知识也有所了解,只是没有这么细致,建议加精。

谢谢你的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8-30 18:05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新时代的产品不知好不好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8:36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0:33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专家预言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早起身,觉得很不舒服,或是头晕乏力,或是腰酸背痛。去医院,CT、B超一番折腾,医生的结论,你什么问题也没有。于是,你认为医生无能,根本是在敷衍自己;医生认为你无理取闹,疑神疑鬼。

其实,你们两人都没有错,你只是处在了“亚健康”的状态,即“未病”,而并没有真正得病。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一项调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第二状态)不足20%,有75%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其特点为上面所说的“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但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第三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


照此看来,“亚健康”存在已久,以前常说的“疑心病”就可能是“亚健康”的反映。只是,现在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快节奏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了“亚健康”的存在。有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20岁至45岁之间。


“亚健康”的危害当然是会向疾病转化,但它最大的危险则在于人们对此的漠不关心和忽视,尤其是年轻人。虽说它同时也有向健康转变的机会,但毕竟向健康转变需要长期的努力,而转变为疾病则是不知不觉中的自动发展。所以相比较之下,由“亚健康”转回健康是需要一番努力的。


一方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呈上升趋势。有专家预言,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更麻烦的是,各国医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至今未发现特异的致病因素,现有的医学对“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找不着北”,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黏、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乍一看,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统称为“不舒服”的情况,以往的应对之策就是休息一下。而且一般休息之后,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所以我们才会不以为然。但如果某个或多个症状经常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就值得警惕了,黄牌已经亮出,需要你采取措施。

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亚健康”呢?细分的话实在太多。过度劳累、嗜烟酗酒、饮食无规律、运动不得当,甚至工作环境通风不畅等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线。

说到底,任何违背自己身体规律的行为都会一点点地攻占你的健康堡垒。小的伤害一时不会发作,但会积累,等到发作的时候,也许就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这不是想危言耸听,“亚健康”毕竟还不是病,至少用不着“谈亚色变”,只是希望让大家了解“亚健康”不应该被忽视这个事实。
《解放日报》2001年11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9-1 12:19 | 只看该作者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什麼是“藥源性疾病”?


任何藥物的作用都具有兩重性。現在許多常用藥都是化學合成的,既有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又有對人體造成損傷的副作用。因此,如果用藥不當,這種副作用的發生率就會不斷上升,從而導致新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藥源性疾病”。例如一些抗生素類藥物,使用不當時,會損害人體的腎臟、肝臟、視聽神經等;一些利尿藥會造成低血鉀症;一些安眠藥則會造成人對該類藥的依賴性等。由此可見,用藥治病時,在用藥劑量、服用間隔時間等方面一定要遵醫囑,不可自作主張,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24 13:00 , Processed in 0.0720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