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预防胜于治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發佈時間: 2006-10-26 閱覽次數: 200次 來源:中國教師報
文 字 〖 大 中 小 〗
也許很多人會說,誰都願意有一個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讓人煩心的事太多,怎麼可能總是保持好心情?
生活中的的確確存在許多事件,但想來大家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有時兩個遭遇同樣不幸生活事件的人,一個能夠泰然處之,另一個卻痛不欲生。對此現象,心理治療家有專門的表述:不是已發生的事件決定了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而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或評價(心理學上稱之為“信念”),決定了人們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所以,關鍵不在於有沒有發生事件,而在於我們是如何看待、評價並解釋我們所面臨的事件的。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具備積極看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使自己具備健康的心理,以下就介紹一些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
一、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宏觀上看,自我認識是一輩子的事,因為人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所以就會有對自己的不斷的認識與發現。此處所提的自我認識,更多是從微觀上談,是指對自己的一些最基本情況的基本瞭解,包括:自己的身體特點,如外貌、軀體健康狀況;自己的心理特點,如智力水準、性格、興趣、愛好、能力、志向、抱負等;自己的身份特點,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學歷、社會角色、性別角色、人際關係角色等;還有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賴的外在資源等。
有關自我認識的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不解決,人生中的許多問題都會受到負面影響。自我認識的方式有許多種:自己反思,讀書,讀傳記,觀察別人、與別人討論,以及在試錯排錯的行動中認識自己,等等。
二、確立目標,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在一張紙上按重要程度遞次寫下自己最想實現的五個目標,然後從第一個目標開始,逐個問自己:“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標嗎?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或影響,如果不是為了虛榮或面子,我還會要這個目標嗎?”自問以後,把不是你自己真想要的目標刪去,然後認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把它寫下來。
當然,現在的社會風氣很浮躁,能夠抵禦環境誘惑,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也同樣要付代價,比如被親友誤解、被環境誘惑等。但不論做自己還是隨波逐流都是要付代價的,兩種選擇間的差異在於:後者關係到你當前的狀況,而前者關係到你日後長遠的發展與快樂。
人生的目標有大有小,“一生平安”、“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建功立業”等都是人生目標;另外,人生的規劃也有長有短,我們不必要求自己立刻就作出太長遠的規劃,但至少要有個三年或五年規劃,那種方向性會使我們感覺塌實和充實,並且也有助於我們積累成就感。
在為自己確立目標時,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這涉及到對自己主客觀條件的瞭解。人有無限發展的潛能,但潛能分佈是不均衡的,我們要盡可能地發掘自己的優勢潛能,揚長避短。二是清楚自己的目標與社會利益有沒有本質上的衝突。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的良知系統已發育得較為成熟,選擇損害社會利益的目標,除了可能被繩之以法外,還要付出種種心理上的代價,如不安、緊張、擔驚受怕、自責等。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擴展的“健康”概念應能給我們以啟發:“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
當然,人對自己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也許在現有目標上工作一段後,你對自己的潛能又有了新發現,那就有必要為自己設計新的更高的人生規劃。
三、能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各種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它們是與生俱來的,不存在好壞之分,但是滿足需要的方式卻有優劣之別。有的人以破壞性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結果使自己陷入困境,或者以搬弄是非的方式去解決人際衝突。而所謂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是指用那種能使自己進入良性迴圈的方式去滿足自己。
有必要指出的是:“需要”不是“願望”。很多人感覺痛苦,並不是他的需要受挫,而是他的願望受挫。比如一個人的中餐只需要半斤主食外加三菜一湯,就足夠滿足身體對食物的需要了,但他一定要頓頓都吃“滿漢全席”。如果因為這個願望不能被滿足而不快樂甚至痛苦,那麼需要調節的就是他的願望。如果他去看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首先要做的是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願望不合理,然後就會與他共同商討如何調整他的願望。
四、能與自己和他人友好相處
對自己友好就是不苛求自己,學會以喜悅、欣賞的態度接納自己,並在此前提下以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的方式發展自己。
對他人友好指不苛求他人,能容忍他人的弱點,發掘他人的長處,能和他人友好合作,共用生活。這不僅可以滿足我們與人交往的社會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還有助於我們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援系統。
五、能保持開放的心態
這首先是指能敞開心扉面對世界,讓欣賞和選擇多於批判和拒絕,這能使我們與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觸與交流,也有助於保持心情舒暢;其次也指應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否則不要說成長與發展,連生存都會出問題。
六、注意軀體健康
身體健康的人通常精力飽滿,這不僅有助於其處理與應付工作生活中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人得以享受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一個總被軀體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堅強,他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受影響。所以,軀體健康對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要保持軀體健康,就要從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一個人完全有可能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獲得身體甚至心理上的健康。
七、善於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樂趣是人生三大樂趣之一(其他兩項是生活與感情),工作同時又對我們享受後兩種樂趣提供了物質條件。要能享受工作,就要盡可能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暫時做不到,就要努力去學習喜歡自己現有的工作。
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學會區分生活與工作這兩種角色,並處理好其間的關係。要知道,地球缺了誰都依然會轉動,但親友缺了我們,生活品質就會下降許多!
八、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很多時候人們的情緒受到困擾,甚至積郁成疾,實際上只是由於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問題,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而具備此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練習一題多解,也就是不論面臨什麼問題,都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此外還要注意,情緒先行。所謂“當事者迷”,就是因為情緒讓他迷亂並且困惑,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先調節好情緒,然後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
九、要建立一個社會支援系統
首先,我們要具備社會支持理念。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援共同發展的。我們還要瞭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助人會使助人者也感覺快樂,並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親密程度。其次,要懂得區分社會支援系統中不同關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時候人們求助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社會支援系統,而是因為他不懂得區分遠近親疏。再者,對別人的支持,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報。最後,我們既要具備利他與助人的精神,又要學會量力而行。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實在幫不上忙時就要及時、明確地告訴別人,以免耽誤別人的事。
十、要懂得勞逸結合
要學會富有創造性地休息。比如盡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有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興趣愛好, 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還要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成長、補充能量的時間,如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充電,做一些能讓自己放鬆並且快樂的事,讀一些與工作無關但能幫助我們成長的書。
十一、學會忍受現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類事件,它的發生是不可逆的,帶給當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親人喪失。面對這類事件,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具建設性的事,就是正視現實,學會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義的、能使自己擺脫痛苦並且有助於個人成長的事上。將痛苦轉化為激勵自己成長的資源,我們的痛苦就沒有白受。
如果自我調節和向親友尋求幫助都不能解除我們的痛苦或困擾時,我們還可以尋求專業幫助,即向心理治療師求助。
很多人對此有顧慮,總覺得看心理治療師是很丟面子的事,怕因此而被人說成“有病”或“不正常”。我們前面已談過,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就是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也一樣。更何況心理問題的出現往往是一個人成長的轉捩點,而有效處理問題往往能使心理危機成為心理轉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