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0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1 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


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 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 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叶: 还应加“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对如今很多从小被宠惯、被过度呵护的中国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4-11 14:15 | 只看该作者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4-11 21:19 | 只看该作者
喔?很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4-11 21:56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4-12 12:44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当父母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容易。[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4-12 13:03 | 只看该作者
我一个大学同学至今坚持丁克,就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从小受苦压抑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12 14:41 | 只看该作者
每人都有各自的活法,觉得怎样好就怎样过咯,干吗非要觉得德国就好,中国就差呢?说到底,孩子成长的掌控权还在家长手中,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别老是埋怨体制问题.看了文章我的反应就是,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4-12 14:49 | 只看该作者
德裔有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美国呢?美国人怎么办啊?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4-12 15: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和我以前看的一本书的思想很像的.其实这种教育思想并非对小孩子的成长听之任之, 更注重的是孩子对自然,人文的认知和感受, 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 健全的心灵,与人和社会的相处, 这些东西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记得起的是青草绿树,鸟语花香,和伙伴快乐的嬉戏. 而不是周而复始的练琴,做题,这样很容易把孩子的灵性磨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4-12 15:55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4-12 15: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只会重复(山寨),不会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4-12 15:58 | 只看该作者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intergrass 于 2012-4-12 17:31 编辑

个人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以前小孩的幼儿园基本上就是让孩子傻玩,每天就是在操场上跑啊跳啊、做手工、做科学小实验、养动植物、唱唱歌跳跳舞,几乎没教什么语文数学知识;而我同学的小孩在上海才上大班就开始学乘法了,识字量也远于广州的小孩。当时比了比,真是很担心啊,怕自己孩子将来上小学会不会跟不上,会不会很吃力,觉得几万元的赞助费是白交了。后来上学后才发现小孩真是该会的自然就会了,根本不会出现跟不上的问题,反倒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惊喜。其实广州真正的好幼儿园(如东方红、市二幼等)也是基本上不怎么教孩子知识的,重点是放在行为习惯、体格锻炼、兴趣爱好的培养上面,我自己觉得过于太过于限制孩子天性的幼儿园不是好幼儿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4-12 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nger 于 2012-4-12 19:50 编辑

我觉得就是一句话,"适应社会".
中国很多事情都有法可依,但并不依法而行.就算立了法也白搭。
中国是应试教育,所以人们想获得认可,分数与证书是最短的捷径。证书不是万能,但肯定是敲门砖,没有它甚至连表现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而中国之所以是应试制度,说白了就是平民百姓唯一能公平竞争的机会。虽然仍然有不少猫腻,但这点猫腻比起说不清摸不着的虚伪的素质评分,不过是小数点后的几位.

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简单地想走这条捷径,毕竟所谓的思维与能力,并不一定与分数及证书成反比的。但在中国没有官方认可的证书,这路太难走了
SO,与其羡慕外国的教育制度,不如羡慕外国的体制吧。各家有各家活法,让鱼上岸让猫下水都是笑话。

BTW,关于德国,本人认为其实是个氛围和民族性。德国人对科技技术严谨到了苛刻刻板的地步,全民如此,个人很难不如此。这样一个国家盛产科学家其实很正常。正如其他开放活泼的国家出的科学家远少于德国

PS:关于“好”的幼儿园,很多都是百闻不如一见[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4-13 09: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不好评论
也许我们现在和人家的阶段不一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1 23:18 , Processed in 0.0898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