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交委称BRT为市民日省148万 众人表怀疑
沿线楼盘业主论坛热议BRT 几家欢喜几家愁
广州BRT开通运营以来,通道内客流量日均超过50万人次,无疑已经成为沿线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沿线居民怎么看待BRT这个新生事物呢?记者注意到,自从试运营以来,BRT就成为沿线各大楼盘业主论坛热议的话题。在广州海伦堡、金碧世纪、骏景花园等业主论坛的首页上,每天都有五六篇关于BRT的讨论帖,而且回复火爆。
BRT的运营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新塘广州海伦堡业主纷纷抱怨线路“被整合”,呼唤着“谁来拯救我上班的路”;黄埔区金碧世纪花园的业主有抱怨高峰期挤不上车的声音,也有业主坦言乘车有序让送儿上学的母亲更放心了;天河区骏景花园的业主则贴出各种体验帖、技术讨论帖,给BRT挑刺、提建议……
抱怨归抱怨,业主们的出发点是希望BRT能够不断完善。正如骏景花园业主“风与云”所言,这些难题“政府必须用最优良的决策方案和最详尽的操作来一一进行破解……否则这一话题持续发酵,或许政府和市民最后都是输家。”
●增城新塘广州海伦堡
“谁来拯救我上班的路?”
广州海伦堡居民“y110120”最近有点烦,她在业主论坛上发表了题为《BRT断送我上班的路》的网帖。“y110120”说,由于住得远,她每天早上6点就要出门坐车,以前可以乘坐214路、560路或571路,BRT开通后这3条公交线路都改走广园路,在中山大道上班的她必须先坐车到夏园再换乘BRT。自从BRT开通后,她每天上班都很“纠结”。“B31和B30可以到夏园,但是他们发车时间6点20分,太晚了这对我们上班来说是断了前路,谁来拯救我上班的路啊……”
大量东部线路或“被取消”或“被整合”,让居民“阿彪”也很烦恼。他在论坛上抱怨:“BRT运行至现在,广州东部市民的出行大受影响。本来东部的交通就不好,以前还有560路、214路、210路、506路等公交,现在只有B30、B31,而且收车时间特别早。在夏园站,晚上临近8点,就有很多私车、黑面包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在那等客,去新塘方向的无论远近上车十元。长久这样下去,治安问题肯定会雪上加霜!”
还有居民说,B30早上第一班车6点半发车,车到夏园已经快7点,高峰期车速慢,对于在天河一带上班的人,根本赶不及在8点半之前到公司;BRT收车早,晚上10点半到夏园就没有车回家了,出站也不敢打的,因为大部分是“野鸡车”。
有居民建议:B30早上首发时间提前到6时10分,线路改为直接从康南北路上广深公路,增加“东兴市场站”以方便海伦堡居民。
●黄埔区金碧世纪花园
孩子坐车上学放心多了
金碧世纪花园居民“筱牛”这两天在业主论坛上发帖,想给孩子找个一起坐车回家的伙伴。“筱牛”说,现在孩子坐车上学比以前快多了。“如果孩子下午3点50分放学,大约4点15分前就可以到家,这样回到家做作业到5点半,晚饭前还有半个钟可以让孩子打打球什么的,现在的孩子最缺的就是锻炼。”
“筱牛”说:“有了BRT,对上学的小孩子来说真是太好了。首先候车就不用太担心有坏人什么的,而且上下车过马路也很安全。只是小孩子自己坐车大人毕竟不太放心,如能约到三两个孩子一起走就最好了。”
随着BRT的开通,金碧世纪花园门口多了一座天桥,居民过马路不用再穿过黄埔东路的滚滚车流了。居民“九朝古都”发了一个《三赞BRT》的帖子:“一赞人行道真正成了行人之道;二赞BRT过街天桥,避免了横穿马路而引起交通事故;三赞专用车道将公交车限制在专用通道行驶,社会车辆再也不用怕公交横冲直撞了,真正的实现了各行其道。”
有人抱怨BRT不够快,上班高峰期总是被堵在棠东棠下;有人说沿途红绿灯一个没少,“快速公交”快不起来。居民“luckxiaohua”说:“新事物,要有磨合适应期,可能以后会好一点。有总比没好,起码门口的天桥对我们金碧世纪是大大的有益。”
●天河区骏景花园
别让政府和市民“双输”
BRT试运营以来,以活跃著称的骏景花园业主论坛每天首页上都挂着五六个与BRT有关的帖子。不少居民发表“体验帖”,讨论BRT的利与弊。
“anole”见识了BRT大排长龙的景象,也亲身经历了上班高峰期挤不上车的痛苦,他指出BRT的“症结”在于:“加多车次,一辆辆BRT规规矩矩在专用道上排队,开都开不动,组成一条连绵不绝的长龙;减少车次,大批乘客又会挤爆BRT各个站点。”
一位热心居民还在业主论坛上发表了长达4000多字的《论广州BRT的利与弊》。其中指出,BRT好在换乘免费,减少转车成本;减少投币上车的时间;与地铁接驳,方便乘坐地铁。而BRT的缺点在于专用道狭窄,一旦发生车辆故障,容易将整条专用道堵死;路口和红绿灯一个没减少,难以快起来;为了给BRT“让道”,“扼杀”了很多黄埔区、萝岗区、番禺区往返市区的公交线路,线路“被整合”使居民出行不便等。
居民“风与云”站在公共事务应充分征求民意的角度写了一篇评论。他指出,通过广州BRT、垃圾焚烧等公共事件,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正在蹒跚形成。面对政府决策与公众意见的种种矛盾,怎样搬走这座“山”,政府必须拿出勇气和决心,用最优良的决策方案和最详尽的操作来一一进行破解,促进公共服务的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