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怀疑我们的资料被人泄露了,经常有中介打电话来问卖不卖房子,[M14] |
谁下载到了?还有没有其他下载链接 |
早已是“不是秘密的秘密”。 |
本帖最后由 白云悠悠 于 2010-12-4 17:07 编辑 也接到过中介的骚扰电话,估计不少的业主资料都被泄漏过,但是现在业主资料竟然被上传至百度文库,有百余人下载,想起来就有些害怕。 |
[M13] |
期待处理结果 |
今早看报纸报道了 |
百度公司称业主可通过系统反馈并提供链接 受理举报后48小时内处理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0-12/04/content_986410.htm |
本帖最后由 lmap 于 2010-12-4 16:31 编辑 要识别索私单位是否可靠 王思鲁提醒,公民要提高自我信息保护的意识,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时,对非必要提供的要“守口如瓶”,并识别信息的索取单位是否可靠,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其次,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后,最好尽量查明泄露个人信息的主体,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追究相关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此外,王思鲁表示,由于查明泄露个人信息的个体有难度,因此也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追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向网站提出索赔。因为《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
本帖最后由 lmap 于 2010-12-4 16:32 编辑 泄私渠道太多难堵法律依据不足难罚 ZT 专家提醒市民对非必要透露的信息应守口如瓶 近万名番禺华南板块业主的个人资料泄露?!这份长达170多页的名单让不少业主心惊惊。虽然涉及的市民可以报警处理,但法律界人士的看法仍然令人不安:由于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进行保护,使得惩戒措施执行起来很难,而且个人资料可能泄露的渠道非常多,堵都堵不住。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曹晶晶 李国辉 实习生 李慧 求职买房印名片都可泄私 虽然有迹象显示被曝光的极可能是一份几年没更新的“过气资料”,但如此详尽的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仍然令许多业主心惊惊。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网上泄露的身份证、电话号码多为明星,但现在的情况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都无时无刻地遭受着威胁。谁也不能预料自己的资料何时会被“出卖”———当你买下一台手机,装上一部电话,买下一份保险,或者到银行开下一个户头、按揭一所房子,甚至连去医院看了一场病,到街上参加一次公益活动 生活当中,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广泛。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或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有可能被出售;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被非法搜索或链接,就连名片代印店都有可能将用户的信息泄露。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出现了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的中介机构。 市民担心资料被人用来犯罪 你是不是经常接到楼盘销售的短信?会不会突然有不认识的售楼中介骚扰?时不时接到保险推销员的推销电话?这些影响我们生活的电话和短信几乎无处不在。“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有我的电话的,应该是我的个人资料被窃取了。”参加过司法考试 “这种情况不仅是对我生活的打扰,如果犯罪分子 ●律师支招 网站若不删须承担责任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如何应对?施害者如何惩罚?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思鲁表示,由于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保护,使得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很难堵得住”。但对涉及隐私的信息,网站应该删除,否则也应该承担责任。 出售他人信息重可判刑 “市民信息有很多种途径被泄露出去,楼盘销售、物管公司、银行……知道市民信息的人太多了。”王思鲁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的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是目前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最明确的惩罚。”王思鲁指出,虽然有规定,但真要执行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
GMT+8, 2025-8-17 21:08 , Processed in 0.0830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