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查看数: 2257 | 评论数: 17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0-11-24 17:37

正文摘要:

火灾救援现场

回复

火火鸟鸟 发表于 2010-11-25 19:01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教训天天新!
火火鸟鸟 发表于 2010-11-25 19:00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教训天天有!!
Tina-LW 发表于 2010-11-25 11:16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希望广州不要有事.........
Tina-LW 发表于 2010-11-25 11:16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内地的消防检查或演习很多都是走走过场的
alice_xg 发表于 2010-11-25 10:41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北京对上海说:重大活动结束  ,点一个高楼玩玩  ,已经是中国的传统了.奥运结束后,  我把央视大楼点了  ,你在世博结束后把教师公寓点了  .  上海点头表示同意,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看向广州。广州人对此表示压力很大。
回眸一笑 发表于 2010-11-24 23:16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如果不是楼梯间和电梯间的防烟门没有保持正确关闭,那么这些被困的人至少可以再多获得30分钟的逃生时间

咱们赶紧检查自己所在楼层的防火门吧,把敞开着的都关上,预防胜于一切
Griff的影子 发表于 2010-11-24 23:01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差距太大了,,我们同样缺乏消防安全条件和消防安全意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投入、监管和反思太缺乏。
VOLARE 发表于 2010-11-24 20:27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

http://gseny.blogbus.com/logs/85189411.html
nnzqj 发表于 2010-11-24 19:19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因此每每遇到重大社会问题,就会产生独立的调查委员会。
飞刀小李 发表于 2010-11-24 19:01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城市见的太密集了。
VOLARE 发表于 2010-11-24 17:54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还有真相公开与黑箱操作之区别。
猪鼓励糖 发表于 2010-11-24 17:53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香港嘉利大厦后来有过灵异事件。。
洒水车 发表于 2010-11-24 17:52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反思和亡羊补牢很重要。

中国的每次都是开庆功会,然后一切还是照旧。
nnzqj 发表于 2010-11-24 17:41

RE: 冰点:大火痛醒香港

我低下自己的头,对自己说,我是有责任的。是的,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有责任的

对于这座维多利亚港畔的城市来说,一场火灾就是一道巨大的伤疤。

叶坚耀是香港《星岛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嘉利大厦大火时,他爬上了距离嘉利最近的一栋楼房顶层,用镜头记录下一具被烧焦的尸体,表情扭曲地伏在窗台上。这个画面,许多香港人至今仍难以忘记。

火灾发生时,电视新闻全程直播。刚刚捡回一条命的叶广权连续几个小时收看新闻,他不敢相信,仅仅几十分钟的时间,那栋大厦就成为了人间炼狱。

已有21年楼龄的嘉利大厦窗户碎裂、墙体斑驳。在一个接近窗口的墙角,搜救人员发现了22具骸骨,有些已不完整,有些交叠在一起,难以分开。整栋大厦不再有生气,安静得吓人,那些在电梯间里抽烟,或在茶水间里讲八卦的人们,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镜头下,只有一只褐色的小鸟在这里短暂地歇脚,然后迅速离开。

事后,街道上摆满了白色和黄色的鲜花,花圈上的挽联写下“人间浩劫”4个大字。

曾经被困在嘉利大厦的获救者爱德华相信自己不会忘记这一切,但“我们(幸存者)再见面时绝对不会提到这些”。

如今,香港消防处也已经不再愿意更多提起1996年的那场大火。消防处新闻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救火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想标榜英雄主义。更何况,那场大火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教训,我们只希望做好消防安全。”

这并不是唯一一场改变城市历史的火灾。1911年3月25日的一场大火,也曾改变了纽约乃至美国。

火灾发生在纽约曼哈顿南部的百老汇大街和第六大道之间。不过,在近百年前,在这两条街道之间穿行的年轻女孩儿,并不是时尚的模特或艺术家,而是前往三角内衣厂工作的女工。她们在一栋10层建筑的7至10层工作——直到灾难降临。

没有电视画面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的情况,但在火灾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给出了这样的标题:“141名男女工人死于内衣厂大火;被困华盛顿广场大楼高层;街上尸横遍地;楼内堆尸如山。”

报道中说,“位于格林尼街与华盛顿广场拐角处的十层大楼中有三层昨天焚毁。大火中141名年轻的男女工人——其中至少125个姑娘——被烧死或者在跳到楼下的人行道上时摔死”。

那些死去的女孩们,年纪最小的14岁,最大的也只有23岁。她们中的许多人从遥远的欧洲来到美国,甚至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生命和梦就已经被烧毁了。

“4时40分,大火爆发了,有些人跑下楼梯,幸免于难,但一两分钟之后,这条通道就被火封死了。姑娘们冲到窗口,然后开始往下跳。人群中人们叫喊着不要跳,她们跳了,穿透破碎的玻璃坠落,在人行道上相互挤压致死。至于没有跳的,就更不必说了——有的尸体只是一堆灰烬。”《纽约时报》这样描述当时惨状。

她们的死亡将活着的人们唤醒。“我低下自己的头,对自己说,我是有责任的。是的,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有责任的。”一位当时的学者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三角内衣厂火灾成为立法的依据,政府制定了《劳动法》,并规定工人们每工作3个月就必须进行一次防火训练。1912年,立法规定,在7层以上超过200名工作人员的楼层,必须安装自动防火喷淋系统;在任何一个超过两层、雇员超过25名的工作场所,都必须安装自动报警系统。

这是以生命为代价获得的改变。

回到香港,在嘉利大厦火灾之前,也曾经有一场大火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1953年的平安夜,一个石硖尾棚户区的住户在点火水灯时不小心烧着了棉胎。那场大火烧毁了6个村庄,将所有的木屋和石头房子化为灰烬。

当大火熄灭后,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9个人丧生于这片废墟,另有57151个人因为这场火在圣诞节当天成为灾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和全部财产。

为了安置这些灾民,政府修建了几栋临时宿舍。据说,那时每间临时宿舍的面积不足7平方米,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尽管看起来十分寒酸,但这几栋临时宿舍却开启了香港的“公屋计划”。

如今,在这个城市中有上百万个公共房屋单位,供低收入者租赁。这项举措被一些学者称为“由政府调控的‘社会工资’,降低了可能由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看起来,香港每一场大火,都可能带来一点变革。”作为这座城市的观察者,李照兴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17 22:07 , Processed in 0.0990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