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先看下面的文章,在看看我的评论有没有道理
> 我觉得这位老外说的是有道理,但是他的想法在现时代的中国还无法得到认同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东南亚,新加坡,日本等)和大氛围(即大多数人都认为,尤其是亲戚朋友)
> 就是"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人活着就要出人头地,要体面的生活",如果有人有个性,向老外的人生观学习的话,他就有可能首先被家人用唾沫水淹死.
> 从深层次挖掘原因的话,人生观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老外比中国人富裕的多,而且富了很久了,试想富人家的孩子从小不愁吃不愁穿,所以根本就没考虑到做人先要有经济基础,这层不考虑了,那人人都可以要求生活快活,自由,再说了,人家外国福利好啊,吃救济都过得挺好的, 您说对不?
> > > > > 主题: 一个老外的疑惑--好文
> > > > > >
> > > > > >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
> > > > > >与大学生聊天特枯燥
> > > > > >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几乎都会与某个中国大学生结为一帮一的互助组,你教我汉语一小时,我帮你纠正英语一小时,并把这种互相学习的伙伴称为自己的"互相"。不过,周围的"老外"常抱怨与"互相"大学生聊天没劲,中国的大学生们太一本正经,个个都踌躇满志,期盼成为干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于我们西方青年来说,如今对这种人生观早已失去了兴趣,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
> > > > > >在很多中国大学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无大志者,不想挣大钱、不想出巨著、不想干什么大事业,甚至也不想读高学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过得快活有趣,没想过设计自己的"锦绣前程",所以也没情绪与他们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 那特"Boring"(枯燥)。相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当一名志愿工作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帮助所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和有意义,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 > > > > >华人对能抛头露脸会见权贵觉得非常荣耀,这一点留给我颇深印象。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一位华人女士,她说老爸接到克林顿夫妇邀请她到白宫参加国庆午宴的请柬时,激动得老泪纵横。当然去白宫做客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不过与"公仆"同进一次午餐,怎至于激动得落泪?我无法理解。
> > > > > >安贫乐道不是失败
> > > > > >
> > > > > >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纽约的一间银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做伴的还有一位黑人乐手。十年后的一天,谭盾路过那间银行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黑人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挣着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应:"还行。"
> > > > > >这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随后的说教真正煞风景!作者板着面孔告诫读者,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终日在街头卖艺。这种评论令我觉得好笑,且过于"中国特色"。
> > > > > >在西方,街头艺术是当地的一道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
我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及街头狂欢节上去表演,他认为这种与观众近距离的> > 交流,更> > > > > >令他放松惬意。周围亲友也理解他的个人志趣,无人认为他胸无大志,不思> > 进取。
> > > > > >成功不应只是狭隘的成名成家,鄙视平凡的普罗大众是低俗的心态。
> > > > > >谁更可怜?
> > > > > >
> > > > > >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在中国我很意外,周> > 围的许多人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很不不尊重甚至鄙视,而习惯以职> > 业、职位、收入、官阶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 > > > > >
> > > > >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校讲故事、说书的"老外",一次晚餐> > 时与一位熟> > > > > >识的中国女士聊天。这位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 > 正经工作,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说书很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 > 说书。您怎> > > > > >么能说这不是一项正经职业呢?我不去中国,我不愿背井离乡。"
> > > > > >
> > > > > >那位女士餐后大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儿,> > 朝不保夕,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来到西方,赤手空拳地> > 打拼出一> > > > > >份体面职业,中产薪水和小洋楼……"周围"老外"个个睁大眼睛瞪着她瞧> > 稀奇。因为本来大家都挺可怜这位女士的,她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 > 异乡打> > > > > >拼,已4年没见过女儿了。想不到她还在可怜别人!
> > > > > >
> > > > > >西方人不能想象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极大的痛苦。丧失天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所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为出人头地付> > 出如此代> > > > > >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 > 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要那么势> > 利地以财富、洋楼、学位、白领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认为是好样的?这里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
> > > > > >
> > > > >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 > > > > >
> > > > > >奥地利维也纳有间中餐馆老板,托在匈牙利的华人朋友帮忙物色几位匈国侍> > 者。东欧> > > > > >的薪水标准比维也纳低,这样可节省些成本,老板也允诺他付的工资肯定比> > 匈牙利高出许多。华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欧的工资比东欧高,匈国人也挺拮据的,> > 这事容易办妥。没料到,他找了多个匈国人竟然全都不为所动。这位华人纳闷地问匈国朋友:> > > > > >"你平常在维也纳上班,周末就回匈牙利,个把小时的车程又不远,而工
资> > 却高出一两倍。这么好的机会干嘛不去呀?"匈国人答:"我每天下班后都要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 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 > > > > >
> > > > > >一位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的中国MBA留学生,一次对着餐馆大厨发> > 誓说:"看着吧,总有一朝我会打入华尔街去!"大厨叹口气嘟囔道:"要是经济继续低迷餐馆> > > > > >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
> > > > > >
> > > > > >这位中国的"MBA"差点惊了个跟头,眼前这位自己一向瞧不上的大老粗,跟> > 银行家岂能扯得上?大厨盯着惊呆的"MBA"解释说:"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银行里上 班。日出而>作,日落却无法息,每天都午夜后才回家,我终于厌烦了这种劳苦生涯。我> > 年轻时就喜爱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 > 午夜2点多> > > > > >钟,我结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务后,在办公室里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终
> > 于下决心辞职去当一名专业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 > 众人献艺。"
> > > > > >
> > > > > >这样的故事可能出乎中国人的意料。因为我发现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成败得> > 失,就是活着争口气,就是为了一种体面,为了有在别人面前可以炫耀的面子。我有位女友,>干了两年律师后突然决定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重新回学校去学习瑞典按
摩> > 术,后来> > > > > >她成为了一名职业按摩女郎。这有什么不好?
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并不是靠与别人的比较来证实的。
> > > > >
> > > > >
> > > > > 该帖由: 不会游泳的鱼修改,时间 2003-12-30 上午8: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