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6 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很多议论《色戒》的,除开关心度最高的删节部分,再就是对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的议论。虽然自己没看,但是从大家的帖子中看得出对“汉奸主角”的同情,发现汉奸也不都是冷血的,也是有着个人情感的。由此,也想到了跟汪精卫一起叛国的众人,尤其是陈公博,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后来的汪伪政权第二号人物。

……“陈公博与汪精卫的关系,很像《兴唐传》里的王伯当和李密。李密叛唐,伯当曾苦劝之,但李密不听,伯当便随他一起逃走,终于和他一起被杀。
汪精卫最初要叛国时,陈公博苦苦谏争,汪不听。而原来参与密议的高崇武、陶希圣竞相逃离的时候,当时身在香港的陈公博看到汪的众叛亲离,却写信给朋友说:“并非不知其不可为,而是不忍心汪先生之无助。”于是返程回国,随汪投敌,并汪死后,陈为伪首,但坚持在衔前加一“代”字。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公博在日本写信给他一直坚决反对的敌人——蒋介石,表示愿意回来领罪。他在赴死前,还特地将一个小茶壶交给同在狱中的陈璧君,作为最后的馈赠。据说他临死时,神色不曾稍变。……”

不消说,陈公博是卖国求荣的罪人,无意为他平反。不知怎的,听《色戒》,却想到了陈。或许教科书上的历史过于冰冷,又或许我们见惯了单纯的正义与邪恶,却从没有想过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不仅我们如此,历史人物亦如此。陈对汪算是愚忠,愿意与之背弃祖国……感慨,无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11-16 17:48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不管是英雄,枭雄或是奸雄,总归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1-18 16:42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其实好人坏人无非都是人。。没有绝对的人性。。也无绝对的历史。。国内教科书太极端和理想化政治化了。

感谢lz的分享。。一直以为陈公博是汉奸哩 [M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1-18 16:55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引用作者 寂寞公路 于 2007-11-18发表的原文
其实好人坏人无非都是人。。没有绝对的人性。。也无绝对的历史。。国内教科书太极端和理想化政治化了。

感谢lz的分享。。一直以为陈公博是汉奸哩 [M36]

难道不是么? [M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1-18 16:56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人有人情,理有公理。并行不悖。情可谅,理不可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1-18 20:15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因为删掉的那些情节,所有最后的变化显得有点突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1-19 02:26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不觉得好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1-19 09:33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色戒就是张爱玲写的自己吧。
对于汉奸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15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色戒,看了一段,感觉压抑,无法继续看了。
转述:
……陈公博是个悲剧人物,也是汪伪中唯一我有些同情的人物。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曾为了不当这个汉奸躲了半年,还是被陈璧君给抓了出来,算是为了报答汪精卫的知己之情。陈没有什么亲信,也不抓权,他和莫国康的悲剧那才真叫“张爱玲”呢,是汪伪中的异类。我比较欣赏的一副对子“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便是他的绝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18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网上随意浏览,偶然发现有知己者,同样是看色戒想到了陈公博,代为转述:

…………前两天写对《色戒》的看法,有朋友提到“王佳芝”和“易先生”都是电影人物,应该抛开他们的原型而谈。事实上根据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王佳芝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存在,要我说,她不但是电影人物,而且时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人物。这种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被无端赋予大任的小女子没有能够存在的背景,就是我说抗战时代无法容纳王佳芝的原因。

王佳芝是个感人的电影形象,她的生活,在走进易先生的世界前没有寄托,痛苦而无奈,这是她随后能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假如她不投入行动,大可继续这种难过的生活,所以,她的行动,是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深深厌恶原来那种生活,再也不想那样过下去了。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让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动员加入76号,深入重庆去刺杀国军将领,而后因为与对方的感情放弃掉行动,最后被戴笠捕杀,一样感人,这故事可以一样写。所以,在爱玲眼里,行动的对象是谁,大概没什么区别。

李安没有错,他的影片逻辑清晰,毫不生硬,因此,王佳芝才会珍重和易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一点火花,越不值得,越显现了她对于这一点点温暖的追求。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乃至李安的电影感人的地方。

怎样形容王佳芝这之前的生活呢?

空虚,无聊,冷漠,象空气一样。

应该说,这种生活和今天很多人厌恶的生活是吻合的,所以会引起共鸣和感动。实际上,在冷漠的世间,我们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为那一点点温柔付出一切。

然而,在抗战那个时候,中国人里边能够“享受”这种空虚难过但是安全宁静,几乎封闭在盒子里的生活的,能有几个呢?在王佳芝身上我依稀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但是张爱玲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特例。

那个时候的上海滩是什么样子?当时军统在大街上对落单日军和汉奸进行“无差别格杀”,人称蓝色恐怖,而丁默邨带人夜入租界中的中国银行(重庆背景)宿舍,当场抓105个男职员,3个女职员,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108将枪毙示威,那有如此多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和平时光?战争的悲哀不是落在丁默邨这样人的身上,而是因这些人而起。

上次在凤凰卫视作节目,节目前聊天的时候,日本的大学生说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啦,你们中国人不一样。。。邱先生问:那你是说中国人也应该忘记才对是吗?那个大学生绕了个弯,说这是环境不一样的原因。(我揣测她还是比较温和的,言下之意中国人从小受抗日教育,日本可没有作抗华教育,所以。。。)我接过来说,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忘记不公平。那场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的军队没有上日本打过一仗,没有在日本杀死哪怕一个人,所以日本人忘记得快一些我们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也忘的一样快就不正常了。

我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言归正传,因为写作的关系,我曾经对抗战期间中统军统的活动作过比较多的了解,但想来想去,并未见到可以作为王佳芝原型的例子。勉强多少有些类似的大概有一起,主角是男的,是吴庚恕到南京刺杀汪精卫时,试图通过一个汪伪职员向汪下毒,这个职员和吴有旧交,不过吴作得很无情,纯粹是威胁,很象色戒中“组织”对王佳芝的态度。结果这个职员在最后关头倒向了汪精卫,导致吴庚恕被捕,随即被杀(吴在76号还是很有骨气,是军统被捕人员中少数能熬得住李士群酷刑宁死不屈的),但这个案子一点儿也不浪漫。

还有一例可以相比这样略带扭曲的恋情,就是莫国康之恋陈公博。莫是北大文学院学生出身,纤细秀丽,但富有政治才华,曾是陈公博的学生。因为敬仰陈的才华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并以终生不嫁的代价追随陈的左右。这种畸形之恋最后连陈公博的太太李丽庄也为之动容而默许。莫国康是陈的智囊,也是陈在汪伪政府中唯一的心腹,她对陈公博可谓鞠躬尽瘁,以一小女子之力和周佛海这样的老狐狸斗智斗勇,力图为陈公博建立自己的班底,且在陈各个关键决策中竭尽心智。莫国康和陈璧君不同,她对政治的欲望来自于陈公博,汪精卫每次打退堂鼓,陈必软硬兼施让他走上前台,陈公博每次走上前台,莫都有苦谏,说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子,但最终却随着陈公博一路走来,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战后,陈亡命东瀛,莫始终追随左右。日方材料认为这个行动的总策划就是莫国康,因为陈在停战后贸然于南京镇压了军统特工周镐的地下军,形势对他非常不利,陈乃飞日本避开,但安排好接收事宜并留下信件给何应钦 -- 这个信件莫有意让传信的日本军部人员不急于交出,看风声而定。这样做法显然有到日本后敦促陈亡命,争取逃亡时间的目的,但陈到日本后最终的态度还是一死抵罪,原地待捕,莫的计划未能实行。

陈被捕后,面对揭发可以免罪的许诺,莫始终对陈无一字不利证词,其言语之犀利,逻辑之清晰,令法官也感到惋惜 -- 惋惜莫跟错了人。最终,莫被判十年徒刑。陈死后,莫即从公众眼中悄然消失,大有为之生,为之死的意味。

要说张爱玲,这一对儿倒真是够张爱玲的。

可见,那个时代不是容不下浪漫和模糊,不过,做人总要有一个底线。莫国康穿破了这个底线,她自己很清楚,曾经做诗自哀,但又毫无办法,陈公博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得起汪先生,汪精卫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谅无后人续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22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仅转载,不带个人色彩,陈公博的生平:
    
    那个年代,甲午战争不远,辛丑条约刚签完,所以年轻人个个都是愤青。这陈某真是干革命出身,年纪轻轻10来岁就自个儿开始排满,走在大街上跟一般大的旗人子弟干仗,一个人对付五六个,居然全胜而归。当然事后人家找上门来,难免被老爹教训了一通。老爹是退了休的广西提督,堂堂前军区司令,好歹也算是一品大员,这点小事还可以摆平。
    但事实证明他老爹教训他并不是因为他排满,而是嫌他排的方式不对:一个人干效率太低。因为过了两年,他老爹变卖家产,联络了在香港的革命党,也不知在哪召集的一些三山五岳的帮会好汉,大概也有千八百人,就要亲自扯旗造反。陈公博到处随父拜山会客,一副少帅的劲头。可惜一堆乌合之众,也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三下两下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准确地说 刚被围,还没开打,自己就被吓散了)。陈公博连夜逃亡,一路乘船骑马从湖南回广州。夜泊荒村时,这位15岁的落魄少帅对月看水,无限感慨。赋诗一首“匹马渡韶水,寒风吹峡门。疏星点浮石,残月照孤村。奔命穷投止,余生耻苟存。十年须记取,横剑跃中原”。真是年轻人哪。
    造反失败,老的被捕,小的弃家。按说干这种勾当被灭掉,绝对是满门抄斩。但死里求活,上下打点,忘了是走了哪位王爷的路子,不知庆王还是肃王,判了个终身监禁就居然就没事了。不禁感慨一下大清国真是气数尽了。搁到康乾时代,一句话说得不三不四,都要全家流三千里,发于宁古塔披甲人为奴(可怜那披甲人自己都穷得要死,那还管的起这一大家子奴隶)。造反这种买卖,本来就是高风险高产出。现在全赔了也不过监禁,如此的倾斜政策下,这一票实在是干得过。
   "但死里求活,上下打点,忘了是走了哪位王爷的路子,不知庆王还是肃王,判了个终身监禁就居然就没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22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老爹造反失败,家产又都卖光了,陈公博只好苦捱度日。苦的时候帮人家穿牙刷,穿100支工钱一份二厘。也是苦孩子出身。可见当时革命组织大多混乱,革命同仁对于落难同志子弟毫无接济,成了大家高兴,失败了个人顾个人。所谓起义都是有枣没枣先捅一杆子,成了算捡着;没成呢,用当时流行的话讲叫“以失败做宣传”。
    好在没两年,辛亥革命成功,遍地造反有理,枣总算是捅到了。…………老爹出狱,陈公博一下变成革命先驱后代了。于是别人请他县议员,甚至议长,民军司令部参谋之类的,相当于现在的公司请中央首长的公子做挂名总裁的意思。陈公博少年得意,正要手把红旗,弄潮儿向潮头立。关键时刻再一次看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老爹一把把陈公博揪回来,痛斥一顿:要做事,先当兵,再读书。否则这议长,参谋害你一辈子。于是陈就去学生军当小兵,踢正步。后来又跑去读书,学校规定年终考试每门90以上,可以免一年学费。 当然像陈公博这种穷人(现在穷了),自然第一年就开始走这条路,第二年的学费就免了,如是这般,到了毕业考试还是都90以上,却没有下一年学费可免了。异想天开,跑到校长那说不能白考高分,要学校还给他第一年的学费。校长也被他饶糊涂了说,好像是有道理,但暂时没钱,先欠着(看到这,我觉得校长其实一点都不糊涂。)
    好像那时候很多人都聪明得一塌糊涂,这考试就跟玩似的。还有一个他后来的同事周佛海(这可是正经的同事,最早一起当共产党,又都转到国民党,最后一起当汉奸),跑到日本去读书,到日本临考才知道入学考试要考物理几何。周是读私塾出身,只知道四书五经,哪见过这个。没办法突击了一个星期,把以前的考题拿来狂背。发榜时,知道自己没戏,从最后一名看起,一直找到自己全无信心,居然在第四名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名字。几百人的考试,牛人啊。
    
    学了几年法律,陈觉得没劲,又来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没两年赶上五四,同学都上街,陈不去,陈是干过真刀真枪的,大概游行这种小case不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大概也是觉得,中国的问题不在外交,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他当时有一本书,“督军问题”,刚刚印行。在书中陈公博雄心勃勃,描画了一幅全面解决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的蓝图。具体提出废督裁兵的各项步骤,并将全国22行省详细重划为52行省(当时很有人这麽鼓吹,不知是不是从主父偃的推恩令变来的)。虽然方案的可行性为零,但这种眼界胸怀比起大多正在街上打砸抢的同学们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凭此书,日后深得汪精卫,廖仲恺的赏识,以为后生可畏前途无量。

[本帖由燕赵游子修改于2007-11-19 12:2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26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1920年陈公博回广东。陈独秀组建共产党广东支部,陈公博为宣传委员。21年北上旅行结婚,顺便参加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一大代表后来分道扬镳,各行各路,当汉奸的,当叛徒的,退党的,出家的,干什麽的都有。各自的回忆也是自行标榜。当时会开到一半,有人探头探脑的进来,然后说走错了。 大多数代表还都傻头傻脑的没反应,还是我们的国际代表有经验,立刻宣布:风紧,扯呼。第二天,转到嘉兴南湖。按张国焘后来的回忆说:陈公博白面书生,带了个漂亮的老婆,结果被吓破了胆溜了。言下颇是鄙夷。反正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时,陈公博的汉奸帽子已是扣定了,藐视一把也很自然。据说当年张自忠去见韩复渠,老韩大义凛然的说“他买他的国,我抗我的日,有啥好见的。” 不管咋样,对人人喊打的汉奸,还是要爽一下。当然陈公博对张国焘的跋扈也没好感。。陈的记载是 开会时李汉俊比较担心安全,张国焘便坚持在他家开,说他越害怕,就越在他家。陈公博就觉得张很不地道。后来说大家要走,张反而溜得快。陈公博,前面说过平生以硬汉自居,很不忿,有意留下来和李汉俊做伴,应付侦探搜查。后来陈回旅馆,结果隔壁有枪响,陈唯恐有侦探再来,又觉得会开得不爽(会上也是吵得乱七八糟),便扬长而去。就我个人看来,老张一边骂人家胆小,一边惦记人家夫人漂亮,不厚道。别人写一大回忆录,没有人提陈公博老婆是好看难看的的。而别人都溜了,陈公博留下来和李汉俊做伴应对侦探,然后再回旅馆,也算是仗义(不只他一个这莫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26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后来证明(报纸报道)隔壁那声枪响却是一对男女殉情所致。男的先开枪打死女的,轮到向自己开枪时又改主意了,潇潇洒洒到路边吃了碗面,才大摇大摆走开。好像民国时经常有男女殉情。还看过有一对相约投水,男女一同站在矶头,一二三,咚,女的投下去,男的一弯腰,看了一下,大摇大摆就回家了。靠,这他妈都是人才啊。陈回广东后,廖仲恺极力鼓动陈出任法专校长。陈自觉学问太差,一意去美国留学。于是去哥大拿了经济学的硕士,当然不忘狂贬马克思的经济观点。本来要继续读博士,但没钱了。陈在美国实在穷得要死,完全是勤工俭学,每周去中国城教书赚学费,一周八十。当时中国城也很危险,华侨堂会之间常常打斗。据陈公博讲,倘使一个姓李的被姓陈的杀了,所有姓陈的都可以在报复之列,的确是够狠。陈就亲身遇到过几次堂斗,所幸算是活着回来了。无奈之下给廖仲恺(当时的广东省长)写信请求支援。廖仲恺回信说,想要读博士没钱,如果想回国可以出路费。反正是总惦记着让陈回来帮忙。(陈曾说过在国民党内只得两个朋友,一个汪精卫,一个廖仲恺。这两位对陈确是有知遇之恩。)实在没办法,陈只好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2:28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色戒》的浮想,与色无关

25年回国,参加国民党。没几天廖仲恺遇刺,国民党右派因此大受打击,一大批位子空了出来。陈以左派的身份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分管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而到这时陈加入国民党还不到20个月,名副其实的官符如火,从此开始在政坛上翻云覆雨的生涯。这期间陈主持制定了“党代表条例和政治训练部组织条例“(军队的政委制度),由此陈常以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创始人自居。
    
    明年北伐。20年前沿此路逃亡南归之少年,如今一路北上,虽道路艰难但一片豪情得意,诗兴大发。与谭延闿,朱培德登白云峰,忽遇风雨乃作诗云:
    “三月风掀渤海涛,天低云暗将星高
     春雷挟雨随潮起,卷入深岩万木号”.
    军行禺关, 酷阳三日,乃作诗云:
    “三伏行军越万山,六师今日过禺关;
     骄阳着体不知热,心在汴洛幽燕间”.
    到武昌夜宿南湖,深夜挑灯,军中草诏,将近天明,忽觉霜露,作诗云
    “卷地风云撼武昌,枕戈横笔草飞章;
     深宵剑气侵肌冷,始觉征袍尽着霜”。
    有人说,这世上只有两件事是真正能激动人心的,一是爱情,一是革命。陈公博从不以诗闻名,看看当日的气概横溢,真是令人神往。平心而论,这些文字不能称工,革命一直以来也未必是中国最好的选择。但这种心雄万夫,江山我改的骄傲,一生能有此一段也真不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0 11:57 , Processed in 0.126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