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精神慰籍,超越功利心的理解和接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6 0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精神慰籍,超越功利心的理解和接纳(这里的理解,不是在功利心和没有智慧下的认同的意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6f27d01008cye.html


其实人们相信宗教,往往是寻求精神慰籍,寻求“被认同”——也就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被理解和支持。
但是人们却走错了路。
出了一个火坑,又入另外一个狼群。
但是,这个社会文化人们的功利的价值观的取向,本身就是畸形的?
人们对合乎自己的人,采取认同,对不合乎自己的人,采取排斥的态度。
对于圣洁的自己喜欢的,以依赖的心认同的心,加以依赖,亲近,但是对邪恶的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则加以排斥厌离。
人们总是自我中心的功利的对他人进行选择,
而在群体里,人们很孤独,孤独的人难以成事甚至难以活下去,所以人们压抑了自己,以适应社会、组织来活下去。而一般的精神控制的组织(工厂党也是)因为自身的权力、形象、优势地位以及人自身的阴暗面容易腐败专制性,逼迫来要加入的人,要么完全的接纳自己的一切思想,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去看别的不同思想,否定别的思想(即使自己确实是正确的出于“好心”的要求,但这种强迫的方式,就已经使得这个人对“正确”的东西的产生认知出偏以致错误),要么就被排斥掉,进行惩罚。


比如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的“入学考试”,同样的“入学考试”,一个把孩子拒之门外,一个帮孩子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助孩子进步,这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的不同。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人们追求亲近圣洁者自己喜欢的,无非是以自己功利的需要,认为可以得到自己的利益,
人们远离打击迫害自己不喜欢的人,是想去掉自己的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想要自己可以更少的耗费而获得更大的功利。
人们基本的功利的追求被认同是导致压抑自己进行群聚保持“畸形的和谐”这个问题的内在的来源,
人治的系统使得当权者容易因为有权力而导致腐败,从而更强化了这种问题。
当然法治的系统依然有缺陷。


只有超越了我们自己内心功利的取舍,
以智慧的慈悲心(这里我强调智慧的慈悲心,而拒绝滥情的慈悲心,体会这其中的差异,精神依赖性,会导致对一切正确的东西的认知必然出偏和腐败,当然精神依赖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心灵腐败,实际上是一种因对自我的逃避而进行的心理防卫),接纳一切人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知道,如何的建立体制和文化。


打个比方,
一个男人,自己身高很矮,而畸形的社会认为男人该高,女人认为男朋友该高,
于是这个男人很自卑,很没有安全感。(因为得不到畸形的社会文化的认同而自卑没有安全感。这实在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心理上认为社会歧视自己身高是畸形的错误的,一方面却又因此而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自己想要增高,于是“适应”了社会变的自卑。不懂得接纳自己矮,站起来指责反对这个社会的畸形别人认知观念心理的错误,却畏缩起来,反而觉得自己矮是错误的。)
于是年纪还小的时候总是被女人所歧视,所以一直不敢去找女朋友,而女人也因为年纪还小而总是挑三拣四指责男人没身高。但是当年纪大了的时候,女人也因为年纪大了,想要找人结婚的时候,这个男人在找女朋友的时候,总是缺乏安全感,指责女朋友对他的关照不够,而这个女人也认为这个男人有很多问题比较幼稚,所以矛盾就出现了。
其实彼此都很“自我中心的功利”,
所以这种都很自我中心的功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什么责任伦理道德,其实都是为满足自己私欲的。


好比这个男人曾经提出的疑问,“什么读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能使得做人正直,你看中国历朝历代,哪一代不读这个书,哪一朝还不都是贪官污吏一大堆?那你们宣传什么读经典文化怎么怎么好,不是扯淡啊”。
这个女人回答是,“如果不是有读四书五经,贪官污吏更多”。
我的看法是:
固然有人治的体制上的问题,
不过你们追求读四书五经做人正直有什么好,无非是为满足自己的“功利”的需要,以“功利”来引诱人,但是那些贪官污吏们,如果此时贪污腐败富人杀了人而放他一马,更加的有好处,可以直接的得到钱财权力,那些所谓的圣人的“功利好处”,太虚了,根本比不上实际的银子的好处来的直接。
道德的功利和贪污腐败的功利,都是“功利”,而且这两种功利的系统是相互冲突的,凭什么要遵守你的道德的功利,而舍弃贪污腐败的功利呢?都是以利益来引诱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当然哪个利益直接更大更实在就要哪个。

社会组织经济活动里,是有“功利”的存在,但是“功利”却不是现在社会的这样子。
如果真想看明白这一切,就要自己超越任何的功利来看,才看的明白,知道建立起怎样的组织形式和文化,“功利”的引导人。

佛经说三界如火宅,有的人很愚蠢,不知道离开这个火宅,继续在其中玩乐,于是佛陀先引诱人,说到什么地方去玩,像哄小孩子一样,告诉他们来某个地方,可以有糖吃。于是小孩子们就被糖所吸引而来了,然后在逐步的引诱,逐步的引导他们走出这个火宅,这个时候他们才有智慧认知清楚,所谓功利的糖,不过都是对于自己以前愚蠢而做的“方便”,其实那些糖,现在他们已经并不需要了,这就是功利的糖的价值。
可是人们往往在功利的糖中迷失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二则是自己的智慧不足,以为自己没有了功利的心就是对了的,其实却又陷入更加危险的“功利的糖”——心理慰籍这个糖里面去了。


其实人们一直都在寻找精神慰籍,人类相信这相信那,也都是在寻找精神寄托而已,相信宗教相信科学相信父母,相信法论工或共党或爱因斯坦或牛顿或某某这些,种种都只是寻找精神寄托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并无本质区别。


从人的心理上分析,当一个人受到惩罚的威胁时,他根本享受不到自由和尊严。一种极易得到特别强化的行为如果受到过分压制,那么这可能导致被压抑者背叛施加惩罚的群体。
《悲惨世界》
神父被偷了银餐具,却对jc说是自己送给他的,说还有银烛台也是给他的,他怎么忘了拿走了?
自我中心的人们,从“我”字支点出发处事,把损害“我”的利益的人放到应受惩罚的对立面,那么,冉。阿让便只能是一个人性扭曲更甚的罪犯,而神父的处理则使冉·阿让的“人性”复苏,最终变成一个受人爱戴的市长。这里,神父失去银器,并不是要唤回自己的利益,而是借助银器去唤醒对方身上沉睡的人性和人情。
每个人都有一种内部天性,这是潜能,而不是最终实现物。内部天性若被压抑、受挫,就会出现心理不健康,个体就不能健康地成长。只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是受挫时,人才能达到健康和自我实现。

认识你们自身内心的阴暗面。承认自身的智慧的不足。
畸形的体制,畸形的文化,造就畸形的心理和畸形的思想和畸形的行为态度。

一切心都可以挽救,就看自身的般若智慧境界如何了。
最好认为自己无能,而不要说,某人无法挽救。



  谁需要悲悯?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应该得到我们的悲悯。无论他们属于哪一宗教,何种种姓、贫穷者、需求者、病者、无助者、孤独者、贫乏者、无知者、歹恶者、不净者、胆大妄为者都需要思想高尚的善男信女的慈心悲悯。
  有些国家物质方面富裕,但精神方面贫瘠,而有些国家精神文明丰富,但物质文明贫困。这两种悲哀的局面应该得到物质文明发展国家和精神文明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
  富裕者最神圣的义务就是解救缺乏日常所需的不幸贫苦者。财富丰厚之人肯定可以把剩余之物给予贫穷者和需要者。这样做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不便。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把家中的门帘取下送给一个穷人,并对他善良的妈妈说,门不会感觉到冷,但是贫穷之人一定感到很冷。这些年轻男女的善良之心应该得到高度的随喜赞叹。
  很高兴地看到,一些富裕国家组织了许多慈善团体,在各个方面帮助不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男女老少也在各国成立了慈善机构,给予贫穷者和需要者尽可能的资助。在这个方面,宗教团体也各以其微薄之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众多不发达国家需要养老院、孤儿院以及其它相似的机构。
  在一些乞讨成为职业的国家里,乞丐问题有待解决。出于对不幸乞丐的悲悯,这一问题应得到各自政府的妥善处理,因为乞丐的存在是对一个自尊民族的侮辱。
  富有物质财富之人应该悲悯物质贫困之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悲悯那些物质富有,但精神贫穷之人,使他们的品德升华,这是富有精神财富之人的义务。财富独自不能给予人们快乐。只有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可以给予人们心灵的安祥。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极需大宗难以得到的精神食粮。因为在数量上,精神财富贫瘠者远远超过物质财富贫困者,因为在富人和穷人中间都有这种现象。
  有甚于贫穷,疾病遍布整个世界。许多人有身体的疾病,许多人有心灵上的疾病。科学给前者提供了有效的药物,但是没有给在精神病院倍受折磨的病者带来任何福音。
  这两种病都有原因。悲悯之人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原因,如果他们希望给予有效的治疗。
  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一些无私的医生免费为人服务。有些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医治贫苦病人身上。
  医院和义诊所成为人类的恩惠。但是,穷人需要更多的利益。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穷人由于缺乏医疗设施而倍受痛苦。为了治病,患者不得不被送到数里之外的医院或诊所,极为不便。有时他们就死在路上。怀孕的母亲受到的痛苦最深。落后的乡村极需医院、诊所以及母亲之家等。
  低下贫困之人应该得到富男富女的悲悯。有些时候,仆人和工人得不到满意的工资,吃不饱,穿不暖,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为没有人为他们主持正义。他们分享不到公正而受到忽视,软弱可欺。在有些特别的案件中,一些惨无人道的酷刑家喻户晓,但更多这样的案件都不被人所知。那些不幸之人没有其它的选择,只好温顺地忍受,如同大地母亲默默地承受一切。当悲惨得忍无可忍时,他们彻底绝望而自.....杀。
  邪恶不法之人,以及无知之辈比那些肉体遭受折磨之人更应得到悲悯,因为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病。他们不应受到诅咒和蔑视,人们应同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虽然母亲对她所有孩子们具有同样的悲悯之心,但是她可能更加同情生病的孩子。同样的,人们应以无限大悲对待精神上有病之人,因为他们的疾病毁坏了他们的品性。
  佛陀曾对妓女阿帕般利和杀手指蔓示以悲悯和同情。他们二人后来都成为佛弟子,脱胎换骨,彻底改变了他们自己。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伟大之处,无论他有多大的罪恶,说不定在某一时机里,一句恰如其份的话语会转变一个人的整个世界观。
  阿育王做了许多恶事,因此,他被称为黑阿输陀。后来,一位小沙弥的一句话:“精进为不死之道。”使他番然省悟,从而成为正义阿输陀(Dharmasoka)。
  佛陀告诫我们要远离与愚人为伍,这并不是说善良之人不应接近他们。人们避开传染病患者。但是悲悯的医生为了医治他们,却精心照顾他们。不然他们就会死去。同样的,歹恶之人或许会在精神方面死去,善良之人应该忍受、同情和帮助他们。
  同慈爱一样,悲悯也应该被施及一切痛苦和无助之人,包括不懂言语的动物和能生长生命的精卵。
  以种姓、肤色、种族为借口,否认人类的权利和利益是不人道和残忍的。自己杀或叫人杀害动物,并以享受动物之肉为乐,这不是人道的悲悯。从天空如雨般地抛下炸弹,无情剥夺百万男人女人和孩子们的生命,这是愚昧无知之人犯下的最为残忍的滔天罪行。
  当今,这个毫无同情心,充满复仇的世界在残酷武力的祭祀台上,抛弃了地球上最为珍贵的东西——生命。悲悯之心哪里去了?
  当今世界需要富有悲悯之心的男男女女在地球上全面禁止暴力和残酷。
  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的悲悯不仅仅是流淌几滴眼泪而已,因为悲悯的间接敌人就是情感的悲伤(domanassa)。
  悲悯包容了一切痛苦煎熬的众生,而慈爱照遍所有快乐和苦难有情。
  如同狮子不因任何声音而颤抖,一个人应不被恶言恶语忧恼;如同微风不粘网孔,一个人应不被这个无常世界的虚妄快乐所迷惑;如同出污泥不染之莲花,一个人应不被世间的诱惑所左右,而应永远的镇静、清醒、安详。
  同最初三种品德一样,此舍离也有其直接敌人,即贪著(raga),它的间接敌人为无情和无知的冷漠。
  平等的舍离能抛弃贪欲和嗔恚,平等公正为其主要特点。修习平等舍离之入既不执着于顺境,也不憎恶逆境。
  他对邪恶者和圣洁者持有同一种态度,没有分别之心。
  慈爱包容了一切众生,悲悯包容了痛苦之人,随喜包容了富者,而平等离舍却包容了善和恶,爱和非爱,乐和非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9 05:35 , Processed in 0.072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