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伏工作室
目前我国现有私募基金主要包括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投资管理公司发行的信托投资计划、管理自有资金的投资公司,以及没有明确法律身份的一些民间私募基金。
有限合伙是一种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类不同性质的合伙人组成的合伙企业。其中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在自己出资范围内对合伙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企业不作为经济实体纳税,其净收益直接发放给投资者,由投资者作为收入自行纳税。
新《合伙企业法》是私人股权投资政策调整的风向性标志,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法律框架,解决了最核心的管理人的问题。
但尽管新合伙企业法在制度上为私募基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目前的框架下,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户。根据《证券法》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法人才允许开立证券账户,而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没有明确合伙企业的法人地位;除非国家另有规定,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的私募基金无法开立证券账户。 2、新合伙企业法修订后,对于在中国是否能够以有限合伙企业的方式成立私募基金,依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而我国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允许”。
近年来国内大型购并案多为外资PE牵头,优秀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前的融资几乎也毫无例外由外资抢得头筹,政府似乎已意识到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需要加快对内开放步伐,以尽快培育本土投资力量。
从银行间接融资到股权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是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方向。PE等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股市;这些基金不断地寻找和培养质量高、成长性好的公司,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公共资金不宜用做高风险的PE投资,而且PE的市场化操作程度相当高,行政体制下的政府基金能否做好,是个很大的问号。
中国的本土私人股权投资业,尚仍以小规模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政府控制的产业基金为主。继2006年底渤海基金成立后,上海金融基金(200亿元)、广东核电基金和山西能源基金(各100亿元)、四川绵阳高科技产业基金(60亿元);再加上此前苏州工业园区上报的100亿元的中新基金……迄今为止,由官方控制额度和牌照的产业基金领域已经达到760亿元。
尽管发改委力推由市场主体牵头产业基金,但目前试点的产业基金的推动主体仍为地方政府。渤海产业基金以契约型为主要组织方式,并兼有公司、契约和合伙制的混合特征,投资人因多有政府背景。
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策略,已逐渐从生产型投资演进为财务投资者的进入。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市场化操作、从事中后期成长阶段企业投资的主力仍是那些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巨头。即使投资管理人越来越本土化,但中国投资团队仍很难取得投资决策权及资源调配的权利,更不必说有独立的持续的后台服务体系。
从国外基金业的发展历程来说,都经历了先公募基金大发展进而分化,最终私募基金大发展占据市场主流的阶段,如巴菲特管理的哈撒韦基金、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罗杰斯管理的宇宙基金都是世界著名的大规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如果加上类似凯雷、黑石、新桥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说,私募基金在世界金融舞台上起着极为重要和活跃的角色。
私募基金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上层人士,即金融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富豪、政要、金领人士;而公募基金则主要服务于社会中下层人士。正是由于两者的服务对象定位完全不同,两种基金的投资风格、规模都有很大的区别。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财富分布两极分化,使占全球规模不到1% 的富人拥有了全球80% 以上的金融资产,而占总人口40% 的中产阶级则拥有16% 的金融资产,占总人口59%的社会下层人士却只拥有4% 的金融资产。
代表富人投资理财的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远远大于公募基金;加上私募基金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投资策略,使得私募基金聚集了投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
仅2007年3月到9月,国内新成立的私募股票与股权投资基金就多达203只。 不过,相对于私募基金整体,仅有一小撮具有分析对比价值,其他如江浙与珠三角等地一些民间私募股票投资基金虽然数量极多、金额庞大,但是管理与运作极不透明,或者缺乏法律保障,无从探知其究竟。
目前阳光型的信托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深圳国投、平安信托、浙江国信、安信信托等少数几家信托机构,尤其是深圳国投,其作为信托人发行的私募基金达到三十多只,声势最大。
根据美国一项统计表明,按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来计,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排第一位的是私募基金(其主力是各种对冲基金),第二位的是各种养老基金,第三位的是公募基金。 从私募基金的客户来源来看,个人投资者占到八成以上。
中国目前正处于公募基金大爆发的黄金发展期和私募基金起步的萌芽期,私募基金产品远未根据不同类别投资者的风格、偏好、需要开发更适合不同人群的基金产品,社会的投资者并未分化,无论是高中低端投资者都涌向了公募基金,导致公募基金的规模迅速膨胀,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目前中国股市处于牛市的泡沫与非理性状态,注重相对收益、把持市场话语权的公募基金在短期投资绩效方面整体强于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在发展初期出生“草根”,第一代的私募基金经理大多数是来源于证券公司的操盘手、股评专家、甚至曾经坐庄的非正规部队,其专业投资技能并不能适应成熟的投资市场,导致其产生的绩效有较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这也导致私募基金在发展初期就遭遇瓶颈。
从行业来看,私募基金行业仍然刚起步,规模太小,没有形成与公募基金的分庭抗礼之势; 基金经理队伍鱼龙混杂,未出现符合私募基金特色的主流投资理念;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态势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金推动型行情,市场泡沫由占据资金规模优势的公募基金制造和享用; 中国的富人阶层尚未成为私募基金的主流资金来源;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业绩竞赛刚刚开始,并不能以一年的业绩作最终的评价,一般来说,要以五到十年的中长期投资周期、并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投资期间来最终评价基金的优劣; 中国尚未推出股指期货,作为私募基金优势集中体现和主要形式的对冲基金无法推出,不能发挥私募基金在套利、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优势,绝对收益的获得缺乏对应金融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