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不过关将是(中国汽车)的'致命伤'。如果要出口美国,中国汽车必须通过美国更加严格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另外,如何和美国的汽车销售商合作,如何在美国建立售后服务体系,都是中国车面临的极大挑战,"目前正在英国牛津大学塞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中国商业研究项目执教的艾里克?斯恩(Eric Thun)说。
"如果中国企业够聪明,工程师们够优秀,他们制造出的汽车将非常安全而易于修理。十分可能的情况是,中国车将以合资车厂——如福特中国——为代表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盖瑞?豪夫鲍尔(Gary Hufbauer)说。
"总体看,中国汽车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曾著有《中国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一书的威廉?欧尔霍特(William Overholt)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
中国无法抄袭日韩模式
"日、韩以低价战略打入美国汽车市场的模式套用在中国身上,并不合适,"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亚洲研究项目专攻中国汽车工业的副教授艾里克?哈维特(Eric Harwit)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时说。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难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斯恩认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能有多大的后劲,但是情况在好转。中国的技术能力在成长,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也越来越愿意到当地的本土企业去工作。斯恩撰写的关于中国汽车业的新书《在中国换车道:外国直接投资、地方政府和汽车领域的发展》(Changing Lanes in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Auto Sector Development)刚刚在2006年1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
说到成品车出口,本田是走在最前面的。2005年中国轿车出口量的近25%都是由中日合资的广州本田汽车(Honda Motor Co.)生产的Jazz微型车。这批车在欧洲,特别是比利时的销路非常好。按哈维特的话说,广州本田车的零配件多来自于日本,工艺设计也是为出口准备的。本田在中国的经营之道同提出的贸易新思路不谋而合。中国的合资车厂在引进车型方面已经改变了过去象桑塔纳轿车那样只引进过时车型的做法。本田在中国的车型可能只有一年的滞后。因此,这些车厂近期出口世界的可能性更大,通用中国已经开始讨论出口事宜,但它们可能会更多地出口零配件,而非成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