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鸣戈答:湖南新乡土诗派诗人调查问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鸣戈答:湖南新乡土诗派诗人调查问卷

“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机构的主持人、诗人吕宗林嘱我接受一个相关问卷调查,这对于早已半离乡土、半离诗坛、远别湖湘的我,是一个不小的抬举,遂照实作答如下:

1、请您谈谈“湖南新乡土诗派作为当代新诗流派”的总体印象或评价?
答:一个“新”字说明:“湖南新乡土诗派”并非先树旗帜,后拉队伍而成的;而是源远流长、水到渠成、趣味相投、诗思共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歌洪潮中不甘势弱的一种“超原生态组合”体。

本人土生土长于长沙市,但这并不防碍这个诗派“三大剑客”之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等与我成为了最初要好的诗友和朋友,所以,我当然也算这个诗派最初的“参乎者”和实践者,当时,何立伟、刘犁写的乡土诗也并不“旧”。只是当初并没有人去刻意寻求一个概念而已。

2、您何时开始诗歌创作?您的新乡土诗处女作发表于何时、何报刊?
答:具体何时开始写诗记不起了,1974年起我就向著名诗人于沙家教式地学写诗;而自觉为想日后成为一个诗人而写作,也许是1976、77年,那时我在湘西凤凰搞“农业学大寨”工作团。

我的“新乡土诗处女作”应当算是发表在1982年10月号《诗刊》上的《牛市》。

3、您认为自己的新乡土诗代表作有那些?有何特色?别人有何评价?
答:代表作自以为有《牛市》(载《诗刊》1982年10月号)、组诗《帆,升起在黄昏》(原载丁玲主编《中国》1986年1月创刊号)、组诗《乡土明丽》(载《中国青年报》1989年8月13日)。

特色:阳光明丽,大多可供配乐朗诵、谱曲演唱。

别人的评价:

刘清华:当时新乡土诗派也包括曾鸣,他生活在长沙,是在城市长大的,原来是一位演员。而其他三位(江堤、彭国梁、陈惠芳)都是来自农村,在这种变革的时代,他们必然对农村有着一种深深的热爱和怀念。而这种怀念跟传统诗人的怀念是不同的。他们以一个已经走出乡土步入城市的年轻人的眼光去反思他们成长的路程,渐渐发现这是一片真正让他们的诗歌有长久生命力的深厚土壤。原来他们写朦胧诗、爱情诗,但是这些都是没有力度的。只有这片土地才是他们的创作之源,一旦离开这片土地,他们就无可皈依了。所以他们必须要坚守这块厚厚的基土,于是便有了新乡土诗。当时有彭燕郊先生,还有作协主席李元洛都有写过关于新乡土诗派的评论性文章。

林澎:曾鸣总是在诗的原野上寻觅灵感的火花。我第一次目击这个名字,就是在诗的长廊。他那洒脱、凝炼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我记住了他的名字。1986年,金秋诗会的预演会上,我们终于见面了,并听了他富于激情的朗诵。他那精瘦的身躯和那双流淌着激情的眼睛,恰如他的诗;因此,我更相信他属于诗了。曾鸣的作品显现出多义的、跳跃的、无限的色彩。为读者创造出了更富于思想的可能性,也给读者营造出了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这要求作家具备充足的诗人气质与素质,同时也需要更丰厚的生活观照与认知,要求作者在不断的“做故事的减法”的同时做出更大的“思想的加法”来,这些,曾鸣是具备的。我们希望曾鸣形成自已的风格,在这块以乡土创作为主的三湘大地上,在大旗林立的湘军阵营中成为光彩夺目的一帜。

陈惠芳:1984年9月3日夜,我与曾鸣谈诗论道之后,他“信笔”留下了这篇奇文。 “惠芳的人,不大。惠芳的诗,不大。/难道‘大’只谓之行数么?难道‘大’只谓之年龄么?回答是绝对的:非也!/当然他终究会大起来,不论是年龄亦或是诗。/大就大罢。小就小罢。他爱诗,他写诗;他爱的,是诗。他写的,是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没有了。只有友谊是说不完的!/于是且住。是为序。”曾鸣,这个被我呼为“鸣哥”的精瘦男人,平实地预言了我的诗歌之路。与鸣哥交往,经他点拨,我迎来了诗歌写作的第一个“黄金期”。1985年到1986年,我先后“征服”了包括《诗刊》、《星星》、《中国青年报》、《萌芽》、《青春》、《青年作家》在内的著名报刊,发诗达600余首。

赵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鸣哥是这场文学大潮中的骄骄者。他可以说是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来得很快,作品风格清新,颇具感召力。鸣哥待人诚恳,善于提携后进,他曾在几个场合介绍过我的一首诗歌,弄得我怪不好意思。他的组织活动能力很强,身边时常围着一帮拜他为师的“粉丝”。当时我所在的城市文学社团林立,各类文学讲座此起彼伏,有个叫春天文学社的就把鸣哥从长沙请来讲课,我妻子当时是该社的“社员”之一,极其虔诚地听了几次鸣哥的讲课。近二十年后,有一天妻子清理旧物,翻开以前的笔记本时,忍不往叫起来:里面赫然有着鸣哥讲课的记录。

湖南师大一读者:周六,老公用一天的时间整理凌乱的家,然后交给我一本旧笔记本,说好好收起来,等退休有时间,再慢慢去看,慢慢去回忆。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大学时摘录的诗歌、散文,第一篇就是《爱的回忆》。85年考上大学,在长沙读书。岳麓山、湘江边都留下了青春的倩影,当时还有天之娇子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对未来的人生和爱情都充满着单纯而理想的憧憬。没有电视可看,听广播成了一大业余爱好,诗歌《爱的回忆》成为我们的最爱。今天在网上搜索到曾鸣老师的这首诗,很感慨。大学毕业20年,在广州生活20年,关心学生、关心儿子,唯独忘却自己。这首《爱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也曾拥有个青春浪漫的大学生涯。谢谢曾鸣老师,您给我们保留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您是我们80年代大学生崇拜的诗人,只有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才有幸向您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谢意!

4、在新乡土诗创作历程中,您曾经受到那些诗人或诗歌观念的影响?对创作有何影响?
答:我更多是受到一些散文、小说家的影响。如杨朔、沈从文、汪曾祺、废名等。当然,于沙老师在诗的方面给了我以最直接的影响,在他那里,我最初懂得写诗是应当炼句的,所以后来我专业写歌词去了。

5、您认为新乡土诗评论与研究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评论和研究不存在足与不足、改不改进的问题,作品如果有了规模和声势,诗评家和传媒界自然闻风而至,只怕你躲都躲不及、赶都赶不跑。关键是:现在的新乡土诗,还新吗?还香吗?

6、您认为新乡土诗创作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创作的足与不足与载体的足与不足是有直接关联的。要改进的不仅是新乡土诗,而是当下整个文学的构成、推进与时代是否同步;是国人或者说人类对诉诸情感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否一如既往;是作为诗人的成就感与使命感是否足以支撑他耐住寂寞走下去。

7、如果将新乡土诗派创作20余年的时间作如下分期:前期准备期(1986)、黄金收获期(1987—1998)、沉默酝酿期(1999—2007),你是否认同?
答:我选择沉默。

8、您目前是否依然进行新乡土诗创作?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不刻意、不回避,兴之所致。

9、您目前是否在进行新乡土诗派理论研究?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没有。

10、如果现在对新乡土诗派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一个“新诗史意义上”的阶段性梳理和归纳,您认为是否很有必要?
答:可以尝试,但要搞清这样做的出发和归结点是什么。

11、您在何时编辑过哪些民间诗歌报刊?是否刊载过新乡土诗歌?
答:没编过。

12、您对当前新乡土诗派如何继续发展有何建议?
答:笛声飘在斜阳里,黄昏骑在牛背上——于沙老师的这句歌词虽然很有意味,但这样的景致已很难概貌出新农村了,不过,我还是建议应以这样的情怀悠然走下去,南山总会在前面。

13、本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新乡土诗的话题,欢迎您自由谈。
答:向坚持新乡土诗写作的诗友们致敬!下次有机会再谈吧,最好面谈。

14、请您撰写一份个人的《小传》(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创作简历、主要作品、出版著作、通联地址等)。

·鸣戈:1959年生,长沙市人。居广州。1985年加入作家协会。1972年考入湖南省文艺工作团京剧队学员班;198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编剧专业、2002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2009年结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总裁班。1987年至1992年,任湖南省歌舞剧院创编室创作员; 1992年至今,先后在广东、上海主流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历任新闻、文化、财经类内容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周刊主编、报社编委、华南区域市场、行政总监等职。

1982年10月在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发表《牛市》后,鸣戈已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多种国家、直辖市、省级文学刊物、报纸、多个省、市电视台、电台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影视、舞台及新闻专题作品近千件。其各类作品曾获得10余次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中央级报刊的一等奖项;创作业绩被《新时期湖南优秀文艺作品·音乐卷》、《文学卷》、《中国青年作家名典》、《广东当代作家辞典》、《中外著名诗人诗选》等多部权威文化文艺名典等收录。

QQ:459845754


欢迎访问新浪网“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nxxtsp1987
访问网址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http://blog.sina.com.cn/hnxxtsp198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5 18:08 , Processed in 0.0788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