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25|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9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在朋友家看了《断臂山》,颇有感触。原先报刊大幅宣传该片拿了很多很多的大奖,导演李安为华人争光等等,但看了影片之后,本人不以为然。影片讲述的是: 
  1963年夏天的一个清晨,美国怀俄明州的西部,为同一个牧场主打工的年轻农夫杰克与牛仔恩尼斯邂逅于人迹罕至的断背山深处的牧场。高山牧场的工作单调而艰苦,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每晚轮班的两人起初各自放羊,少有交流,然而久而久之,健谈的杰克和少言寡语的恩尼斯却有了难言的默契。

 一个特别寒冷的夜里,同帐共裘而眠的两人,在酒精与荷尔蒙的作用下,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寂寞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在断背山中,两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夏日时光。季节性放牧结束了,迫于世俗,杰克和恩尼斯依依不舍地分离。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杰克到了德州,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下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了个儿子。

 弹指四年过去,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终于给恩尼斯寄去贺卡,重逢后的两人意识到心中炽热的情感,于是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都定期约会钓鱼。知情的阿尔玛痛苦不堪,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巨大偏见和世俗压力。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带走杰克骨灰的恩尼斯在杰克的房间里,潸然泪下……

也许是本人才疏学浅,或是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原来准备的一包纸巾竟没派上用场……我竟然没有为外国人大声叫好的影片感动!我竟然没有为被称为"动人爱恋"的情节感动!惭愧!……汗……相反,我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我无意去抨击同性恋者,那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不应去干涉,而且据研究这问题的专家曾指出,那是他们的基因与常人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抱着理解、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但我认为,理解和宽容不等于提倡。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是不应该改变的,否则,这世界也就不成为世界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6-2-9 15:26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同性恋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少人拍这样的题材。我也看过这部片子,感觉一般,没有想象中的精彩和感人。大概是这样的题材比较大胆,稀少,所以才引起重视和好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2-12 14:38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虽然没看过,但我想我和LZ的观点会很接近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2-12 15:37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顶一个!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12 15:38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没看过,不好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2-12 20:57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对这类的题材不感兴趣 [M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2-12 21:49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对别人对自已都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

中国人的思想太束缚了,所以会比较辛苦.

自古有多少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世俗的偏见.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没有悲剧,请给别人多一点原谅和理解. [M29] [M29]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2-12 22:56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我的情况刚好相反,看后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看以前,我对同性恋者可以说是百分百反感,GAY=恶心,但《断臂山》给我的震撼在于,原来同性恋也可以是一种"美丽的爱情"。

然后看了有关《断臂山》的各种评论、相关介绍,才知道原来基督教认为同性恋是有罪的,因此在某些宗教狂热分子眼里,同性恋者=罪人=该死,就在《断臂山》原著小说发表一周年(1998年)之际,故事发生地美国怀俄明州就发生了一帮狂热分子将一个同性恋大学生残忍折磨五天后致死的惨剧。

在美国的主流社会是很歧视同性恋的,所以《断臂山》的剧本几易其手,因为这次是将象征美国的"牛仔"+同性恋形象搬上荧幕,很容易被千夫所指,所以没有一个美国导演敢接手,几年后才被李安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从《断臂山》的叙事手法通篇都是淡淡的描述,并不过分的煽情来看,我感觉李安拍《断臂山》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倡"同性恋",只是告诉大家"同性恋"也是一种"爱情",希望大家对待"同性恋"要宽容一点,或者说不要歧视他们。

李安开始以为成本只有一千多万美元的《断臂山》,只会摆在艺术院线放映,而事实《断臂山》开始也只能在美国少数影院播放,没料到反应会这么好,播放的影院越来越多,加上获奖多多至今票房已经超过9000万美元,在这点上看来希望"对待同性恋要宽容一点"的初衷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起码我现在看待"同性恋"已经比较宽容了,理解这只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2-12 23:52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世界当然需要宽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另类的东西不是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却反而象是人体上寄生的畸瘤。我们是应该欣赏这个畸瘤还是把它切掉?或是任其自生自灭?美丽的畸瘤终归是瘤,不知哪一天,它会发作,危害人的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2-13 09:03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QUOTE Created By lhf At 2006-2-12
我的情况刚好相反,看后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看以前,我对同性恋者可以说是百分百反感,GAY=恶心,但《断臂山》给我的震撼在于,原来同性恋也可以是一种"美丽的爱情"。

然后看了有关《断臂山》的各种评论、相关介绍,才知道原来基督教认为同性恋是有罪的,因此在某些宗教狂热分子眼里,同性恋者=罪人=该死,就在《断臂山》原著小说发表一周年(1998年)之际,故事发生地美国怀俄明州就发生了一帮狂热分子将一个同性恋大学生残忍折磨五天后致死的惨剧。

在美国的主流社会是很歧视同性恋的,所以《断臂山》的剧本几易其手,因为这次是将象征美国的"牛仔"+同性恋形象搬上荧幕,很容易被千夫所指,所以没有一个美国导演敢接手,几年后才被李安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从《断臂山》的叙事手法通篇都是淡淡的描述,并不过分的煽情来看,我感觉李安拍《断臂山》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倡"同性恋",只是告诉大家"同性恋"也是一种"爱情",希望大家对待"同性恋"要宽容一点,或者说不要歧视他们。

李安开始以为成本只有一千多万美元的《断臂山》,只会摆在艺术院线放映,而事实《断臂山》开始也只能在美国少数影院播放,没料到反应会这么好,播放的影院越来越多,加上获奖多多至今票房已经超过9000万美元,在这点上看来希望"对待同性恋要宽容一点"的初衷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起码我现在看待"同性恋"已经比较宽容了,理解这只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爱情。

听说Dr.lu是《断臂山》的超级fans [M05] [M36]

很多话是不需要说出来,自然会有人理解。同性还是异性,他们没有选择,不过是上帝之手不小心做出的另类产品而已,但我不认为是次品。[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2-13 09:07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本来想看的
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2-13 09:21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现在想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2-13 10:37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QUOTE Created By 牧野流星 At 2006-2-13
现在想看了

都一个小区生活
银和银的差距咋就界么大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2-13 10:49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据说,每个人都有双性恋的倾向,只是哪一个更突出表现出来而已 [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2-13 11:39 | 只看该作者

Re: 伦理道德的反思—《断臂山》观后感

还没看此片,可是看了这么多对它的评论,我觉得至少会在几方面对我们的传统爱情带来冲击.其一,在追求异性组合的爱情不可为的情况下,是不是会从思想上鼓励这些人追求同性组合的爱情呢?其二,我们会不会质疑我们的美好亲密无间的同性友谊?过亲过密的友谊是不是也有同性倾向呢?其三,就算我们够宽容够理解这些边缘需求,接纳它的同时,对于我们原来的社会伦理,秩序,结构,它的存在与发展,它究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与变化?

为什么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这么敏感,甚至有政客把它比做洪水猛兽,我觉得它是两方面的.人性的需求是多方面与多层次的,媒体把同性类的典型事件暴露或者披露给公众,一方面是想吸引公众的眼球,一方面是表达对边缘人的同情和理解.更有甚者把它变成一个社会宏大的主题来弘扬它搬到银幕,给公众上一堂深刻煽情的艺术课. 可是看过以后呢,我们的公众他们都是些非常理性的人仅仅只是感受吗?理解吗?接受吗?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不知道公众的百分之多少有足够强的抑制能力去克制那些外界的新东西对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世界就是这么矛盾的,或许只是我想得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25 23:34 , Processed in 0.0599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