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资料站,备查
http://www.oci.org.cn/xianzhengxingdong/rendaxuanju/jingxuan.htm
中国特色的选举
引言
我要参加选举了,我必须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参选对于这个时代而言的社会意义,姚立法他们是先驱者,在北京,也已经有舒可心他们走在了前面,正如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赵凌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真正值得铭记的是他们,他们才是标志性人物,我的行动不再具有开创性的启蒙意义。那么,为了给参选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我需要利用自己的专长,在选举过程中推动程序的完善,其次,我还要努力使自己能够当选,以当选来鼓舞人们的信心。
而想要在中国达成这样的目标,技术比激情更重要。
(一)推荐初步候选人
这一阶段正式的时间是从11月20日到25日,任何十个人以上联名就可以推荐一名北邮选区的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人为初步候选人,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北邮选区共推荐出了285个初步候选人。这其中,有老师,有同学,也有选区内附近的居民。
理性面对
但对我而言,由于没有选举的经验,也不大清楚实践中选举的程序,为了稳妥起见,我宁愿把事情想的糟糕些,宁愿把工作提前做了。
11月10日,我正式开始选举工作。那天下午我来到北邮选举办公室,询问选举事项,看能不能拿到推荐候选人的表格,工作人员说,还没有开始推荐。晚上,我召集选举志愿者商讨联名推荐事项,他们六七个人都是邮电大学的同学,分别来自各个院系,我们是第一次见面。
11月12日,我正式发出了宣言,这是发给全社会的,这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激励。其实,真正能确保我当选的,是在北邮选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对我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两条战线,一条是公开的社会性的,主旨是号召大家参选和推动预选程序,另一条是相对低调的,在北邮选区内部的运作。
11月13日,中午我把从网上下载来的推荐表交给谷欣——这位北邮大二法学专业的女生在我整个选举过程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晚上九点她告诉我,已经征集到近700人的联名。这次推荐早于北邮选区的正式推荐,因为此时北大清华候选人推荐正在进行中,我担心在不知不觉中错过机会。毕竟,我以前没有参加过选举,也不了解北邮选区以前怎么做的,我担心这里没有一个公开的推荐程序,担心略过这个程序,总之,有很多担心。当然后来证明,这些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出现,北邮选区从一开始就是很公正的。
有了600多人的签名,再加上文法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的支持,第一轮推荐应该能够超过1000人,这样就比较放心了。有了这么多的支持,如果候选人里没有我,至少这可以是一个提出异议的资格。
实践中,中国的选举普遍缺乏竞争程序,一些地方候选人的确定是通过第一轮推荐人数来确定的,至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北大今年选举也是这么确定的,即根据推荐人的多少确定了第一轮候选人。当然,这是不公正的,因为事先并没有公布这样的规则,这需要改变。但是,在改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可能,我们不能只抱怨规则不公平而不去努力寻找改变规则的途径。
客观地说,北大的几位同学在参选初期在这个问题上考虑不够充分,虽然这个规则不公正,但毕竟仍然是按支持人数多少来确定候选人资格的,如果从一开始工作就很扎实,从一开始就做好各种防范,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联名支持,成为正式候选人以及当选应该是有希望的。
舒可心他们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宣传主要在外面,而在自己的选区,他们获得支持的力度是不够的。当然,这和他们的定位有关,他们行动的意义主要在于树立一面创新的旗帜,他们已经成功了。
在得到这些稳定的支持以后,我打算暂停签名,也不做宣传,看学校有关部门的反映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是中国。中国需要改变,但社会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能够理解那些所谓保守的力量,他们熟悉的是原有的一套生存发展的技术,那种以接受上级命令为自身行动的必要条件的生活方式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尊严和智慧,而现实社会的变迁让他们无所适从,让他们惶恐不安。他们所谓的神圣的东西可能在我们看来什么都不是,那么,对于行动者而言,在行动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急于触及那些被奉若神明的东西,没有必要制造无谓的敌意。我们必须要善于发现一切可能的途径前行,让时间来荡涤历史的尘烟。
而且,所谓保守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是人性的必然宿命。就选举而言,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它的优点和社会意义,但你如果想有结果,你就必须能够理解和把握周围那些普普通通的民众的反应,要想获得他们的支持,新事物的出现必须是渐进的,必须是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出现。因此,我大都是保持低调,我不想引起人们的不舒服的感觉。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批评那些大张旗鼓宣传的参与者。就选举而言,我认为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更有意义,他们是先驱,尽管未必能赢得现在很多人的支持,但对于将来而言,这些行动具有超前的意义。而我之所以愿意低调,因为我更看重选举结果,而结果是为了更远的目标,我希望和很多人一起能够改变人大选举制度。
忙碌的一天
11月18日是很忙碌的一天。这一天北邮选区正式开始推荐候选人。在此之前,我一直密切关注候选人开始推荐的时间。11月14日,我询问选举办,他们说下周才开始推荐候选人。11月17日,星期一,崔老师打电话告诉我院里已经领到推荐表,星期二召开选民小组会。我很清楚,信息灵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个不善于公开选举程序的国家。当然,问询选举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做好各种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们表达诚意,我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心中的公益事业,我很希望能当选,我是很真诚的。
中午我参加文法学院的选民小组会。这是由院负责选举的老师和各班班长组成的会议,主要是传达推荐候选人需要注意的事项。负责选举的老师告诉班长们,十个人以上联名就可以推荐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可以是我们选区的任何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由班长转达各班同学。
后来证明,至少是文法学院的很多班级,提名是很自由的。比如,文法学院法学专业03级的同学,他们是由全班同学任意提名,每个人可以提不超过三个候选人,最后统计票数,推荐了两位得票超过十票的候选人——一个是他们班长,一个是我。
在选民小组会上,我简单地说了几句,表达我参选的愿望,希望大家支持我。下午趁下课的间隙,我又去了几个班级,向同学们讲我参选的愿望。
我讲的大意是,我一直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愿意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尽心尽力。2003年我参与了推动废纸收容遣送制度的努力,我和一些朋友一起为孙大午辩护,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民主法治。现在,我参加人大选举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参与推动选举制度的完善,这是我所努力的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这是我真实的目的,我真诚地表达我的梦想,连我自己都被深深感动了。其实,如果跳出感情的色彩,理性分析我的真诚,这也是一种选举定位。
选民把选票投给谁,可能有多种考虑,选民们追求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利益因素,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对于回龙观小区的候选人聂海亮来说,选民们投他的票,主要是因为聂海亮为他们争得了或者有希望争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业主维权方面,聂海亮已经做了很多。当然,其中也有精神因素,因为聂海亮们的抗争为业主们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他们也具有一种叛逆的快乐。
对于我而言,我的长处在于2003年做的一些公益事业,我并不太了解北邮选区选民们要求的具体的物质利益,我也不擅长去争取一些具体的物质利益。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也许,我并不能给我的选民们带来具体的物质利益,但我从事的事业让他们感到骄傲,他们从我身上看到了一个公正自由社会理想的影子,他们对我的支持也就是对正义事业的支持。
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并不是仅仅关心自己的柴米油盐,而且关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人类乃至宇宙的命运。在我们这个变革时代,有时,关心遥远的事情可能比关心身边的事情更能得到支持,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我们需要张扬内心深处的梦想,张扬真善美,在一种共同的感动中,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社会。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有的人只是说出了一句真话就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因为我们太渴望真话了。变革的时代,我们的竞选未必一定像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的议员那样,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更需要找到这个社会普遍的渴望,并表达这种渴望。对于一个普通的公民而言,良知和真话就是力量。
下午三点谷欣、潘欣怡等同学帮我打印竞选宣传材料,我自己修改针对北邮选区的一封公开信。针对全社会的公开宣言与针对北邮选区的宣传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网络文章和现实张贴的海报的差别。我把一些充满感性色彩的言论删除了。
四点接受新京报的采访。这是一家2003年11月份才成立的媒体,是《南方都市报》在北京开拓空间的产物,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具有敏锐的开放的新闻意识。面对记者我已经学的比较谨慎的。一方面选举才刚刚开始,说大话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我要尽量少批评多表扬,毕竟,这是新生事物。
整个2003年,我接受了很多采访,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如果想做更多的公益事业,我就必须学会面对媒体。不仅学会面对国内媒体,也要学会面对国外媒体。
在面对国内媒体的时候,我不回避对一些问题的批评,但面对国外媒体,我尽量回避批评。比如11月22日下午我接受日本东京新闻的采访中谈了北邮很多选举程序的细节以及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而对于选举中的困难几乎一概不谈。确实,北邮选区做的很不错了,我为什么非要盯着不好的一面而怨天尤人呢?我需要积极努力,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中国。而且,即使需要批评,我也要把批评意见发表在国内,我不希望向别人诉苦,不希望把自己国家的缺憾宣扬给别人。我想告诉他们,中国在进步。
我虽然在网上经常反对民族主义,但其实我反对的是一种激烈的忽略个人价值的狂热民族主义,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中国情节,我渴望我们的国家也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自由幸福。
下午五点我去选举办咨询,老师很善意地告诉我不要太张扬。我决定原计划张贴海报的工作暂停。北邮是一个工科为主的学校,同学们学习很辛苦,太声张不好,这不仅是选举办老师的意思,也是我需要注意的。我请他们放心,告诉他们我不会有出格的行为。但请他们也理解我做的一些宣传工作,毕竟我才来北邮一年多,很多老师同学不了解我。
推动预选的努力
在北邮校内争取提名的同时,我们在做另外一种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预选程序。我认为这是更重要的,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这样的念头起源于一次网友的聚会。
11月16日星期天的晚上,应bambi的邀请,我在一塌糊涂bbs公民生活版做在线讲座"孙大午案,我们胜利了吗?"bambi,liberalpku,flyingpku,zoe等帮我打字或出主意,主要是回答一些问题。
一塌糊涂公民生活版有一批朋友,大家经常讨论民主宪政问题,我愿意就自己的经历讲给大家听,我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九点钟讲座完毕,我们一起出去吃饭。郭玉闪提起了选举程序公开化的问题,我们决定采取行动在北京市范围内推进选举程序公开化。怎样推动?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在北大发动一个表达公开选举程序愿望的签名活动;仔细研究一下选举法律法规,如果法规有违宪之处,可以提起违宪审查,如果法律本身没有问题,则考虑如何推动落实法律程序。当然,这些努力离不开专家的研讨和传媒的关注。
第二天,清华宪法与公民权利研究中心的田晓安打电话说,有意向就选举问题召开研讨会,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很快约定当晚面谈。
晚上我们来到万圣书苑的醒客咖啡厅,和郭玉闪、王丹一起商量研讨会事宜。我们想联合各独立候选人以及过去的人大代表,共同签名要求落实北京人大选举办法中规定的预选程序。我们做了简单分工,我的工作主要是写一份建议书。
说实在的,我们的努力已经有点晚了,很多地方选举程序已经启动,但总归这是一次机会,我们努力抓住。
11月19日,按照我们约定的分工我写了《预选是产生正式候选人最公正的程序——至北京市各选举办公室的一封信》。
《北京市区、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各选区应当按选民小组,组织选民对选举委员会汇总公布的代表候选人初步名单进行反复酝酿、讨论,选区工作组可以召集由选民小组或者几个选民小组联合推选的选民代表进行民主协商。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预选。选举委员会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在投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这条规定了基层直选的人大代表正式候选人的产生过程。很显然,该条的目的在于选举委员会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那么,究竟如何保证正式候选人体现的是"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根据该条的规定,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按选民小组,组织选民对选举委员会汇总公布的代表候选人初步名单进行反复酝酿、讨论"。这样的方式接近于分组进行预选,可以节约集中预选投票的组织成本,但该条规定并没有明确是"预选",仅仅表明各组要"酝酿、讨论",并没有规定"酝酿、讨论"之后各组一定要得出结论,这样模糊的规定就给某些人为因素影响程序公正留下了空间。
第二种是"召集由选民小组或者几个选民小组联合推选的选民代表进行民主协商",这看起来是最"省事"的一种方式,有的选举单位直接召集各组"选民代表"数十人就能从数百名候选人中确定出几个正式候选人。但是,如何保证"选民代表"表达的意愿就是多数选民的意愿?如何确定选民代表?很显然,能够尽量代表民意的选民代表应该是选举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各选民小组先有必要进行一场选举以确定选民代表,但这样的选举会使得选举程序复杂化。再说,即使通过选举产生的选民代表来确定正式候选人,他们表达的意见和原初选民的意见也很可能会有差异,这样的过程已经把"直接选举"打了折扣。
第三种是"进行预选",由选民针对公布的本选区的所有提名候选人直接投票决定正式候选人。预选是最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保证选民的真实权利。
因此,我们建议,为了保证选举公平公正,选举办公室在确定正式候选人的时候应当进行预选。考虑到集中预选的组织成本以及时间因素,我们建议采取分组进行预选的办法,即在公布所有提名候选人的基础上,由各选民小组针对该选区所有提名候选人直接投票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投票结果汇总给选举办公室,选举办公室根据候选人在各选民小组获得支持的总票数最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这份建议书寄给了海淀区的一些选举办公室,同时发在网上。
19日下午两点和王丹、郭玉闪、王彦他们一起讨论调查表,他们主张调查表要非常简单,非常缓和甚至有些模糊,我接受这种看法。毕竟,这样的做法是有点敏感的。
我们要在北大范围内做一个民意调查,看看有多大比例的同学支持预选程序,希望这样的一个民意调查能给选举部门一个提醒,希望这也是推动预选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郭玉闪、王彦他们很辛苦地跑宿舍和教室,他们纯粹是为了公益事业。其实,推动预选对于我来说也纯粹是公益事业,因为我们一起推动预选和我在北邮选区的选举不是一回事,甚至我在外面的活动可能对我在北邮的选举造成负面影响。不过这些负面影响无所谓,在北邮的志愿者们是很让我放心的。
郭玉闪他们北大校园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1433份,其中有效问卷1344份。统计结果显示,同意预选的选民有1192人,占被调查选民的88.7%。他们把这次的调查结果交给选举办。
11月21日下午,我匆匆忙忙从大午集团赶回北京参加研讨会。
赵晓力老师主谈预选程序,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赵老师的鼎力相助给我们很大的鼓励。赵晓力是一个狭义肝胆的人,2001年他就曾经给过我很大帮助。当时辽宁铁岭的上访农民梁桂林找到我,因为涉及土地问题,我请来了赵老师一起讨论,在北大西门一起吃了一顿饭,赵老师无论如何也要买单,他觉得,在场的我们几个都没有钱,尤其是代表农民上访的梁桂林,他虽然抢着付钱,但赵老师坚决由他自己付。
那次吃饭赵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他在那幅无比坚毅的面孔背后是一颗善良的心。选举的前后,他几乎每天都在一塌糊涂bbs公民生活版发表文章,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一起努力。
研讨会之后,南风窗、新京报和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我们推动预选的消息,但由于我们的努力有些太晚了,预选程序没能大范围推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