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关于价值观的对错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明峰
时间:
2007-10-24 17:10
标题:
关于价值观的对错问题
关于价值观的对错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6f27d01000ctm.html
价值观,
本身有对错的。
问题是,人们所谓的“对错的认知系统”本身是否对,
人们在自身对待“对错”的认知模式和系统有错误和缺陷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所做的对错的“判断”和处理方式,都是错误的。
所谓为了价值观的统一而使得组织的高效,是会造成思维定势的,
造成冲突和对立。
人类这样那样的“价值观”,都是基于一个自我的思维定势之上的判断,
在一开始进行事物观察的时候,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导致人类,无法看见,真实的世界本身,无法认识自己,而只能看见,自己所想要看见的东西,
因为只看见了想要看见的,
所以,造成世界各种不同自以为是正确的观念的相互冲突,都沉溺在自我的意识里,看不见自己,也无法看见别人。
就这么打来打去。
世界对人类所谓的对错的处理,并非像人类想象的那样进行处理,
其实一切的道,就在人们的眼前,可惜人类看不见。
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
圣经里最有智慧的所罗门王说,太阳之下,没有新事物,现在所有的,过去已经有过了。
我用我的话说就是:
人类一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可惜人类看不见罢了。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我小的时候,听到任何一个观念,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不会去相信那个所谓的“证明”和“解释”,因为这本身带有强烈的思维定势性,就好比侦探为证明一个人有罪,就仅仅只去找这个人有罪的“证据”,却对更多的“证据”,视而不见了。
我们不该以减少耗费的功利的自我认为是正确的来压制拒绝孩子们去独立思考质疑一切,不要打着价值观没有对错的判断来,拒绝思考自己。
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垂直思维的,当你们在实际中生活中发觉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又开始混沌,认为没有对错。
我要说的是,所谓的有对错,是错的;所谓的没有对错,也是错误的。都没有看见,真实的事物本身。
人类的组织总是致力于集体秩序的维护,总劝人忍辱、持戒、行善,臣服于社会认同的美德;但是人心若是没有自由的空间,就会因压抑和不忠于自己的真相而滋生出暴力及失序,而集体的秩序也会跟着瓦解。毕竟所谓的国家、社会和民族这些宏观名词,不过就是许多被压抑的个人组合而成的。然而从古至今个人对抗集体的战争一直没间断过,世界并没有因反叛和革命而获得改善,人类也没因此而真正转变。
制度永远不能改变人类,制度永远是被人类改变的。
人类的思维活动总是落入批判、嘲讽和对立(包括所谓的价值观没有对错也是一种认识模式下的判断),这些瞬间显现、永无止境的微细冲突,如果没有反观的能力,基本上是完全被我们忽略的。这样的忽略和遗漏就是佛家所指的不知不觉与沉睡不醒。
完整而不破碎的心,指的就是不喜欢、不厌恶、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以佛家的术语来说就是中道实相观、如实正观,或是禅宗的“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以及“直下觑透”。也就是万缘放下,这万缘放下在传统宗教组织的错误诠释之下,使人们以为修道就是要弃世、禁欲、离群索居、苦行自虐,因而形成了严重的圣凡之分,对尘世经验生起自惭形秽的丑恶感和罪恶感,似乎只有宗教组织和这些组织里的人才是圣洁无罪的。此类思想助长了宗教组织过度膨胀的文化地位,从古至今有五千多场(现在还在激增中)因信仰和宗派的不同而引起的战争,这真是人类的无明和作茧自缚的极致展现。
这个世界一向惯于遵守传统的途径,其实我们内心的不安就是由此开始的。因为我们追寻的总是别人的许诺,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别人所担保的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断体制,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制,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我们开始全盘地拒绝,不是在思想上,而是在行动上拒绝所有的宗教权威、所有的礼仪和教条,我们立刻会发现自己陷入孤立状态,而且开始与整个社会为敌,而不再是受人敬重的高尚人士了。然而只要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可能接近那无限的、不可臆测的实相了。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去了解这一切。做你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总以为自己是卑微的,如果你能把自己变得神圣一定很棒。但是它永远不会发生。如果你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了解它,那么在这份深入的了解中,你就开始蜕变了。因此,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为了发现真相而听,比起只是想听到符合自己想法的说辞,这两者是很不相同的。如果你在这儿只是寻求印证,在原有的想法上得到鼓励,那么你倾听的意义就很小了。但是如果你倾听的目的是想发现真相,你的心就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事物限制,它会非常敏锐、活泼、追根究底及好奇,因此它才能发现真相。所以思考一下你究竟为什么听别人说话,以及你究竟在听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
智慧的心是探索的,观察的,学习的,研究的......一个满足于诠释的心是淺薄的,所以是不具有智慧的。真正富足的生命,是思考思维与永无止境的探索的运作过程。
内心的富足暗示着独立自主,而想要有名望的人,是害怕独立的,因为他们依赖于别人的奉承与好评而活着......
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
生命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将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
阿贝拉德
要理解才能信仰。
怀疑才能提问,提问才能得到真理。
“如果在竞选中,有一个人总在恐吓你,另一个人则让你思考,一个人诉诸恐惧,另一个人则诉诸希望,你最好投票给那个让你思考和希望的人。”
作者:
周明峰
时间:
2007-10-24 17:10
标题:
Re: 关于价值观的对错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6f27d01000ctm.html
觉知自己心的细微变化过程,认识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心,
就可以看见。
一般人们觉得没有对错,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已有的潜在的价值观”的取向,也就是“功利享受虚荣贪婪”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人类所普遍的。
你说李白有成就,你看上了“成就”而肯定他,这也就是一种在你功利想要像他那样的虚荣的潜在心理的驱使下,所有的判断,你只看见了,你的贪欲驱使下,所只想看见的部分,以至于对其它部分,视而不见和因为成就而加以肯定了。
积极向上消极堕落的判断,就是已经有价值取向下的判断,会因各自思想的不同而导致最终认知的有差异。
如果真想看清,就要先,不喜欢、不厌恶、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自己心的细微变化过程。
这个心态,不是要你们去看外境的,而是观自己的心的,只有先把自己看清楚了,认识到了自己的心智究竟是怎么运行的,看见了真实的自己,自我的心改变了,才能去,看清楚外境,而不是只看见了,你所想要看见的。
并非没有对错,而是人类的对错的思维系统,就是错误的,当然在已经错误的思维系统下,是没有真实反映出事物实相的“对错”的。
其实凡夫所见,全部统称妄想,见与不见,全部都是不见的,因为凡夫的了解、知道──全是因他们不了解、不知道,所以才自误知道与了解。
地点:东林寺
师弟:大师兄,那不是天竺(印度)僧人吗?
大师兄:哼!我跟你们说,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混浊。
师弟:想不到师兄随口就能悟道,生于污泥之莲花也可取,舍其繁絮,取其精髓,妙哉!妙哉!
达摩祖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
师弟:什么?污泥也有可取之处?!!
大师兄:照大师所言,那凡事岂不是没有定论!坏的东西也有可取之处。
达摩祖师:没好没坏,因人而异。
小师弟在一旁惊叫明白了,大师兄握起拳头要打他时
达摩祖师:你现在是手握成拳,还是拳握成手呢?
师弟:这道理等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呀!
师兄弟们在一起议论是徒工我有鸡还是先有蛋。。。。。
达摩祖师:没有先后,两者都对,要视乎造化而定。
另一位师兄:啊!我明白了。大师之言,一切随缘不要执著,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大师兄:说来说去,模棱两可,我不明白。
达摩祖师:你最好能先去找一个令你明白的人
大师兄:说了半天,我看那个人就是你。
达摩祖师: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武道释义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子,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一般。
人们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比的——限定住的传统形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理想、形式与派别;甚而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理想。
在武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学生之通病,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有关。是故,欲求一有创新的老师将是十分不易的。企需领导人物为之导引。
每个属于某门某派的总会谓其惟一拥有真理,而排除其他派别。这些派别专凭其一面之词来曲解道。破坏了谐和与安定,所发展出的技巧,都属于花巧不实的。
他们并不真面对实际的搏击,大多数武术家均与真正的功夫相去甚远,实际的博击是简捷且直接的,而他们不是曲解了它,便是空想。并不会直接入真正的核心、关键,妄凭花巧的招式与人工化的技巧,欲求符合实际的搏击情况。
切勿有排拒或选择的心灵。无故意之心灵即无适当之思相。
盲目地接受,拒绝与承认只有阻碍了解。使心灵以感性入他人之力。则方有真沟通之可能。欲有相互的了解,必至此状态——无选择的知性,无同意无不同意。最重要的勿先下结论,才开始。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故亦可适于任何形;且因其无分派别,故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它能善用各种的方法技巧,以求达到武术之最高境界。 截拳道包含万家,而又不为万家所包含。
问题与体系
在纯哲学领域,体系的划分必须有假设或物质前提,不能含混。一些大思想家,如尼采指出:“从推理中他得出一个假设,并因此推论出体系,但他却不能来自他假设的体系内部,他不能想当然地“自我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武断的,应属于他假定的事物。”这也是与李小龙的观点一致,他阐述的甚至更详细,他说:“我以前讲过,事实的样式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你的事实与我的事实不同,首先开始时你认为这是事实,但后来你又发现了另一个事实,从而否定了前一个事实——但你离真相就更近了,也许我们发现更多的非事实时,我们就更接近事实。”考夫曼在解说尼采的观点时指出:信仰他的体系的最终真理的思想家无疑作了预先假定并比尼采本人愚蠢,因为他仅从一个确定的点来思考的,尼采认为这最道德败坏……没有一个体系可以展现全部真理,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从全方位进行思考,不局限于任何体系中。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