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打劫的异域文化(ZT) [打印本页] 作者: 兴高彩烈 时间: 2004-5-15 12:58 标题: 打劫的异域文化(ZT) 我很幸运,加入了悉尼大学旁边一家新开张的7_Eleven店,工作时间却是和7_Eleven的名字相反:从晚上11点到早上7点。更幸运的是,在我上班之前,正好赶上7_Eleven在澳洲总部举办的一天培训,自我感觉受益匪浅。先是公司的背景文化介绍,然后是售货员的一些行为标准,诸如微笑服务什么的。培训官总结了一句话:Treat the customer in the way you like to be treated.这正是上课时教授天天挂在嘴边的市场营销黄金法则。又讲了一套关于食物变质的理论,说热狗和点心要是一天内卖不掉后一定要扔掉。我想:这下有早餐了。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关于遇上紧急情况的处理,如抢劫。培训官说:"treat him like a customer",要什么给什么,就像对待顾客一样春天般的温暖。并且讲了一个售货员的实例。那位售货员在店里遇上抢劫,把收银机里的钱快速的拿了出来,交给歹徒之前还问了一句:"Do you want a bag for that?"(用袋子给您装上好吗?),歹徒点点头,他麻利的把钱装进塑料袋中,交给歹徒。等确定歹徒走得没影儿了,他才打电话报警。当时我们听了这个经典案例都哈哈大笑,培训官却一本正经的说这就是我们学习榜样。如果你和歹徒发生了争执,甚至反抗,你得到的将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批评和辞退,因为你将自己的生命和在场顾客的生命置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当时我便感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如此强烈,见义勇为当英雄是没戏了。然后培训官又给我们讲罪犯心理学,说抢劫的人神经高度紧张,作为收银员要配合,拿钱,递钱要爽快麻利,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牢记两个单词:smoothly and quickly。如果抢劫进行中正好有顾客从外面进门,还应该提醒歹徒注意,不要造成歹徒的惊慌,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抢劫任务。培训官又举了几个收银员配合不好的例子,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弄得我们人心惶惶后,又说:不用担心,遇到抢劫的比率是二十万分之一。大家都吁了口气。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有幸成为这个庞大分母上的这个小小分子。
首度遭劫
第一天上班,很舒服,没有多少顾客,晚上二点之后,就剩下我一个人清清静静地看书。累了,就背背几十种香烟的牌子,各种糖果的名字,感觉单词量大增。偶尔冲一杯免费咖啡,吃一个自认为过期的热狗,感叹"What a nice job!"。
第二次上班,带了几本厚厚的课本,感觉是去图书馆上通宵自习。有顾客来了,就微笑服务"May I help you?"。夜里11点,来了一位澳洲老大爷,拄着拐杖,面容慈祥,跟我寒暄了几句,自行到货架旁挑选口香糖。我脸上的职业微笑还没有消逝,四个小伙子冲进店门。他们的衣领都立着,遮住了下半部脸,手里高举垒球棒,其中一位冲我大喊一声"Get down the floor!"当时他说得很急促,又带口音,衣领盖住了嘴,发音很模糊。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是抢劫,但托福和雅思听力里从来没有这种场景,不知道如何应对,还好面对顾客的场景是我最熟的,于是带着刚才残余的微笑说道:"May I help you?"四个小伙子一愣,可能在想"我说来抢劫,这个中国人说要不要帮忙,什么意思?!"趁着这功夫,我眼角一扫刚才站在货架旁的老大爷,他已经双手抱头,蹲在地上。我暗赞一声:"大爷好敏捷的身手",赶快模仿,作蹲地抱头状。
于是四个小伙子释然,感情这个中国人是英语听力不好,不是真要帮忙。其中一人叫道:"Open the safe"。听到这句话我却是心中气苦,这帮人原来是新手,真的需要我帮忙!这保险柜即使用钥匙开了锁,也需15分钟之后才能打开,是7_Eleven各个连锁店统一的安全措施,这点可以说是众犯皆知的。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解释这个,或批评"你怎么一点抢劫常识都没有,问出这么不专业的问题"。我刚想回答"I can not do it."突然感觉语法不对,这句话深层含意是"我有钥匙,能打开,可我就不给你开!"
结果肯定是当头一棒。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优势在这危急关头大显神威,我及时地纠正:"I'm unable to do it."言外之意是我没有能力打开,没有钥匙。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的英语基础扎实,就听见柜台外一片打砸抢的声音,重物坠地,玻璃破碎。所有的声音像通过一个扩音器传到我的耳朵里,震撼而清晰。
渐渐地四周平静了下来,我站起身来看见了一个十分熟悉的镜头: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嘎"然一声停在店门外,这几个家伙冲上车,一拉门,汽车急速启动,转个弯,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禁感叹电影真是来源于生活。这时那位澳洲老大爷也站了起来,先是一串感叹词,"Jesus、Marian、Joseph……,等到把天上诸神问候了一个遍,他才走到我身边问"Are you OK?"
第三次上班,店里多了一个保安,有老外陪我通宵练口语,长夜漫漫不再寂寞。他叫David,是7_Eleven总部派出的保安,哪个店铺出事了,他就到哪里去上一阵子班。我向他学了不少东西。比如怀疑店里有人偷东西,不能抓,让他偷。不能碰他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如果偷得实在太明显,你可以问他"Are you willing to buy the goods in your pocket?"如果他转身逃走,你不能追,因为你走了,店里怎么办?追上了,也不能碰他的身体。要么就报警,把他吓走。David还说了一些话让我印象很深:Everything here is insured but you! I'm here to protect you, not to protect this shop.他说如果遇上抢劫,他的职责是保护我的人身安全,不会理会那些保过险的货物,他会更职业地帮助歹徒顺利完成抢劫。当时我很感动,我有了一个bodyguard。那几个夜晚我和David讨论了很多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我想起在国内社会舆论总是教育我们奋不顾身见义勇为,但爸爸妈妈却说自己的生命最重要,遇上抢劫要啥给啥。而在国外,社会道德舆论和父母的叮嘱是一致的,生命要紧。他们的理念是:所有的物质财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很有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朴素哲理。所以遇上危急关头,人人毫不迟疑,没有任何的思想冲突,蹲下抱头,歹徒走了再报警。在国外还有一个理念:家庭是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如果你爱国,首先要爱家,爱家里的所有人,不要带给他们伤害,爱家即是爱国。这一点文化差异在美国的爱国大片《空军一号》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军一号被劫持,歹徒用抢指着总统,要挟释放一名被关押的恐怖分子,总统不肯。歹徒最后用枪指着总统小女儿,总统妥协了。老外看到此处人人感动,总统是个好男人,好父亲,爱家爱国。所以,在国外,一定要入境随俗,转换观念,遵守当地的文化氛围。否则当你同歹徒搏斗后躺在医院养伤,报纸媒体不会称赞你,家人会担心你,朋友们也会笑话你为了保了险的资本主义财物而拼命。你这个勇斗歹徒,理应披红挂彩的英雄会在异国他乡欲哭无泪。
转眼间就有四位少年把我围在店门外,其他人则蜂拥入店"shopping"去了。面对四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我正准备微微一笑,轻松一下气氛,说点儿"Hi,guys, calm down, take whatever you want."什么的,只听得"嘭"的一声,不知是身边东南西北哪位仁兄出招,一拳打在了我的脸颊上。我蓄势待发的微笑就这样被一拳打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我莫名的愤怒和满眼活蹦乱跳的金色小星星。幸亏我心中还保持了十分空明:"好哇,原来你们想把我打晕过去免得碍事!"于是满腔的怒火化为一股巨大的力量贯注到我的四肢,自然而然的使出了我从小就千锤百炼的"野马拳"。我转身先使一招"野马分鬃",拔开挡住我退路的两个小伙子,打乱了他们四人合围之势。紧接着一招"野马狂奔",全身的力量由双手转移到双脚,撒腿向不远处警察局的方向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