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8 16:39
标题: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8月份去成都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收获很大。
这次的上课内容很有趣,除了理论课程外还有唱歌、谱曲、讲故事、写故事、手指游戏、手工(用织针、钩针做娃娃、玩具等)、画水彩画等等。

有了解并认同华德福教育的妈妈吗?可以多沟通。
我要下周一才会再上来。

[清风之兰修改于2006-09-12 11:52:12]

[清风之兰修改于2006-09-21 13:11:25]
作者: 小白鲨    时间: 2006-9-11 22:47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
帮顶一个 [M03]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12 11:53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这篇文章涉及到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方面的一些对比,是基于我30年的教师生涯(华德福学校和公立学校),基于我个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观察,以及和蒙台梭利老师一起参加的学习班。

  首先我想强调即使在同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内,由于老师个人风格和理解的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主要讨论形成对比的一些领域。在这两种教育哲学中,都对儿童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崇敬,我把关注点放在这几个方面:游戏和想象、社会性发展、玩具、结构和秩序。

  华德福哲学把游戏(Play 也可翻译为玩)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在蒙台梭利班孩子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玩玩具的乐趣是一种错误(It is a mistake for children to amuse themselves with toys),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华德福教育中,我们觉得玩具能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的扮演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蒙台梭利教育中,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不干扰别的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社会交往才能发生,如老师帮助孩子去学习一项新的任务,或等着另一位孩子完成手中的学习用具。

  华德福哲学强调孩子逐渐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中的人。孩子在社交方面的成长和我们做的任何其它事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一起做活动,唱歌或游戏培养集体意识,在分歧中帮助孩子学会让步、合作。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

  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扮演一个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剧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

  老师围绕四季的变化开展节日活动,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渴望节奏和秩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都认识到这点,但赋予的解释不同,两者都认为物质环境需要一种潜在的秩序,以便孩子能有安全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让孩子摆脱想象。华德福教育则利用自然的材料,如石头、贝壳、木块、手工制作的玩具、小精灵、简朴的娃娃、木头雕刻的动物等,加强孩子的想象世界。

  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奇妙的儿童》一书中写道:

  “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The child’s mind plays on the basic conceptual brain set without altering it.)。 游戏的现实,就像成人的现实,既不是世界、也不是心智头脑(mind-brain),而是加上心智头脑的世界(It is the world plus mind-brain.),孩子的智力开始作用于自己与世界的想象转化(The child’s intelligence becomes invested in his imagined transformation of self and world.)。这方面极其引人入胜,他的意识沉浸在想象中,现实成了游戏,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游戏就是生活。”

  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是和现实对立。在这两种情况中,相信(belief)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人。”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舍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作者:吴蓓/转自中国儿童现代教育网)

[清风之兰修改于2006-09-12 15:07:23]
作者: 宝拉    时间: 2006-9-12 12:01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在那里有呀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12 15:12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在网上搜索华德福或卢安克,可以得到一些信息。
作者: 兔子1    时间: 2006-9-12 15:48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知道一点点,如果有兴趣有什么结果 呢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21 13:05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本帖最后由 清风之兰 于 2013-5-10 12:57 编辑 关于亲子
许宜铭(台湾)

2002年11月,我到新西兰,因为我两个女儿在新西兰念书。我去的时候就知道她有很重要的事要跟我讲,因为她跟她的男朋友已经谈了六年了,所以当我去的时候,她的男朋友就很正式招待我去吃丰盛的晚餐,那时我母亲,我妹妹也去了。在晚餐的时候,他就跟我约好,说吃完饭他说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我单独谈,然后约我喝咖啡,我想他是作了很周全的准备,所以我说:好吧,那我就去喝点咖啡吧。我们点了咖啡,他说,他要正式地经过我的同意,跟我女儿订婚。我问,那你约我出来喝咖啡,想问我什么?他说,他有三个问题想问我,第一个问题,如果我的是你的女婿,你对我满意不满意?我跟他吃过一次晚餐,我还没有看到他做人的原则,当然不了解他,但这个问题很好。我说,别说你今天是一表人才,身高一米八几,长得也不错,又是一个牙科医师,你各方面条件也很好,就算你是一个流浪汉,当我的女儿喜欢上你的时候,我一定会对这个女婿满意的。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我信任我的女儿,她是一个非常爱自己的人,她也懂得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从小到大,我对他来讲就是一个背后的支持者,所以她很清楚地知道,无论他选的是什么人,我都会满意的。我跟你接触的不深,可是因为你是她挑选的,所以我一定满意。第二个问题,如果我成为你的女婿的话,你对我有什么希望?我对我的女婿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对我女儿有任何的不满,你现在就告诉他,不要等到订婚以后告诉她,这样对她更公平;如果你订婚以后对她有什么不满意,就在结婚前告诉他,这样对她更公平;如果你结婚后对她有什么不满意,就在生小孩前告诉他,这样对她更公平一点。我说我对我的女婿唯一的希望就是对她诚实。而这个诚实是针对她的个人跟你相处的,你有任何不满的负面东西,不要因为恋爱,为了达到结婚目的有任何的隐瞒。他说,好,我试着去做做看。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你的女婿,你对我有什么期望,期待?我说我有一个期待,那个期待就是在婚礼的时候,当我把我女儿的手交到你的手上时,在那个时候,我在我女儿心目中的位置希望你能取代,我告诉他从小到大在他心中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无论她做什么事情,都会支持他,允许她在外面的世界以她自己的生命经验去冒险,等到她有任何受挫了,这个父亲也不会教导她,只会跟她分享自己的经验,然后她从这个经验里吸收教训,自己学习,然后自己重新选择,所以对于女儿讲,这个父亲是无论她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犯了什么错,她回到这个地方一定是安全的。我希望当我把我女儿的手交到你的手上时,你也能取代她心中的老爸,因为老爸不可能陪她一辈子,将来陪她走更长人生的是你。
你们当中已经为人父母的有多少人?(举手)80%以上。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爱。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对爱你们又了解多少呢?父母爱小孩,爱的本身那股趋力里面隐藏着什么,那种内涵是什么,当然又牵涉如何去爱,光自己的爱绝对是不够的。比如在六七年前,在法国发生一件事情,一个日本的留学生他跟当地的法国女孩谈恋爱,他非常非常爱这个女孩,两个人爱得如胶似漆,爱到如痴如狂,恨不得跟她合为一体,永不分离。最后有一天,发生一件事情,就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女朋友了,一刻也不能分开,所以他作了一个决定,就是把他的女朋友杀了,然后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冰箱里,每天煮一小块来吃,等到被警察发现时,就只剩一颗头还没有吃完。这也是一种爱的形式,所以光有爱的意念和趋力够吗?就有资格成为一个父母吗?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爱里面有一些是来自于繁衍子孙,保护子孙的生长的本能,养育孩子,呵护孩子长大,保护他的安全,这仅仅是仅属于动物的层面,把孩子养大,照顾他,任何一个动物也会。所以如果以为这样就是人类对子女的爱是不够的,那这样的爱只能做到繁衍子孙,保护孩子长大。然后爱里面还有社会的价值观对角色的要求。一个父母必须去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它是一股力量,是外在的力量而不是来自内在的力量,我相信你们内在有时对孩子烦得要死,真的不想理他或是想痛打他一顿,但是父母从中感受到了爱的焦虑,不可以这么做。结果痛苦的是父母,内在不断挣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这种爱里面有一种社会的理论、文化和道德传统在里面,有许多父母爱他的孩子有那么多的痛苦,内在有那么多的矛盾挣扎,因为他内在的生命的品质跟外在的社会理论对父母的要求不协调、不一致,因为自己还没有把自己的内在整顿好,除了生物的本能跟社会的之外,有他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很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我在台湾宜兰创办了一个森林学校,有一次我女儿和十几个小孩,玩了一整天,那时他们都才七八岁,结果旁边的很多父母和森林学校的老师都说,许老师你的女儿真有耐心,我告诉他说,不,我的女儿只是很自然地就喜欢跟孩子玩,她们跟孩子相处不需要耐心,因为她们非常地爱那些孩子,她们很自然地内在就有跟孩子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用了十几年时间使她的这个世界没有被摧毁,所以她们的世界里面除了有大人的成熟,还有孩子的纯真在里面。爱这个字是由两个字形成的,心和受,它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你以为你是在爱孩子,而爱的本身是一个区域,如果你连爱的本身区域里面,它有哪一些内容是出自于本能的、出自于社会的,还是出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都没有理清楚,那该怎样爱孩子呢?人类的父母跟一般的生物不一样,他除了要养育之外,还有一个责任叫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人类有了文明,有了社会,有了国家,有了民族和部落,有了共同利益,而这个共同利益我们简称为社会,所以一个孩子如果他只是像一个原始人一样,如果只是让他照着动物的养育本能让他长大,等他长大后将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神奇的地球”里讲到一对夫妻他们到亚马逊河、非洲、南美洲等很多的沼泽地、海边去摄影,摄影动物的生态,很美,看到很震撼。有一种鱼,它把卵产在口腔里,然后在口腔里抚养、保护它的小鱼,放小鱼出去它就张开口腔,它让小鱼回来时就张开口腔,那个画面很美。但是偏偏有另外一种鱼,叫做粘鱼,它把卵附在它的体内,然后粘鱼在它的嘴巴里长大,成为它的食物,也就是它吃自己的孩子,但是它也不知道,也同样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重点在于这对夫妻养育的两个孩子,他们每一次探险都带上自己的孩子,跟动物一起生活,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跟驼鸟踢足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是每一年他们都带孩子回英国接受两个月的社会的教育,协助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社会化。他们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孩子们觉得好可怕,在一个四面封闭的教室里,好可怕,大家都要乖乖地坐在那里,孩子都无法想象接受教育是这样的环境,但是他们仍然要回到那里接受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想想看,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我们人类的孩子不能只是在原始里面跟各种生命去接触,这两个孩子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终归要回到人类社会的。人类的社会必定要社会化,孩子天然的自我将被社会化,在这个过程里面,孩子的自我是被滋养、被支持而达到社会化的,或者孩子的自我是被贬损、被压抑、被束缚、被困绑而完成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过程生命所经历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但当达到社会化的过程里产生了一个父母的职业——教育,除了养育之外,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对孩子只需要养育就可以,但是人类对孩子除了养育还有教育,教育孩子适应这个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个孩子在长大投身社会时,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正面贡献的人,而不是造成负面的累赘和负担,这就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而这个教育的过程当中,基础是由父母在家里就打下来的。我相信各位有没有教幼儿园的或是办学校的,最头疼的就是父母跟学校之间有没有搞好配合。所以我在台湾办了一个亲子教育,亲子教育的观念,就是把父母亲当作一个职业,有多少行业、职业都有专业训练,如管理专业训练,总裁专业训练,会计专业训练等等,可是如果把为人父母也当作一项职业的话,全世界最困难的职业应该就是父母,这一行是最难做的。老天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礼物,当孩子来到人间,就具足了成为一切的可能性和潜能,而这个孩子将来如何,是由父母来决定的,包括他的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我相信全世界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比父母这个行业更艰巨、更伟大的工程,而影响力更深远。因为你的孩子受你的影响之后,他将来还会影响他的孩子,所以你目前的学习、改变和改善就影响到了你世世代代的子孙,当有很多的人都想做功德、捐钱,我告诉他们说,全世界最伟大的功德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因为你的生命品质提升了,你就给了你孩子的一个更好的父母。孩子是一个原料,老天给了你一个最棒的原料,这是老天的恩典。父母对孩子没有所有权,孩子是神的子女,每一个生命都是老天的孩子。父母只是代替老天在执行管理权而已,并没有所有权。父母不能把孩子照顾得像老天照顾所有的生命一样好,老天给所有的生命都是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他们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从来不会因为这些生命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不给阳光,不给他滋润。家庭是工厂,父母亲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孩子是老天给你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材料,产品不好是谁的责任?要让产品更好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技术人员本身素质的提升,工厂的厂房设备更好一点。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母亲,也是我们的一个华人,她到台湾上我的课时跟我分享,让我非常感动,她为了她的孩子要来到这个世界,整个家她花了10万美元重新装潢。任何一个可能会造成孩子伤害的地方她全部都改,危险的东西都要改,她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让孩子可以在家庭里完全自由,不需要有任何担心。可是我们很多的父母家里铺地毯,是因为自己要、自己喜欢,当孩子大小便时,父母就开始阻止。为什么不相信老天会给孩子到一定、足够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收缩,自然就会控制。为什么要人为地替代老天去及早制止?我们在做很多很多的心治疗实务工作中,发现每次面对“控制”这个伤痕时,所有案主几乎都不自由地会紧缩起来,这都是训练的结果。生命里的第一个紧张,就是从一个孩子被训练大小便开始,可是你只是为了让他在那个地毯里不要大小便,可是你铺地毯的时候也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爱,用心接受,心里感受得到才叫爱,这个行为叫不叫爱,是接受的人来定的,而不是由给予者决定的。曾有位老公来跟我抱怨,说他在家里多么地付出,每天辛苦地工作,工资全交给老婆,并且每天准时下班就回家,然后跟家人在一起,除了偶尔会打几个通宵的麻将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贡献给家庭。而她的老婆还是不感谢他,还不停地唠叨他。他以为那个行为叫爱。已婚的女性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老公跟你说,老婆啊,上个礼拜你回娘家的时候,那三四天,我在家里从来没有觉得这么冷清,我觉得这个家没有了你就不一样,那种温暖的感觉就没有了,我觉得这个家真的少不了你,有你在家里让我感觉非常温暖,非常踏实。你是什么感受?非常感动,感到内心很温暖。因为接受的人感受到了才叫爱。有些老婆也跟我抱怨,每天早上都要忙早餐,忙完了还要赶紧上班,然后回家以后还要忙做家事,累得半死,她老公还是对她不体谅。在座的先生们,如果有一天你的老婆跟你说:我觉得你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站在家门口为我们遮风避雨,我知道你在外面很辛苦,在领导面前也很受委屈,所以我很感谢你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你会有什么感受?也很受感动。我自己在几年前曾经收到两个女儿从新西兰寄来的一张贺卡,看着那张贺卡我就流了二十几分钟的泪。里面写着:爸爸,今天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可是突然想到我和妹妹欠你多少的感谢,无论你在工作时多么繁忙、疲惫,你总不会忘记带一份温暖、爱和关怀给我们,你好像永不挫败的门神,可以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成长。做爸爸的听到这些,感动得不得了,多年的辛苦做牛做马都值得。所以爱是什么,爱是由接受的人决定的。你认为你那些行为都是爱你的先生、太太和你的孩子吗?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接收到,对他们来讲是叫爱吗?爱和私是不一样的,而是相对的。很多的父爱和母爱,只有那种内在的虚拟的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来讲不叫爱,那叫私。给的一方以为那是爱,接受的一方不以为然,认为是私。因为那个爱里面没有对方的存在,爱最重要的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主题,而自私以自己为主题而给予爱,这种行为就称为父私和母私,而不是父爱和母爱。我不否认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问题是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给予爱的人。爱和有能力给予爱是两回事,想去爱和能爱是两回事,能够给予爱和给予多高品质的爱又是两回事。给予的爱的品质到哪里?而所有的这一切在哪里?都在为人父母身上。因为你是那个给予的人,这个孩子除了呼吸以外,其他的百分之百都依赖你。权力架构是什么?拥有资源的人相对于有需要的人产生权力。老板对员工有权力,因为员工有需要公司的工资。天下最大的权力架构就是父母和孩子。孩子来到人间的时候除了呼吸以外百分之百需要依赖父母供养,他才能生存下来。每一个人生命里面都有一个趋力,除了要生存下来,他都要努力地想要在环境里活得最好,当他没有能力去操控制环境改变的时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操控自己的改变。
我在自己的著作里《拥舞生命》里写到,我在新西兰一个中餐厅里吃饭,看到一个母亲喂孩子的画面,那个婴儿大概三四岁,奶剩下30ml的时候,我观察到小孩大概吃饱了,可这个母亲拿起奶瓶一看,我相信这个母亲也有听医生的指示,那就是孩子在这个时期一次喝奶要喝60ml最好,然后这个母亲看他没喝完,又把奶瓶放进小孩的嘴里,然后小孩又吐出来,母亲把小孩晃了几下又放进嘴里去,小孩还好有了摇头的能力,头晃了两下,然后奶嘴滑出来了,有一些奶水流到了嘴角,母亲就拿手帕擦了两下,然后继续,孩子又摇了两下,又吐出更多奶水,然后母亲又擦了两下,这个过程大概有五六分钟,最后这个孩子很安静地开始吸奶。我相信这个母亲是爱她孩子的。跟刚才被强迫的痛苦比起来,婴儿多吸一点让自己撑一点,他为生命作了选择,而这个选择是要付出代价,是牺牲掉自己的觉知,自己有权力来决定是否吃饱了,他开始把这个权力交给别人。有多少人在人生里没有权力为自己负责。觉得我今天生活不好,都是因为我的先生的问题,他不够温柔,不够体贴,如果有一天我换个先生的话也许会幸福一点;我今天不快乐就是因为我老婆唠叨、孩子不听话,如果……有多少人在长大以后把自己对自己生命主宰的权力交给了别人,而不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当我看到孩子在乖乖吃奶的时候,母亲脸上洋溢着一片光辉、满足的笑容。她真的爱她的孩子我相信,但她的无知也很可怕,她本身的生命经验,用她自己的颠倒梦想去爱自己的孩子,居然称得上是父爱和母爱,也许她从来没有用心看过她的孩子。
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回来讲了一句“王八蛋”,父母亲是什么反应?你都还没有看到他的世界以前就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他。你觉得不得了了,这个孩子会讲脏话了,你的生命里有多少的经验、经历过这句话是骂人的,有多少文化教育告诉你这句话是不对的,你看过多少场面彼此用这句话来互相攻击,是不是也许有人用这句话来攻击过你,甚至也许你曾经遭受很大的伤害,而用这句话去攻击那个伤害你的人。你生命里的这些经验所创造出来的颠倒梦想,你用这样的颠倒梦想去看一个刚刚学会这句话的孩子,那是私还是爱?爱和私的不同是什么?在爱里面存在的关系里面,爱以接受的为主,而自私以给予的那个人为主。在那个爱的行为、爱的动作里面没有对方,只有那个给予爱的自己,而居然还敢称他为爱。如果你去接近那个孩子你就有可能会了解,今天班上的同学一块在玩的时候,老师本来没有特别注意哪一个小朋友,结果有两个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一个小朋友就讲了一句“王八蛋”,他可能从电视上学的或是从父母身上学的,结果老师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这个小朋友身上,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他突然觉得这是个特殊的发音,因为他还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他只听到那个音节而已,他听到这个声响可以改变环境,可以让原来不注意他的人开始注意他,于是他回家,因为你也长期没有关注他,所以他就讲了一句“王八蛋”。结果你跟老师的反应一模一样,他觉得这句话越来越有用了,不管你怎么教他,他还是会讲这句话,没有用的。爱可以让你跟你的孩子更贴心,但这种爱不是私,要先分辨清楚,爱不是只有一种你想到爱的感觉,这种感受背后的趋力的真面目是什么?是本能的爱跟动物一样养育子女的爱,呵护他长大,照顾他安全不让他受伤的爱,这是每一个动物都会做的。然后人类社会里面这个价值观、对角色的要求,舆论、社区足以对一个父母的观感的看法造成那种压力,它其实不是你本身的能力,而当这种爱是必须、应该的时候,这种爱就很危险了,而夫妻之间也一样。一对夫妻一结婚,从工作一结束,就渴望地要回家,慢慢地那个渴望变成了一种习惯,慢慢地变成了应该回家,然后到最后变成不得不回家。这里面唯一流失的就是爱和温暖,而唯一增长的就是社会的道德、理论和责任。而那个背负的人是非常辛苦的。当这种爱渐渐流失了,因为多数的人把浪漫激情当作爱。爱不是的,爱是一个主体在给予客体,认为叫爱的时候,有客体的心理来接受到、感受到的那份爱,而在那种关系的给予人的眼中只有接受的人,没有自己,当然这个层次里面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个给予的人有没有能力看到他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还是他用自己生命的经历也就是颠倒梦想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我今天在这儿演讲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到不同的我,有人看到我蛮有艺术气息的,有人看到我头发这么长不男不女的。而我不会受你们看我的眼光影响,因为我知道那是你在看我,是你在创造我,不是我,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怎么看我,怎么会转到我身上来呢?你们敬重我、喜欢我,我会很开心,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我不会因为你们的欣赏和赞美我就会变得更好,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就是这个样子;你们贬损我、攻击我,我会难过,但是我也不会受影响,因为我知道那个也不是我,是你们创造出来的我,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有时我还未必觉得难过。因为如果你心里没有那么多的痛,没有那么多生命里的一些经验,你不会用那样的眼光看我。所以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你的孩子,是用你生命里面颠倒梦想,而你清不清楚知道,你在看生命里的每一个人都跟你生命里的经历有关。然后你有没有先去看清这一点,过去的生命如果在影响你、在操控你、在支配你,你以为你是自己的主人,其实不是。你是这个生命里面过去所有的情境和你相处过、交汇过,而你为了要适应这个生存,到现在为止,你所学会的这些种种的经验它才是你的主人,你是个奴隶,你是被它支配的,你自己都没有能力从这个牢笼里逃出来的话,如同你无法让自己的头脑没有念头安静上十分钟一样,你怎么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说,所有的亲子教育、理论、技术、技巧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父母自己首先要改善的。一个简单的逻辑,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有更好的父母否则不会有更好的小孩。其他的东西都用来辅助你,因为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的,你学了那些东西只是身上多了好多好多的认知和知识,从而学了很多方法,然后在你的孩子出现某种状况时,你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然后你突然想到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这是一个创作。而你所学会的理论和技巧是为创作所准备的材料,在亲子关系里,如果你所准备的材料越多越丰富,你就可以随手创作出一个更好的父母。亲子关系的过程是流动的,没有一个什么方法照怎么样去做就是好的,因为随着你人生所有经验的不同,你的孩子到现在所接受到的理想的不同,你都要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跟你的孩子之间的特殊的及时创造、及时演出的。而一个要有及时演出、及时创作的人,他的内心是柔软的、开放的,必须是丰富的、流动的。爱是让你和孩子更贴心的方式,爱本身是以接受的客体为主的,有很多人也觉得是在对孩子观察,然后去爱,但是他却忽略了观察孩子的人是自己,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来观察,对如何学会了随时接受孩子,随时放松自己,随时去聆听孩子的这些荒谬的技巧,那就要这个聆听的人有没有作好聆听的准备,还是只是把聆听当作一种技巧,进一步地来操控他的小孩。一个聆听的人有没有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聆听品质,如果你注意到别人在跟你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太多的时候你并没有在听,因为在他讲到一半的时候,你突然在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你在想的时候,他现在正在讲,所以你就没听到。当你对那句话不以为然,你的心里面升起一种内在的辩解和解析,甚至在想等一会自己如何去说服对方,那一刹那你就没有在听。有更多的时候你头脑只是一片空白,然后等到发现警觉,把自己拉回来的时候,你就在想刚才他讲的是什么的时候,现在他讲的你又没有在听。
有学生问我,你觉得你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什么?我当时没有丝毫考虑,就告诉他我最伟大的成就是我的两个女儿。她们是我这一生最伟大的成就,是我在这条路上学习和成长,如果没有我在1988年开始到美国伊沙兰学院等地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今天就不会有这么高生命品质的两个女儿。我在1984年以前就是在刚开始踏入这个领域的启蒙的一天,我那时候是一个房地产的商人,我生命里完全不知道我今天跟你们讲的这个世界,我一点概念都没有,我只知道是物质的世界、物理的世界,这是我从12岁以后就一直没有掉过眼泪,包括我父亲生病、去世,我都没有能力掉眼泪,我知道我应该要哭,可是我感觉不到我自己的悲伤。那年我31岁,我有幸走自我成长的道路。然后自我成长、自我认知、自我疗伤,走到心理的成长,方能够协助别人成长,这是一条非常艰辛、非常漫长的道路,但是我觉得我值得。因为我的孩子因为我的成长而完整。当年我踏入社会努力工作,不到三年我就买了车,不到四年我就全款买房了,然后我认为家就是拥有一栋房子,然后拥有太太、拥有小孩,这就是一个家。当时我不知道电脑还有一种软体,还需要一种温暖,是当你下了班工作以后你渴望回去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休息,可以滋养,在那个里面的每一个人可以互相关怀,可以倾诉,别人一起听,有任何的感觉都允许表达,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31岁以前和现在的我,当然31岁前我学会了挣钱的能力并没有消失,物质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的体验对我并没有消失,但我学会了除了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就像电脑一样,除了硬体以外还有一种软体,而是软体让硬体发挥功能,就像你过去的所有经验、所有的一切,点点滴滴在你心路历程里留下的所有的磕痕,它就像是灌注到电脑主机里的软体一样,外面的客体世界就像是电脑的键盘,当你通上电,当有人去碰一下电脑上的键,这个电脑会因为软体的设计而产生反应,不同的软体设计起着不同的反应。所以你以为人生在做的选择,你是自己的主人,其实不是的。从你呱呱坠地到现在,你的父母亲对你的态度,环境对你的影响,你的心路里面刻下的所有历程在心理学里面叫做潜意识的东西。它是你的主人,你只不过是有人按了一个键你跟着起反应,而生命的成长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宰,去贯穿自己过去生命经验里对你造成的那些颠倒梦想,而你一直活在这个颠倒梦想里,而以为已看到真实的自己,你一直用自己的颠倒梦想在看你自己的孩子,你以为你看到他。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去看到爱的反面是什么,爱的反面不是恨,爱的反面是冷漠。当你的夫妻关系出问题了,你唯一学会的是收回爱。你看看那些小孩子,在跟他的同伴一块儿玩,对哪一个人讨厌了,他就会做出选择:“我不跟你玩”,然后再用影响力、号召力,告诉大家都不要跟他玩。因为他自己从他父母那里经历到的,那是他最痛苦的事。因为他心里有伤,所以他懂得用这种方式去伤人,任何一人受伤的行为必须要先有一颗受伤的心,任何一个爱人的行为必须要有一颗滋养的心,没有那颗心所发展出来的行为,都会是造成付出这个行为本身的痛苦。因为它是被社会、被道德、被舆论所要求之下,你的社会我所去做的,所以你的内在一定会很辛苦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21 13:10
标题: Re: 有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吗?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阐述“爱”的文章,对照一下我们自己,看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爱”还是“私”,还是打着“爱”的旗号下的“私”。
作者: 萍朵    时间: 2006-9-22 09:10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好文章。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22 15:03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有人欣赏,太好了。
萍朵,你小孩多大了?最后上了哪个幼儿园?有机会认识一下。
作者: baner    时间: 2006-9-22 15:19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多点这样的讨论是挺好的.提醒自己经常关心自己为人父母的缺失. 虽然我还没有拜读过那本很出名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但是我已经觉得深深地认同这个标题了,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照得清清楚楚的.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22 15:41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本帖最后由 清风之兰 于 2013-5-10 12:58 编辑 楼上的回复也激发了我的一些热情,多说一点,同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徐浩渊博士的《我们都有心里伤痕》非常值得读一读,而且非常容易读懂。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普及性书籍。
另外M.Scott Peck (美国的心理治疗大师)的《少有人走的路》(台湾版译本《心灵地图》)和许宜铭老师的《拥舞生命》都值得读一读。
先推荐这二本吧,太多了也看不完。
我这二年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主要是孩子看的书、养孩子的书、调整自己的书,已经可以开个小型的图书馆了。

我很欣赏M.Scott Peck 对爱的定义“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有点绕口,“I define love thus: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le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英文原文要好一点。


作者: 萍朵    时间: 2006-9-24 10:33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清风提到的那几本书粗粗读过,受益非浅。这还要感谢孩子,正是她引领我走上认识自我,愿意提升自我的道路,呵呵。最近,通过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也在反省自己的育儿态度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目前还处于迷惑状态。 [M10] [M10] [M10] 。也希望与lz及mm们多交流呀。清风,我的msn短信给你。有空多聊聊吧。 [M31]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25 09:13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我有MSN,我添加你吧。
你有QQ吗?QQ好像更好用些。我2个都有。
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正在筹备妈妈育儿小组,已经有几个妈妈了,目的是提升自己,养好孩子。
作者: QQBABY    时间: 2006-9-25 09:40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M29] [M29]
非常欣赏LZ对孩子的全心付出。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9-30 14:08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连接我一个深圳同学的学习心得给大家。
她参加了今年7月银川孙瑞雪机构蒙特梭利教师培训和8月成都华德福幼儿教师,同时还参加了许宜铭老师的智慧之旅工作坊,很有心得。
分享一下。忘了争得她得同意,算不算侵权?^_^

累并快乐着:7月银川孙瑞雪机构蒙特梭利教师培训、8月成都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亲历
http://bbs1.szhome.com/commentdetail.asp?id=26014279&ProjectID=110080&count=161&index=0&feedbacksort=0&rsdate=20&title=累并快乐着: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10-16 09:46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接受华德福教育培训两个月之后的变化
作者 徐老师

接受华德福教育培训已经接近两个月,反思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大致罗列如下。

1、生活奢侈
每天必有鲜花。看见鲜花就进入忘我的境界,思想扶摇直上云端,整个宇宙一览无余。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喜欢使用各种布料装饰。比如丝绸的、棉布的、绵绸的、还喜欢寻找毛纺织品、棉花、木棉。
喜欢寻找、研究、甚至购买花瓶。竹筒的、陶瓷的、玻璃的。
喜欢研究或购买蜡烛台和蜡烛。有许多叹为观止的发现。蜡烛台有玻璃的、铝制的、铜制的,蜡烛有白色的、粉红色的、青色的、兰色的、黄色的、金色的,色彩斑斓,形­状繁多,美不胜收。
喜欢研究有机食品。收集十谷健康粥和精力汤的配方。已经非常熟练地去采购十谷,吃起了十谷健康粥。

2、喜欢
喜欢了解动物和植物的信息。
喜欢采集天然材质的东西。象鹅卵石、树根、松果之类。
也喜欢收集农村庭院的信息。喜欢土地、沙子、
泥巴、根雕、石艺、水、山川、日月星辰的信息。
喜欢了解传统的东西。比如,民俗、节日、民间故事、民间绘画、印染、工艺品、纺织品、编制品。似乎是喜欢返朴归真。

3、厌倦
对一些东西产生厌倦情绪。
厌倦一些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和日常电器。比如,手提电话、电视机、电影、麦克风、收录机、摄象机。
厌倦城市生活环境和繁杂的人流。
厌倦单纯的理论学习。
厌倦表彰。
厌倦各种竞争。模特大赛、行业竞技、超级女生大赛、教育竞争、电影奥斯卡。
厌倦主流教育。

4、冲动
内心产生各种学习的冲动。
想学的东西很多。绘画方面的就有水彩、木刻、图案设计、装饰、色彩运用。手工方面的有编织、针织、木工。语言方面的有英语口语。艺术方面的有舞蹈、讲故事、音乐­创作、话剧表演、插花。植物方面的有农耕、园林艺术。动物方面有宠物饲养。什么都想学。

5、神经兮兮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端坐在四季桌前,点燃蜡烛,双眼遥视远方,口中念念有词,一脸庄重肃穆的样子。外人看起来一定是神经兮兮的样子。
喜欢画一些没边没际的粉红色画,总之是奇怪的图画,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谁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6-10-16 09:52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旺旺,抱歉,刚刚看到祈福的活动是15号(昨天的)。

活动主题:体验华德福手工活动
时间:2006年10月15日(星期天)上午
地点:番禺祈福新村幼儿之家——祈福新村康怡雅园8街2号
活动内容:每人做一个手工布娃娃等,做好之后,会演示如何用这些手工为自己的孩子表演一个布偶戏。

时间安排:
9:30~9:40 晨圈
9:40~11:00 手工活动
11:00~11:15 茶歇
11:15~11:30 偶戏表演
11:30~12:30 分享交流

这次活动还邀请了Tammy老师(美国的华德福老师)来参与我们的分享交流。

活动费用(含材料费):家长50元/人,非家长80元/人
活动名额:20人(本次活动是成人活动,最好请不要带孩子)
交通指南:可以从广州坐288公交车或祈福专线村巴到达祈福新村巴士站后,再乘坐内线村巴5号线,在康怡雅园站下车,便可到达。

[清风之兰修改于2006-10-16 09:52:46]
作者: wangwang    时间: 2006-10-16 10:46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M03] 没关系.
作者: yina    时间: 2006-10-16 12:45
标题: Re: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关于亲子
广告做成这样,都算不错的了。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