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打印本页]

作者: 影音    时间: 2005-11-25 09:31
标题: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转者注:所谓下面40部最佳DVD,见仁见智,原帖带图,我没转过来。]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作 者:A-YU提供
  录象带、VCD、DVD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看电影的另一种方式,它们使电影成为私人的收藏。而DVD使这种收藏达到了完美视听效果的极致。它正以不可取代的优势走向万千家庭。在不计其数的DVD光盘中,几乎没一款都把自己标榜成"特制版本"以刺激我们的占有欲,但大多中国影迷DVD的品质标准并没有完整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广大影迷指出一条挑选称心如意的DVD影碟的正确建议,以便朋友们能更好地在数码技术与电影魔幻的完美世界中得到享受。
  下面我将向大家特别推荐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40张最棒的DVD,请注意:最棒的40张DVD和影史最棒的40部电影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的推荐和您的欣赏品位并不会矛盾。DVD是数码科技的产物,我们的评判标准建立在每张DVD对其特有的庞大内存空间的利用程度之上,换言之,每张光碟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影片本身的具体细节内容设置——随碟的幕后记录短片、评论等的制作质量;以及影片的声色效果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在着40部DVD中,影片种类齐全:有科幻、动作、言情,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的动画片。为了更直接地表现每张碟片的质量,我们为它设定了两个参数:内容丰富指数和声色效果指数。当然,随着新片DVD的涌现,不断会有好的光碟取代我们的40部DVD,因此,您也可以把我们的推荐视为您今后挑选DVD的参考标准。
1、《搏击俱乐部》
把这套双碟装,由大卫·芬奇导演的崇明只能雄性气概和无政府主义精神的作品列在推荐榜首位,并非表示它是人人可以享受的经典电影。自从《搏击俱乐部》上映以来,各界人士对它一直纵说纷纭,我们所以首推《搏》片,是因为DVD版本的所有细节处理均可谓经典手笔。片子一开始,你就会看到泰勒·德登(彼德饰)的狂言出现在碟片的前言中,这一精心安置完全颠覆了"看电影是个高尚娱乐"的概念。碟片的创意完全与众不同:不断动荡的主菜单;揭开拍摄秘密的幕后制作花絮;让人叫绝的虚拟的"搏击俱乐部"商品目录——"搏击俱乐部"绷带、肥皂等商品绝对能勾起你的购买欲。《搏》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影片,但他的DVD绝对是毫无争议的经典》。
经典片段:这是一套充斥着经典创意的DVD光碟。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虫虫危机》
一套超级经典、迪斯尼的合伙伙伴PIXAR的倾心力作。幕后短片妙趣横生,许多专访片段中,有本片全体工作人员情景喜剧式的亮相;有色彩缤纷的动画特效专题片和昆虫明星们的访谈短片……这些绝妙精致的花絮远比录象带和电影精彩,甚至菜单背景图案中随风摇摆的蒲公英和草叶也能让你兴奋一阵子。只有这样包装精致的DVD才能尽显数码科技的魅力。
经典片段:导演为接受迪斯尼公司的审查,拍摄的那段由片中昆虫主人公介绍各部门工作情况的短片,十分精彩。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终结者2》
它能把你完全带入未来世界,詹姆斯·卡梅隆这部人与机器人大战电影的DVD版本介绍了影片制作的所有细节:从剧本到造型设计;从片场布置到特效制作;从剪辑到配乐。它还对影片的三个版本——公映版、特别版以及特别加长版进行了介绍,你不会嫌里面的内容太多吧?
经典片段:最让人咋舌的是DVD的菜单,电脑合成图象想你展示了一个庞大的战斗机器人工厂和未来世界的风貌。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4、《刺脊乐队》
DVD版本以诙谐的制作取胜。幕后短片的解说词充满幽默语言,看过后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时间拍摄的一部真实的影片。另外,他还对长达一小时的被剪掉的戏进行了介绍。
经典片段:幕后短片中主演对导演的挖苦是最经典的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5、《绿野仙踪》
欣赏片子的幕后制作,对那些看着片子长大的人来说,如同阅读《圣经》的附加章节一般。许多被剪掉的场面在光碟中与你见面,DVD给影片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
经典片段:很难说,因为片中的经典片段太多了。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6、《不羁夜》
最为好看的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得森的那段讲话,他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单凭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另外,碟片的卡通菜单也十分新颖。
经典片段:安得森讲叙童年经历。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7、《作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这是一部让人费解的反映任务关系和心理状态的荒诞喜剧,清洁并不算精彩,迪亚茨的扮相也不算迷人。但幕后制作能让你大饱眼福,导演斯派克·琼斯有亮相。
经典片段:建议你到"别进入这里,什么也没有"这个选项里看一看。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8、《天生杀人狂》
奥利佛·斯通针对每体的讽刺剧。幕后短片巧妙地揭示了片子有关暴力和文化虚伪面纱的主题。导演对"电影定级委员会"作了一番奚落。
经典片段:六个在公映时被剪掉的场面;其中最出色的是一场狱中戏。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9、《野小子录象剪辑》
幕后短片中关于碟片的评论。51个不同的视角,67种不同的混音方法以及36部记录片。
经典片段:准则影业的雷夫·斯伯迪林频频在短片中亮相,据说他和导演斯派克·琼斯私交甚密。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0、《出租车司机》
西科塞斯的这部具有启迪录韵味的影片,把你带入了一个炼狱,碟片的音响效果十分不错,德尼罗像是和你面对面谈话。幕后短片中有每位主要演员谈拍片感受。
经典片段:你可以看到拍摄剧本,并可以单独欣赏没个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1、《眩晕》
如果你一直认为詹姆斯·斯图尔特在片中爱上一个死去的女人的行为横傻,那你在DVD上看到这个女人的秀发时一定会倾倒。不过背景音乐会让你的头发立起来。
经典片段:看一看希区柯克拍摄的影片的另一个结局。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2、《战略高手》
再次欣赏史蒂文·索德伯格的这部影片,有温故知新的感觉,你会怀疑为什么当时它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幕后短片十分精彩。
经典片段:加长的克鲁尼与洛佩兹在车中调情的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3、《沉默的羔羊》
看过精心安排的幕后短片,你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疯子,忘了汉尼拔吧。没有什么比这套DVD能更让你期待续集了。主演和导演、编剧在幕后短片中亮相。
经典片段:启发导演的那些真实实例。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4、《骇客帝国》
没有几部片子能象沃卓斯基兄弟的《骇》片那样完美地展现数码技术,难怪它会打破销量纪录。尽管沃氏兄弟在碟片中没有亮相,但幕后内容足以让特效内人士也叫绝!
经典片段:揭示动作如何快于子弹的短片。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5、《分不开的人》
在大卫·克罗南伯的这部经典片中,杰来米·艾恩斯出演了一对迷恋上一个患者的双胞胎妇科医生。幕后制作介绍影片是如何运用先进数码技术的。
经典片段:介绍如何制造出两个艾恩斯的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6、《桂河大桥》
在这部描写英国战俘在日本集中营地的故事的DVD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片中那座大桥的全貌以及导演大卫·里恩是如何努力搭建片场的。三部纪录片记载了拍片的艰辛。
经典片段:导演对影片的评述。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7、《阿莲正传》
DVD版影片和公映版本没什么区别,但原型任务的那段有关她如何与强大的对手据理力争的自述,感人至深。
经典片段:朱莉亚·罗伯茨在幕后短片中和在电影中一样成为焦点。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8、《卡萨布兰卡》
迈克尔·克蒂兹知道,由亨弗莱·鲍嘉与英格莉·褒曼出演的这部爱情片,有着与国家纪念碑同等重要的地位。片子的剧本简直是经典对白制造器。幕后短片介绍了剧组是如何为拍好每个细节煞费苦心的——他们精心设计了鲍嘉的每个手势和表情。
经典片段:已故编剧朱里尔斯介绍他和自己的兄弟菲利普是怎样为片子撰写机场那段高潮场面的。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19、《最后一场电影》
DVD版呈现了导演彼德·巴格丹诺维奇拍摄的一段长达7分钟的影片加长片段。其中包括一段台球桌上的施暴场面。
经典片段:巴格丹诺维奇为1974年影片的重映版本做准备的介绍。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0、《避难所》
梅斯莱斯兄弟的杰作纪录片,记载了1969年发生在阿塔蒙特赛车道上的那场灾难。准则公司的DVD版对原版影片略加雕琢,使其更具真实感。
经典片段:介绍DVD版是如何对公映版进行"修缮"的短片。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1、《七武士》
碟片的幕后内容并不算丰富,只有预告片和电影史学家迈克尔·贾克的评述。但黑泽明的这部全长207分钟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动作片本身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片子没有任何地方拖泥带水。
经典片段:精彩的动作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2、《野战排》
山姆·派金帕的这部描写暴力,表现反英雄主义的西部片,至今仍被视为经典。DVD的影音效果更出众。虽幕后咨询不多,但用慢放欣赏高潮动作戏,就像在看一场血腥的芭蕾。
经典片段:碟片中的[野战排:蒙太奇专辑]可与影片本身媲美。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3、《龙争虎斗》
[龙争虎斗]是主流动作片的鼻祖。数码科技对李小龙的没一块肌肉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他的身手'
经典片段:李小龙向一个憔悴的男演员讲述自己的观点,这个演员驾机拍摄了片中的一些俯拍画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4、《黄色潜水艇》
这套DVD动画片的幕后部分不算丰富,我们并没有在里面看到"甲克虫"乐队的成员,但却见到了为片中人物配音的演员们,原声乐能让我们领略到"甲克虫"的魅力。
经典片段:你会听到"甲克虫"乐队著名的《嘿!斗牛犬》。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5、《东西》
约翰·卡朋特最好的饿作品,最棒的科幻片。它对于80年代的意义如同[身体入侵者]对于50年代的意义一样重大。幕后内容丰富,将是你收藏的最吓人的碟片。
经典片段:演员以及剧组人员访谈,尤以特效专家罗布·波丁的介绍最为精彩。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6、《第六感》
人们因为反复地看这部鬼片花去了不少钱,DVD制作得还算精彩。其中介绍了音响剪辑、草图绘制以及导演希亚马兰解答为什么片子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经典片段:DVD中有希亚马兰11岁时自演自导的一部恐怖片。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7、《三个国王》
大卫·O·卢塞尔以拍摄纪录片闻名,《三》片向大家证明了他的电影导演潜能。影片不仅特效制作出众,而且有一定的政治蕴意。
经典片段:有关拍摄工作的短片证明了拍摄工作的艰辛。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8、《红舞鞋》
美国人用绚烂的色调把电影弄得像霓虹灯展示会,英国人迈克尔·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用同样手法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有关女芭蕾舞演员的故事。每个画面都活灵活现。
经典片段:马丁·西科塞斯对影片的评论。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29、《斗士》
卢塞尔·克劳对于影片的成功作用重大,导演莱德利·斯科特不仅制作出这部经典,而且使双碟装DVD成为杰作——鲜为人知的幕后制作和三部纪录短片十分有收藏价值。
经典片段:莱德利结实为什么有12个场面被剪掉了。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0、《星际战舰》
在DVD中,导演保罗·范霍文和编剧埃德·纽米尔向我们介绍了这部科幻片的创意来源——编剧本之前,他们看了不少有关二战的宣传片。
经典片段:伽斯伯·范迪恩和丹妮丝·理查斯的试镜场面,看起来像木头人在表演。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1、《达斯·布特》
沃夫冈·彼德森的这部描绘二战的军潜艇的骗子的DVD版比原版影片长出整整一小时,极具震撼性的五声道音响效果,会把你的房间变成正在下沉的潜艇。
经典片段:数一数德国人说话时,下面的英文字幕里有多少句脏话。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2、《国王与我》
在DVD上重温罗杰斯和海莫斯登的这部经典音乐片是莫大的享受。尤·伯连纳和德伯拉的曼舞让人沉醉,经过特别处理的色彩更加艳丽。
经典片段:尤·伯连纳谈得到奥斯卡后的心情——"我希望这(得奖)不是个错误,我可说什么也不想把小金人交回去。"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3、《拯救大兵瑞恩》
缺少了导演的评论是个遗憾,但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很好看,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执导的《无处可逃》的片段同样精彩。
经典片段:抢滩奥玛哈的战争场面的音效特别棒,你会以为有个阻击手在向你开枪。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4、《无因的反叛》
这是一部青春片经典,上帝和詹姆斯·迪恩让这部影片充满年轻人的火力与叛逆,很手有同类影片能达到这个标准。
经典片段:詹姆斯·迪恩在出车祸遇难几周前拍的一个反对年轻人驾车超速的公益广告。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5、《驱魔人》
他仍旧是部最吓人的片子,看过预告片和经过色调处理的影片后,你会后悔曾经一遍遍地租录像带。
经典片段:导演威廉·弗莱德金谈片子的幕后制作,包括和伊拉克政府磋商拍摄开场的沙洲场面。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6、《美国电影》
也许有人并不喜欢这部以韦斯康辛州电影人马克·波恰特为原型的电影,但我们的原型人物还是对DVD版本收录了他的电影短片《集会》(COVEN)感到十分高兴。
经典片段:许多幕后咨询值得一看。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7、《大白鲨》
电影版本的影片当然赶不上DVD版本,虽然其中没有斯皮尔伯格对影片的评论,但在麻烦不断的拍摄幕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
经典片段:几个被斯皮尔伯格剪掉的鲨鱼咬人的场面,原因是它们太血腥了。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8、《小个子大冒险》
仅凭片中那段环绕立体声伴奏下的舞蹈场面这套DVD就值得一看,另外其中还有导演蒂姆·波特和背景乐作曲人丹尼·埃夫曼对片子的评论。
经典片段:一大段被剪掉的影片。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39、《机壳特攻队》
信息时代个人身份的丧失是影片的主题,片子的氛围和《骇客帝国》极为相似。片子并非以情节取胜,主要以故事叙述方式捕获人心。
经典片段:选择原声字幕才会更好的欣赏影片。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40、《善、恶、丑》
埃尼奥·马里肯执导、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这部歌剧式的西部经典片,从头到尾都十分精彩。只是DVD的增补咨询少得可怜。
经典片段:那段14分钟长的意大利语素材片,讲述了一段有关美国内战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丰富指数:★
声色效果指数:
 
  不得不说的话:看完上面的介绍,大家可千万别冲动着就去市场上找这些DVD影片,人家说的可是地地道道的正版货,就拿文中每部DVD影片的"经典片段"来说吧,基本上都是花絮的内容,这些可是一般D版都没有的东西呢!
作者: 影音    时间: 2005-11-25 09:32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黎明筒子应该看过8少 [M01]
作者: baner    时间: 2005-11-25 09:36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哪有的借?
作者: 影音    时间: 2005-11-25 09:36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DVD的基本性能

DVD最初是为装载视频节目而开发的,所以它早期的英又名称是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但后来它的用途被扩充到其它领域,不只是装载视频节目,原有的名称已不确切,所以被改成了Disital Versatile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缩写仍然是DVD。现在的DVD主要有三种用途: DVD-Vidoo,用于装载视频节目(包括音频伴音); DVD-Audio,用来装载纯音频信号,音响效果将远远超过现在的CD;DVD-ROM用于装载电脑程序及电脑游戏。这三种不同的DVD外形使完全一样的,但内容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播放系统: DVD-Video需要用DVD-Video播放机,DVD—ROM需要用带有DVD-ROM驱动器的个人电脑,DVD-Audio则需要DVD-AudiO播放机。三种播放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在个人电脑中增加相应的解码器(软件或硬件)就可以播放DVD-Video,今后也将能够兼容DVD-Audio。现在的DVD-ideo机暂时还不能兼容DVD-Audio,但在不久的将来,兼容DVD-Video与DVD-Audio的播放机将会被普及。

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DVD-Video,所以如果只说"DVD"而不指明是哪一种DVD时,一般就是指DVD-Video。

DVD-Video 的主要性能如下:
★每张单面单层碟片的数据容量为4.7GB,可容纳约133分钟的音视频节目;
★多伴音功能:最多可装载8种伴音,每种伴音最多可有8个声道。在一张碟片上可装载多国语言或多种伴音格式(例如AC-3、DTS、LPCM或音频MPEG—2),用广播放时可任选其中一种;
★多字幕功能:最多可装载32种字幕,用户可任选其中一种,也可关闭所有字幕;
★可变的画面宽高比:可用4:3或16:9等不同屏幕比例播放宽银幕电影;
★支持多情节分枝的视频节目(例如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由观众控制);
★多镜头视角:最多可支持9种镜头视角,用户可任选其中一种;
★支持菜单及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用于电子游戏、智力问答等;
★支持多语种的文本显示,用于显示影片名称、歌曲名称、演职人员名单等;
★支持快进、快退和各种搜索方式,包括按片名搜索、按章节搜索、按声轨搜索和按时间码搜索。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特性是DVD可以达到的最高标准,并不是每一张碟都会与生俱来地具备所有的功能,而是需要制作者根据市场需要和制作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其中一部分功能。恐怕不会有任何一张影碟会同时装上8种伴音和32种字幕,大多数影碟至多只会装载两三种伴音及字幕而已。多伴音、多字幕、多镜头视角及可变的画面有宽比等功能不仅会增加制作成本,而且需要占用碟片的存贮空间,缩短可容纳的节目长度。

DVD的音质和画质

制作精良的DVD可获得接近于电影片的画质和优于CD的音质。它的图像质量大大优于VHS录象带和VCD,多数情况下也优于LD。 VCD的画面由324 X 240个象素组成,
每幅画面的象素数为7.8万个,水平分辨率约24O线; VHS录象带的分辨率与VCD相似; LD的水平分辨率为425线。而DVD的画面象素数为720 X 480,即35万象素,水平分辨率超过5OO线,是当前画质最好的家用视听媒体。

它的视频编码方式为MPEG—2,每个像素的三种原色(红、绿、蓝)各含有8比特数据,总共24比特,每种颜色有256种亮度。三种颜色按照不同的亮度比例互相组合起来,就可以有256 X 256。 256=16777216种颜色。这么多种颜色是否足够用?从当前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平来看,能产生一千六百多万种颜色的系统属于较好的水平,但并不是最好的水平。在电脑的图像处理技术中,30比特(每色10比特)或36比特(每色12比特)已经很普遍,可合成的颜色数能达到1亿多种至 10多亿种,相比之下, DVD就显得逊色了。现在有些DVD机使用了10比特的数/模转换器,但由于原始编码只有8比特,所以使用更多比特的解码器并不能提高颜色数。

并非每一张DVD影碟都能达到最高标准。影响DVD画质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原始节目的质量外,制作方法和制作水平的差异是造成DVD画质差异的最主要因素。DVD所采用的MPEG-2编码是一种可变码率的有损压缩方式,所谓码率,是指每秒时间内的数据流量。码率越高,对画面的描述就越精细,画质的损失就越小,所得到的画面就越接近于原始画面。但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存贮空间来存放这些数据,也就是说,码率越高,碟片上可装载的节目时间就越短。常规的平均码率为 3.5Mbps,在这种码率下,基本上看不到因压缩而造成的画质损失,此时每张单面单层碟的节目容量约为 133分钟。更高的码率可以使画质更好,较低的码率则可以在一张碟片中压进更长的节目,所付出的代价是画面清晰度下降并出现其它缺陷。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长度为193分钟,如果按照常规码率来制作,一张单面单层碟是装不下的。但市场上有一种劣质版本,把码率降低到2.5Mbps后装入一张单面碟,结果是画质相当差。另一种较好的版本采用了双面碟,码率提高到4~5Mbps,画质就比前者好得多。最好的是一种演示碟上的《泰坦尼克号》片段,平均码率竟高达7.5Mbps,其画面简直好得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该张碟上仅能容纳50多分钟节目,所以实用价值并不高。

除了码率之外,影响画质的因素还有许多,原始画面的质量和制作者的技巧都会对最终的画质产生影响。如果原始画面不好,例如从VHS录象带上扒下来的Look版、或者是用非数字方式从其它DVD碟上复制,那么即使所用的码率再高,画质也不会好。制作者合理地分配码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快速运动、快速切换的镜头,所需的码率就必须高一些,静止画面所需的码率就比较低。只有精细地制作,合理地分配码率,才能既获得较好的画质,又充分利用碟片的存贮空间。不能说码率高的画面就一定好,但码率很低的画面是一定不会好的。一般影碟上不会标注出所用的码率是多少,但有些DVD机,如先锋525K,是可以显示出码率的,在检验影碟的质量时,用这类DVD机查看一下影碟的码率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DVD的音质则与所使用的编码方式及采样率有关。其中LPCM音频编码的音质是最好的,因为在这种编码方式下,音频信号没有被压缩,也就没有任何损失。而且,DVD标准中还规定 LPCM的最高采样率可以达到 96kHz/24bit,所以它的音质可以比CD更好(CD的采样率是44.1kHz/16bit)。但LPCM编码需要较大的存贮空间,所以较少应用。DVD可以采用的其它音频编码格式还有:AC—3、DTS、MPEG2-Audio、SDDS等(详见本文后面的内容),这些压缩方式都是有损压缩,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们的音质仍可以接近于或超过CD的音质。

DVD的视频制式

DVD与 LD、VCD及录象带一样,也有NTSC制和 PAL制等多种视频制式。 NTSC制的扫描频率为525行/ 6O场,PAL制为625行/ 50场。二者的象素数也不同, NTSC为72O X 480, PAL制为72O X576。当前市场上NTSC制影碟的品种远比PAL制的多,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的广播电视制式是PAL制,所以国内也生产了一些PAL制影碟。目前市场上出售的DVD机大多可以兼容播放这两种制式的影碟,但一些早期的进口机只能播放NTSC制影碟,选购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还要注意与电视的制式相配合,因为即使是能够兼容播放NTSC和PAL两种制式的DVD机,输出信号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第一类是输出信号的制式随影碟的制式而自动改变,用厂不能干涉。即:播放PAL制影碟时输出信号为PAL制,播放NTSC制影碟时输出信号为NTSC制,例如Panasonic 89O型DVD机就是这样。这种方式能保持较好的画面质量,但必须与多制式电视机配套使用。第二类是可由用户规定输出信号制式的DVD机,无论播放何种制式的影碟,输出信号均可被强行指定为PAL制或NTSC制,因此可以与单制式电视机配套使用。例如 Pionneer,在上海生产的525-K型DVD机,后面板上有一个小开关,备有PAl、NTSC和AUTO三档,处于AUTO)档时,输出信号将与第一类的情况相同,而其余两档则可用于指定输出信号为PAL或NTSC以便与电视机的制式相配合。但是,从NTSC制转换成PAL制时,所得到是一种"伪PAL制"信号,又称PAL6O,其彩色编码方式及彩色副载频的频率均与PAL制相同,但扫描频率仍然保持为NTSC制的525行/6O场。如果电视机的捕捉范围不够宽的话,就会出现画面滚动、垂直幅度压缩等现象,不能正常观看。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生产的许多 PAL制电视机增加了一个"WIDE"开关,用这个开关就可以把电视机的扫描频率从625行/50场切换成525行/ 60场,但十多年前生产的一些老式电视机设有这项功能,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最近有少数新型的DVD机(例如 Samsung的一些产品)可以把NTSC信号转换成真 PAL制,但这种转换将需要非常复杂的特殊处理,而DVD机中的转换器限于成本不可能做得非常完善,还有可能造成声画不同步等问题,效果反而不如伪PAL制的好。
总之,最理想的配置是用能够兼容NTSC及PAL影碟的DVD机与多制式电视机配套使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能把NTSC信号转换成PAL6O信号的DVD机与PAL制电视机配套,但这时使用的电视机必须有WIDE开关。
DVD的音频格式

一张DVD影碟上最多可以同时装载8种伴音,其中至少必须有一种伴音采用下列三种格式之一:
★Dolby Digital(AC-3): 1至5.1声道
★MPEG-Audio: 1至5.1声道或7.l声道
★LPCM:1至8声道
此外还有两种可选用的音频格式:DTS和SDDS。

LPCM是一种不压缩的数字音频格式,所以没有压缩损失。普通CD唱片所用的就是这种格式。不过CD的采样率为 44.1KHz/16bit,声道数为 1至 2个, DVD-Video则允许使用多种采样车:采样频率可以是48或96 KHz,数据位数可以是16、20或24bit,声道数可以从1个到8个。当声道数为5个以上时,最高码率为6.144 Mbps。较高的采样率可以获得比CD更好的音质,16bit时的动态范围为96dB,2Obit时为12OdB,24bit时动态范围可达144dB。当采样频率为96KHz时,频响范围可达48KHz。

DVD机必须能支持上述所有的格式,但不同的DVD机对96kHZ信号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有些DVD机只能96KHZ的数据降低到 48KHZ后再进行 D/A变换,还有些 DVD机不能利用20或24bit数据的全部数据位,这些处理方法都会使音质受到一定的损失。只有那些真正能处理96kHz/ 24bit数据的 DVD机才能保证音质不受损失。

LPCM的缺点是需要占用较大的存贮空间,尤其是96KHz/24bit的数据,所需的空间非常之大,所以很少采用。最近有些国外公司用这种格式制作了一些纯音乐DVD碟,音质非常之好。但这种音乐碟采用的是DVD-Video伴音标准,而非DVD-Audio标准,所以可以用DVD-Video机播放。

Dolby Digital是一种多声道数字音频格式,采用了AC-3编码方式进行有损压缩。它的码率是可变的,从64kbps至448kbps。码率越高,音质就越好,或者能容纳更多的声道。5.1声道时的码率通常是384kbps,双声道立体声时为 192 kbps。

人们往往一看见Dolby Digital标志就认为它是5.1声道,其实它的声道数量是可变的,声道的组合方式有1/O(前方声道数/后方声道数,下同)、 l+l/0、2/0、 3/0、 2/l、3/l、2/2和3/2等8种。所有8种方式均可选用低音效果声道(即0.卫声道)。为了标明影碟上的声道数量,杜比公司规定了一套标志(见下图,自上至下分别为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矩阵环绕声和5.1声道环绕声),人们只要一看包装盒上的标志就能一目了然。

为了能够在没有Dolby Digital解码器的情况下播放5.1声道伴音,所有的DVD机都能把5.1声道"向下混合",变成两声道信号并转换成模拟信号。用普通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就可以播放这种信号,但没有环绕声效果。如果把这种信号送入Pro Logic解码器,也可以还原成四声道环绕声信号,但效果不如原始的5.1声道好。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种用Pro Logic解码器冒充Dolby Digital解码器的DVD机,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工作的,效果必然会比较差。此外,在向下混合的时候,低音效果声道的内容将会被丢弃,并会使动态范围降低,使音质下降,所以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MPEG-Audio也是一种多声道数字音频格式,其压缩方式也是有损的,码率为32-912 kbPS,最常用的码率为384 kbps。声道组合方式有1/O、 2/0、 2/l、 2/2、 3/0、3/l、3/2和5/2等8种,低音效果声道在8种方式下都是可选用的。其中的7.1声道方式是在5.1声道的基础上增加了左中置和右中置声道,不过这种方式在家庭环境下很少用到。

DTS不属于DVD的强制性伴音格式,但允许选用。它也是一种有损压缩的多声道音频格式,码率为64-1536kbps,典型值为 1536 kbPS。此外DTS还有一种无损压缩方式,码率为4096 kbps,但仅用于影院, DVD目前还不支持这种格式。DTS的声道组合方式为:1/0、2/0、3/0、2/l、2/2、3/2,6种方式下均可选用低音效果声道。由于DTS的压缩比低于Dolby Digital,所以音质比较好,但需要较大的存贮空间,所以这种影碟的售价比较高。

SDDS是SONY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声道数字音频格式,MD上使用的也是这种格式(双声道)。它也是一种有损压缩方式,码率为 1280 kbps,声道数量为 5.1或 7.1到
目前为止,这种格式还只被用于电影院。虽然DVD标准中已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可选用的音频格式,但SONY公司迄今尚未宣布要把它用于DVD。

DVD标准规定:视频为NTSC制的影碟必须至少有一种伴音使用PCM或Dolby Digital, PAL制影碟必须至少在 PCM 或 MPEG-Audio或 Dolby Digital之中选用一种。其余声轨则不受限制,可以选用任何音频格式。

最初的DVD标准曾规定PAL制影碟的伴音必须采用MPEG—Audio或PCM最为伴音,但实际上从第一张PAL制DVD碟问世之日起,这种规定就从来没有被认真地遵守过。世界上首张PAL制影碟是德国制作的,碟上装载的两种伴音分别是双声道的MPEG和多声道的Dolby Digital,从而引起了一场混战,PhiliPS认为它违反了当时的DVD规范而打算提起诉讼。但结果却是DVD联盟在1997年5月对DVD规范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PAL制碟上只要有两声道的MPEG伴音就可以了。到1997年12月,规范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对PAL制影碟强制使用的伴音格式不再是MPEG,而是Dolby Digital。
 
DVD的扫描方式及帧频变换

电视系统有两种扫描方式:一种是逐行扫描,另一种是隔行扫描。逐行扫描的一幅画面(称为一帧)只需一遍扫描即可完成,电脑监视器及数字电视( DTV )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扫描方式。隔行扫描则是将一帧画面分解为两个"场",其中第一场只包含奇数行,第二场只包含偶数行。每幅画面需两遍扫描才能完成:先扫描A场,然后扫描B场。虽然这两个场在屏幕上不是同时出现的,但由于人眼睛的视留效应和显像管荧光剂的余辉,会使两个场的扫描线看起来像是被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当前的普通广播电视全部都是采用隔行扫描方式,DVD影碟上的数字信号也是按照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

隔行扫描的优点是可以用一半的数据量实现较高的刷新率,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意味着每套节目只需占用较窄的频带宽度;对于DVD和其它数字存贮载体来说,意味着用有限的容量装载的节目时问可以更长。隔行扫描方式的最大缺点是会使垂直分辨率下降一半,并会使图像出现闪烁感。通常所说的DVD的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线以上,是指它的水平分辨率。实际上,它的垂直分辨率并没有这样高,尤其是在隔行扫描方式下会相差更多。在NTSC制时,有效的扫描行只有48O行,所以这种扫描方式又称为48OI方式,而相应的逐行扫描方式则称为48OP。

DVD影碟之所以要采取隔行扫描方式,主要是为了与占世界电视机拥有量99.9%的隔行扫描电视机相匹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从电影的帧频到电视帧频的变换。

电影胶片的放映速度是24帧/秒,而电视的制式规定为3O帧/秒(NTSC制)或25帧/秒(PAL及SECAM制),要想用电视机看电影,就必须把电影的帧频转换成电视的帧频。对于PAL制来说,问题比较简单,只需将24帧的电影画面加速4%,使其按照25帧的速度显示即可(为了保持声画同步,声音也需加速4%)。而为了实现NTSC所要求的3O帧,处理过程就要复杂一些,通常是采用一种称为"2-3下拉(2-3 pulldown)"的方式进行变换。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可以把每4个电影帧看作一组,按顺序称为A、D、C、D。其中A帧仍然按照常规被分成两个场,而B帧则被分成
三个场(实际上是把B1场重复使用两次)。C、D两帧的处理方式与A、B帧相似,只是C1与C2、D1与D2的出现顺序被颠倒了,因为只有这样,最后一帧才能比较平滑地与下一组的第一帧相衔接。最终结果是把4帧电影画面的变成了5帧视频画面,变换后的
帧频是24 X 5/4=3O,正好符合了NTSC制的要求。

B1场和D2场虽然被重复使用了两次,但在进行MPEG-2编码的时候,并没有真的把这两场信号存贮两次,而只需在影碟的数据中加入一个标志(指明这张碟为NTSC制),解码器就会根据这个标志把相应的场重复两次。由图中还可以看出:虽然帧的数量增加了,但总的播放速度并没有改变,所以把电影胶片变成NISC信号时,声音是无须加工的。不过,用2-3下拉方式进行帧频转换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所得到的结果并非十分完美,现在已知道会导致下列两个题:

1.各帧所占用的时间不同,其中问B、D帧的时间较长(3场),A、C帧的时问较短(2场)。结果是使画面中物体的运动变得不平滑。甚至出现"抽动"。当然,这种抽动是非常轻微的,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但在连续的摇镜头场面时,会出现可以察觉的不平滑感。

2.按暂停键使画面静止时,若正好处于第3帧或第4帧,而这两帧又恰好是快速运动或切换的画面,则屏幕上将会出现两幅不同的画面同时在屏幕上闪烁。一些DVD机可以自动把静止帧自动向前或向后移动到1第1帧或第2帧的位置,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另一些DVD机允许用户在Setup菜单中选择静止画面的工作方式,例如 Pionner DV-525K,其静止画面有三种可选的显示方式:半帧、帧、自动。'自动"方式下,会自动把静止帧移动到第1、2帧,以避免出现双画面。但此时所得到的静止画面有时会与按"暂停"键时所要捕捉的画面不一致;"半帧"方式将只显示一个场,虽然也能避免双画面,但由于缺少一半扫描线,所以静止画面的清晰度会下降很多;"帧"方式则不理会是否出现双画面。

对于普通的电视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而用电脑观看D\U时,由于电脑监视器都具备多种扫描频率,所以无须进行帧频转换,也就不存在上述问题。

逐行扫描DVD机

为了克服隔行扫描的缺点,提高DVD画面的垂直分辨率,最近出现了一种"逐行扫描DVD机(progressive-scan DVD)"。这种DVD机可以把影碟上的隔行扫描的画面转换成逐行扫描画面,从而提高画面质量。其工作原理是把隔行扫描的两个场重新编织在一起,恢复成一个逐行扫描的帧。

现已上市的逐行扫描DVD机有Toshiba SD5109(售价80O美元)、Panasonlc DVD-H1000(3000美元)以及Princeton Graphics PVD-5000等。但是,这些逐行扫描DVD机需要与行额为31.5KHz的电视机配套使用,而普通
电视机的行频只有15.75KHZ(NTSC制)或15.625KHz(PAL制),所以无法显示逐行扫描的画面。当前只有数字电视机(DVD)才会具有31.5KHz的行扫描频率,而这种电视机在国内还很少见。

不过,用电脑DVD(即在个人电脑上加装DVD-ROM驱动器及解码器)所得到的画面必定是逐行扫描的,因为当前电脑的监视器全部都是逐行扫描的。很多人都已发现:用电脑看DVD时的画面效果比DVD机、普通电视机要好,其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要把隔行扫描信号转换成逐行扫描信号,并不是只要把两场逐行扫描的信号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作到的。根据原始节目源的不同类型,可供采用的方法有两种:插入法和倍行法。

交叠插入法又称编织法(Re-in- terleaving或weave),这种方法适用于把来自电影胶片的视频画面转换成逐行扫描画面。其方法是把两场隔行扫描画面的A场的奇数行和B场的偶数行重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帧逐行扫描的画面。在重现的画面上,A场的扫描行和B场的扫描行将按相互交替的顺序出现,依次为A1→B1→A2→B2……A24→B24。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用电影胶片拍摄的画面而不适用于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因为在将电影胶片上的画面转换为隔行扫描的视频画面时,虽然要经过两遍扫描才能产生出A场和B场,但在两次扫描过程中,胶片上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所以把这两场信号重新交织在一起时,上面一行中的像素仍然能与下面一行的像素很好地连接起来,恢复出与胶片一样的画面。而用摄像机拍摄时,现场的物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由于A场扫描与B场扫描不是同时进行的(对于NTSC制信号而言,两场扫描之间的时间差为1/60秒),画面上某些物体的位置在两场中会有所不同。将这样的两
场画面交织在一起,运动物体的影像就会发生畸变或边缘模糊,如果遇到某些运动速度极快的物体(例如从画面的左侧飞向右侧的足球),甚至会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两个影像。这种现象被称为"拉链现象(zipper)"。因此,对于用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不能采取交织法,而只能采用倍行法。

倍行法有多种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每一场中的每一行重复使用两遍,从而形成一幅逐行扫描的画面。更加完善的扫描线倍增器则是用插值法在两个间隔的行中间"创造"出一个新的行。即根据上一行和下一行的对应像素的亮度及颜色,运用一
定的算法制造出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像素。但这种倍增器的价格会比较昂贵。

除了上述的两种基本方法外,还有一些更高级的处理方法正在酝酿之中。例如有一种称为"场自适应(field-aptive)"的系统,能通过对两或三个场中各个像素的检测而自动决定一幅画面中的哪些区域应该采用交织法、哪些区域应该采用倍行法,以获得最合理的逐行扫描画面。但是这种系统的价格目前还非常贵(1万美元以上),所以暂时还无法应用于商品化的DVD机上。另一类系统则是利用MPEG-2的运动矢量或对运动物体进行大量的分析运算,以决定是采用何种处理方法。这种系统的价格将超过5万美元,目前还只能作为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可供实用的隔行一逐行扫描转换设备有三类:
1.集成型:转换器与MPEG-2解码器集成为一体,因此可以利用MPEG-2数据中的标志来自动决定应该采用交织法还是倍行法,所以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大多数电脑DVD采用了这种方法。
2.内置型:从MPEG-2解码器输出的数字视频信号被送到另一个独立的芯片中进行从隔行到逐行的转换处理。这种转换方式的缺点是无法利用MPEG-2数据中的标志和运动矢量来自动决定应该采用何种转换方式。当前市场上的逐行扫描DVD机大多属此
种类型。
3.外接型:从普通DVD机输出的模拟视频信号被送入一个独立的扫描线倍增器,或带有扫描线倍增功能的电视机(例如SONY ES系列电视机),然后在倍增器中实现从隔行到逐行的转换。在三类转换设备中,此类设备的效果是最差的,因为视频信号必须经过两次数一模转换和一次模一数转换,会导致画质下降。但从总体上说,转换成逐行扫描方式后,画质的提高仍然是十分明显的。

逐行扫描DVD机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这种技术目前还不十分完备,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帧频转换问题。上节提到可以用2-3下拉方式把24帧/秒的电影帧频转换为3O帧/秒的电视帧频,但这种方式只能用于隔行扫描画面而不能用于逐行扫描画面,所以画面"抽动"问题会更明显。高级的逐行扫描DVD机(如Princeton PVD-5000)或电脑DVD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与电影帧频成整数倍关系的电视帧频,如24帧/秒或72帧/秒、96帧/秒等。但具有这类帧频的电视机非常之少,只有电脑监视器才能作到。

另一个问题是许多DVD影碟的制作不规范。例如有些影碟的内容虽然是来源于电影胶片,但在转换成隔行扫描方式之后又进行过编辑,或者为了保持声画同步而对画面进行了速度变换,将这种信号转换成逐行扫描时就会出现问题。

逐行扫描DVD机还只是刚刚出现,存在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使家庭影院的图像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DVD碟片的结构和容量

DVD碟片的结构种类繁多。按外形尺寸区分、有直径为12厘米和8厘米两种,厚度均为1.2mm。当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碟片为12厘米,8厘米的非常少见。从结构来区分,则有单面单层、单面双层、双面单层、双面双层和混合型共五种。其中所谓混合型碟是指一面为单层、另一面为双层的碟片。不同结构碟片的数据容量不同,所能容纳的节目长度也不同。碟片的数据容量以"G"来表示。1G=1000M=1,000,000,000字节。而碟片可容纳的节目长度则等于碟片的数据容量。数据流量(即码率)。以单面单层碟为例,其数据容量为4.7G。而DVD的标准视频码率为3.5M/秒,标准音频码率为384K/秒。如果装载三种伴音的话,则可容纳的节目长度约为133分钟。如果只装载一种伴音,可容纳的节目长度可延长到 160分钟。

由于DVD所采用的音视频编码的码率是可变的,所以如果降低码率,所能容纳的节目时间还可以更长,但画面及伴音的质量会下降。而提高码率则可以提高声画质量,但所能容纳的节目时间会缩短。例如把画面质量降低到VCD的水平时,每张DVD碟将可以容纳9小时的节目;反之,如果把视频码率提高到10.08M(MPEG2的最高极限),画面质量将非常之好,但每张单面单层碟所能容纳的节目长度将下降到1小时以下。现在市场上有些D版碟就是利用MPEG-2编码的这种特性,用一张单面单层碟装载一部长达三、四个小时的电影以节约成本,这种碟的声、画质量必然是很差的。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公司专门为产品演示而特别制作的DVD碟,码率都非常之高,以求充分展示产品(如 DVD机或电视机)的优良性能。

"单面单层"、"单面双层"之类的表述方式未免有些拗口,所以为不同容量和结构的碟片制定了一些简单的名称,如 DVD-5、 DVD-9等,在 DVD碟的封套和碟片上常可见到这样的标志。其对应关系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单面双层的DVD-9与双面单层的DVD-10的容量是差不多的,都可以用来制作时间较长的节目(例如《泰坦尼克号》,全片的长度为194分钟),或用来装载同一部影片的4:3和16:9两种画面。两者的区别是DVD-9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两层的内容可以自动地连续播放,不需要用人工翻面,而DVD-10则需要用人工翻面。当前国内制作的DVD碟绝大部分为DVD-5,另有少部分DVD-10,双层结构的碟片则只见于进口原版碟。容量最大的 DVD- 18的制作工艺相当困难,第一张商业化的产品直至1999年10月才上市,名称是《The Stand》。到目前为止,由于生产工艺尚不十分成熟,所以这种碟的成品率很低,以致成本很高,短期内尚无法普及。对于国内来说,尚无厂家能生产DVD-9。有些劣质影碟(特别是D版碟)为了节约成本,会把一部很长的电影压缩进一张DVD-5,结果是画面和声音都变得很差,购买时要注意区分。凡是节目时问超过标准时问很多的影碟,均应该用DVD-9或DVD-10来装载,否则声画质量肯定不会好的。双面的DVD很容易区分,从外观上一看便知。单层的DVD-5与DVD-9的外观则非常相似,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鉴别:1)双层碟是金色的,而单层碟是银色的;2)在同一面上有两个序列号;3)凡是能够用菜单选择16:9和4:3画面的一般都是双层碟。




DVD影碟中的"复活节彩蛋"

有些DVD影碟中含有一些与主要内容无关的额外内容。例如在《Dark City》中隐含着另两部电影《Lost in Space》和 《Twin Peaks》中的场景。用正常方法播放的时候。这些额外内容不会显现出来,我们所看到仍然只是正常的节目内容,所以并不妨碍正常观看。这些额外的内容被称为"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其含意为'意外的惊喜')"。有些爱好者特别喜欢通过一些特别措施去寻找彩蛋并以此为乐。

至于为什么会有彩蛋,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影碟的制作者在制作母带的时候无意或有意地加进去的。如果是无意的,那么很可能是磁带上遗漏的内容;如果是有意的,那么就好像是在电子游戏软件中加入一些攻关秘诀一样,是为了增加玩碟的乐趣。对于彩蛋的态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孜孜不倦地在影碟中寻找彩蛋,并随时通过internet进行发布,以供同好者参考。另一些人则对彩蛋毫不关心,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最有趣的是在《Mallrats》这张影碟上的彩蛋,居然是由该片的导演出面劝说大家不要再去费时间寻找影碟上的彩蛋,最好还是去干些其它有用的事。

找彩蛋到底有没有用?除了个人兴趣之外,我觉得倒是可以内含"复合节彩蛋"的几张DVD片用来检验某些正版碟的真伪。现在DVD影碟市场的情况相当混乱,不但D版碟满天飞,而且其中竟有些冒充正版碟卖大价钱。比方说最近出现的一批所谓"l区碟",售价比真正的正版碟便宜,但是比D版贵数倍。卖这种碟的JS们总是说:这种碟就是正版的,但进口渠道不正,所以价钱便宜云云。如果从中找几张应该有彩蛋的试一试,发现彩蛋没有了,则可以肯定是D版无疑,因为在制作D版的时候是会把彩蛋丢失的。只要用这种方法从一批碟中认定一两张是D版,则其它碟也可知均属D版。
下面列出几种DVD影碟中所含的彩蛋,都是从 Internet网上查到的,笔者并未—一试过,所以仅供参考。
●《Rush Hour(尖峰时刻)》,用遥控器选择Title 4、 Chapter3,可以看到一部早期的短片 《Evil Luke Lee》。
● 《The Matrix(骇客任务)》,在菜单中选择"Cast & Crew Bios",然后选择"Wachowski Brothers",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白兔。选择后,就可以在影片中播放出长达12分钟的短片《What is the Concept?》
●《The Mummy: Collector's Edition(木乃伊)》,在主菜单中选择"SpecialFeatures",然后选择Cast and Filmmakers",然后前进到第一页,就可以观看到一段《Gods and Monsters》的剪辑。如果在"Cast and Filmmakers"菜单中选择"Arnold Vosloo"并前进到第一页,就可以看到一段《Darkman Ⅱ: TheReturn of Durant》的剪辑。

其它含有彩蛋的影碟还很多,限于篇幅不能全部列举,若有兴趣可以从Internet网上查询。如果自已想办法把它们找出来,可能会更有趣些。

DeCSS风波

出于版权保护方面的考虑,DVD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保护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项:区域码、防模拟信号拷贝的Macrovison和防数字信号拷贝的CSS。这些技术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电影公司的利益,但是却给合法的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并纷纷采取行动予以破解。目前,由于所谓"全区DVD机"的出现,区域码已经基本上形同虚设; Macrovision也已被破好,国外市场上已有如"拷贝王"之类的设备出售,专门用来对付Macrovision,使用户能够把DVD碟片上的内容拷贝到录像磁带上。国内某个DVD厂家干脆把反Macrovision的电路做进DVD机里面,使这款机在海外声名大振。此后,DVD只剩下了最后一道保护伞,那就是CSS。

CSS是一种利用数字加密来防止非法拷贝的方法。在碟片上存放的信号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如果不经过解密处理而直接播放,只能得到一些乱码而得不到正常的画面。解密处理需要有一个"密钥",密钥被隐藏在DVD碟上的某个地方,拷贝碟上的内容时,密钥就会丢失,被拷贝的数据也就成为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码。实际上,类似的加密方法很久以前就被应用于计算机领域,而且已经早就被破解过无数次。所以,CSS也是迟早会被破解的。

果然,1999年10月,有人在Internet网上公布了破解CSS的计算机程序— DeCSS。它能把经过cSS加密的信号恢复成正常的数字视频信号,使之摆脱密钥的限制而成为可以任意拷贝的数据。最初的DeCSS是运行于Linux环境下的,但很快就被移植到Windows环境下,使它可以在绝大多数计算机上工作,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有了这个工具,任何稍有电脑知识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把DVD影碟上的内容拷贝到硬盘上进行播放。而且,既然可以拷贝到硬盘上,那么当然也可以拷贝到任何地方,包括用于制作盗版。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盗版,由于是从数字到数字的拷贝,不需要转换成模拟信号,所以质量特别好,几乎与原版完全一样。

这当然触动了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它们于是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禁止通过Internet网传播DeCSS,但是美国加州的一个法庭在1999年12月 29日宣判:不支持这项请求。此后,美国最大的七家电影公司,即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索尼(哥伦比亚/三星)、时代华纳、二十世纪福克斯和Universal,于2000年1月14日向康涅迪格州法院和纽约法院再次提起诉讼,要求禁止在网上传播DeCSS。l月21日,纽约法院宣判:在网上传播DeCSS构成了对版权的侵犯,所以禁止在纽约州的网站上发布DeCSS。 1月 24日,前面所说的那个加州的法庭也重新作出宣判,禁止在网站上发布DeCSS,但所援引的法律却与纽约法庭不同,是按照侵犯商业机密来处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的法律条款对类似情况尚无明确规定,法律界的认识也不一致。而且,这两家法院的判决对美国以外的地区并无约束能力,其它国家的网站并不受限制。美国的爱好者仍然可以通过互nternet从国外网站获得DeCSS,谁也无法禁止,结果使美国法院的宣判变成一纸空文。

l月24日,挪威警方突袭检查了一名 16岁男孩 Jon Johansen的住宅,并没收了他的电脑设备和移动电话,因为据查是他最先在网上散发DeCSS的。但 Johansen说:这个软件的真正作者井不是他,而是另外两个匿名的电脑程序员,一个是德国人,另一个是荷兰人,它们两人自称MoRE、意思是逆向工程大师。

这个案子己经不了了之,DeCSS仍在继续传播,不仅世界各地的网站仍在继续发布(包括中国大陆的网站),更有人把程序的源代码印在T恤衫上招摇过市,颇有示威的味道。更滑稽的是,原告方作为证据而提供的程序源代码也将随着法庭的案卷公诸于众,反倒成了一条合法的扩散渠道。

其实,并不能把盗版问题归咎于DeCSS。早在 DeCSS出现之前很久,技术精良的盗版者已经采用了改造驱动器的方法来进行数字拷贝,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密钥被加过密的数据一起拷贝过去,从而也能使CSS失效。所以,即使真的禁止了DeCSS,似乎对解决盗版问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DVD与电视机的连接方式

DVD机的视频输出接口主要有3种类型:分量视频接口、S-Video接口和混合视频接口。与电视机相连接的时候,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类型的接口。但当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DVD机和电视机由于档次不同,不一定全部配备了上述三种接口,配套时应根据性
能、价格和个人要求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DVD之前的各种视频载体如VCD、 YHS录像带、 LD影碟等所装载的都是混合视频信号,所以用混合视频接口进行连接就可以了,即使配备了S-Video接口,也不能使效果有所提高。DVD则不同,在DVD碟上存放的不是混合视频信号,而是把亮度信号(Y)与两路色差信号(B-Y/R-Y)分成三路独立存放的,所以当使用不同类型的接口时,画面质量会有明显差别。其中分量视频接口的效果最好,S-Video的效果也较好,混合视频的效果则较差。



●混合视频接口:又称Video接口或AV接口,通常是一个黄色的RCA插座,只需用一条带有RCA插头的标准75欧姆视频电缆将DVD机的输出插口与电视机的输入插口连接起来就可以了,非常简便。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视频接口,所有的DVD机和绝大部分电视机都配备了这种接口。它所传输的是混合视频信号,即把亮度信号、色度信号及同步信号统统混合在一起,变成一路信号传送出去。在接收端(电视机)再把混合信号中的各种成份分离开来,让它们各行其道,最终形成驱动显像管所需的RGB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为彩色解码。但是,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方法必然会使信号产生很大的损失,而且分离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最困难的是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的分离,即使采用最高级的数字梳状滤波器,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亮/色信号的相互窜扰。比较常见的是色度信号窜入亮度通道,画面上会出现网状干扰,几乎所有的电视机都会或轻或重地存在这种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亮度信号窜入色度通道,会在物体的轮廓处出现串珠状的亮斑。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画质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VD采取了把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分开存放的格式,这样的信号是不需要进行彩色解码的,可以彻底避免分离不彻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若利用混合视频方式进行传输,就不得不把本来是独立的亮/色信号混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分离,DVD这方面的优势将被丧失殆尽。

此外,所谓DVD的500线分辨率,是指它的黑白分辨率。黑白分辨率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但还有另一项也很重要的指标—彩色分辨率。这两项分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信号带宽,包括原始信号的带宽和信号通道的带宽。在彩色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认为主观视觉效果主要取决于黑白分辨率,而彩色分辨率则无关紧要。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而制定的混合视频信号标准为彩色信号预留的带宽是很窄的,其中一路只有13MHz ,折算成水平分辨率,只有IOO线左右,另一路则更差,带宽只有0.5MHz 。近年来已经发现:彩色分辨率对于画面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DVD影碟上每路色差信号的带宽均被提高到2.5MHZ,使画质得到很大提高。遗憾的是由于混合视频信号的先天不足,无法携带这种高质量的彩色信号,只能把它们降级使用,画质也随之降低,使DVD的优良画质得不到充分发挥。
总之,混合视频接口的效果是不够好的,如非万不得已,应尽量避免使用。



●S-Video接口:这种接口使用的是特制的4芯接插件,所有的DVD机都配备了这种接口,9O年代后期以来生产的中高档电视机上一般也有这种接口,现在生产的25英寸以上电视机则大多配备了这种接口。在S-Video方式下,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是分开传输的,所以在接收端不需要进行亮/色分离,也就不会出现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问的相互窜扰问题,所以它的画面质量会比使用混合视频接口时提高很多。但是,与分量视频接口相比,它仍需把两路色差信号(B-Y、R-Y)混合成一路色度信号(C),然后在接收端进行分离,这样就会使信号受到一些损失,色度信号的带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S-Video接口的画面质量虽然已经很好,但仍然没有发挥出DVD的全部潜力。尽管如此,由于国产的DVD机和电视机大多数没有配备分量视频接口,所以S-Video接口是当前最实用、应用最普遍的DVD接口。



●分量视频接口:又称为色差接口,在机器上一般标记为YUV、YPbPr、Y/B-Y/R-Y或YCbCr等,这些标记虽然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接口。所用的接插件大多是三个RCA同轴端子,用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所用的颜色并无统一标准,可由厂家任意选择,常见的是用绿(Y)、蓝(B-Y)、红(R-Y)三色。通过这种接口进行连接,可以获得最好的图像质量。这是因为DVD影碟上的信号就是以Y/B-Y/R-Y的格式存贮的,通过分量接口进行传输时,色度通道可以保持最大的带宽(每通道2.8MHz),而且输出信号无须经过任何变换处理,因而没有损失。电视机接收到这种信号后,也无须进行亮/色分离之类的复杂操作,只需用一个矩阵电路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就可以获得RGB信号。换句话说,用视频分量信号进行传输时,DVD机和电视机内部的信号通道将是最简单的,所以因传输过程而产生的损失也最小。

分量接口的画质到底可以比S- Video好多少?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分量接口比S-Video好得多,另一种则认为两种接口的画质差不多,所以用不用色差接口无所谓。究竟哪一种说法对?这要看你所用的电视机的档次是否够高。如果电视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比较差,那么用分量接口或S-Video接口可能没有明显差别。而对于性能指标较高的电视机,这两种接口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其实,在电视机上加装一个分量接口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本也不会很高,但现在绝大部分国产电视机都不肯这样做,其中固然有尽量节省成本的考虑,但也说不定是因为生产者自知电视机的性能水平不够高,装了色差接口反而会"露馅",所以索性不用。

更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国产DVD机都没有配备分量接口,即使是一些国内组装的国外品牌机,也往往把分量接口拆除掉。例如先锋525型机,在国外销售的版本是有分量接口的,但在上海高桥保税区生产的内销版本却把色差接口取消了。打开机箱一看,印刷电路板上依然保留着色差接口的连接点,真不明白厂家为什么要节省三个仅值几角钱的RCA插座。是不是其它地方另有"俭省"之处,以致无法加装分量接口?如果说是因为当前国内的电视机大部分没有分量接口,所以DVD机也没有必要配备,那么电视机厂也会认为国内销售的绝大多数DVD机没有分量接口,所以电视机也没有必要配备,如此推来推去,岂不是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

使用分量接口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它的输出电平目前还没有完全标准化,不同机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如有些机型会采用SMPTE 253M标准,另一些机型可能会采取Betacam、 M-Ⅱ及其它标准。虽然各种不同标准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要求比较严格的时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电视机的亮度、对比度、彩色饱和度等,否则就会导致画面的浓淡深浅有所不同。尤其是用同一台电视机的不同端口连接数种节目源(LD、DVD、广播电视等),如果各台设备的输出电平不统一,每切换一次节目源就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一遍,相当麻烦。彻底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尽快标准化,但作为当前的权宜之计,国外有些电视机为每一个端口设置了一个存贮区,把对应于每个端口的调整数据分别存贮起来,每当切换到这个端口的时候,就会自动调用相应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在切换设备的时候无须重新调整。不过这种电视机在国内很难找到。



除了上述三种主流接口外,还有两种非主流的接口: RF接口和 SCART接口。RF接口是指利用电视机的天线接口作为信号输入端,所用的信号与广播电视信号是一样的,即以高频信号作为载波的混合视频信号。早期的电视机往往没有视频输入接口,只有天线接口,所以在VHS录像机和一些VCD机上有时会装备高频调制器,以便与这种电视机连接。不过,所有的DVD机上都没有这种接口,因为RF接口的信号必须经过调制/解调处理,不仅会使清晰度大大下降,而且颜色也会失真,对于以追求高画质为目标的DVD来说,画质将降低到无法容忍的程度。但有时为了应急或临时性的应用,可能需要利用RF信号进行传输,那么可以另外购买一个高频调制器(大约数十元即可),把DVD输出的混合视频信号转换成RF信号,临时凑合一下。过去曾有些人把没有高频调制器的VCD机接入VHS录像机的视频输入端,然后通过录像机的RF输出端子连接到电视机的天线接口,这时的录像机实际上是被用作一个RF调制器。对于VCD来说,这种接法是可以的,但用在DVD上就行不通,因为DVD影碟都采用了Macrovision防拷贝措施,目的是防止用录像机转录DVD碟片上的内容。通过录像机转接时Macrovision也会起作用,使画面扭曲、跳跃,根本无法观看。

SCART接口是欧洲标准接口,只有在销往欧洲的电视机和DVD机上才会配备这种接口,但也有少量此类机器流入国内市场。用SCAR接口所获得的画面质量与分量接口差不多,但它传输的视频信号是RGB信号,而不是分量接口的YUV信号,两者是不能直接互联的。早期的SCART接口往往采用21芯的特殊接插件,近年来也有些机型采用类似于分量接口的3个RCA插座,此时应特别注意区分。若由于特殊需要而必须实现SCART接口与分量接口之间的互联,必须在中间接入一个信号转换器,但这样一个转换器的售价将高达数百美元,与一台电视机相差无几,当然是不值得购买的。



再谈96kHz/24bit伴音

在前面的"杂谈"里,曾经提到DVD-Video的伴音标准里有一种96kHz/24bit的PCM伴音。这种音频编码的音质不仅远远超过CD,而且比HDCD更好,能达到与DVD-Audio和SACD相似的水平。虽然这种格式的原始目标是为DVD-Video用的,但实际上,由于它需要占用大量的存贮空间,而且只有两个声道,用作电影伴音并不十分理想,反而是更适用于纯音乐唱片。所以市场上很少有采用这种伴音的影碟,倒是有些厂家利用这种DVD-Video的音频格式制作了一批96kHz/24bit纯音乐碟,以填补DVD-Audio及SACD迟迟不能出台的空白,让人们能提前欣赏到超过CD的优良音质。从本质上说,这些唱片并不是真正的DVD-Audio,因为它们使用的格式仍然属于DVD-Video规范,但没有画面或只有固定画面,音质与DVD-Audio相同,而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用DVD-Video机播放,不必再专门去买一台DVD-Audio 的播放机。对音质要求特别高的Hi-Fi发烧友有福了,不用等待DVD-Audio出台,就可以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

为什么它的音质会比CD更好?我们知道,CD所采用的也是PCM编码,但它的采样频率只有44.1KHz,采样精度为16bit,所以从理论上说,CD的频率响应上限为22KHz,动态范围最大可达96dB。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越高,频响范围和动态范围就越大,音质也就越好。计算方法很简单:用采样频率除以2,就可以得到频率响应范围的上限;用采样精度乘6,就是可以达到的最大动态范围。因此,用 96KHz/24bit方式记录的音频信号所能达到的频率上限是96÷2= 48KHz,而它的最大动态范围将可以达到24×6=144dB。从指标上就可以看出:它比CD要好得多。

出于传统的观念,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这样高的指标有用吗?比方说,大多数功放和音箱的频率响应、动态范围和信噪比还达不到这样高,仅仅是节目源的指标提高能使音质得到改善吗?回答是肯定的。采样率提高到96kHZ之后,不仅可以使频率响应提高到48KHz,而且可以使20KHz以内的音质大幅度提高,使高音失真和所谓"数码声"大大降低。因此,虽然功放和音箱的频率响应不一定能达到48KHz,但音质仍能得到明显改善。

动态范围问题也是这样,有些人一说到大动态范围立刻就会联想到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却不知道宽阔的动态范围将意味着小音量时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如果采样精度不够高,小信号下就会出现"阻塞",将会使许多细节丢失。当然,如果音箱和功放的指标也能提高到相应的水平,那么音质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但即使它们只能维持目前的水平,96KHz/24bit仍然能使听感有所改善。
要播放96KHz/24bit的信号,对用的DVD机和AV功放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早期的第一代DVD机不能播放这种信号,第二代DVD机则是把96KHz的数字信号降级为48KHz,也就是在每两组相邻的数据里抽取一组使用,而将另一组丢弃。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把96KHz的信号播放出来,但音质将会降低到48KHz的水平,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只有第三代以后的DVD机才能真正不打折扣地播放出96KHz的数字信号。现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的此类DVD机有松下DVD89O和先锋DV-525K等,这两款机型都可以通过某单指定:是把96KHz信号原汁原味地输出,还是降级成48KHz,以便适应不同类型的AV功放。如果从DVD机的双声道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引出信号,那么对后面所接的功放并没有特殊要求。但如果是用同轴电缆或光缆把数字信号接入AV 功放,而且输出信号被指定为96KHz,就要求所用的AV功放具有处理96kHz信号的能力。例如 ONKYO 989,就能够对96KHz数字信号迸行解码。在国产AV功放中,尚未发现具有96KHz解码能力的品种。有些AV功放虽然采用了96KHz/24bit的解码芯片,但由于S/PDIF接口不能通过96KHz的信号,致使解码芯片的优势不能发挥出来。据悉深圳的新声牌即将有一台能够真正处理96KHz信号的AV 功放出台,希望能尽快见到。
96KHz/24hit的唱片在香港等地已经上市,内地市场上还不算很多,现在比较容易找到的是松下公司出品的一张DVD演示碟,其中的第3段"古典音乐"就是用 96KHz/24bit的格式录制的。用这张碟不仅可以让我们体会一下优质录音的感觉,而且可以在购机时用来检验DVD机和AV功放是否真正具有处理96KHz/24bit信号的能力。
作者: 影音    时间: 2005-11-25 09:41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近期观影流水帐(2005.11.08)

◎丧尸出笼2病毒
05年恐怖片。第一集是恐怖导演乔治·罗梅罗之作,这次虽非他导演,却也勉强可看。如长达10分钟的片头僵尸群。中段闷,节奏放缓。化装看似专业,实际不见高明,手法老套。导致效果不吓人,也不恶心。演员有些业余。归根结底是导演的问题。作为近期为数不多的僵尸片,看一遍还可以。
   
   
◎活死人之地
05年乔治·罗梅罗新片。跟他的《活死人黎明》以及《活死人之夜》堪称"活死人"三部曲。这次人类与僵尸共存,僵尸成了人类的娱乐品。算是一个突破。场面也大了,特效更胜。混乱城市,延续。丹尼斯·霍珀出演,及《极限特工》女主角。因《活死人黎明》超强,故感觉下降。总体较之《丧尸出笼2》上乘许多。恐怖迷应看的。另,期待"活死人"系列全集收藏。
   
   
◎鬼哭神嚎
05年重拍自1979年同名恐怖。看过老版,因年代久远看着较累。这次新版乃一次原版照搬,只是在拍摄手法与细节方面更有现代感。单说恐怖效应,规模制造,还是不够强。节奏稍慢了点,欣赏一次便已经消化了,还不到反复体验的经典程度。片中一家几口没有一个命丧鬼屋,这一点令人遗憾,相比《恐怖蜡像馆》中一个个死掉,这样的处理未免客气了。
   
   
◎鬼水凶灵
05年美国版。原作是《午夜凶铃》的日本导演中田秀夫。以前以为自己看过,这次才发现其实未看呢。但近四五个月恐怖片看的着实不少,待到此片已经有些麻木饱和。感觉不深了。片中水量较多,不愧以"水"命名。整个房屋完全被神秘鬼水包围。依然是种种日式或美式组合之恐怖手法,已经习惯。若用家庭影院欣赏应是理想,会出恐怖效果。喜气氛或心理类型恐怖片者可看。
   
   
◎千尸屋2
05年恐怖新片。恐怖类种一异类。镜头带有一种纪实性质,据说全手动摄象机完成。加之荒凉西部背景,拍出来的效果非常真实,别有一番视觉冲击。对暴力的演绎与同类片不同,全片被暴力、血腥、色情、变态、恶心、残忍等等种种B级别元素所充斥,刺激耳目。人物塑造丰满、个性鲜明,几个恶人甭管男女都给人留下一定印象。表现出来又诙谐非常,与恐怖结合。音乐好听。故事结尾有些领人回味。恐怖迷们绝对不可错过。
   
   
◎凶咒
韩国恐怖。近期从数量上来说,韩国恐怖似乎大有超日本之势,且不凡佳品。手法上自然无创新,却也有发挥。开头做的缝眼皮相当刺激,真是死不瞑目啊。随后则属平庸鬼故事。从数码摄像中所出之手一段,挖眼等制作一般,粗糙了。气氛掌握一般。片头与后段有死尸露点和血腥露点。演员有《色既是空》的女主角,《老男孩》的反面,还有一位眼熟却想不起在哪部韩片见过。数位美女都比较养眼,当然韩国女人相貌都差不多。观赏价值一般。
   
   
◎变蜥人魔
05年泰国卖座恐怖。造型多样,道具成功。如女蜥蜴人满面血浆、三个黑发披头的惨白面容的女鬼形象、女蜥蜴人最终变身厉鬼、两次蜥蜴进出人口的恐怖桥段,拍摄都相当成功。虽在后半段成群蜥蜴撕吃人的场景中,电脑制作痕迹明显,但其他场景特效用的都到位。气氛营造与节奏掌握也不错。剧情一般。到了故事结尾,编剧把观众小小地戏弄了一下。与日韩美不同的泰国恐怖,恐怖迷应看。
   
   
◎豺狼帝国
让·雷诺05年新片。除银灰泛黄的头发给人一丝新意以外,让·雷诺的表演仅是维持。不过影片整体质量比较精彩和耐看。全片贯穿绵绵阴雨,阴暗压抑感十足。滴落的雨声、隆隆的雷声、突然的闪电。镜头运用和后期剪辑让影片节奏感强,剪辑与声效的配合天衣无缝。故事表现手法与《暗流》极为相似,集合了动作、惊悚、悬疑、警匪于一体。配乐不错。值得一看。
   
   
◎狗镇议员
05年纪录美国滑板运动先驱的新片。滑板爱好和年轻人许会喜欢,也应看。本人对包括滑板运动在内的所有运动都不感兴趣,足球除外。关于滑板的电影更不感兴趣。片名容易给人误导。演员表现较真,剧情平常。音乐听着也还入耳。无其他惊喜。喜消化剧情和感兴趣当时青春的许可看。
   
   
◎绝密飞行
05年飞行新片。美人杰西卡·贝尔、奥斯卡黑人影帝杰米·福克斯主演。之前听人说过此片,热的很。但先说不足,就是演员功力无法施展,被影片盖了,导致缺乏个性不够丰满。除此之外相当精彩,视觉与听觉均达一流,算是今年最酷最炫的电影。镜头运用、视角选择、画面构图、后期剪辑,都处理的极具动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超级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俯冲、超低飞行、加速度、攻击、投弹等,过瘾。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场面够劲。标准商业。
   
   
◎狸御殿
05年章子怡和日本老牌大导演铃木清顺合作的古代日本歌舞片。根据日本民间传说改编,在日曾很流行。舞台剧结构明显,置景色彩等艳丽非常,画面美伦美焕。故事类似中国聊斋爱情,角色适合章子怡,凄美。若不喜欢舞台剧风格不建议看,若对日本民间文化感兴趣则可看,毕竟此类片不多。欣赏全当长些见识。
   
   
◎蝙蝠侠5侠影之迷
05年最新一集的蝙蝠侠系列。如同星战系列、哈里波特系列、007系列等片一样,本人也对蝙蝠侠系列不太感冒。然各个系列自有一干死党追随,市场说话。之前看过三部,能忆起来两部。比较而言,这次蝙蝠侠的风格变化了。故事成了重点,觉得闷了些。视觉平常,精彩场面不过瘾。主演一直不喜欢,就是《撕裂的末日》和《美色杀人狂》的男主角。配角倒不少名人。能拍5集,足见经典。仁者见仁了。
   
   
◎疯狂金龟车
05年迪斯尼老片重拍。有青春剧的俗套,却是很好的爆米花电影。没多少希望而看,不想却得到快感。主角是53号金龟跑车,一部有思想的超级跑车。外观如旧式老爷车一般。此车为雄性,片中有其追求雌性车一节。主要是该车与女主角相互磨合,并参加赛车比赛的故事。全片节奏明快,轻松幽默,剧情安排与拍摄制作都非常精彩。近期娱乐电影佳作,建议感兴趣的朋友一睹,迪斯尼喜剧毕竟不是盖的。
   
   
◎战争之王
05年尼古拉斯·凯奇新片。导演是《楚门的世界》的编剧安德鲁·尼库尔。《机械公敌》中的女主角有出演。片头字幕时间镜头一气合成,自生产一颗子弹直到射入人两眉之间。讲一贩卖军火商的故事。凯奇同《国家宝藏》打扮。旁白讨厌。有一句倒记得:美国需要这样一场战争,那样军火才会有市场。其实片子普通,如无凯奇也难支撑。难怪未听太多叫好声。
   
   
◎美国派4集体露营
05年青春剧,著名的《美国派》之第4集。然而对该系列不很关注,看的少。本次演员基本不认识。故事不够引人。恶搞程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性内容尺度更大一些则好。投资似乎不是很大,与一些著名青春性喜剧差距一档。故看的不认真。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对该系列感兴趣者倒可一看,比如热恋情侣。整体一般化。
   
   
◎神话
05年成龙古装新片。中影集团,成龙英皇。明星云集,韩国金喜善、崔民秀,印度玛利卡,香港梁家辉、于荣光,内地孙周、邵兵。保持成龙片一贯动作、冒险、幽默、异地异族元素,加入重要爱情主题。明显意图史诗。感觉爱情总不适合现在的成龙,如《新警察故事》本人喜欢,唯独不喜片中爱情。这次成龙拍爱情总觉不胜任。不比《古今大战秦俑情》煽情,看后偶有个同学被欧们称为蒙天放。女星全部花瓶。片头的古装惊险场面假,后期处理痕迹。以一抵千倒、战死战场好看。插曲一段烂。多国语种,全部国配,发音专业,听不习惯。成龙迷应看,除此,观赏则一般。
   
   
◎长恨歌
05年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新片,又是成龙英皇,成龙总监制。原著王安忆,导演关锦鹏。一直对郑秀文外型无好感,这次例外。至少这次三小姐的傻头就有点气质了,随后的波浪发也入时,性感几分;还有挽起发头和外翻,贤惠许多。宴会舞曲美。旧上海的时代背景好。整个节奏控制的也不错。还有吴彦祖的流氓公子。原著王安忆功不可没。感慨,尤其最后一幕,梁家辉满面流水,到"我才不要老呢"。时光流失,岁月蹉跎。虽不比原著,却也可以接受。
   
   
◎佐罗传奇
05年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新片。黑旋风、Z字,熟悉的片头,还有拉丁音乐。开场便是人仰马翻,佐罗倒于马车下,拍摄应有难度。佐罗夫妻已有孩子,离婚。进入剧情,有闷。后段佐罗现身。不是不好看,只是有老黄历的感觉。反面角色塑造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大场面在最后15分钟出现,全片高潮。佐罗为救妻儿,骑马跃上火车,立马车顶。除了一番惊险搏斗,也加了些小佐罗的勇敢戏,佐罗还学了一次"蜘蛛侠"。故事最后佐罗身份公开。配音演员是上译的张云明、廖菁。综合看来不如《佐罗的面具》,却也算过关了。
作者: baner    时间: 2005-11-25 09:52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玛玛咪呀,文字真够多的, [M41]
作者: 影音    时间: 2005-11-25 10:14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最近对影音器材感冒了,喜欢的音响器材!

我喜欢玩音响/家庭影院的方式:听歌 /K

我最向往的纯功放:凤之声银彩FA10(小凤凰)功放 3600元左右
● 机箱采用铝合金结构,内部采用表面镀铜处理,可以提高电磁屏蔽和获得更好的抗谐振能力。
● 700W优质EI型变压器,全密封加屏蔽,减少谐振,提高信噪比。
● ALPS马达控制音量电位器,声音平衡、准确。
● 音乐通道传输采用美国MIT信号线和怪兽喇叭线,将信号损耗和失真减至最低。
● 输出级每声道2对三肯公司的特殊复合对管SAP15N/P,内置推动管、温度补偿电路,使功放
可靠性大大提高。
● 日本加美工发烧滤波电容,总容量超过十万微法,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充沛电流。
● 镀金大型接线座和RCA输入座,更特设有一组频响宽、失真小的平衡输入端子。
● 输入信号切换全部采用OMRON密封小型继电器,避免触点氧化而导致信号恶化。
● 优质木材精制而成的遥控器,美观新颖,灵敏度高。

我最向往的AV功放,我眼中最具性价比的AV功放:雅马哈的650V
7.1声道大功率家庭影院收音扩音机(145Wx7,总功率输出最大1,015瓦)
输出功率(DIN)
(4欧姆,1kHz,0.07%THD,FTC)
前置主声道:145W+145W
前中置声道:145W
环绕声道:145W+145W
后环绕声道(或前置丽音声道):145W+145W
使用雅马哈最新的32比特的DSP处理芯片YSS-930和解码芯片YSS-948
D/A转换(所有声道,192千赫/24比特)
线性阻尼,阻尼因数100(8欧姆,20Hz~20kHz)
对应DVD-Audio 和SACD的宽频带的频率响应(CD,主声道,10~100,000Hz,0/-3dB)
待机功率小于0.1瓦/小时
多模式数字音场

我最向往的音箱:KEF/JBL

我最向往的电视机,我眼中最具性价比的电视机:松下TH-42PA20C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超薄机身,99mm的厚度,充分展示了等离子电视的轻薄特性。典型的艺术化外观,可与家居良好的结合起来,在舒适的环境中惬意的欣赏清晰电视节目。松下TH-42PA20C专门针对数码影院而设计,实现了4000:1的高对比度,画质层次表现更加明晰、细节表现也将更加突出。852×480(构成16:9的画面横纵比)的分辩率虽不是很高,但是足以满足DVD、游戏娱乐等应用。780cd/m2的亮度感觉也算不错,确保整个画面清晰、色彩艳丽,不过感觉再高些可能会更好。

我最向往的投影机:松下PT-AE500投影机
"PT-AE500""能够在家庭享受的具震撼力的大画面"为PT-AE500的设计概念,为"CASUAL THEATER"系列的第三个产品。该产品采用了面向高清晰度液晶面板开发出的新的光学系统,亮度为850流明,对比度达到1300比1,为以往产品的"TH-AE300"的约1.6倍。另外还配备了新开发出的集成高画质数码电路的"Cinema Works",通过输入进行数码处理将色阶表现能力提高到1024阶。除此之外,还配备了使像素间的间隙不明显从而可以表现圆滑如胶片般质感的影像的改进型功能"Smooth Screen";接近电影院效果的"影院1"以及适合显示动画的"影院2"等6种影像模式;以及可以根据场景实时控制光源亮度的"投影机AI"等功能。
我最向往的随身听MP3:丹丁DX-8,刚一出生就是一个奇迹,没想到MP3还可以做成这个样子,丹丁DX-8昵称彩蛋。 DX 8采用高级金属烤漆工艺,镜面质地,手感光滑细腻,53×45×17MM的机身,适合女性使用。共有5种EQ模式:Normal、Pop、Rock、Classic、Live选择。具有LINE-IN接口,数码录音功能;同步歌词显示、A-B复读功能;支持39国语言文字显示,超长16小时播放,方便易用。野蛮粗犷形,Maycom M-bird这种类型的产品主要面对牛仔一族,略带磨损的仔裤,有些油渍的皮鞋,就是这些人的象征。该款播放器除了令人咋舌的200mW输出功率外,外型设计上也是一样另类。加上了2个大大的扬声器后,尺寸已达到38.6 x 86.7 x 18.7 mm,外型上已经成为了男人的专利,金属银的面板配上黑色底色,突出的扬声器和五维键,配上散布面板各处的螺丝,营造出一种很彪悍的风格。

我最喜欢的CD:原创CD-2008
内置原创公司专为CD Player设计的Servo DSP方式处理器
内置精确的主时钟电路,减小时基误差
采用原创公司独有的GOS数字处理技术
采用PCM1732(24Bit/96KHz HDCD数字滤波器)Delta Sigma DAC 及数码IC
内置6级精密数/模双稳压电路
独立声道设计的双模拟输出电路
内置两组高品质数/模环形变压器
内置PHILIPS VAM12系列激光拾取器
内置蜂巢式机芯底座,全面抵抗谐振的干扰
配置模拟RCA及数码同轴,光纤输出各一组
配置全金属遥控器及四只合金锥形脚钉
作者: wwy    时间: 2005-11-25 10:18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好累,休息一下再看。 [M13] [M13]
作者: yingt2004    时间: 2005-11-27 00:05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M10] [M10] 看不完
作者: 七 七    时间: 2005-11-27 00:19
标题: Re: 发烧圣经——40部你必须拥有的最佳DVD
天那,我要看到2006年!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