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铁老大的听证会咋能有效100年?(zt)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喇叭    时间: 2005-1-14 10:45
标题: 铁老大的听证会咋能有效100年?(zt)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13/486048.shtml

文/刘宇

果然象春节一样准时,春运涨价又如期而至。2005年2月1日至2月7日火车票价开始上浮,票价上浮幅度硬座为15%,其他席别为20%,节后票价上浮时间为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三)以后。

对铁路在春运期间涨价的事情,俺是早就有思想准备了。过去是人民铁路为人民,不涨也就不涨了,但现在不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了吗?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同时更多的时候能不考虑为人民币吗?反正春节期间无不论怎么涨价车都有人坐,而且是供不应求,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涨价呢?但有一件事情俺还是不理解。

报道中说,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2年铁路票价听证会之后,2003年、2004年的票价上浮均沿用了2002年的听证结果。蒋维平处长表示,2002年由国家发改委举行的那次听证会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年的春运来进行听证,而是对包括春运、暑运以及五一、十一节假日期间建立一种票价浮动机制,不能表示每年春运都要专门进行价格听证会。

对此俺要问问,2002年度的首场听证会在当时就质疑声一片你们知道不知道?而一次听证会到底能管几年?难道可以有效100年不成?如果当初开的那个听证会没涨成价甚至要求铁路降价了,还会说什么「那是建立一种票价浮动机制,不能表示每年春运都要专门进行价格听证会。」吗?而为什么会找这样的理由,还不是如果开听证会的话,怕涨不成价。

谁都知道,尽管春运期间成本可能会增加,但因为客流量猛增,票价收入增加的不是更多吗?这应该降价才对吧?何况2005年春运是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后的第一个春运,不但成本会降低,运力也不向以往那么紧张了。所以,再拿「春运期间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这条糊弄人就不成了。而事实已经说明,涨不涨价人们该回家也得回家,中国人历来就有春节合家团聚的文化传统,这绝不是涨价就能挡得住的,所以,涨价可以控旅客流量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了。再说了,已经涨了好几年了,对各方面的补偿也该补偿的差不多了吧?那还拿什么理由来要求涨价?而既然现在拿不出来有说服力的涨价理由,这个听证会怎么开?而既然涨了好几年了,那就按照惯性接着往下涨呗,反正咱们是垄断行业,咱们是铁老大,怕涨价你别来坐火车!不管你是去坐飞机还是自己买车开着回家,俺都绝对不会说半个不字的。说别的没用,反正在未来几年内也不可能出现有竞争能力的第二家铁路的,自己家的买卖,捞钱的机会每年也就出现这一次,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捞呀?当初受了那么多的质疑后才涨的价,能不多使用一段时间吗?坚持使用100年长吗?
作者: 鱼目混叉叉    时间: 2005-1-14 11:06
标题: Re: 铁老大的听证会咋能有效100年?(zt)
[M15] 年底要防抢劫小偷迷药

K!还要这个涨价那个涨价,咱们的荷包防不胜防 [M09]
作者: 大喇叭    时间: 2005-1-17 13:40
标题: Re: 铁老大的听证会咋能有效100年?(zt)
权力必须对民意保持足够的敬畏

2005年01月14日 15:09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文/郭之纯

近日,有两起公共事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一为春运涨价;二为英语四六级考试。两者合理性同样遭到了强烈质疑,各类媒体上简直开了锅。本次舆论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没有出现以往讨论公共事务时常见的「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局面,而几乎可称是「众口一词」。但让人不能满意的是,舆论虽是如此沸腾,却没有相关权力部门出来给予一个哪怕是敷衍的回应——只是铁路部门「声称」了一下:本次涨价仍是「沿用了2002年的听证结果」,然后便再无一词。于是,虽是如此汹涌的民意,却也只好就这样「兀自」地兴奋着、无奈着、落寞着。

单从道理上讲,我并非认为权力部门一定要遵从「多数人意见」,「多数人意见」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我坚持认为,权力部门面对如此几乎100%一边倒的舆论,无论听信如否都不该置之不理。这是因为,权力必须保持对民意的足够敬畏。

权力来自公民。被公民所赋予的权力,必须寻求与民意的良好互动,何况「民意」已经主动「找上门来」!民意和权力意志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可怕,这是很正常的,但双方必须有平等交流的空间。权力决不可高高在上,不容民意接近。国家权力机关没有对民意不屑一顾的「权力」。对民意的忽略、怠慢,与新一届党中央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作为国家权力部门,你尽可以坚持做法,该涨价可以涨,该考试也可以考,但面对如此一边倒的舆论,却不能装聋作哑,置若罔闻。「2004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已经揭晓,「执政能力」一词荣登榜首。但是,对民意「装聋作哑」显示的只是一种「执政强力」,实是对执政能力及执政形象的破坏。

对本次的两起事件,权力部门必须作出回应的另一个理由是,像有些事情——譬如禁乞与否吧——「民意」本身也是不统一的,自己已经争了个不亦乐乎。对待这类问题,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静观其战,「择其善者而从之」。但对类似本次这种舆论绝对是一边倒的公共事件,相关国家权力职能部门(如铁路、人事、教育及物价部门等)没有任何理由毫不理会。

当然,也许相关部门正在「暗自努力」,正在对舆论进行选择分析,甚至是已经准备作出适度的改进。但假设如此,也仍然不可以对舆论听之任之、不置一词。在这时,沉默并不是金,因为听任舆论爆发而不予回应,可能会让人们酝酿积蓄不良情绪,有加深社会矛盾之虞。作为国家职能部门,理应意识到其中的危险。

当前这种局面,显示出权力和民意之间仍有一些错位,仍需进一步「磨合」。这种局面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普遍公民意识越来越强,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了,越来越少忌讳了,而且媒体也提供了非常顺畅的表达渠道,这是可贵的进步,是社会的整体进步;但忧的是,即便如此集中的民意,在权力部门那里甚至连一份像样的回应也得不到,让人不免感到一丝遗憾。这说明,某些权力部门的权力观、尊重民意的意识、服务观念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应尽快在制度上为民意有效监督权力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平台,让二者的良性互动能有一个可靠的渠道。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