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鸣戈:关于配乐诗《爱的回忆》的回忆 [打印本页]

作者: 鸣戈    时间: 2010-12-6 18:39
标题: 鸣戈:关于配乐诗《爱的回忆》的回忆
本帖最后由 鸣戈 于 2010-12-6 19:57 编辑

鸣戈:配乐诗《爱的回忆》的回忆

   “也是这样一个如梦的夜晚/也是微风的清波/洗涤着晴空的碧蓝/也是月亮的小船/载着我们无边的向往/也是心跳的声音/奏响了爱的乐章······”这是我一首完成于1987年的诗的开头,这是一首供配乐朗诵的诗,叫作《爱的回忆》,署的是我本名曾鸣;那一年,我26岁,刚从上海戏剧学院读完书回到湖南省歌舞剧院做编剧,刚准备当父亲。
    不可否认,这首诗由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一经推出,红极一时,且迅速赢得了全国性的反响与校园追捧,如有记者在采访本诗朗诵者李兵时的问题就是这样展开的:
    “有些听众朋友至今还记得,当时很长一段时间,电台点播率最高的节目只有两个,一个是刚流行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一个就是李兵、张梅朗诵的《爱的回忆》”。
    但令我没有料到的是,一直以来,直到上个月,仍不时有朋友或网友向我提及,在这里或那里,又听到或看到了这首诗的朗诵、转载与很多博客上传播,这在叫我吃惊之余,多少有些窃喜,便在网上搜索起来,果然见到许多与这首诗相关的讯息、博文、甚至引发的青春回忆、生命感悟与爱情故事等。如从南京财经大学“思德网”上获悉,就在11月13日下午,由该校团委主办,有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九所高校文学社参加的诗歌朗诵大赛上,还有同学因朗诵《爱的回忆》而获奖。
    当我用心把这些零星资讯搜集起来,作为我值得珍惜的资料,以《转帖:记忆深处的那首诗“爱的回忆”》为总题粘成一帖,传上我在湖南门户网“红网”的个人专辑后,又引来了新一轮的反响与网友的好奇,正如红网网司流云在“置顶”此帖时所言:《爱的回忆》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爱,是不能忘记的;但爱,却是与时俱进的。诗还是那首诗,而爱,有没有时过境迁呢——作为同一代人,作为“当事人”之一,我自然不便去分析,因何这首诗会引发如此长远的回声?但我却最方便就《爱的回忆》这首旧诗,首次在网上书面聊聊我的回忆。
    记得那是1986年的初秋,湘江的水,应当是一年之际最明丽的时候,岳麓山的枫叶,当也点燃了爱的瞳仁。而那时节,我的儿子,还生活在他母亲的肚子里;我太太当时是电台的当红主持人,天天早出晚归,所以,作为年轻诗人,当时的我,应当是对人生最富于诗意想象的阶段,也正在饱怀着“爱的期冀”与即将要承受着“爱的代价”的时间节点。
    一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志杰兄,骑着他的摩托车来我家,很郑重也很急迫地向我约稿,说,他要在国庆节期间,创编推出一个具有很强创新理念的音乐专题,题目叫《告别单身汉》,是反映各界青年在国庆期间喜结连理的故事的,国庆喜上加喜,我认为他这个想法很不错,他说,他已经选了很多相关的歌,但总觉着还少了点什么,一句话,就是还感觉份量不足、不到位。他于是提出,他选了一首很美的音乐,先给你听听,他说,你能否按这个感觉和时间长度,写成一首爱情诗?
    我说我试试。于是在他离开后的当晚,我打开了录音机······
    当你饱怀着“爱的期冀”与将承受着“爱的代价”时,你通常会做什么?在当时,我选择了作“爱的回忆”。
    随着乐音的飘逝,我的脑海里飘来的就是诗的第一句“也是这样一个如梦的夜晚···”好多年后,一位叫作丁丁的读者说:“细嚼数遍后,终知为何诗的开始一下就用了四个“也是”,原来爱是一个珍惜、理解、永恒的一个循环过程”。这当然是她的理解,至于我当时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就是:如何能回到以前那样浪漫的夜晚去呢?
    记得王志杰拿到诗稿后很是奋兴,觉得我们一拍即合地到位了。于是,他另辟蹊径,没象以往那样去找话剧团的名家来朗诵,他找到他们台二位来自北京的新闻主播,李兵和张梅来朗诵。志杰把这首诗的后期创作与制作看得十分重,他申请了最好的机房,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在正式录之前,还不断与李兵、张梅沟通、听音乐、试诵。
    这个音乐专题节目后来获了“湖南省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年度一等奖”。
    李兵后来在面对湖南广电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有一首西班牙的乐曲,特别好听,就像一个女生在倾诉她的情感一样,特别美好。当时湖南有一个年轻的诗人,就是曾鸣,他就为这个写了一首《爱的回忆》。他是以他和他爱人的情感写的,非常真实,非常感动,也很纯朴自然。我和张梅梅就到机房,开始朗诵起来,当我们俩出来以后,录音机房里面一片掌声。录音的师傅、包括音乐编辑、包括作者、包括很多看我们录音的人,我们俩当时还沉静在诗歌当中呢。这首诗在当时很受欢迎,我们有一个听众点播节目,就是听众喜欢什么歌就可以自己点播,好多好多听众,尤其是大学生们都点这首诗。那个时候是一个刚刚开放的年代,一个是内容特别能扣动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我们这种朗诵的方式是一个创新的方式。所以我觉得从诗歌当中,我们也领悟了很多。就是在电台给我们这样一个基础,也给我们一个创新的空间,让我们不断往前走”。
    前几年《湖南日报》有关李兵的专访中写到:“李兵一直在琢磨着寻求更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播音方式。“只有贴近听众的风格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播音风格”,于是李兵尝试着把传统的播音腔变换成一种谈话式的倾诉,就好像是朋友间一对一的交流。“也是这样一个如梦的夜晚,也是微风的轻波洗涤着晴空的碧蓝……这是一只迷途的燕子啊,是那样孱弱而忧伤……”随着那娓娓诗句缓缓淌出,恍若一股浓郁的情感在高空中慢慢扩散,如泣如诉,氤氲着每一个听者的心灵。一时间,这一首《爱的回忆》风靡整个学生和青年群体,其火热程度甚至超过当时盛极一时的邓丽君歌曲的点播状况,李兵名噪一时,“空中王子”的昵称也逐渐流传开来”。
    这首诗,不仅成就了李兵的播音主持之路,从专业角度看,也间接影响到了其它的人。如曾在株洲电视台任新闻主播的单童在她的博客中说:“似乎还是在小学的时候,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里听到一首诗,抒情的音乐、优美的声音,加上两位朗诵者深情的表达,即便忘了作者,忘了诗名,忘了朗诵者,但,朗诵的魅力,一如那句“悠远、深长……”,一直停留在记忆深处……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再读到这首诗仍记忆犹新。或许正是对这首诗的记忆与渴望,种下了我与广电、与舞台的不解之缘”。
    记得八十年代末期,我在火车上碰到从几个从北京去旅游的大学生,他们随身就带了《爱的回忆》的手抄版,说是准备在外搞户外联欢时朗诵的,他们还告诉我,北京高校搞过一次普通话大赛,结果获一、二等奖的同学都朗诵过《爱的回忆》参赛。
    这样的故事其实还不少,如我在上海读书时,就听过在星期天文学沙龙、在浦江游轮上有青年学生朗诵这首诗。
    但严格地说,从纯粹诗艺上,我并不认为这首诗能代表我本来可怜的写作水平,这是一首诉诸于听觉,尤其需要插上音乐的翅膀,对朗诵者也有一定要求,才能完整成立的诗,这是开放的一个综合艺术体;从思想厚度和情感含量上,我现在看来,也很显欠缺。我写诗,首先是诉诸于阅读的,是诉诸于自己和朋友们的视觉的,这与我写歌词完全不一样,这与我写朗诵诗也不大一样。所以,当后来实在顶不住听众的要求,我应约为《爱的回忆》再写了个“续集”叫《爱的延续》时,播出效果就完全不行了。
    不过,见仁见智,历来是读诗的不二法门。所以,《爱的回忆》作为一块砖,还是引发了许许多多的听众和读者用声音和爱的体验参与进来,进行自我的“二度、三度”和“多维”的创作与补充热情,现在管这种状态叫做“互动”。这也是我特别愿意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事情,仅此一点,我不应当过于自我贬损这首诗的存在与流传。
    下面是几位读者的邮件和留言,我粘帖出来以为佐证:
    湘师大女生:曾老师您好!您的大作《爱的回忆》和舒婷《致橡树》一样,在80年代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上周周六,老公用一天的时间整理凌乱的家,然后交给我一本旧笔记本,说好好收起来,等退休有时间,再慢慢去看,慢慢去回忆。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大学时摘录的诗歌、散文,第一篇就是《爱的回忆》。85年考上大学,在长沙读书。岳麓山、湘江边都留下了青春的倩影,当时还有天之娇子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对未来的人生和爱情都充满着单纯而理想的憧憬。没有电视可看,听广播成了一大业余爱好,诗歌《爱的回忆》成为我们的最爱。今天在网上搜索到曾鸣老师的这首诗,很感慨。大学毕业20年,在广州生活20年,关心学生、关心儿子,唯独忘却自己。这首《爱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也曾拥有个青春浪漫的大学生涯。谢谢曾鸣老师,您给我们保留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您是我们80年代大学生崇拜的诗人,只有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才有幸向您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谢意!2009年10月28日
    新浪某网友:听收音机是我少年时就有的一项爱好。新闻,娱乐,是电台的主流。然而真正让我感受到声音的魅力是在十几岁时,湖南电台在一次节目里朗诵的配乐诗《爱的回忆》:“也是月亮的小船载着我们无边的向往/也是心跳的声音/奏响了我们爱的乐章……那是三月的细雨 /淋湿了一只燕子的翅膀……那一行行如烟似雾的柳树呵 /就是我们爱的回忆 / 悠远 /深长……”我第一次陶醉在除音乐以外的声音世界里,第一次知道原来诗和语言以及音乐可以有如此完美的结合,虽然那时不懂爱情,但主持人完美的音色传递给人一种超然的美感,使这首诗成了我耳畔一种永恒的回音。
    丁冬:让人终生铭记的好诗!一直记得你这首《爱的回忆》,19年前用录音机录下来后,烂熟于心。感谢你!
    伊水:曾鸣老师:好多年不见了,你的那<爱的回忆>也是我和先生的最爱,这么多年了,我和他还是会在有月亮的河边,朗诵这首我们深爱的诗,祝你一切好!     
    老憨:终于找到了,至今我还背得出来的一首朗诵新诗,太激动了!十多年前,在市场上购得一录音磁带,内容是配乐朗诵新诗,其中有一首是男女朗诵,十分抒情,配之缠绵悱恻的音乐,令人不能自已。我反复的用录音机听,直到现在还能背出来。适逢诗歌朗诵大战,老憨网上搜索一下,还真找到了诗歌,可惜没有找到原声朗诵。
    何秉煌:······青年教师找对象也是最有意思的业余生活,骑着单车到各小学、供销社、粮站、生资站等处转悠,有一次还转到石坝水库,月色溶溶,诵读着曾鸣的散文诗《爱的回忆》,深情地呼唤着意中情人,是那么放肆,又是那么开心。                                                   
    蓝湘:美好的诗歌是永远的记忆!热爱生活的人总是会把优秀的美好的诗歌记住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诗人的超越,诗人超越了不同种族、不同国藉、不同肤色、不同年龄,这种超越是政治家无法抵达的,从而使不同种族、不同国藉、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心与心相连,向美好出发。
    laozeng;这是用尽了全部的情感才能发出的绝唱。
    单童:能看到曾老师的留言,很惊喜!这首诗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一种缘份,似乎在我还没为自己设想未来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谢谢您!
星光满天2010-12-06 15:12:39:感谢曾老师发信息到我博客,不然我还不知道怎么找到您!《爱的回忆》让我们悠远深长了多少年呵!
    昕迪:真使我想起了大学时代(84年进湖师大)诗的流行和影响,想起了还有曾鸣其人。兵哥的《爱的回忆》,多激昂,多兴奋啊!     琼瑢[size=+0]:很意外也很高兴地看到您的访问,特别要谢谢您那首美丽的《爱的回忆》,今年春节我还在一个晚会上朗诵了它,虽然远没有李兵、张梅老师演绎得那么动人,但也赢得赞誉无数,因为诗太美!    ······

    一首诗,绝不足以承载一个人“爱的回忆”的十之二三,但也许正是那初始的十之二三,却足以涵盖着爱的全部。爱,应当延续,但爱,没有彼岸,我想,这首《爱的回忆》之所以能超越一定的时空,从广播年代跨越到互联网时代,从湖南跨越到海内外,就在于,爱是心形的,而心,象形着一个地球罢。

                                             2010年11月6日中午匆匆

   爱的回忆
       作者:曾鸣

男:也是这样一个如梦的夜晚
也是微风的清波
洗涤着晴空的碧蓝
女:也是月亮的小船
载着我们无边的向往
也是心跳的声音
奏响了爱的乐章······
女:我默默地望着你
走在江边的堤岸上
男:我静静地望着远方
隔着淡淡的忧伤
男:我想起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那是三月的细雨
淋湿了一只燕子的翅膀
女:那是一只迷途的燕子呵
是那样的孱弱而忧伤
感谢那颗纯洁的心灵
给了她晴天般的温暖
男:也感谢那只美丽的小燕子呵
给我的生活
带来了飞翔的渴望
女:从此,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
就多了两双依恋的翅膀
男:朝朝暮暮
女:对对双双
男:在一个夏日的清晨
他们却面临着告别的伤感
辽阔的地平线
将切断他们深情的目光
女:你说,平静和安逸
月下和花前
造就不出真正的男子汉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才有你的追求和希望
男:我们沿着这条漫漫长堤
却使心的距离
一步一步缩短
女:我送你走向太阳的故乡
理解的光芒
更加辉煌
男:你说,你愿是那长长的流水
流水浮起片片白帆
女:白帆是我献给你的诗呵
一首一首
唱起春天和回想
男:我们相守相约呀
却从不纠缠
女:我们相赠相别呀
走向爱的远方
男:今夜,我们又回到了初恋的地方
远远近近的涛声
呢喃着银色的梦幻
女:那一行行如烟似雾的柳树呵
就是我们爱的回忆
合:悠远。深长·······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