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乎了1个月,我们的创业项目---嘀嗒团限时团购网站(www.didatuan.com)广州站今天终于上线了,俺也可以静心发点总结贴了。
为了招聘4种岗位的工作人员,在51job上发布了招聘广告,收到数百封应聘简历,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阅读简历,电话筛选,现场面试,令人疲惫不堪。简历筛选的环节是最有意思的,看到那么多刚毕业的,或者毕业2-3年的陌生同学们发过来的简历,总令人不禁想起自己那个时代的找工作的青涩往事。虽然我不是做HR的,但其中有些有意思的现象,分享给大家:
1,最雷同的错误
80%的人会采用招聘平台上的同一份简历去应聘不同公司的岗位,或许是应聘人认为这样广撒网效率高,但是结果往往广种薄收。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不一样,职位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应聘者的经验和技能要求侧重点不同。多数招聘人员在大量筛选简历的时候,只会用心中的职位要求关键字去套用你的简历,当发现不了相同或者相似关键字的时候,这个简历就算OVER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应聘者为什么就不能花点时间为了你心仪的公司单独写一份简历,突出你和招聘要求相关的技能和经验呢?例如,嘀嗒团(www.didatuan.com)限时团购的销售经理,我们希望是曾经在生活类互联网公司做过的(点评、钱库、饭统等),如果你的简历中有在这些公司的经历,我们会重点查看该简历;就算没有以上相关经历,如果你为了这份工作而量身写了封简历,突出你对这个岗位的极大兴趣(意愿和态度)、你对该岗位的认识、你的优势(例如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好),一样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愿意进一步面试了解你。
俺最近应聘过的2份工作(一份是7年前,一份是3年多前的事情了),虽然都是熟人介绍,但是我都会为了这个公司而单独修改简历。研究目标公司的背景,招聘岗位要求,再把自己工作经历中和招聘要求相关的内容突出来:需要团队管理经验的,我就突出我曾经带了N人的团队、做过什麽事情、取得什麽业绩,有多少人在我的培育下成长升职了;需要客户管理经验的,我就突出我曾经如何一人开发N个客户,管理N个客户,这些客户最后做出了什麽业绩。最最经典的细节是,以前的公司把代理商叫distributor,我要应聘的公司把代理商叫reseller,其实几乎是一回事,那么我英文简历中的工作经历就改成曾经管理了多少的reseller,而不是distributor了。
2,最雷人的错误
相隔2天,收到两份简历,姓名一样,正好是我身边最近的人的姓名,先雷了我一下。更雷的是:一份应聘销售代表,一份应聘网页设计师,我怎么看都觉得简历似曾相识,后来反应过来她是同一个人。然后我对了一下个人资料,曾经的工作单位确实是同一人。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简历的同一公司工作经历中,为了应聘销售岗位,她说她如何做了销售工作,为了应聘网页设计师,她又说在那个公司中是如何设计网页的,当然这些都是网上抄来的工作职责描述。这两个是毫不相关的职位,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她在写假简历。作假就算了,至少自己也得记个笔记啊,不能把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版本的简历往同一个公司投啊!
3,最低级的错误
相当比例的人在写工作简历的时候,只把以前工作的岗位职责放到简历中。我实在想不明白,你放这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能说明什麽。任何人在那个岗位上都是那份工作职责,但是不同的人做同一份工作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岗位职责是那样,可是你做到了吗,做得怎么样呢,无从得知,如此,只能说明这个应聘人做事不动脑子。
俺在毕业4年内的时候也是犯这个错误,后来得到高人指点,拜读了一份美国MBA牛校的牛人的简历,开窍了。人家的简历通篇都是数据和事实,而且每条都以动词过去式开头(英文简历),让人看了截然不同、怦然心动。为此,我的简历也开始这样做,而且是先写英文再翻译成中文,例如:Led XX人的团队,ManagedXXX代理商,HandledXXX亿元的生意,Gained多少新客户,Raised XX系列产品的市场覆盖率,IncreasedXXX销售额,Built了什麽工作流程,AchievedXXX年度销售目标,Doubled某某地区的市场份额,Enhanced某某品牌在当地的市场地位,Presented什麽样的管理技能,Acquired什麽什麽嘉奖。能用数字的就不要用文字,能写到1张A4纸上就不要写2页的简历。
有事实多数据,屡试不爽,连专业猎头也说我的简历罕见。
(我的测试结果,无论我的工作经验是在7年,还是10年,无论我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总能把简历浓缩到1页A4纸上---体现在具体数字上,中文简历1页1800左右的汉字,英文简历1页3000左右字符数--不计空格。)
4,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简历筛选过关了,打电话过去,应聘者居然不知道我们公司是做什麽的,他也不记得投了这个公司的简历,他自己都很尴尬的说投的简历太多了,不记得了,这都是广撒网而且不记笔记惹的祸。这种情况,我一般叫他再回想一下,想起来了再说,然后拜拜。
信息时代了,应聘者如果用谷歌搜索一下“嘀嗒团”,可以得到“获得约 770,000 条结果“;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5,400篇,就可以看到无数关于这个网站的媒体报道、公司背景资料及行业资料,应聘者不愿意花3分钟去了解应聘单位的简单团购商业模式,怎么能令人相信他进来后会100%投入工作。
电话面试也过关了,约好了面试,居然毫无事前通知的不出现,直接整个No show!我遇见3个,一个说拉肚子了,一个说临时有事了,还有一个我都懒的去问为什么没来了。做人做成这样,我庆幸他没有来面试。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