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广州内涝:人祸大于天灾
照搬“苏联模式” :高寒地区设计套热带城市
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在这一时期开始采用一整套以苏联为标准的定额指标。1955年,国家城建部门安排7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工作组到广州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工作
广州中心城区沿用解放初的苏联标准,称为“下水管网”,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由于前苏联位于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而广州位于热带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mm以上,将前苏联的排水系统照搬的广州,已经为广州内涝埋下了伏笔
设计标准低:83%的管网按一年一遇设计
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自从六运会前后对排水系统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其中83%达到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标准,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
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
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青岛被认为是管网设置最合理的城市
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巴黎等城市的“深隧道”模式以其排水效率广受赞誉。深隧道的修建在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广为推行,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城市采用这样的排水模式,仅仅在青岛的老城区在当年沦为租界时,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深隧道”式的管道,近百年过去,拥有这些管道的青岛仍被认为是排水管网设置最为合理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好几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老城区12条道路下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德人的细致还体现在雨、污水井盖上,德式的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德式管网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特别好。井盖上面印有符号K,青岛人称之为“古力”。经过百年的侵蚀,黑色的井盖依然铮亮铮亮的,没一点锈迹,来来往往的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压裂。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中国近现代的城市进化史,大多一路表面光鲜地走来,而忽视真实的内在。所以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和文明,一场雨足矣。
rain_22.JPG (29.55 KB, 下载次数: 0)
rain_19.JPG (18.71 KB, 下载次数: 0)
rain_20.JPG (18.72 KB, 下载次数: 0)
rain_21.JPG (18.73 KB, 下载次数: 0)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