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打印本页]
作者:
test
时间:
2010-5-6 13:12
标题: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中国驻休斯顿外交官郁伯仁被当地警方拘留动粗事件,引起中国外交抗议,要求美方遵守国际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不过,休斯顿政府认为,警方执法有理。
*中国外交官成国际名人*
郁伯仁是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副总领事,今年53岁。4月24号,警方与其发生了冲突,郁伯仁受伤进医院,成了国际名人。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美国广播公司报道,24号(周六)晚上,休斯顿中央区三名巡逻警察(Timothy Riley Jr., Quang Tran and Victor Olivares)在中国驻休斯顿领馆的车库,短暂逮捕郁伯仁并给他上了手铐。郁伯仁后来对美国休斯顿纪事报和ABC13台说,他遭到警察殴打。纽约时报说,郁伯仁被救护车送进了休斯顿赫尔曼纪念医院,医生诊断处理后就出院回家了。
*中国抗议郁伯仁被殴伤*
VOA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按照维也纳公约,使馆车库是该国的领地,加上郁伯仁是中国总领馆的副总领事,因此,事件引起中国外交部抗议和广泛国际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王保东、中国驻休斯顿领馆发言人王培军,都发表讲话,要求美方遵守维也纳公约,确保中国外交人员和馆舍不受侵犯。姜瑜还要求美方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上星期四,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正调查此事。美国严肃看待这一事件。
美国和中国各种媒体,都以第一时间报道了此事,在互联网上的相关报道引起了诸多的网友跟贴评论。中国互动百科、百度百科都为此事件开辟了新的词条。
中国媒体报道郁伯仁事件的主要经过大致差不多:郁伯仁和妻子女儿三人开车,由于车牌照问题,遭遇警方盘查,郁伯仁直接把车开到领馆车库,警方跟入对郁伯仁动粗,导致郁多处受伤被送入医院。中国环球时报、中新社、新华社、人民网等都报道:郁伯仁的车没牌照;他被多名警察殴打,但这些媒体对整个过程都没有详细说明。
*当事警察改做内勤*
事件发生后,三名警察很快被调职,不在第一线巡逻,而被安排做内勤工作,接受调查。Timothy Riley 08年加入休斯顿警局工作;Quang Tran (中国网络媒体报道说该人为越南籍陈宽)和Victor Olivares都是09年加入休斯顿警局。
*郁伯仁陈诉事情经过*
在美国以世界日报为主的各中文媒体大多是这样报道的。不过,郁伯仁在上个周末接受休斯顿纪事报和当地ABC13台采访时透露,他的车还是有牌照的,车前的牌照还在。中领馆一名官员说,郁车后的牌照不知何时丢失。按照德州法律,机动车前后应都挂车牌照。但是,这里更为重要的是,郁伯仁对美国媒体说,警察拦截他时,他的确停了下来。
休斯顿纪事报(5月1日)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报道援引郁伯仁的话说,当时他开车已经离领馆不远了,发现警车闪着警灯跟着他,他就把车停靠在路边,等了几分钟后,发现警车没动静,就直接开车回了领馆。但他进入车库时警车也跟进来双方发生冲突。车库内发生的冲突,美中媒体大多都已报道。
*有记者目击事件*
碰巧,休斯顿纪事报的专栏版编辑麦克尼丝(Roberta MacInnis)当时就在附近购物,目睹事情的发生。她说,她看到警察在车库内把一个戴着手铐的人压在身下,将其脸压在地面。郁伯仁也说,领馆外有监视摄像机,已将整个场面都拍摄下来。
郁伯仁一个同事说,郁向警察亮明了身份,但是,警察还是对他动手,并扭伤了他的手、脖子。不过,三名警察说,当时他们并没有看清这是中国领事馆的车库,而且,当一名警察下车走进车库时,郁伯仁对他破口大骂。但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王保东说,郁伯仁对警察说自己是副总领事而且要求警察退出中国领地。但第一个进入使馆车库的警察并不理会郁的警告而是打电话招来更多的警察支援,并“粗暴”对待郁伯仁和妻子(中文媒体音译为邓京华)。
*警察律师和市长支持警察*
休斯顿警察工会的律师阿荣.萨德(Aaron Suder)认为郁伯仁的说法不值一驳,毫无真实性可言(“Categorically false”)。他还说,如果真有摄像画面可呈堂作证,我们绝对相信,警方当时的做法是有法律依据而且是正确的。
按照休斯顿几名巡逻警察的说法,他们当时在市区某街道巡逻,看到一辆车后没挂牌照,就示警要求停车。但该车司机在街道上三绕两绕,就拐进了位于蒙特罗斯大道附近的车库。
按照美国大部分州的法律,警察对涉嫌交通违规不停车司机可以动用各种手段乃至开枪。就在上星期四阿拉巴马伯明翰就发生一件事:一名司机不服从警察指挥,反过头来撞警察,导致警察连开数枪。
美国广播公司ABC休斯顿13台后来得到一份独家的摄像记录片,播放时可听到郁伯仁妻子的英文惊呼声:不!不!不!他们把郁伯仁追出去了!”
针对中国驻休斯顿副总领事郁伯仁被欧伤事件,休斯顿市长帕克刚开始时对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表达了歉意,但是,ABC13台上个周末报道说,帕克市长在看了这段录像片之后,改变了态度,开始支持休斯顿警察。她说:“当然,我也希望这位副总领事能得到更礼貌的对待,但是,这些警察当时在现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他们职权范围之内。”
休斯顿市长帕克还解释说,几名警察事后汇报说,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该车库是中国的领地。休斯顿纪事报说,郁伯仁说他开车回到位于蒙特罗斯大道(3400 Montrose BLVD)的领馆车库。报道说,中国驻休斯顿领馆挂有一个大牌子,通常还有一面中国国旗在飘扬。后面的车库也有个小牌子说明是中领馆的车库。
*中国驻休斯顿领馆车库在哪里?*
不过,ABC13台报道说,中国驻休斯顿领馆的车库在蒙特罗斯大道的另外一个地址:(3417 Montrose BLVD)。该台互联网页提供的照片表明,在车库外面上方,有一台监视摄像机。
按照谷歌提供的资讯,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主要地址是:3417 Montrose BLVD。可是,打开这个网页的页面和相应的图片,发现这个地址同3400 Montrose BLVD 为同一大楼,都是座落在Montrose BLVD同1020 Hawthorn St交界处的。显而易见,这是个商业大楼,而不全是中领馆的大楼。在3400号大楼一层,可以看到如下的商业招牌:Scott Gertner's Sky Bar;African Art Center; Best Nails; Celadon Hair。
按照中国驻休斯顿领馆的网页, 总领馆地址是:3417 Montrose BLVD Houston, TX 77002。不过,教育组在另外一个地址办公:811 Holman St., Houston, TX 77002)
*郁伯仁在休斯顿任上已三年*
中文互联网上有许多有关郁伯仁简历的网页,但是打开网页却查不到任何有关郁伯仁经历的介绍。据中国外交部网站和相关报道,郁伯仁2007年7月到休斯顿当副总领事。2009年,曾主持欢送会送总领事乔红回国,并迎接新任总领事高燕平到任。目前,郁伯仁已经在任三年。中国外交官实行任期制,一般一任二到四年。郁伯仁2005年曾在中国驻缅甸使馆当代办。
美联社报道,郁伯仁的妻子也是中国驻休斯顿领馆的工作人员。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介绍,2005年6月郁伯仁是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政务参赞,当时大使馆政治处主任叫邓清华。据同一网站,09年3月邓清华是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的工作人员。
美联社4月30日报道说,美中关系近来日趋紧张、中国人民币汇率、西藏以及互联网审查等问题频频出现,双方口角不断。而最新出现的中国驻休斯顿外交官被打问题,有可能使已显紧张的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作者:
好撒玛利亚人
时间:
2010-5-6 13:27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作者:
test
时间:
2010-5-6 13:31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想我们首先看一下,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任何结论只能来自于事实,如果我们不看当时发生的事实的话,做出任何结论可能都有点太仓促。大部份的报道转载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报道,他是最先有一个比较简短的报告。报告的内容说,休斯顿的警察看见了一辆没有牌照的车,就拉动了警报,去要求他停车;当时原文说的是拉响了警报要求他停车,而这辆车他没有停,而是一直开到了总领馆的车库,警车就追到了车库,车库的门打开以后,车子进去了,那么警方追进去,把这个驾车的人铐上。这位就是(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的副总领事郁伯仁。当时报道的时候说车内还有另外一名女乘客,后来中方证实那一位是郁伯仁的夫人。另外一种说法说车内还有第三个乘客,就是他们的女儿。
这个报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后来中国方面转载的很多报道都是来自这个报道。我的经验是,当出现这种事情出现以后,要去找当地的报纸,因为当地的报纸他有很多内线的关系和各种获得消息的途径,而且报纸会报道的比较完整一些,所以我就找了当地的休士顿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去找了这份报纸。
这一份报纸它有这么一个报道比较详细的,所以我们就根据几方面的报道来归纳一下。第一个是时间,它大概是发生在下午4点半的时候,说警察看到了在离休斯顿中国总领馆不远的地方,他没有说具体的位置,看到了一辆尾部没有车牌的车,警方就去追这辆车,当时是打了警灯,就是警察那个警灯开始闪起来了。在追赶的情况下,这个车,在那条街上就是Montrose,中国总领馆是在这一条叫做Montrose的街上,说这辆车在街上开了五分钟以后,转入了领馆的车库。大家注意了,这一个车库的门,是像美国一般家庭的那种车库类型的门,在车上用遥控器就可以自动打开的那一种门,他用遥控器把车库门打开以后他就开进去,警察就追进了车库,这时候他已经下车了,警车并没有进入车库,这一个车库就是领馆的地界,警察进入以后就把副总领事给铐上。
据说当时去了非常多的警车,那大概是已经是打电话要求澄清了,所以当最后澄清是领事的时候,就是说有外交特权,所以当场释放。在《休士顿纪事报》上报道的是就在现场释放,所以应该就在领馆的车库里面把他手铐打开的,就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去检查。报道当中说是手部和颈部受伤。在中文的报纸上很多说是头部和颈部,这个我想很可能是看当时的翻译,手看成了头,是hand看成了head,在英文报道里面全都是讲手部和颈部。所以可能性最大的是颈部大概是在铐他的时候,按在地上的时候受伤的,而手部很可能是手铐的时候受伤的,后来大概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就出院了。
警灯闪了为什么不停车?
我们现在来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警灯闪了以后不停车?这里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警察的版本。警方说看到了他的车没有这个牌照以后他们就打了警灯,说对方一直没有停车,所以警方就一路跟到了车库里面。但是在《休士顿纪事报》的报道里面,郁伯仁自己的说法,他说他停了车,而警车停在他后面,但是警察坐在车里没有特别的行动,所以他等了几分钟以后就开走了。
这一个说法就很有问题了,就是在美国,如果说警察要你停车,你停了车,警车在你的后面闪着灯,你绝对不能以为没有事就自己开走了,那是属于拒捕或者是现场逃离,是属于刑事犯罪的。因为警察停在你的车后很可能他在打电话和总部联系核实这辆车的情况是不是有危险;或者他认为有危险的话,他在那里叫其他的警车来支援,那么他在等支援来之前,他不会贸然的下车来找你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开走是最下下策。
同时他还有一个规矩,这时候如果警察坐在车里,你停了车以后你绝对不能离开驾驶的位置,下车去走向警察问怎么回事,那会被警察认为是具有攻击企图的,因为警察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他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在任何可能会被警察认为是有攻击倾向的行为都要尽量避免。应该是把两个手放在警察都能够看见的位置,一般是放在方向盘上,等候警察来问话。所以在这里无论是不停车,或者是停下来以后在没有得到警察的许可的情况下自己开走了,都可能被警方认为是危险份子,都会把这个情况当成是车里的人对警察有危险的因素。
车库里发生了什么?
第二,就是车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这一个也是外界知道非常少的一部份,这一部份并没有披露出来。最关键的问题是警察进入车库的时候,副总领事有没有向警察说明这是外交领地。
根据《休士顿纪事报》得到一个版本,是熟悉警察的版本的消息来源,它没有说明这消息来源是什么。说当警察进入车库的时候,这郁伯仁是以大声的咒骂迎接他,也就是说郁伯仁在骂他。如果这是一个事实的话,这会被认为是攻击警察的行为。再加上前面一连串的就是没有牌照、拒绝停车再加上咒骂警察,这三条足够让警察认为可以现场逮捕他把他铐上了。所以在这点上面,休士顿的警察是完全按照标准程序行事的。
至于实际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警车上面应该有录像的,而且总领馆也有录像。如果我们到总领馆去看的话,在它的前面、侧面包括车库的顶上,都有录像机。这个录像应该是自动启动,而且录下全过程的。如果公布出来的话,一定会真相大白的。这就是为什么警方的一个律师说,他希望这个公布出来以后,会对警察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解释。
但是问题是,这个录像最终会不会公布出来?这个我是有点怀疑的。这跟一般的警察和居民发生纠纷不一样,这个牵涉到外交问题了。所以警方即使想公布,恐怕已经不能公布了。如果休士顿警方不想卷入国际纠纷的话,它就没有必要再去公布,即使是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让对方下不了台。警方不管这录像对它有利没有利,他都不会去公布的,因为没有人想加重国际纠纷。那么中领馆如果有理的话,它当然可能会公布录像。但是如果录像本身对副总领事不利的话,它肯定不会公布。
所以对于这两方的录像,可能最终都不会让公众知道。但是双方在谈判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解决这个事件当中,这个录像是有用处的。不管哪一方有利,它都可能跟对方秘密谈判过程当中,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或者是让对方看,以便让对方降温。我相信这一件事情双方都希望降温的,所以如果有一方不愿意降温,而另一方拥有确凿证据的话,那么可能会在双方秘密谈判的幕后交易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再一个问题,是警察有没有打人?这位副总领事说,在车库里他宣布了自己是外交官,而警察打了他的脸,但是他没有说明,警察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打的。
《休士顿纪事报》的一位编辑说,她就在附近购物。要知道那个地方旁边就是一个购物中心。她看到车库里有一个警察,压着一个手被铐着、脸部朝下的一个人。这显然就是她目击的,就是警察给他上铐的过程。领馆的工作人员说郁伯仁的手部和颈部受伤了,应该就是在上铐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扭打受的伤。
副总领事错在哪里?
事情的源由是,郁伯仁副总领事开的车的车尾没有牌照,有人说他可能不知道,这是国内的网民在讨论时候,有另外一种人说他可能不知道他的车尾牌照没有了。不知道并不表示没有牌照就是合法的。德州的法律要求,车的前后车牌都俱全。如果你的牌照被偷了,警察一般来说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把你拦下来后告诉你,哪一个车牌没有了,你说,我不知道我车牌被偷了,我马上就去补,警察一般不会为难你,这个我自己就有过一次经历。
但是问题在于,事实这个副总领事他自己是知道的。中领馆的一位发言人说,外交官的车的车尾牌照被人偷了,他知道,但是他以为仅仅有前面的车牌就够了。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不知道他的车牌被偷了,而后面有警车的时候,他应该意识到他是因为后面车牌没有牌照,警察叫他停车。
休斯顿中领馆的地形特点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下最主要的问题了,就是在国际法的层面上警察有没有违法? 《日内瓦公约》规定地方警察是禁止进入外国的使馆、领馆的,除非是在极端严重的情况下。显然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极端严重的情况,仅仅是车上没有尾部的牌照而已。所以警察在这时候进入中领馆,是违反了国际公约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澄清了这个事情以后,就立即当场释放,而且送医院检查。
不过我更倾向于警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领馆的地界的。就是说警察并不知道这里是中领馆,在报道当中是说明警察是不知道的,我相信警察在这里说的是实话。为什么?
一个是跟休士顿总领馆整个地形是有关系的,它的正门规定外交使团要有明显的牌子标记表示这是外交使节,另外还要有国旗。在蒙特罗斯(Montrose)这条街上,总领馆正门所对着的这条街上,它是有领事馆的标记,在正面你是可以看到它的国旗的。这个整个街区,休士顿总领馆占了一个角,就是1/4这么大的一块地方。
在侧面它有两扇门和两个车库门,在最前面,也就是最靠正门的地方,它是一个签证处的小门。再往后走,走到几乎靠近最后面的地方,又有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就是工作人员进出的小门,它是个单扇门,可想而知这个门有多小。再往后就是车库门了,在车库门的上面侧面都没有明显的标记,仅仅是在工作人员进出的小门上,有一个非常不明显的标记,这个标记很不容易看出来。
在晚上和傍晚的时候,警车在追的过程中,追到车库的时候,他如果不特别注意的话,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外交使团。
车库再向后隔开一个通道,是一个爱尔兰酒吧。在它的路的另外一侧,就是侧门的另外一侧,是一家音乐唱片店的停车场,和这家音乐唱片店。在店的后面和爱尔兰酒吧的后面,整个一片都是居民居住区。
作者:
JJHYTLMJ
时间:
2010-5-6 13:3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沙发
作者:
JJHYTLMJ
时间:
2010-5-6 13:3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板凳
作者:
JJHYTLMJ
时间:
2010-5-6 13:3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地板
作者:
JJHYTLMJ
时间:
2010-5-6 13:3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怎么会这样
作者:
菠萝的海
时间:
2010-5-6 16:40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没看明白
作者:
我爱美剧
时间:
2010-5-6 17:08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这个问题,我等草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所以洗洗睡了。
作者:
好撒玛利亚人
时间:
2010-5-6 17:14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分析得很好! [M21]
作者:
VOLARE
时间:
2010-5-6 18:41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不要说了,在黄埔大道冲红灯的总是军车警车,天天见。 [M30]
[本帖由VOLARE修改于2010-05-06 18:45:21]
作者:
飞刀小李
时间:
2010-5-6 21:00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也太不尊重我天朝了。
作者:
evens
时间:
2010-5-6 21:08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如果真是中国外交官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还真佩服美国警察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过真相,估计我们是没法知道的
作者:
Tina-LW
时间:
2010-5-6 22:0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不明真相的群众路过,大家继续分析哈
作者:
xiaoxxx
时间:
2010-5-6 22:04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M23]
作者:
xjys
时间:
2010-5-7 13:32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路过
作者:
椰子53
时间:
2010-5-7 13:46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路过~~~
作者:
风与云
时间:
2010-5-7 15:16
标题:
Re: 对比新闻:中国外交官在休斯顿被拘后
[M41]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