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 [打印本页]

作者: winney    时间: 2008-9-4 12:21
标题: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前些时候到惠州旅游,买了些惠州特产梅菜回来吃,发现味道确实与众不同,梅菜肉饼又好吃又下饭,因为太受欢迎,所以很快就吃完的。于是想办法再买,就试着上网搜,竟然发现TAOBAO有出售,于是就试着买两包试一下,一试之下发现比在惠州市场买的还好吃,而且价格仅为10元/斤。但个人消费有限,只买两包,加上运费就比较不划算,所以公诸同好,一起购买,可以分担些运费。 [M04]
如有意者,请在9月5日17:00前下订,说明要几包,并留电话到短信箱就可以.
以下是淘宝的介绍.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5e08d3ffd0c28516ad9e0bfa2ce5692b.jhtml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而惠州最出名的是梁化梅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梅菜是一冬种蔬菜作物,上乘的梅菜芯带有花蕾,色泽金黄透亮,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甜香!

梁化生产梅菜已有500年历史。梁化梅菜采用新鲜梅菜、盐、红糖为原料精制而成,色泽金黄,清香爽口,鲜甜,不燥不湿,不寒不热。梁化梅菜以“惠州梅菜”作名牌驰名中外.产品除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每年由外贸部门出口的梅菜芯达600吨以上。也是众多港澳同包海外华侨必带的家乡特产!

梁化梅菜食法多样,可清煮、煲汤,亦可拌与鱼、肉蒸或煮或煲汤,也可剁碎做肉饼,其风味更为独特,知名的菜式有梅菜扣肉、梅菜肉饼等。

梁化梅菜是由盐或糖腌( 用糖、盐等浸渍的方法)制而成的,包装内会有盐或糖的小晶粒(晶粒在常温下可能形成小小水珠),这晶粒或小小水珠并不影响食用.

[本帖由winney修改于2008-09-04 13:26:51]
作者: lindsay1234    时间: 2008-9-4 12:29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怎么吃啊! [M03]
作者: youax    时间: 2008-9-4 12:54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要一包试吃下
要咸的
作者: winney    时间: 2008-9-4 13:43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引用作者 lindsay1234 于 2008-9-4发表的原文
怎么吃啊! [M03]

梅菜肉饼做法:
先洗一下梅菜,然后浸泡30-60分钟,浸后可拿点梅菜试一下,不太咸就要以捞起拧干,切碎待用.
买些半肥瘦的肉,剁碎,然后放进切碎的梅菜一起均匀剁碎,再加入油.酱油.糖和生粉,搅拌均匀,蒸熟,一盘美味的梅菜肉饼就可以上台了.
作者: winney    时间: 2008-9-4 13:45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引用作者 youax 于 2008-9-4发表的原文
要一包试吃下
要咸的

请留电话到短信箱,以便到货后通知.
作者: winney    时间: 2008-9-4 14:29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而惠州最出名的是梁化梅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梅菜是一冬种蔬菜作物,上乘的梅菜芯带有花蕾,色泽金黄透亮,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甜香!

[本帖由winney修改于2008-09-04 14:30:21]
作者: 小锐宝贝    时间: 2008-9-4 15:45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好吗?怎么做啊?
作者: winney    时间: 2008-9-4 15:57
标题: Re: [color=darkred]团购超好吃惠州梅菜[/color]
引用作者 小锐宝贝 于 2008-9-4发表的原文
好吗?怎么做啊?

梁化梅菜食法多样,可清煮、煲汤,亦可拌与鱼、肉蒸或煮或煲汤,也可剁碎做肉饼,其风味更为独特,知名的菜式有梅菜扣肉、梅菜肉饼等。
梅菜肉饼做法:
先洗一下梅菜,然后浸泡30-60分钟,浸后可拿点梅菜试一下,不太咸就要以捞起拧干,切碎待用.
买些半肥瘦的肉,剁碎,然后放进切碎的梅菜一起均匀剁碎,再加入油.酱油.糖和生粉,搅拌均匀,蒸熟,一盘美味的梅菜肉饼就可以上台了.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www.junjing.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